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指的是一个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个体的教育、关爱、支持等方面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人格、情感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原生家庭对人格发展、情感发展、社交能力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个体的成长和未来。

1. 人格发展原生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态度以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价值观念传递以及情感投入都会直接塑造孩子的品格和性格特征。

比如,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乐观豁达、善良宽容的品格;而一个缺乏安全感和温暖的家庭则可能导致孩子孤僻内向、缺乏自信等问题。

因此,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原生家庭对个体的积极引导和塑造。

2. 情感发展在家庭中,个体早期接受到的情感滋养和关爱是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石。

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心以及情感交流都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情感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缺乏父母关爱或者存在心理虐待等因素则可能导致孩子情感发展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在原生家庭中获得健康、温馨的情感滋养对于个体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3. 社交能力原生家庭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

在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父母、兄弟姐妹等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成员,从中学习沟通技巧、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个和睦、支持性强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善于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而一个冷漠或者暴力冲突频繁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孩子社交能力不足,难以处理人际关系。

因此,原生家庭对于培养个体积极健全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自我认知在原生家庭中,个体也会形成一定程度上关于自我的认知和定位。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期望以及行为示范都会影响孩子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形成。

探讨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探讨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探讨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等角度,探讨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1 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重要环境。

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虽然渐渐被多元化的家庭模式取代,但核心家庭模式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仍不可忽视。

相对于其他家庭模式,核心家庭模式更能提供稳定和温暖的家庭氛围,更能满足青少年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1.2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经济状况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对于孩子成长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贫穷和物质匮乏也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许多身心发展所需的帮助和资源,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1.3 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关注程度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深远。

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更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更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培养孩子丰富的兴趣爱好和人文素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影响深远。

另外,父母的关注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

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孤单和失落,而且容易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情感问题。

二、教育方式的影响2.1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包括体罚式、撒娇式、支配式、民主式和委员式等形式。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行为、情感和认识产生不同的影响。

体罚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短期内达到教育目的,但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

撒娇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变得脆弱和依赖性强。

支配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缺乏孩子自主决策的机会,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和自卑。

民主式和委员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2学校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方式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家庭不仅是个体形成意识、性格和情感结构的地方,更是对个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交能力、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从心理、社会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对个体的心理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一个冷漠或者矛盾重重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对个体造成心理创伤。

1. 家庭氛围: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理解,共同面对困难,这种氛围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爱心,从而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相反,一个充斥着压力、冷漠和敌意的家庭环境会给个体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和无视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自卑感,甚至会出现抑郁和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家庭氛围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个体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2.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父母温和而严格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心,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并且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心理特质。

相反,溺爱或者严苛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内心的不稳定和焦虑情绪。

3. 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者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情感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

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社会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个体学会与家庭成员和其他亲属沟通和交流,并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

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一)影响青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会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在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中,父母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较为民主,和青少年儿童具有较多的语言交流,对于青少年儿童积极情感的培养比较重视;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一般会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过多的控制,并且对于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比较武断且多进行体罚,在教育中强调青少年儿童要听话、顺从。

父母对青少年儿童的期望根据对青少年儿童的观察以及成见等因素,不同的父母会对青少年儿童具有不同的期望,而父母在和青少年儿童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会对产生的希望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形成一种对于青少年儿童的特定行为倾向。

因此在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时,父母会由于这些特定的行为倾向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行为方式以及情感等,而青少年儿童也会因为父母的种种行为作出相对应的行为反应。

父母的性格以及婚姻状况原生家庭重要环境因素是父母的心理成熟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父母具有较低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就会具有较多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而如果父母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适宜教养环境就不能进行良好的提供。

除此之外,婚姻关系较好的父母对于孩子行为产生高一致性的影响,而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较为恶劣,经常或容易出现家庭争吵、家庭暴力,就会对孩子产生较多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得孩子产生较多的消极情感和攻击行为。

(二)影响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有助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把握儿童成长关键期,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实现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

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第一,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家庭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促使儿童大脑的发育。

第二,家庭教育有利于挖掘儿童发展潜力。

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在不同的关键期给予相对应的有效教育。

一旦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关键期,后期再想进行教育其难度便会加大或是无效。

青少年家庭功能、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青少年家庭功能、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青少年家庭功能、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探索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个体从儿童发展为成人,是人格成熟的标志。

而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

家庭功能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强烈影响着个体的个性成长与人格形成。

成就动机是个体的内在动力,从成就动机的高低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成就的可能性,而这些成功与失败也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因此,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群体来探讨家庭功能、成就动机与自我同一性各自的研究进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功能;成就动机;自我同一性一、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概述埃里克森最早在其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的概念,他认为“固定于青年期末的同一性,对之前从婴儿期以来的过去所有单个同一性都起了概括的作用,并将之改造成一个独特而连贯性的整体。

”这表明了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在青年时期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

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良好,如沈益林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依次排列为:自我同一性获得、自我同一性延缓、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早闭。

[1]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同一性地位在各地区间分布不均衡。

金河岩和朴华英在运用加藤厚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对延边地区64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发现延边地区的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发展不均衡。

[2]李芳芳研究也表明自我同一性在生源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在意识达成方面城镇的学生要优于农村的学生。

[3]自我同一性存在的问题应得到重视,首要就是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能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内部建设。

