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的航运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上游的航运史

文章来源: 《青海史话》

自古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多为山峦沟谷,交通很不发达,运输物资极为不便,山区主要靠人背畜驮,也有少量的畜力车拉运。若长途运输非常困难,可在黄河上用皮筏运输却较为便利,其历史亦很久远。据《后汉书·邓训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邓训任护羌校尉时,众羌归顺,迷唐羌酋不服,退居大小榆谷(今青海贵德黄河南岸),于是邓训发湟中兵六千,至归义城(今青海贵德黄河北岸尕让村),被黄河所阻,遂命兵士“缝革为船,置于稗上,以渡河”,命为“草船算”。这“革船算”就是首创于贵德一带黄河上的航运工具——皮筏。

古籍中还具体记载着用皮筏在黄河上游运输物资的情景。如清初梁汾著《秦边记略》记载:“黄河之水,浮于积石,至于龙门,唐治舟师,溯流上下。”这里指明唐代时,军用木船(即木筏)可以从青海循化航行到山西龙门地方。据《宋史·姚雄传》记载,河州(今甘肃临夏)知府姚雄在丙灵渡建城堡,“从湟水漕运”。即将河州军粮从黄河转入湟水,溯源而上运抵湟州(今青海乐都)。元代初,元世祖派遣招讨使都实探河源,在黄河源头建城,开互市,“规置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元史·地理志·河源录》)。这是说元招讨使都实将黄河源头的贡物以皮筏航行转运到京都。明代,在青海民和上下川口湟水河航段,设河湟造舟处,由水上运送军用辎重和木料等。这在《秦边记略》中亦有记载:“河湟间常造舟,载军仗,下宁夏以平贼”,“商市庄浪之木,顺流而下,日行二百里许”。据清龚景翰著《循化志·城池》记载,河州知府顾详,于雍正七年(1729年)闰七月,筑循化城,所用木料全部从上龙布白佛地方(今青海尖扎东部——笔者)大林中砍伐,由隆务河顺黄河扎筏运输。又据《甘稿·交通三河运》记载:“甘肃(当时包括青海——笔者)之水,黄河为大,山峻水急,无舟楫之利。省西毛、革、木、粮,省东烟、药、蔬、果,所恃以东输省会,北达夏绥。航运之具,仅椎木筏、皮筏。自黄河至贵德县松坝峡,始有木料、粮食、皮毛之运。东行六十里吉利峡(今李家峡——笔者),又东一百里许拱北峡,二峡山势险峻,水流湍急,运载之货,率集于此。东行八十里撒拉川,又七十里孟达峡,又八十里大何家,旁内积石关,最称险隘。又八十里丙灵峡,峡长十有八里,岸石峻狭,载货之筏,必分析顺灌,始能出峡,出峡以后,复联系之。又八十里刘家峡,洮河入黄河处也,自洮岷北运之木料,于此入黄河。又东北六十里雁过峡,出峡十余里,西河(即湟水——笔者)入黄河处也,自西宁东运之皮毛、粮盐、木料、清油,于此入河。”这说明黄河上游的皮筏运输,要避开峡谷,按河段分转运输。

黄河上游的航运高潮为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这是因为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扩张侵略,通过京、津商人深入西北各地,他们廉价收购大批羊毛、皮张、粮油和药材等土特产。因此,甘、青、宁等地的商人将上述物资,除少数采用畜力驮运外,大部分通过黄河上游的航运工具——皮筏,长途转运到包头,然后再经陆路运到天津等地交付外商。根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4月出版周振鹤著《青海》一书中统计:1918年至1927年间,仅青海地区每年向外运输的羊毛约达350万公斤。同时,粮油的外运量也相当可观。据《新亚细亚》杂志上《青海水道运输》一文中记载,20世纪)30年代全省每年运往兰州的粮食为5万余石(即500万斤),号称西河粮;运往兰州的清油每年近万石;水上运输木材的数量也较大(主要是马步芳官僚资本经营投机贩卖所致)。黄河上游青海境内的水上航道,历史上只有湟水和黄河的部分段,黄河航线称为水道南线,起自贵德,流经尖扎、循化、民和,入甘肃境内,航程185公里。黄河支流湟水航线称为水道北线,起自西宁,流经小峡、老鸦峡、下川口、黑嘴子、马汇子至达家滩入黄河,西宁至下川口航程125公里,抵兰州

全程为213公里。这在《甘稿·交通三河运》中亦有部分记载:“溪水一名西河,发源青海,至西宁城南,始有筏运,载货以羊毛、杂粮、青盐、木料、清油为大宗。东行三十里小峡,峡长四十里,出峡至上川口新设民和县,下运粮食聚集于此。又东至享堂,大通河自北会焉。又四十里至下川口,亦粮食聚集地也。又东南三十里黑嘴子,又二十里马汇子,又五十里焦家滩,而湟水入黄河。”此外还有“大通河发源青海,至连城峡始能灌运木料,出峡过八堡川,五十里至窑街入享堂峡,出峡即享堂镇也。木商集聚,始编木为筏,而大通河入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