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Mac index以及国际投资五个小故事
关于投资的经典故事
关于投资的经典故事
1. 股神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以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著称。
他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投资原则:长期投资优质股票,并避免频繁买卖股票。
2. 龙头股投资者彼得·林奇的故事:林奇是一位享有盛誉的基
金经理人,他提倡投资者关注成长领域的细分市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抓住市场中的机会,并专注于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行业和公司。
3. “一元公司”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一度投资一
家被称为“一元公司”的小型纺织企业。
尽管这家公司业绩不佳,但巴菲特专注于研究和了解该企业的内部运营,最终成功将其转型为投资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这个故事表明了深入
了解企业和价值发现的重要性。
4. 著名投资者乔治·索罗斯的故事:索罗斯是一位成功的对冲
基金经理,他以对市场趋势的洞察力和追求高收益而闻名。
他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投资机会的果断把握。
5.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故事: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标志着世界大萧条的开始。
它提醒投资者,市场风险和
周期性是不可忽视的,在投资决策中应始终保持谨慎。
这些经典故事都是从不同角度向投资者传达了重要的投资原则
和经验教训。
无论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还是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都是投资者应该关注的关键要素。
全球投资之父邓普顿的投资忠告
全球投资之父邓普顿的投资忠告当然,离开华尔街同时也会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与投资方法有关系了。
一个靠盘感为生的交易员,离开华尔街肯定不是明智之举。
但是一个像邓普顿这样的逆向投资大师,正好需要冷静地观察市场情绪并避免自身卷入其中,离开华尔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之前的专栏文章《巴菲特没点透的5年周期法则》谈到了一个关乎价值投资成功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大师们都喜欢五年这个时间周期?从巴菲特到邓普顿,概莫能外。
事实上,实证研究表明,五年的预期市盈率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因此我总结了邓普顿的核心秘密——5.11法则:买入五年之后市盈率低于11倍的股票。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投资市场中的一句名言——理性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这是一句相当牛逼的话,以至于我最多只能稍微补充一个附注:要做好理性迟到五年的打算哦。
而这周,我想接着来谈谈大师邓普顿。
这个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大师的人,除了5.11法则,还有第二个秘密。
上周专栏曾提到邓普顿的投资业绩。
从1954到1992年,他直接管理或监管了邓普顿增长基金。
这38年中,这只基金12个月的平均收益是每年16%,这一数字较同期的全球股市的年收益率高3.7%。
很少有其他职业投资者能在这么长时间内创造如此稳定而出色的收益。
也就是说,投资者在1954年在这只基金投入1万元的话,将在38年后变成173万元。
那么,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是哪一段呢?数据告诉我们,是1969-1992年。
而这段时间他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离开华尔街,在巴哈马群岛上生活。
这段期间,他的年均收益率达到18.3,超过MSCI(摩根斯坦利资本市场国际指数)环球指数6个百分点。
这是他一生中投资业绩最好的阶段。
他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
60年底末期,因为出售咨询和其他投资业务,他已经足够富裕,于是邓普顿决定将大本营从美国搬到巴哈马群岛。
他在岛上一块叫做lyfordcay的私人属地上建了住所。
金融学名人故事
金融学名人故事1.杰出投资家巴菲特的故事:巴菲特是美国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投资,并在贵族股票公司工作了几年。
他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的价值投资策略,即购买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
他的投资哲学被广泛传达,他的演讲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
2. “股票之神”巴比奥尼的故事:尽管他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现了股票市场交易的规律,但他在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时失去了所有的钱。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研究股票市场并开发了自己的股票交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他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他的股票交易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代的股票交易。
3. 贝尔纳·马多夫的故事:马多夫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投资家和金融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开发了一种名为杠杆收购的交易模式。
这种模式允许公司通过借入资金购买自己的股票,从而抬高自己的股票价格。
然而,这种交易模式也导致了一些公司的破产和财务危机。
4. 约翰·波格尔的故事:波格尔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
他的投资哲学是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并进行长期投资。
他的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但也因为一些投资亏损而陷入了争议。
5. 乔治·索罗斯的故事:索罗斯是一位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和慈善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开发了一种名为“量子基金”的交易模式。
他的投资哲学是利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规则性进行交易。
他的成功使他成为了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也因为一些政治活动和金融交易而引起了争议。
典范thebigchance书的简介
