新课标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合集下载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夏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

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契丹族兴起的原因?教师分析: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西夏民族的概况?教师分析: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合作探究:列表归纳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教师分析:合作探究: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教师分析: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师讲解:公元1004 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

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4.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情感态度。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
a.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对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你认为哪个政权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为什么?
4.思维导图:绘制一张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思维导图,内容包括政权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方面,要求结构清晰、内容全面。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辽、西夏、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书籍或文章,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过程: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分享与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简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
b.分析并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各个政权的影响。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明确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史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c.列举北宋在这一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宋的并立【教学设计】3.结合澶渊之盟的内容,小组讨论。

平的事例。

展示材料,通过材料一,寻找澶渊之盟的内容;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提示: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宋真宗发动澶渊之战。

和平:宋太祖晚年,保持友好关系;澶渊之盟。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做到论从史出。

让学生树立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课后小结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后活动议论:北宋和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培养学生多思多问,历史解释、比较的能力,提升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

【作业与板书设计】【1.作业设计】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答案】A“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2-5题2、反映的是北宋与()关系A西夏B辽C女真D南宋【答案】B3、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A 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B 宋辽实力均衡C 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D 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答案】B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A 辽夏向宋称臣B 北宋割地求和C 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 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答案】C5、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A 扩军备战B 用严酷刑罚镇压C 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 “以汉制待汉人” 【答案】D【2.板书设计】西夏辽北宋战和:澶渊之盟战→和共同开发北方和西北。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 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学生课前活动】搜集北宋、辽、西夏的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天龙八部》,相关人物的不同身世,引出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政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全班齐读(三)自主预习与讲解:一、契丹族与党项族阅读教材(P33、34),思考下面问题,在教材中找出1.契丹(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2.西夏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治国措施学生基本都可以找到答案,注意古今地名。

然后分别简单讲述契丹族和西夏族的兴起。

明确地理位置和兴起时间。

然后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辽、北宋、西夏分别的民族、政权、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限时记忆,找学生来黑板完成表格。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完成表格(不同时期辽与北宋的和战)2.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学生基本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宋真宗时期是先战后和。

然后分别讲述每一阶段宋辽之间的关系。

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需要重点分析。

补充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对澶渊之盟的不同看法,注意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三、西夏与北宋的和战阅读课文36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找到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1.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议,共同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
2.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风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
2.难点: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分析并评价三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与局限。
3.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和并立关系;2.掌握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提高历史意识。

教学内容:1.辽、西夏与北宋的历史背景介绍;2.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4.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大致历史背景,并带出“并立”的概念。

二、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治并立(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的统治者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同盟、争夺和和平时期;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并立的原因和影响。

三、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经济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商贸关系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性;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和影响;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经济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四、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文化交流与影响(30分钟)1.讲解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对彼此文化的影响;2.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各自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3.分析并讨论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文化交流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评价辽、西夏与北宋三国的并立现象,以及这种并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1.课堂讨论法: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表观点;2.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概念,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3.分析法:通过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三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历史辞典》;2.周明勤,《中国历史简明教程》;3.《中国通史》。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掌握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2.难点:分析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3.资料:教师收集关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和视频等。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学生思考问题并阅读课本
通过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讲授
契丹族与党项族
提出问题:辽、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临潢府
建立者: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
民族:契丹族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在兴庆(今天的银川)登基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
提问:辽、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学生回答)
辽和北宋的和战
北宋为什么北伐?结果怎样?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辽军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性质)
什么是“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兵临宋朝的澶州城下,宋军誓死抵抗。辽朝萧太后趁本国大将阵亡之际与宋朝订立盟约,于1005年签订。该盟约规定:宋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两、绢20万匹,双方互为兄弟之国。此后双方保持百余年的友好和平关系。
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性和非正义性,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留白
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强邻之一:
辽时间:地点:人物:10世纪初上京阿保机
民族:契丹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 与北宋并立西夏、辽, 他们的关系如何? 展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达到“课伊始, 意境生”的效果。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1、 强邻之一 : 辽
⑴辽的建立
教师: 建立辽的民族是契丹, 你知道契丹是如何兴起的吗?
学生:阅读课本, 契丹兴起与强大的情况。

教师强调:接受汉族文化, 学会农耕, 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 阿保机的生平, 帮助学生了解该人物。

总结: 阿保机的贡献:
强调: 辽先于北宋而建立
⑵澶州之战
北宋
西夏

帮助学生了解其人。

理解“宋夏和议”对双方的影响。

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实力。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2)使学生能客观的看待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分析辽、宋和议,宋、西夏和约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3)了解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2)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3)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由于唐朝藩镇割据,唐朝灭亡后,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当时由汉族人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契丹族与党项族1. 辽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与发展:隋唐时,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2)契丹(辽)政权的建立:时间:10世纪初,民族:契丹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3)辽政权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1)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西夏的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3)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这是现藏于内蒙古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的宝山壁画,墓主下葬的时间为923年(展示唐至宋更替图那个时期,为什么距离长安、洛阳等中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2)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利,[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唐朝的历史。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可能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关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和参与讨论,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对于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列关系和互动。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关系,以及对于这些关系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对于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小组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辽、西夏和北宋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试讲教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与北宋同时代的政权有哪些吗?它们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辽国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辽为什么能兴起并建立政权?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回答的十分正确;
三、西夏的建立:
师:(课件出示西夏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西夏是谁建立的?它与北宋的关系
如何?
师:同学们的观点十分独特,让我也深受启发;
以上是我的试讲内容《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注释(括号里的内容是要做的动作,其余的可以通过言语表达)。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人物、事件、地点较多,需要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细节内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2.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

3.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起和并立过程。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族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

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一)契丹族【教师活动】出示《契丹的兴起示意图》,讲述契丹族的兴起。

【学生活动】观察示意图,知道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

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教师活动】出示辽建立的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

掌握辽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师活动】介绍耶律阿保机及其统治措施。

【学生活动】了解耶律阿保机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引导学生观察契丹文字和货币,并与汉族文字与货币进行比较。

【学生活动】认识契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二)党项族【教师活动】出示《党项族的崛起与西夏的建立形势图》,讲述党项族的兴起时间及地理位置。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

初一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初一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0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坦尼克号》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

教师最后出示下表: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羌政权辽北宋西夏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都城上京东京兴庆重大事件澶渊之盟陈桥兵变重文轻武宋夏议和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电视剧《天龙八部》引入课题。
学生感知辽、西夏等政权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
3.学习第一部分:契丹族与党项族
(1)出示材料,大体了解契丹族
(2)看视频契丹的发展壮大
(3)思考: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名称、时间、建立者以及都城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案
课题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重点
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难点
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和战。
教学过程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系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民族交融是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