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电影赏析之《末代皇帝》
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溥仪从三岁起登基,他那时候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
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
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
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
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导演对于光影的运用,已经趋于化境。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
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
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
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
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
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
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
”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关于色彩,以溥仪被俘虏为界,被俘之前都是金碧辉煌的色调,而被俘之后都是灰暗的色调。
从色彩上表达了溥仪从一个帝王身份转为一个阶下囚巨大人生变故的境遇。
颜色之内的意境是我们常人无法理
解到人生感悟。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
影片《末代皇帝》光、影、色分析影片《末代皇帝》的光、影、色非常精致,通过不同的灯光、色彩和画面构图的运用,成功营造了影片的历史感和艺术美感,具体如下:
光影运用
影片中的光影运用非常出色,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精华所在。
电影采用了成熟的灯光技术,运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镜头的重点,为影片打造出了特有的历史感。
比如在电影一开始,黑白分明的演绎让人感到那个宝座是神秘、压抑,传播出它的稳定、宏伟和神圣;当影片进入较为现实的时期,摄影师通过阳光、明亮的场景为影片注入新的血液。
在太后逝世后的那场戏中,贝托鲁奇运用了迷雾的效果、黑白的画面,加上朦胧的灯光,表达出严肃的仪式感和清宫禁制的压抑感。
色彩运用
电影中的颜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颜色变化为影片带来了更加全面、生动、有分寸的的感觉。
比如在太监抱着溥仪登上城楼的时候,阳光照在殿内,天空和树叶都是极为柔和的颜色,气氛给人感觉温馨、安全、杂乱,那种熟悉感和亲切感是一致家庭的感受。
而在溥仪被软禁在花园里时,鲜明的色彩显得像是无边的希望,欲取之而不得。
整部电影运用的色彩语言都是紧扣故事脉络,无比精湛。
画面构图
影片的画面构图也是海量的艺术精华。
比如在末代皇帝的夜晚沉思中,贝托鲁奇利用了摄影师的镜头语言将红楼露台的建筑和西式电灯的相互配合,烘托出皇家的气魄和浪漫情感。
而末代皇帝跟着群众跑逃时,画面不停地回头,突显了他在这个宏大的戏剧中的荒谬感和单薄感。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的光、影、色的运用极具艺术精华,它巧妙的运用色彩、光影和构图等手法,烘托出了一个壮观、宏伟的历史画卷,也成功传达了影片的情感和主题。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电影:末代皇帝
文法学院
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叶丰
伪皇宫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 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 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毛泽东特赦令予以释 放。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 革命公墓,后来入葬于华龙皇家陵园。
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
从紫禁城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 就是这个万年皇帝。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 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 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 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 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 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 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皇妃 文绣
文绣进宫那年尚不满14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
的少女。文绣在外论思想却远远超过婉容,她追求自由, 也很有勇气。皇后婉容欺侮文绣,皇帝总是偏 袒皇后,导致文绣出走,在当时封建势力核心 人物头上动了一把土,同时激怒那顽固存在着 的旧世界。当时有人把淑妃出走叫做“妃革 命”。 溥仪虽然采取多种办法调解,文绣断然 拒绝,经过双方律师磋商,双方协议完全脱离 关系,溥仪给文绣 5.5万元的生活费,文绣永不 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 文绣用这笔经律师、 中间人和家人克扣后所余甚少的赡养费办了一 所小学,亲身任教,终身未嫁,直到1950年因 病去世。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当过教师的皇 妃。
末代皇帝影评3篇
末代皇帝影评3篇末代皇帝影评1其实很多年以前就受到《末代皇帝》的片段影响,但直到昨晚才真的第一次把他看完,可惜昨晚突然跳闸,然后只得今天补补情绪。
有一种感慨,幸好是西方导演拍的,贝托鲁奇的从自己的艺术视角用映像与解剖剖了一段历史,几种人性,“政治”概念在里面已经轻到了你无法愤怒的程度,转念一想,如果由中国导演在几十年前拍,或许要顾及很多东西。