典范thebigchance书的简介《The Big Chance》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典范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机遇与挑战的故事。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出了人生中所面临的选择和抉择,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和坚持。
小说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明的年轻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然而,由于家境的拮据和生活的艰难,小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尽管如此,小明始终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不断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小说中,小明所遇到的第一个机遇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位企业家对小明的才华和努力给予了认可,帮助他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公司工作,开启了他事业的新篇章。
然而,小明在公司的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需要面对种种考验和压力,这对他的心理和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小说通过对小明内心的挣扎和成长的描写,展现了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小明遇到了另一个重要的机遇,他有机会参加一项重要的项目,这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满了险阻和挑战,小明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机遇和挑战的描写,典范在小说中展现了人生道路上的艰辛和曲折,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需展现出的勇气和毅力。
小说以其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引起了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体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The Big Chance》中,典范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机遇与挑战的感人故事。
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需要展现的勇气和毅力。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10则企业经营励志小故事
10则企业经营励志小故事1. 德鲁克的机票彼得·德鲁克是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也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有一天,德鲁克准备去参加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他提前一个月预订了机票。
然而,就在起飞前一天,德鲁克接到了航空公司的电话,告知他由于航班取消他无法按原计划起飞。
德鲁克并没有恼怒或者发火,而是冷静地询问他们是否有任何解决方案。
航空公司表示他们只能为德鲁克安排下一天的航班,但这个时间对他来说已经太晚了。
于是,德鲁克要求与航空公司的高级经理通话,他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德鲁克亲自与高级经理交谈,向他解释了他为什么必须在原定的日期去参加会议。
同时,他指出了航空公司的失误,并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提供其他的解决方案。
经过几次电话交流,航空公司最终同意为德鲁克提供一架私人飞机,确保他按时参加会议。
德鲁克非常感激他们的帮助,并特意提到了这个故事,以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善于沟通并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2. 小林的奇迹在一个偏远的村庄里,有一家小小的家具店。
店主小林一直努力经营着这家店,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生意并不如意。
然而,小林并没有放弃,他想了一个创新的宣传方式。
他决定在店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家具,每个家具上都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感受奇迹”。
心怀好奇的村民们来到店里,看着这些标签,不禁好奇地问:“这家具到底有什么奇迹呢?”小林微笑着向他们解释,这些家具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购买这些家具的人都会感受到奇迹,因为它们代表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个创意宣传立刻引起了村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纷纷进店浏览家具,并最终购买了一件或多件家具。
小林的生意逐渐好转起来,他的家具店变得繁忙起来。
通过创新的宣传方式和营销策略,小林成功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取得了令人惊讶的商业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要取得成功,创新和与众不同是非常重要的。
五个梦想成真的理财故事
五个梦想成真的理财故事如果一个人总要考虑金钱问题,那么他就要不停地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金钱真的是我生活的一大障碍,抑或只是一个借口?因为他们太理智了,一般不会这样干。
而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确立一个正确的策略并持之以恒,多数目标实际是可以实现的,美国理财专家芭芭拉说。
你可以从下面几个中外的生活故事中发现,财务上的障碍完全可以通过不屈不扰地努力和聪明的规划来化解。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拿自己所有的积蓄来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无异于像赌徒一样孤注一掷,但是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似乎一切障碍都可以克服。
他们实现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梦想,下面的理财故事说明了一点,他们都在用自己追逐梦想的决心和方式实现着舒适生活,并且早已悄悄地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
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勇敢的去追逐。
在最终搁置梦想之前,你至少可以检验一下自己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可以走多远,尝试一下生活中的某些风险,否则可能会抱憾终生。
你要做的就是深思熟虑,制定一个机智的策略,并有合适的可实施方案,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让金钱成为实现梦想的绊脚石。
下面五个家庭实现梦想生活的故事,都是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成功实现了生活大转折,从而过上自己梦想的生活。
这些故事表明:重大的生活转变需要交替和平衡,而不是依靠点石成金的魔杖实现快乐的。
当然,这些梦想可能与你的梦想不尽相同,但你可以感知他们实现梦想的动力。
