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
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
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
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我们两委的干部同志在一起交流,我今天就是以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给我的题目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我今天还是虚实结合,微观的和宏观的结合起来讲一讲。
今天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讲我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动因。
就是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其中有哪些机遇。
我想首先跳出高等教育这个圈子到外部去看一看,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办学的。
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在改革建设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果,看看都取得什么成绩(变化还是很大的)。
但是,光看到成绩不行,而且还得看到我们现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矛盾,有一些什么热点、难点问题,今后高等教育或者高等学校的建设的任务是什么。
这三个方面是从高等教育这个角度给大家谈一谈。
然后,高等教育的实质,它的专业体是是高等学校,因为大家都是做宏观指导,做管理工作的,让大家对高等学校情况有一个了解,就是我们看一所大学怎么看、看什么。
最后一部分介绍一下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我从高等教育大的(话题)里面切入到高等学校,这样我想为大家今后的工作希望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章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因从几个方面提一提,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经济发展的背景,社会发展的背景,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还有国际的发展背景,以及现在我们在发展建设中遇到一些矛盾,从这几个方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际上我们都是两委的干部了,平时的学习任务很多,不光是自己学,可能经常到下面去做指导,还要讲,所以都很熟悉,我们这个部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展开。
第一节国家发展战略背景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我们现在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型才培养的重任。
我们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为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持。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一、引言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器。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任务,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实践机会,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等教育还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为实现社会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保护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教育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结论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还保护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校高等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
高等教育的战略与发展规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培养人才,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战略与发展规划。
本文将讨论高等教育的战略以及其发展规划。
一、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
这意味着高等教育需要兼顾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具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应具备丰富的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2. 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多元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3. 加强实践环节: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4. 推动学术研究与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促进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规划和管理: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规划和管理体系,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2. 提升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3. 增加教育投入:各国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
4.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5. 加强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提供多元化的培养路径。
三、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前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与社会需求脱节等。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定位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作者:顾永安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7期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三大类型。
研究型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发展体系;职业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有了比较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发展定位。
应用型高等教育受应用型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缺失等影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定位定力缺乏、盲目往高攀升、与职业型高等教育边界模糊不清等问题。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成为理论与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要对标高质量发展,锚定“办好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定位,将“应用型”类型定位与特质全方位、有机融入到办学治校、大学职能的各个体系中,构建包含思政工作、学科、专业、教学、教材、管理、质量保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应用研究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融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学研究、智库咨询、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于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区域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构建突出区域性面向、在地国际化特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
落实这些发展定位,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最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宗旨,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应用型高等教育类型、规模、质量、目标、服务面向等定位要求。
为此,要做好四方面路径设计。
首先,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应用型大学“规模、速度、结构、质量、安全、效益”协调发展。
确立应用型大学开放办学的理念,立足植根地方,融入所在城市,服务区域发展,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组织架构上体现开放理念,在高校干部教师的视野、格局、理念、思路上体现开放性,在大学场所改造、课程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体现开放式。
高等教育任务和定位
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这也是第一次提出要创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方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当中的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的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等学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因为我们国家现代化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来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规划纲要》的文本也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这里面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这里不光包括本科的大学和学院,也包括高职高专的学院,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理论知识点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它作为一种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等教育涉及众多理论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最早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各个文明古国的学府,如中国的国子监、文林学院,希腊的雅典学院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得以持续发展,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二、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提供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科学研究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知识的创新和传播。
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回馈社会的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师生的角色分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
然而,现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因此,交互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逐渐流行起来。
交互式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四、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的重要工具。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重视知识量的积累。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因此,现代高等教育倾向于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课程作业、项目报告、班级表现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界思维的人才。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的提高。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育目标定位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通过目标定位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教育目标定位的重要性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指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明确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这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前提。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只有明确教育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培养工作。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教育工作就会失去方向,无法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
目标定位是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明确的目标定位,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提高教育质量。
目标定位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要求,还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通过目标定位,才能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教育目标定位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保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如何通过目标定位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应该紧密贴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前沿和应用价值,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应该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网络教学等,使教育更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
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谈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的认识
谈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重要论断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
其中,“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下简称“两个大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对教育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关系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原创性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及战略意义,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供了根本依据。
“两个大计”重要论断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命题之一,也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抓手。
从学理高度深入阐释“两个大计”,对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文明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传递、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伟大事业呼唤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需要高质量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事关党运、国运,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事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其在党和国家全部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是面向未来的基础工程。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