这部电影真心的是属于西方的,一开始还没弄明白,后来才知道连对白都是彻彻底底的英语。
幸好电影走了“两条叙事线”,如果单从过去的溥仪和现在的溥仪来做线性叙事,反而会让影片丧失了一种叙事的活力,恰恰是这跨越了时空的两条线索,我们才更深刻的体会到情节的张力,和各自人物的饱满性格。
在故事的前半段,个人最欣赏的首先是宫廷里的人物服装,这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前真的不知道奶妈的装扮,慈禧的模样,嫔妃的服饰,喇嘛的动作等可以这样演绎,这是被新世纪的银幕形象洗脑后的我所为之惊喜的,给了我一种异常兴奋的真实感。
另外紫禁城的远景,大远景我真的爱死了,让幼年溥仪的性格一一映射,还有世界已经变了,为了而宫廷里的气氛而演绎的音乐,在紧张的国情下展现的“封闭的闲时感”,今天才知道那首主题乐。
非常喜欢贝托鲁奇从小物件展现的溥仪情绪,第一次是摔死老鼠,后来是离开紫禁城的网球,然后是文绣离开后的扔狗,最后是跨越时空的蛐蛐。
个人非常喜欢这封闭式的行为布局,至于其他,要说的很多,就留在以后吧末代皇帝影评2配乐非常好听,很有东方的色彩,与电影相得益彰,可惜的是女人的口红画的好小,应该不是中国的传统,大概是导演曲解的或者是有意为之的吧,另外听着英文总感觉怪怪的,个人感觉要是中文应该会更好吧,不免感到有些遗憾呀~来来去去,纵观溥仪的一生,不免感到人生如戏,他始终是历史的玩物,命运的牺牲品:当他有自己的家时命运让他来到了紫禁城当他习惯了之后命运又让他离去当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时命运让他挑起了皇帝的重担当他真想有所作为时命运告诉他只是紫禁城中的皇帝当他想成为救世主时命运让他成为了千古罪人当他自暴自弃全部妥协时命运又让他成为了平民当他迎接新思想时命运让他受到旧势力压制让他努力恢复旧统治时命运又让他梦想破灭监狱长的结局也有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当那些“红卫兵”高喊着“造反有理”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会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
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史诗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2019年第8期(总第188期)No. 8. 2019General.No . 188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史诗电影《末代皇帝》赏析胡二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摘 要: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末代皇帝》于1988年上映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片在西方上映后掀起了 “中国热”,并于当年囊括了第60届奥斯卡奖最佳彩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 剧本等9个重量级奖项。
贝托鲁奇善于在宏大、动荡历史背景下从政治层面塑造人物形象,《末代皇帝》以西方的视角拍摄东方的历史人物,电彩中从西方视角拍摄的"门”的隐喻值得思考。
关键词:西方视角;中国史诗电彩;《末代皇帝》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19) 08-0097-03—、引言从得知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于2018 年11月26日逝世时起,就联想到他执导的那部中 国题材的经典电影 侏代皇帝》。
1986年10月,由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担任导演,北京电 影制片厂与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 司联合拍摄了电影侏代皇帝》,电影时长165分 钟,采用闪回的手法讲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0 年跌宕起伏的一生。
据说,该电影是首次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
1988年,该片 在西方上映后掀起了 “中国热”,并被高度评价为 “既体现了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明,又反映西方 文化界眼睛里的东方文化”闪。
该电影囊括了第60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等9个重量级奖项,也再次向世人表明这部电影的 优秀程度,这部电影中除了演员是中国人,从导演 到整个制作团队都是西方的风格,经过中、意、英 三个国家的密切合作,这部中国题材电影侏代皇 帝》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电影史诗,在一些 观众眼中侏代皇帝》是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电 影。
人是时代的俘虏--评电影《末代皇帝》
248人是时代的俘虏——评电影《末代皇帝》文/石月摘要:1988年一部得到中国政府全力支持并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末代皇帝》一举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音乐等九项大奖,成为奥斯卡电影史上少有的一次性囊括八项大奖的电影。
导演贝尔托鲁齐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作了这部反映个人独特观点的具有传记性的历史题材电影。
关键词:奥斯卡;紫禁城;皇帝;文化一、梦境般的荒诞与尊贵美国《电影周刊》对这部电影给予了高度评价“影片展示了古老东方的独特魅力,有一种蛊惑人的诗的意境和梦幻般的效果,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就在这座阴暗庄严的宫殿里开始经历他的一生。
而电影中对东方女性的阐释与现实历史的反差,充分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而导演贝尔托鲁齐却说“要是我对溥仪没有这种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让一个三岁的孩童成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这看似愚不可及的笑话真切的出现在1909年的紫禁城里。
三岁的溥仪睡眼朦胧的被抱上了轿子,溥仪的母亲身处权力之家,拥有着尊贵身份的王妃,此时却不得不将怀中尚未褪去稚气的孩子塞进乳母的怀中,尽管深知自己的儿子此去的命运,但她能做的也只是低声嘱咐溥仪的乳母阿毛:“我把孩子交给你,请你照顾好她。
”她的儿子,成为了封建帝制欲维持苟延残喘通知的牺牲品。
而自此之后,她与儿子只见过短短的一面。