读完,可能就没有任何借口阻碍你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描绘梦想跳出工作做老板所有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方向感,非常茫然。
简单的一句我想自己当老板或者我想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这些并不能使人真正产生什么奋发图强的动力。
芭芭拉·谢尔说:一个人目标越明确、细致,他实现自己目标的几率就越大。
为了使梦想的目标更加明确,你必须做一些前期研究工作。
你可以读读书,上网浏览或者找一些有类似愿望的人聊聊天,尽量使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蓝图明晰起来。
凡事不要只想积极的一面,美国职业咨询师伯克勒说:你还必须想到哪些事情是你不愿意做、甚至憎恶的,那些事情会使你彻夜不眠、辗转反侧。
十大经典投资案例
十大经典投资案例投资是一种向未来投放资金以期望获得利润或回报的行为。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投资案例层出不穷,有些案例成为了经典,值得我们时常回顾。
下面将介绍十个经典投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亚马逊(Amazon):亚马逊是现今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公司之一,而其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则成为了世界首富。
1997年亚马逊上市时,股价仅为1.5美元,而如今亚马逊的股价已经超过3000美元。
亚马逊的成功案例证明了长期坚定的投资决策和对未来的远见。
2. 苹果(Apple):苹果公司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惊人的增长,其股价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美元增长到如今的数百美元。
投资者未能在早期购入苹果股票可能会遗憾莫及。
苹果的成功案例带给了投资者对科技行业的启示,即创新和领先技术对于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
3. 谷歌(Google):谷歌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搜索引擎上,更在于其多元化的业务版图。
投资者在谷歌上市初期的投资已经享受到了数十倍的回报。
谷歌的成功案例提醒投资者要关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的发展动向。
4. 腾讯(Tencent):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在在线游戏、社交媒体、金融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股价长期稳步增长,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对象。
腾讯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证实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巨大潜力。
5. 万事达卡(Mastercard):万事达卡是全球领先的支付技术公司,其股票不仅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稳健,更在数字化支付时代迎来了快速增长。
投资者通过万事达卡的股票获得了不断增长的回报。
万事达卡的成功案例启示了投资者需要关注新兴行业和技术发展对传统产业的颠覆。
6. 佳能(Canon):作为全球知名的影像产品制造商,佳能一直以其稳固的盈利和创新的产品而著称。
佳能的股价长期稳步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佳能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传统制造业在技术革新下的机遇和挑战。
来来来,看几个小故事,轻轻松松学投资
来来来,看几个小故事,轻轻松松学投资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任何建议和意见可以给我们留言,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如今,投资理财已经逐渐成为个人和家庭必修的功课,投资的路上也处处都有学问,就看你会不会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几个经典的投资小故事,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故事1:黄金与大石头曾经有个人富甲天下,因为害怕自己的黄金被坏人盗走,就把黄金埋在一个自己挖的大洞里,用一块大石头压住。
但他看不到黄金总感觉不踏实,于是每天都要来看看摸摸他藏起来的黄金。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黄金被人盗走了,非常伤心。
这时,一位老人路过,了解情况以后跟富人说:“我有一个办法帮你找回黄金!”说完就用金色的油漆把压着黄金的大石头涂成了黄金样,还在上边写上“一万两黄金”。
看着富人错愕的表情,老人说:“这样,你以后依然可以天天来这里看黄金,而且再也不必害怕它被盗走了。
”启示:若是财产没有使用,那么就和涂成黄金样的大石头没什么区别。
而且提醒大家,并不是把钱存在银行才是最安全并能赚钱的。
要充分利用你所拥有的资源,选择一个既安全收益又高的赚钱渠道才是当下理财的真谛。
要学会把握机会,让你的资源都活起来!故事2:捡麦穗古希腊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于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他们,却带着他的徒弟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在麦田行进过程中,每人选择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取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摘了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第二个弟子则是左顾右盼,东挑西捡,一直到了终点才发现,前面几支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第三个弟子吸取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了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再走马观花1/3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麦穗。
启示:精明的人,也可以按照苏格拉底的这一“麦穗哲理”投资理财,即不因循守旧,又不孤注一掷,用他敏锐的眼光和理智的思维去发现和找寻投资理财过程中的那支“最大麦穗”,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经商励志故事-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
经商励志故事-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在商业领域,励志故事常常被用来激励经商者追求成功。
这些真实故事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向他们展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和顽强意志的力量。
下面是一些最成功的142个励志故事,它们向我们传递了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