摘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并且高于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取向和模式,它以特色强、质量优、满足需求能力强为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在培育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动能、提供优质高等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水平和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此背景下提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彰显了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哲学价值意蕴。
大学办学者应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从强化特色、提高质量、重视满意度三个维度思考如何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发展导向,就其本身而言,既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升级版”,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高于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发展阶段、发展取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基于这一重要判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升级为“实现”,既是希望尽快解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是希望高等教育更好履行其基本功能并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实质是要求高等教育提高发展站位、期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概念辩析“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
在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话题前,有必要分析厘清与之相关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等术语的基本涵义,廓清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更一般性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以便深入理解其价值意蕴。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高质量质量的定义众多,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出的定义最为流行,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将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又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谈谈对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谈谈对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和基础之一。
在众多因素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一步:培育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还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因此,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包括理工科人才、文法科人才,以及具备跨学科背景的人才。
这些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更有助于提高国家稳定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步: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教育除了培养人才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教育是培养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也可以受到道德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熏陶,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道徳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和积极的社会环境。
第三步:促进国家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通过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优化学生能力结构,不仅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人才,也可以为国家提供一个重要的竞争力平台,让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其它的选择。
同时,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的投资环境,吸引国际人才和外资的流入。
总之,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只有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的国际化和前沿性,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浅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和要求。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首先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所重视的方面之一。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品质,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德树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学术素养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术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包括学术道德和创新精神。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素质水平。
立德树人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
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是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所要重视的方面。
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艺术修养则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水平。
立德树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社会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创新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所要重视的方面。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素养、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及路径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高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体制、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政策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政策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包括:继续完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逐步形成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价,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开启了一扇大门。
二、体制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体制改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如学位制度过于僵化、高校管理体制过于官僚等。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体制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在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推进学分制度改革。
学分制度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分制度改革还有利于各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这样的体制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还有一些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在逐步进行,例如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等。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将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教学模式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新时代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新时代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多项重要任务。
随之而来的是对高校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高校必须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高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
高等教育是国家的命脉,其育人任务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机构是国家的重要力量,树立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鲜明定位,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要完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高校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也是高校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要坚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的办学宗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要积极服务社会,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高校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积极参与社会教育、科技和文化建设。
高校师生要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渠道,高校要引导师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事业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牢记育人使命,牢记作为国家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我们需要明确的方向与路径。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方向是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等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各行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推进教育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注重推进学科专业设置优化调整,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党的领导等方面的。
四、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加大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的力度,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优秀教师来华任教,鼓励学生到国外留学交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实施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上,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政府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还需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以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梳理、提炼,指出其基本趋势是发展性、多样化和综合化,以期为大众化阶段下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众教育阶段;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基本趋势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高等教育入学率从1998年的9.8%,经过7年的时间,2006年就跳跃到22%。
[1]此中在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根据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和发展模式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阶段。
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挺进大众阶段,不仅是是简单的量变,更会带来深刻的质变。
高等教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心脏”,居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自然会首当直冲。
在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基本上考虑到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对中国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求,站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去分析和预见高等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顺应了高等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国际潮流,取得了喜人的成就。
现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梳理出大众化阶段下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凸现课程的发展性“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
”[3]因此,大众阶段的高等教育课程也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所谓发展性课程,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课程质量,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课程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即课程目标着应眼于发展的理念,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环节中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阶段的大众教育中,我国高校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以发展的理念为指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大众教育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哪些认识
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哪些认识概述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认识,包括其重要性、优势和挑战等方面。
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它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
其次,高等教育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通过高等教育,个人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另外,高等教育也是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分配,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阶层间的教育差距,提供更多机会供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