在紫禁城里,溥仪见到了拥有至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三岁的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将要担负着怎么样的重任,他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在宫殿中四处走动,甚至慈禧临终的话语他也听得不太明白。
当慈禧太后闭目而逝,喇嘛们开始超度慈禧太后的亡灵,浩浩荡荡的队伍抬着慈禧太后的灵柩走出宫殿。
溥仪并不明白这一刻他成了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恢复了三岁孩子的童真,跑到父亲面前央求父亲带他回家,而迎来的确实亲生父亲深深地一跪一叩头,从此君臣之别压过父子之情。
传记片《末代皇帝》的影像解读
第2卷第23期文化纵横传记片《末代皇帝》的影像解读庞锦涛(河北传媒学院兴安校区,河北石家庄051430)摘要:《末代皇帝》由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执导,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文从《末代皇帝》中的意象特征着手研究,尝试对影片的光影布局与色彩处理进行解读,总结灯光与色彩在电影应用层面上的实际效果,最终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创作中去,展现传记类影片多元化叙事的魅力。
关键词:意象特征;光影布局;色彩处理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2019)23-0165-0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电影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一种另类局外人的眼光,拍摄了一部讲述中国皇帝的传记电影,为世界带来一部不可思议的传世经典一一《末代皇帝》。
这部电影在一九八七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狂揽最佳影片、导演等九项大奖,是历史上首部以中国题材荣获奥斯卡的影片。
一、《末代皇帝》的概况与意象特征电影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其剧情跨度长达六十年,正好一个甲子的时间,甲子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情结,象征着人生的一个完整轮回。
“门”这一元素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意象,在创作中被赋予了深刻内涵,电影中各式的门意味着溥仪不同时期的命运处境。
溥仪的第一扇门就通往封建权力的巅峰,此时的他不过是个三岁的孩童,却身陷风暴中心,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里,作为帝国核心的皇帝即将为自己的王朝献上最后的挽歌。
溥仪听说自己的生母吞鸦片自尽,想回家奔丧的他骑着单车在宏伟的宫殿群中穿行,到宫门口时被侍卫阻拦。
此时门的意象再度出现,十多年前的溥仪正是从这里开始继承国家大统,如今他距离门外那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仅有一步之遥,但这短短的间隔却好似天堑永远无法跨越。
苦闷的婉容与司机通奸生下了孩子,为保全溥仪的颜面,分娩后的婉容被日本人送走,门的意象又一次出现,溥仪本想要利用日本人复辟自己的帝国,没想到却成为另一座监狱的囚徒。
《末代皇帝》中西悲剧思想融合下的电影悲剧表达
作者: 司岳洋[1]
作者机构: [1]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57-15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叙事策略;悲剧意蕴;悲剧表达
摘要:电影《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以欧洲电影的悲剧美学心境诠释中国历史题材的影片,影片凝结了导演对中国封建帝制的思考,融汇了中西方悲剧思想,解读出传记电影人物溥仪的人生历程,具有深刻的悲剧美学内核.本文意从该电影蕴含的中西悲剧思想出发,读解电影《末代皇帝》的悲剧表达.。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
《末代皇帝》赏析电影伴随着音乐《Main Title Theme》的响起而开始播放,它由戴维·伯恩所作,他在曲中充分里融合了中西音乐特点:以特色性的中国鼓的鼓点为开头,接着响起清脆欢乐的马林巴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慵懒的小提琴演奏。
整首曲子中乐器的衔接流畅,节奏统一,富有节奏感,一种较为平缓的曲调也就徘徊在我们耳边。
本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开场先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为恐惧害怕而选择自杀的镜头,而这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他,是谁?为什么会被抓住?为什么要以死来结束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当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不对去敲卫生间的门时,随着“open the door”的喊出,主人公溥仪的回忆也随之展开。
那是1908年的一个冬天的夜晚,侍卫们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并带走了年仅3岁的溥仪,慈禧太后不愿皇权没落而让溥仪接替皇位。
故事情节从这开始慢慢展开。
在溥仪进宫时,音乐《Open the door》响起——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奠定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凄厉的琵琶声,紧接着是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最后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这也暗示着慈禧即将逝去,她的灵魂伴着喇嘛的锣声离开这个世界。
随后举行了登基仪式,宫殿外百官不断进行着朝拜,而溥仪却对突然的蛐蛐声倍感兴趣。
那时天真的溥仪并不知以后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也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世界上最缺少爱、教导的人,失去了选择自己未来的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这时溥仪从回忆中醒来。
他被管理所所长就起,从此开始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接受审判和改造的囚徒生活。