故事1: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杰夫·贝索斯从一家小书店的创始人成长为亚马逊的CEO。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拥有成功企业的关键是不断创新和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故事2: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马云是中国商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需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勇于创新,并且要有持久的对目标的追求。
故事3: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史蒂夫·乔布斯是现代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科技行业取得成功,需要有创造力、追求卓越,并且不怕失败。
故事4: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沃尔特·迪士尼是动画电影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故事5: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之一,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科技行业取得成功,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创新的不断追求。
故事6: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谷歌的创始人,他们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科技行业中做出突破,需要勇于创新并且有坚定的信念。
故事7: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马克·扎克伯格是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的创始人。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要在科技行业中取得成功,需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故事8: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霍华德·舒尔茨是咖啡连锁店星巴克的创始人。
企业经典小故事
企业经典小故事在商界,有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往往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
它们能够揭示出企业经营的智慧,引导着我们在商场上取得成功。
下面就为大家讲述几个脍炙人口的企业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苹果的起源》苹果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创办人乔布斯是商业界的传奇人物。
乔布斯年轻时候参观了佛罗里达州一家激光科技公司,这次参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乔布斯受到了这家公司产品设计的启发,决定以此为基础开发一款全新的电脑。
乔布斯创办了苹果公司,并集合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共同开发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
然而,初期的苹果电脑遭遇了销售瓶颈,市场反响不佳。
乔布斯决定重塑产品定位,将电脑重新推向市场。
于是,乔布斯先从产品设计入手,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Macintosh。
接着,他充分利用市场营销手段,以独特的广告宣传方式,成功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极大地提升了苹果电脑的销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创新、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动。
苹果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并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故事二:《星巴克的咖啡之魂》星巴克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咖啡连锁企业,这个品牌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智慧和坚持。
1987年,舒尔茨收购了当时只有11家咖啡店的星巴克,并开始了茶饮料业务。
当时,舒尔茨决定放弃之前的事业,全身心地致力于经营和发展星巴克。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故事感染了每一个员工和顾客,强调星巴克的核心理念——创造一个第三空间,给人们一种归属感和社交场所。
通过高品质的产品、温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星巴克成功地打造了独特的咖啡文化。
舒尔茨始终坚信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他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星巴克建立了全球培训中心,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以保持高品质的服务水平。
星巴克的成功教给我们,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和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不断打磨品牌文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the big bull market
大牛市
大牛市崩盘了。
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实际利润以及票面利润已经消失了。
食品杂货商,窗户清洁工和女裁缝们都赔掉了他们的老本。
每个城镇都有家庭从令人称羡的富裕一夜之间跌入债务的深渊。
那些当初想着退休后靠自己的财富过活的投资者现在发现他们再次回到了他们致富长路的最起点。
那些人们自杀的残酷报导每日都能见诸报端。
柯立芝
-胡佛繁荣时期虽然还没有结束,但也在逐渐消亡。
在恐慌的冲击下,那些被人忽略的,或是被股票市场的乐观气氛所掩盖的许多弊病开始围攻主体经济,就像毒素在人体某个重要器官停止工作的时候侵蚀着人体系统。
虽然近三十亿美元的经纪人贷款清算已经减少了赊账,美联储也降低了再贴现率,而且国家大型银行和企业在如此紧急的状态下得以生存并且没有一家遭受大规模的损失,这种处理方法确实鼓舞人心,但是毒素依然在那里:过度发行货币,商行野心勃勃地过度扩张,在分期付款以及用股市盈利来消费的刺激下的商品生产过剩,对许多商品人为地保持价格水平以及欧洲贸易的萧条情况。
无论多少高级金融预言家声明一切良好,不管总统多么热切地想要通过甜言蜜语以及白宫会议来修复创伤,重大的萧条仍然不可避免地到来。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几个典型案例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几个典型案例2007-12-24 17:02:221、麦格理银行麦格理银行的总部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在国际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财务和投资银行服务。
1969年作为英国Hill Samuel 投资银行在澳大利亚的子公司成立。
1985年获得银行牌照并更名麦格理银行开始运营。
1996年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现为澳大利亚最大的15家上市公司之一,在24个国家拥有99处基础设施资产,是基础设施资产最大的非政府类拥有者。