这样能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我国高等教育的优势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
我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
这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保证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丰富多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机构在专业设置上不断创新和调整,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兴趣。
从理科到文科,从工科到艺术,个人在高等教育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侧重于传授理论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各个高等教育机构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在新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变得更加迫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一、培养人才高等教育的最基本使命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需要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战略性,从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多方面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高等教育也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责任。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高等教育应该为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加强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还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创新平台。
三、社会服务高等教育机构还应该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为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公益服务,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发展和治理提供智库支撑,为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提供技术支持等。
四、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也是重要的责任之一。
高等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推动跨国合作和人才培养,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创新资源和人才培养经验。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还应该为国际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跨文化沟通和理解。
结语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是多维、多层次的,需要以创新和开放的态度来应对。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积极服务社会并促进跨文化交流。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承担起高等教育的重任,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解读高等教育
如何解读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之一。
然而,要准确地解读高等教育,并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读高等教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高等教育。
一、培养专业人才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
在现代社会,各个行业对高素质、专业能力出众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高等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因此,解读高等教育时,应充分理解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和方法,并在评价高等教育时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综合素质高等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解读高等教育时,我们应意识到高等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
学校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社团组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
因此,在解读高等教育时,应综合考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促进社会进步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之一。
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可以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进步。
因此,在解读高等教育时,需要重视其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并从整体上评价高等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四、培养人文精神除了培养专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外,高等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热爱人类、关怀社会、追求真理和美的精神追求。
高等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因此,解读高等教育时,需要考虑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塑造。
五、提供终身学习机会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舞台,也应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
在解读高等教育时,应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供终身学习的平台。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不断学习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解读高等教育时,应注重其对人才培养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因为刚才已经说了,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已经不是重点,最大的重点就是我们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这表明,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其次,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三、如何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任务定位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特别要求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这表明,2020年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已不是重点,将进入发展理念战略性转变和全方位注重教育质量的新阶段。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三点要求,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特别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对加强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特别针对科研领域体制性障碍,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共享。
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其次,要切实保障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必须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区域差异性,是世界上不多见的,很难沿用学术学科评价的单一尺子衡量所有高校。
为此,《规划纲要》明确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
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包括支持地方或行业背景高校建设优势重点学科,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等结构,旨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化区域布局结构,重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鼓励东部高等教育率先发展,鼓励高校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还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这将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打造高质量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如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全面谋划了教育体制改革新思路新方向,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新的改革切入点和政策措施亮点,比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都要在各类高等学校师生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相比中小学而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重点也是高等学校,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等等。
与此相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理顺政府怎么办教育管教育,学校怎么依据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引导自主办学等关系,许多都是当前社会上关注和热议的问题,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表现出“深水区”改革的典型特点。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完成好各项发展任务,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不行的,我们必须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措施保障方面迈开新的步伐。
《规划纲要》的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特别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经费方面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经费管理,明确提出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增强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在高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这也比照了国际通行做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让高等教育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在阳光下运行。
还有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学校既是优质资源普及共享的受益者,更是优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势必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规划纲要》准备在今后三年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涉及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项目内容也有不少。
如果组织领导和措施配套能够很好到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定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再创新的辉煌。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及高等学校的发展特色 (2009-08-26 11:39:21)转载标签:政治留学中国高等教育海斯杂谈分类:平民看教育大学是时代的产物。
现代大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职能和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形成,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技术正在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对在各领域工作的人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有这些都必将影响到大学的存在和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1999年大学开始扩大招生后,至2003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38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9%;研究生招生约26,9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900万人,其毛入学率达到17%,①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72所,其中本科院校630所,高等职业和专科院校842所,成人高校610所。
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270多所;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230多所;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大学100多所。
在近年中国实施的高等教育工程项目中,有95所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有35所大学进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985工程”。
在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中,有56所经批准设有研究生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巨大的人口压力,国民的整体素质不高,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等,如何确定21世纪中国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如何在发展中形成大学的特色就成为摆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面前的一个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在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应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使大学成为进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将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服务于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承担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确保文化的多样性,使大学真正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在21世纪,知识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拥有大批的高素质人才。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Rudenstine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
当智力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比其他资源所起的作用更重要时,智力资源的稀缺性就会表现得尤其明显。
”②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高科技和现代科学管理知识,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保证知识转变为直接生产力,促使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
而这也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转变人才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牛津大学校长Lucas说:“大学存在的更高价值是为了探究真理,发现和认识真理,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③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研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