而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弟弟溥杰无疑是一种欣慰,电影的画面也转换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那时溥仪已经6岁了,也明白了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开始肆意捉弄太监,并带着溥杰体会自己的感觉。
听着《Main Title Theme》,看着看似欢快的场面,一种悲凉的感觉在心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的为溥仪惋惜,也对那时的社会而有所感概。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成婚成婚被抓入牢中情景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物信学院12级自动化
李楠
1.听觉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乐
美术造型 2.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音乐赏析: 1.浓重的东方色彩
表现方式:a.通过音符元素 (3.5.2.6.1) b.中国传统乐器(中国笛子、弹拨乐、古筝)
2.富有层次感
表现出不同时期音乐的不同风格
主题曲
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1.作用:可以体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阶级
1. 2. 2.特点:服装与背景相呼应,和谐
登基
不同时期
不同时期
不同类型的大臣
衣服与画面的和谐感: 1.成婚 2.被抓后如牢情景
成婚
被抓入牢中情景
总述 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 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 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光、影、色全解析(上)
《末代皇帝》光、影、⾊全解析(上)贝托鲁奇⾸次携3D的《末代皇帝》露⾯是在戛纳,⽽《末代皇帝》4K的3D修复版近期也在北京放映,⼀共五场,电影座位瞬间秒红,这就是经典的魅⼒。
除了3D以外,这个经典的魅⼒在哪?或许没有摄影师⽐斯托拉罗更倾向于把⾃⼰定义为⼀个“作者”,⽤“光线写作”是他最著名的标签,他曾说:“对我⽽⾔, 摄影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下⾯让我们看看影⽚如何⽤光影书写,由于⽂章内容较多,影⽚的⾊彩⽅⾯会在下期呈现给⼤家。
“对我⽽⾔,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
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的想法。
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
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的叙述⽅式,因此透过光影和⾊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
”——维托⾥奥.斯托拉罗该⽚打破了传统单⼀的叙事结构,采⽤了⼀种倒叙式的、层层嵌套式的时空结构,设计了两条并⾏发展的叙事时空线索:⼀是影⽚的时空结构,⼆是溥仪主观回忆的时空。
采⽤现实与回忆交叉的⽅式,从⼈性的⾓度出发,以⼀系列中国历史上的⼤事件作为溥仪的⽣活环境,表现了他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的精神⼼理和⽣活状况。
在对溥仪内⼼的⽭盾和孤独、对⼈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争的表现上,将光影关系与溥仪的⼼理处境相融合,根据⼈物⼼理选择合适的⾊调和背景,给⼈以视觉上的享受。
在影⽚时空结构的光线设计上基本⽤⾃然光,光⽐⼤,⾊调以冷⾊调为主,场景以⽇景为主,影调反差⼤,带有⾃然主义⽤光倾向;插⼊时空的光线设计⽤光⽐较戏剧化,光⽐⼩,⾊调以暖⾊调为主,光线跳跃,影调⽐较黯淡,带有表现化⽤光的倾向。
影⽚⽤光线的结构、组织、运动和变化,不仅展现出不同时空的不同⽓氛和寓意,同时表现了溥仪的⼼理变化过程。
影⽚《末代皇帝》的导演贝尔托鲁奇说:“影⽚的主要思想是表现⼀个⼈在他的记忆中经历⼀番旅⾏,其间他不时重新思考他的⼈⽣。
影评: 末代皇帝
影评: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生动而真实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从他童年时被选为皇帝,到被推翻后的囚禁和苦难,再到最终的解放和自我认知,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冲突。
观众可以感受到溥仪作为一个人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人深思。
其次,电影通过精美的摄影和布景,再现了清朝末年的宫廷生活和历史背景。
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美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同时,导演还通过对比溥仪在宫廷和在外面的生活,展现了他在两个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困惑。
这种对比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溥仪的内心世界。
此外,电影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张国荣扮演的溥仪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溥仪的复杂情感传递给观众,让人对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
其他演员们也都饰演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最后,电影中探讨的主题也令人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末代皇帝的故事,更是关于个人自由、命运和自我认知的探索。