当前在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其雇员超过8200名。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成为全球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管理业务的领导者,其管理的600亿美元分布在27只基础设施基金,管理的99项资产分布在全球。
基础设施基金管理业务为麦格理贡献了20%的直接利润,同时间接促进了投行及其他业务的发展。
麦格理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的特点是:单体投资规模非常大,平均约10亿美元;长期持有,以获得经常收益为主;资金运行一段时间会上市,产生溢价收入;建立了良好的基金治理制度,包括董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
表2是麦格理银行全球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的基本情况。
麦格理银行已经进入国内基础设施领域,入股常熟港,通过控股哥本哈根机场入股美兰机场。
另外,麦格理银行还与中信证券合资成立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管理。
2、高盛集团高盛集团有两个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部门,目前管理了200多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高盛商人银行部(Merchant Banking Division)的资金来源为高盛自有资本、高盛员工的资本以及外部筹资,投资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本金投资领域)和不动产(不动产本金投资)。
不动产本金投资领域(the Real Estate Principal Investment Area, REPIA)投资不动产,在全世界房地产业寻找高增长的投资机会,如酒店、停车和仓储公司等;本金投资领域(the Principal Investment Area PIA)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企业投资机会,在1983年开始选择客户进行长期股权投资,1986年开始引入客户资金,1991年设立PIA。
大空头故事情节梳理
大空头故事情节梳理《大空头》是一部以真实故事为基础的电影,讲述了一群智勇双全的华尔街投资者在2008年金融风暴中赚取巨额利润的故事。
下面是该电影的主要情节梳理。
故事开始于2005年,华尔街的一位聪明而固执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布里(Michael Burry)发现了房地产市场暴涨的迹象。
他决定将自己管理的基金大量投入对冲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衍生品,赌博房贷市场将会崩溃。
与此同时,另一位年轻的外汇投资商马克·巴尔(Mark Baum)从华尔街朋友那里得知了布里的做法。
他起初对此持怀疑态度,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发现了深层次的问题。
与此同时,马克的团队联系了一名前华尔街交易员贾瑞德·文特斯(Jared Vennett),希望从他那里获得更多信息。
在对房贷市场的调查中,贾瑞德、马克和他的团队发现了糟糕的贷款实践,无效的信用评级以及名为"支持性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
他们预测到,这将在未来导致金融危机,因为当借贷市场崩溃时,整个金融系统将面临严重危机。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投资者也开始意识到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
其中一位名叫本尼特(Ben Rickert)的前华尔街交易员加入了这个小团队,帮助他们理解并利用这一机会。
2007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贾瑞德、马克和他们的团队正确地预测到了这一切。
他们通过购买保险合约和押注房地产市场崩溃赚取了巨额利润。
然而,他们的成功也引发了华尔街和金融精英们的不满和敌意。
最终,这些投资者成功地将真相暴露给了公众,揭露了金融业的黑暗面。
然而,金融危机和其带来的经济破坏已经无可挽回。
电影通过真实故事的讲述,揭示了金融机构的腐败和不道德行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系统的反思与讨论。
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3个
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3个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 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 Investment),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近年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它对国际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也日益增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欢迎阅读!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1:德勤中国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15共享服务分享会”在学院青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
会议以“共享服务助推企业转型”为主题,邀请了德勤全球共享服务专家团队及110多位来自60余家知名跨国企业和大中型领先国企的高管人员和共享服务负责人出席。
除了德勤全球专家的分享外,大会还为国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分别安排了相应的圆桌讨论,让各位嘉宾就其企业背景和业务需要参与相关讨论,以促进同侪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经验分享。
德勤中国战略与运营领导人安钟媛(Christine Ahn)致开幕词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监管政策的趋同及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我们近几年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施或者规划共享服务建设。
在一定的基础上,共享服务不但有助于企业节省成本,同时也可提升数据可视度和实现增长目标等。
” 她解释道,此次分享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世界各地的专家、企业高管和负责人提供一个讨论平台,汇聚各方见解,互相交流,并以德勤最新发布的《2015共享服务调查报告》为基础,解读共享服务在各个关键运营领域的最新趋势和行业洞察,进一步深究共享服务的迅速发展将会为中国和全球企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自1999年起,德勤对全球共享服务机构的调研每隔两年进行一次,旨在探索新理念和预测新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德勤在2014年对全球311家组织共1,000多座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深入访谈,通过整理分析,成功编纂推出了《德勤2015共享服务调查报告》。
国际投资案例分析 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
国际投资案例分析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成功的国际投资案例1:1922年5月23日,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用1500美元组成了“欢笑卡通公司”。
目前,迪斯尼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多媒体公司。
它是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制片公司,而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卡通影片,开始真人实景影片的制作;迪斯尼乐园至今已经成为迪斯尼王国的主要收入来源,提供了总利润的70%;1995年收购美国广播公司,全面进入电视领域;出售依卡通形象制造玩偶的特许经营,每年的营业额在10亿美元上下;迪斯尼唱片公司致力于唱片、录影带、影碟及连环画等儿童印刷出版物的经营,其中将过去几十年出品的影片制成影像带出售,每年即可收入1.7亿美元。
到1995年迈克尔·艾斯纳收购美国广播公司之前,迪斯尼公司当年的营业额达到121.28亿美元,利润13.937亿美元,市场价值470.4亿美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14.1%、13.8%和63.5%。
而与1922年相比,则是几千万倍的增长。
在迈克尔·艾斯纳长达18年的经营中,中小企业融资扩张策略和业务集中策略是其始终坚持的经营理念。
这两种经营战略相辅相成,一方面保证了迪斯尼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张,创造了连续十数年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确保新业务与公司原有资源的整合,同时起到不断的削减公司运行成本的作用。
归根结底,这两项策略与“股东权益最大化”原则符合得很好。
迪斯尼公司有优良的业绩作支撑,经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充足。
因此公司有能力减少债务中小企业融资,控制债务比率,降低经营风险。
而且,并购行为又进一步推动业绩上升。
迪斯尼公司采取的激进的扩张战略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风险偏大的经营策略,为了避免高风险,需要有比较稳健的财务状况与之相配合。
由于迪斯尼公司的收益良好,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角度,降低债务比率可以使更多的收益留存在股东手中。
值得注意的是,迪斯尼公司也没有走向完全依赖股权中小企业融资的极端,它谨慎的保持着一个稳定的债务比率,既有效的留存了股东权益、减少债务人对公司自由现金流投资的约束,又可以享受到债务的税盾效应,尤其在大规模并购中,使投资风险在债务人和股东之间得到了分散,保护了股东的权益。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
大而不倒读书笔记《大而不倒》讲述xx年次贷危机期间,从贝尔斯登被并购到美国国会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期间发生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幕后故事。
这里仅以书中角色为切入点,展开我对整个事件的认知和看法。
1、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保尔森财长在整个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
他在贝尔斯登收购事件,美林证券并购事件,拯救雷曼,拯救美国国际保险(aig),以及推出7000亿救市法案中都是推动者的角色。
保尔森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有时间可以再读读,从另一个侧面来回忆这段往事会是很美的事情。
他在入主财政部之前是高盛ceo,拥有超强的能力和非凡的财富。
保尔森能够进入财政部是有人引荐他给总统,他在接受这个职位的时候甚至有几分犹豫。
在我们看来这不太能想得到的,毕竟那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
美国人总是能选到最优秀的人到最关键的职位上,或许,这就是美国能保持强大竞争力、创造力的缘故吧。
2、雷曼ceo:富尔德富尔德作为雷曼兄弟几十年的老人,在ceo的职位上看着雷曼倒下,他注定是一个悲情角色。
在危机一步步深化的时候,雷曼的救援行动也是在一次次闯关。
一次次的失败,股价越来越低,拯救难度越来越大。
富尔德或许是自傲或许是偏执的性格,最终导致了雷曼的倒下,他难辞其咎!雷曼请求巴菲特入股,这笔交易因为巴菲特的要价太高被富尔德拒绝。
而后来高盛却接受了巴菲特一样的要求。
韩国想要并购雷曼,富尔德和韩国人在要价上争执不断,以至于交易无法进行。
最后时刻,保尔森力促巴克莱银行并购雷曼,在解决了近乎所有难题后,交易因为英国监管局的拒绝而告吹,或许是上帝拒绝了雷曼。
这样的决定是美国财长和总统都无法改变的。
雷曼倒下了,富尔德曾经高达10亿美元的股票变成了一堆废纸。
我想是他的性格葬送了雷曼。
3.摩根士丹利ceo:约翰.麦克这是一个幸运的角色,摩根士丹利也是好运的。
华尔街五大投行:贝尔斯登、美林、雷曼、摩根士丹利、高盛,到最后幸存下来的就后面两家。
投资故事
投资故事***比德·林奇投资房子和投资股市的故事比德·林奇的生活方式比他的投资成果更吸引人。
我一直认为,这个林奇似乎在通过让投资家羡慕的洒脱来为证券生涯作秀。
但是,这是一位正直的投资家。
有一段由林奇讲出来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个人的坦率。
他说,有一年,校庆。
两位大师碰头了,至少他们都认可这样的头衔。
交谈以后,林奇有一段话:“同巴非特交谈以后,我才发现,其实我并不适合做证券。
而且是非常的不合适。
”是什么让这位林奇大师觉得自己不是干这一行的料。
在同巴非特交谈的时候,林奇发现,巴非特的投资组合是建立在企业30年的价值基础上的。
如果一家公司具备价值的基础,以及价值的潜力,巴非特的这个投资就将一直继续下去。
这个组合具有惊人的稳定性。
它似乎与外界所发生的一切无关。
比德林奇的投资组合呢?他在每几周调整一次,以适应市场环境。
林奇毕竟是大师,他知道,随时变化的投资组合说明:林奇这个投资家的投资理念还没有成熟到,足以面对任何复杂局面的时候。
我们来假设一个投资房产的游戏-我想林奇大师在同巴非特会面后的感触很深。
我不知道林奇有无形象的说明。
假如我们把投资证券的严肃性等同于投资股市。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看房子的地理位置、户型结构、工程质量、价格、朝向、配套设施、物业管理费用、产权等等。
经过严格的筛选,我们购买了一套-价格适中、位置优越、配套设施齐全、物业管理费用低廉、采光很好、户型合理的房子。
我们购买,一方面看中的是居住,另一方面我们还认为,它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请注意“我们购买房子是因为看中了很多因素后的决定”。
但是有一个人,过分看中房子的价格变动因素。
买房后,他在每天关注市场房价的变动。
而市场也在不停地为房屋的价格进行重新评价。
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的房屋价格让这位投资人伤透了脑筋。
为了让这套已经购买的住房保值、升值。
他开始进入房产市场,为这套房子的买卖忙碌。
他不停地买进、然后卖出这套房子。
这是一个夸张的例子。
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
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风险投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许多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诞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影响了整个行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以探讨它们对商业世界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谷歌公司。