通过溥仪的经历,电影引发了观众对权力、自由和人性的思考,让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深刻的情感、精美的摄影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历史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自我认知的探索,让观众在思考中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艺术品,值得每个人去欣赏和思考。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贾力娜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是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本文分别对三个人的配乐进行了赏析.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贾力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配乐节律赏析 [J], 周淳
2.音乐在电影中的情感表现——电影《贝奥武夫》配乐赏析 [J], 陈俪文
3.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史诗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J], 胡二娟
4.悲剧中的电影配乐——以《末代皇帝》为例 [J], 黄文静
5.电影《入殓师》配乐赏析 [J], 赵格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评:末代皇帝
影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让人震撼的电影,它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权力的腐化和个人命运的沦落。
影片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他从一个孩子王到被推翻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革和动荡。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运用了精美的布景和华丽的服装,将清朝的宫廷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溥仪被迫放弃皇位后,影片通过对比鲜明的画面,将他从皇帝到普通人的沦落展现得深刻而震撼人心。
其次,影片对于权力和个人命运的探讨也让人深思。
溥仪从小就被束缚在权力的枷锁下,他的一生都受到了政治和宫廷的影响。
这让观众对于权力的腐化和对个人命运的摧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影片中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
主演约翰·洛恩饰演的溥仪将这位末代皇帝的内心挣扎和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共鸣。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震撼力的电影,它通过对权力、个人命运和历史的探讨,让观众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深刻的触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更是一部让人反思和思考的作品。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电影《末代皇帝》影评
无从下手的开始写影评,但这样的电影,正是我爱上电影的理由。
深深的无力感,看完电影有点不知所措。
电影不一定是真相,但呈现了绝大部分事实。
透过别人的故事里看人生,而且,还是一段极为特别的人生。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维度感知生命,生理,年龄,角色,工作,情感,自由。
不同维度的生命线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
作为一个动乱时期的人,最终能终老,其实是幸运的。
而作为一个皇帝,始终处在政治漩涡中心的人,他的一生的可悲的,他的出生,在时间和地点的交点,便决定了他的不幸。
幸与不幸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一辈子到最后被特赦释放,才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幸在结果,不幸在过程;幸在最后他走出了束缚他一生的门,不幸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生的过程与结果,他都无力选择。
最后一段,当他再次以游客的身份踏入紫荆城时,不知道他心中翻滚的情感,和脑子里的记忆碎片都有哪些。
他也曾有许多理想,但从未真正实现过;他身边也曾有许多和他有羁绊的人,但一个个都离他而去。
到最后,他拥有的,只有他自己,由过去的记忆,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未来不确定下的可能组成。
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真正拥有的,每时每刻都拥有着的。
除了生命开始和结束的时候。
写作日更 235/3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之《末代皇帝》
姓名:XX
学号:XX
学院:XX
班级:XX
该片获第60届(198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创音乐九项大奖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造出一部偏西方视角、但制作认真的传记电影。
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摄制。
中国背景、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混杂了西方人的观念与技法。
影片以一个特殊人物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影片的摄影和服装等尤为气派,溥仪的人物塑造回避了脸谱化的窠臼。
《末代皇帝》所诠释的溥仪,不单纯是一个皇帝的历史,而是一个作为皇帝的人的故事。
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向来严肃谨慎的中国人认为“讲故事和历史完全是两回事,细节的处理应当尊重历史的真实。
”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本片的编导从人性角度出发,表现了溥仪如何从一个普通人变为“神”,又从“神”变为人的故事。
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作为溥仪的生活环境得到表现。
影片的艺术技巧娴熟,人物的内心的矛盾和孤独、对人情的渴求、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以及接受改造时的痛苦思想斗争,都得到深入的展示。
本片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结构上,影片采用的是现实与回忆交叉的手法,保持了扣人心弦的戏剧悬念。