谷歌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它的成立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
1998年,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斯坦福大学的研究项目中得到了来自安德森·霍洛维茨的风险投资,这笔投资为谷歌的成长提供了资金保障。
如今,谷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它的搜索引擎、广告业务和云计算服务遍布全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
另一个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是Facebook。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宿舍中创建了Facebook,并得到了来自风险投资家彼得·提尔的支持。
最初,Facebook只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但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它迅速扩张到全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
Facebook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为整个社交媒体行业树立了榜样。
除了谷歌和Facebook,亚马逊也是一个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
1994年,杰夫·贝索斯在自己的车库里创建了亚马逊,最初只是一家在线书店。
但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亚马逊逐渐扩展到了各种商品的销售,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之一。
亚马逊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格局,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总的来说,这些著名的风险投资案例都展示了风险投资在推动创新和改变行业格局方面的重要作用。
它为创新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它们实现了快速的成长和扩张。
同时,这些案例也启示我们,创新和风险投资是商业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推动创新,才能实现商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阅读理解“2011.7 The Big Mac index”,从下面10个问题中任选三个作答。
1 (1)分别解释第一栏(Big Mac prices in local currency)和第二栏(Big Mac prices in dollar)的数字含义,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2)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试着给出你能得出的分析结论。
答:(1)Big Mac prices in local currency当地货币计价的巨无霸的价格Big Mac prices in dollar美元计价的巨无霸价格;二者的关系其实就是汇率的变相关系。
(2)3 根据已知数据,哪种货币是发达国家中最被低估的?哪种是发中国中最被高估的?答:美国和中国7“The Big Mac index”何时产生,由谁创办,数据来源于何处?你认为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答:1、巨无霸汉堡包指数是由《经济学人》于1986年9月推出此后该报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数。
该指数在英语国家里衍生了Burgernomics(汉堡包经济)一词。
2、巨无霸汉堡包指数: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制的一个不是很严谨的指数。
该杂志比较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Bid Mac)在世界各地的价格,作为各国币值是否被低估或高估的指南。
其假设是相似的食品无论在哪里销售,其价格应当是相同的,价格有差别意味着币值出现异常情况。
例如,一个巨无霸汉堡包在华盛顿的价格为1美元,而在鲁利坦尼亚(Ruritania,假想国)为20比索,那么,美元兑比索应是1美元等于20比索。
如果汇率偏离这一水平,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比索的币值要么偏低,要么偏高。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应变动至令相同的商品组合价格一致的水平。
批评者认为,巨无霸汉堡包指数忽略了不同国家的税收、利润水平和原材料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3、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并不觉得巨无霸是一道美餐,每次《经济学人》更新大汉堡指数时,总有人抱怨汉堡经济学没有去掉芥菜味。
在他们看来,大汉堡指标其实非常片面,因为汉堡只是快餐中的一种食品,而快餐只是国民食物支出中的一小部分,而食物支出在发达国家仅占较少比重。
小小汉堡并不能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
但如果某些国家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差别不太,大汉堡指数还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汇率的变动趋势的。
2 国投Stories/轶事(二)选做(二选一)背景: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人之多,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
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
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正是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接过帅印后一直奉行的策略。
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联想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该公司此前的主要战略就是跟随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芯片巨头英特尔以及软件霸主微软。
联想开始面向收入较低的中国农村地区销售采用AMD处理器的低价电脑。
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
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
此外,联想的领导者在国际经验方面仍然有一定欠缺。
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
过程: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
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
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
同年5月1日,收购业务正式完成。
具体而言,联想集团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