与人物心理相合的色调和布景,优美的画面构图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影片的成功,是各国创作人员密切合作的结果。
本片获得1988年第60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服装奖、最佳作曲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美工奖。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技巧精湛的史诗巨片。
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
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
小笼子。
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
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
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于是又回想起40年前的往事:在养心殿院中,溥仪和溥杰玩得正起劲。
他已长到6岁,但还在吃乳母的奶。
他已经懂得手上握有无上的权力,并开始肆意捉弄虐待太监们。
这时传来消息,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在庄士敦任教的4年里,溥仪不仅在生活方式上逐步发生改变:学会了骑自行车,戴上了眼镜,剪掉了辫子,穿上了西服,学会了跳舞、打网球,并且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
尽管他在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他的心已飞向英国、飞向牛津大学。
镜头又闪回监狱。
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
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
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
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
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
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
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
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她和司机的奸情败露,私生的孩子被烧死后,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了。
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
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
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任职。
8年后的某一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生活中的一切秩序,甚至连红绿灯的含义也都被颠倒了过来,溥仪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忽然遇到了一队被红卫兵押着游街的“牛鬼蛇神”。
溥仪无比惊讶地发现,在那头戴高帽、脖上挂著名牌的一群人中,居然有当年战犯管理所的所长。
溥仪急忙上前告诉红卫兵说,“同志,你们一定弄错了,我认识这个人,他是好人。
”红卫兵回答说:“帝国主义者!反革命分子!叛国者!”被搅糊涂了的溥仪独行来到故宫博物院。
这里已没有游人。
他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那的故宫门卫的小红卫兵说,“我是中国的皇帝”。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
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今天,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参观这个过去皇帝的宫殿,在雄伟的太和殿前几乎每个导游都会向他们的游客介绍:“这是太和殿,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3岁的时候在这里登基,1967年,他在北京逝世……”
皇帝,这个职位的诞生不一定是政治的产物,而应该是凝聚了男人的最终幻想——它代表了“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权利,身后有三千佳丽,还有一个别称叫“万岁”,其中的任何一项对男人来讲都显得极有诱惑。
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便是:“万岁,您可以做任何事。
”但对末代皇帝溥仪来讲则不然,皇帝的身份
从不曾带给他真正的快乐,自小他就是高墙里最寂寞的孩子,直到后来他成为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他从来没有真正能够为自己做主过,一切的一切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甚至包括他娶的女人。
他的身边充满的阴谋和欺骗。
从他三岁登基到五十三岁得到释放,半个世纪里,溥仪给人的印象竟是犹如囚徒一般,他一直经历着失去:亲情、自由、爱情、尊严……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
被人赶来赶去,从故宫到天津,从天津到满洲里,最后竟沦为阶下囚,到抚顺看守所。
另一个别称叫“战犯”。
有句名词叫“物是人非”,对溥仪来说则是“人是物非”矣。
有人说《末代皇帝》是中国题材拍给西方人看的电影,当年它拿下1987年奥斯卡最佳原声大奖,可见当年其受到西方人的认可,后来有很多国内的电视剧(包括《戏说乾隆》)引用之,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听,还是那么打动人心。
甚至最近佳洁士的广告都还在引用那首宫廷乐,可见经典是岁月磨灭不掉的。
《末代皇帝》的电影音乐分别在东京,纽约与伦敦完成录制,并由海顿·宾达以及汉斯·季默等人为唱片的发行做最后的整合与编辑。
影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溥仪在战犯关押所的经历,即现实时空;另外一条是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的经历,为过去时空。
而整部电影的配乐均集中在过去时空,现实时空中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乐曲,我想可能是导演为了保持现实时空里阴郁、沉重的调子所做的处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