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以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收购代价则是联想在一定期限内支付给IBM6.5亿美元现金加6亿美元股票,并接收下IBM PC业务的全部5亿美元净负债,其中股票的支付方式为联想以每股2.675港元(12月6日停牌前的价格),向IBM发行8.21亿股新股和9.216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
收购前联想集团的股权结构为联想控股持有57%,公众流通股占43%;收购后,IBM则一跃成为联想集团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约19%的股票,联想控股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持有约46%的股份,公众流通股约为35%。
按照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计算,新联想全球的出货量达到了1190万台,销售额一举升至120亿美元(此前联想的年销售额只有30亿美元左右),以7.8%的出货量成为仅次于DELL和HP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
不仅如此,联想还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万名员工,以及在为期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意义:1、联想集团和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将在客户群、产品以及地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在采购、营销成本、市场开拓、产品发布、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整合方面都发挥协同、整合效应。
2、联想收购IBM的PC部分,为联想在这方面提供更高的技术,促进PC机的发展。
3、联想通过收购可以站到舆论制高点,占有外国市场的渠道,提高联想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为其在美国和欧洲开展业务需要提供后勤保障和供应链。
4、在IBM看来,PC业务部分,在IBM总的收益中比例越来越低,所以把他以高价卖给联想也是不错的机会。
5、联想在收购IBM后,前景如何,还要看联想高层如何推出THINKPAD.目录一、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 (3)二、吉利收购沃尔沃 (5)三、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 (7)四、南汽收购罗孚汽车 (8)五、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 (10)一、联想收购IBM PC 业务背景:IBM: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1万人之多,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2004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965亿美元。
联想集团:其全球员工总数为19000多名。
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分设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公司的研发中心分布在中国的北京、深圳、厦门、成都和上海,日本的东京以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
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联想登上了中国IT业的顶峰,截至2004年,联想已连续八年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IBM就进行了战略转型,为集团客户提供IT服务业务成了IBM新的利润增长点。
鉴于戴尔、惠普在商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上积极的价格策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IBM个人电脑的销售。
2002年,IBM公司将硬盘业务卖给了日立公司,将PC制造业务卖给了Sanmina-SCI公司,个人电脑逐渐退出IBM的生产领域。
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占其总销售额的10%,但利润非常低,对公司每股赢利贡献率不到1%。
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在利润颇丰的服务器、软件和服务业务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正是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接过帅印后一直奉行的策略。
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这是联想以及很多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联想在创新方面乏善可陈,该公司此前的主要战略就是跟随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芯片巨头英特尔以及软件霸主微软。
联想开始面向收入较低的中国农村地区销售采用AMD处理器的低价电脑。
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
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
此外,联想的领导者在国际经验方面仍然有一定欠缺。
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
过程:2004年12月8日上午9点,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 的全球PC业务。
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
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
同年5月1日,收购业务正式完成。
具体而言,联想集团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
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以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
收购代价则是联想在一定期限内支付给IBM6.5亿美元现金加6亿美元股票,并接收下IBM PC业务的全部5亿美元净负债,其中股票的支付方式为联想以每股2.675港元(12月6日停牌前的价格),向IBM发行8.21亿股新股和9.216亿股无投票权的股份。
收购前联想集团的股权结构为联想控股持有57%,公众流通股占43%;收购后,IBM 则一跃成为联想集团第二大股东,持有联想约19%的股票,联想控股继续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持有约46%的股份,公众流通股约为35%。
按照双方2003年的销售业绩计算,新联想全球的出货量达到了1190万台,销售额一举升至120亿美元(此前联想的年销售额只有30亿美元左右),以7.8%的出货量成为仅次于DELL和HP的全球第三大PC厂商。
不仅如此,联想还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万名员工,以及在为期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意义:1、联想集团和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将在客户群、产品以及地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在采购、营销成本、市场开拓、产品发布、生产制造和供应链整合方面都发挥协同、整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