自我同一性作为个体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必然受到外界环境与自我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功能与成就动机就是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家庭功能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家庭功能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当下对家庭功能比较流行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Olson等为代表的结构取向的定义。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和性格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和性格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和性格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父母比较恩爱和睦,这种环境的孩子是比较单纯的,性格也是比较开朗的,以后为人处世可能更容易有积极面对的心态。

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更早的要比同龄人独立和懂事或者说是有种强烈的渴望被爱的感觉。

所以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性格也是比较沉闷的。

拥有一个原生家庭对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挺重要的,父母的相处方式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可能会让孩子容易有心理阴影,在跟外人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畏畏缩缩的,性格比较沉默寡言甚至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以后可能性子也是比较暴躁一点。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和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提出改进策略,旨在帮助青少年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和人格。

第一部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1.家庭环境对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在一个温暖、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更容易形成健康的自我同一性。

他们能够从家庭成员中获得关爱、尊重和理解,进而培养出对自己的认同感。

相反,一个不稳定、冷漠或充满过分控制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对自我产生困惑和不安,影响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家庭教育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个性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能够对青少年的自主性、责任感和认同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鼓励个体的自我表达和自主决策,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那么青少年更容易培养出独立、健康和积极的个性。

然而,如果家庭教育过于严厉或过分控制,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个性受到压抑或叛逆情绪的产生。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1.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倾听机制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父母应该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培养他们的自我同一性。

2.培养独立决策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参与决策,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

3.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父母应该充分认可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4.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不同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和人际关系都是正常的发展过程,家庭成员应该以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

家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差异统计分析

家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差异统计分析

家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差异统计分析家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差异统计分析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而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环境以及亲子关系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影响。

本文将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城市中学的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家庭经济状况、学业表现、社交关系等方面的指标。

我们选择了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两组样本进行对比研究。

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 家庭经济状况与学业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在学业表现上普遍比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更为出色。

富裕家庭通常能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2. 家庭经济状况对社交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在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上相对更加顺利。

由于经济条件优越,他们能够参与更多的社交活动并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这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贫困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可能面临社交机会有限的情况,从而对其社交技能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

3. 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

研究发现,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多。

由于经济拮据,他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扰,从而对其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讨论与建议: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差异。

针对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应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以免产生过大的压力。

而对于贫困家庭的青少年,需要加强社会支持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以减少他们与其他家庭的差距。

结论: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差异。

富裕家庭的青少年在学业表现、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普遍较优,而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对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价值观的传承以及性格的塑造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

首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表现在模仿和跟随的层面上。

青少年往往是通过与父母亲属关系的身份认同来确定自我的。

家庭成员的模型作用能够促进青少年意识的同一性形成。

例如,父母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等,都会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如果父母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良好的价值观,那么孩子也更有可能形成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和良好价值观的自我认同。

其次,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认同感的形成上。

家庭作为青少年最为亲密的社会环境,是培养青少年认同感的重要场所。

青少年在家庭中获得的爱、关怀和安全感能够促使他们建立积极、健康且稳定的自我认同。

相反,若在家庭中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可能会经历自卑、矛盾和不安全的感觉,对自我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

一方面,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耗费在工作上,无法有效地陪伴孩子,导致缺乏亲子互动,影响了孩子的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一些家庭中的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认同。

为了提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策略。

首先,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时间,尤其是在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阶段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引导。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

其次,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树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当家”的家。

心理学家把个人从小成长的家称为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

原生家庭的氛围、原生家庭人员关系是否融洽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决定了孩子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母关系影响个人性格回顾我的原生家庭,前期,由于刚刚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宽裕,父母总是争吵,加上我与妹妹年龄尚小,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母亲与奶奶婆媳矛盾突出,父亲夹在中间很为难,此时父母的关系较为紧张,这个时候的我性格胆小、不擅长表达自我、学习能力比普通人弱;后期,工作稳定,家庭收入提高,我与妹妹渐渐长大,学会做饭、洗碗、洗衣等家务,家庭压力逐渐变小,父母此时关系缓和,这个适合的我学会爱父母,性格变得比以前开朗。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有争吵与摩擦,何况是父母呢?他们的争吵方式也会像普通人一样激烈的争吵与大声呵斥或双方也会用冷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

要营造处一个相处和谐。

温馨的家庭氛围,取决于父母双方的努力,尽量避免大型的激烈的争吵场面出现在孩子面前,对于争吵之后的问题解决方式上和谐的父母也会应有更加智慧的解决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在和谐、充满爱的原生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是健康、快乐、善解人意、有强大的自信心的孩子,而那些在充满争吵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得胆怯、自卑、甚至抑郁。

足以见得,父母的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有多么大的影响。

2、父母开明包容的思想鼓励个人成长很多人所称的“我的父母比较开明”其实是父母的见识与素质比较高——而不是真正的态度开明。

真正的“开明”应该是一种开明的态度——不管他们对一样东西了解与否,他们都能不抱着顽固的态度试图加以理解、接受,不管以他们的认知这样事物多么难以接受。

不管是尊重子女的决定、信任子女的选择,其实都是“愿意理解、试图接受子女”的具现化。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生家庭一般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主要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直系亲属。

无论是语言、习惯、价值观,还是情感互动方式,这些都源自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

随着个体的成长,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时期,还会贯穿于他们的整个生命旅程。

那么,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情感发展情感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核心。

一方面,原生家庭能够给予个体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自信且积极地应对。

另一方面,缺乏温暖和关爱的原生家庭则会使个体在情感上变得脆弱。

有研究表明,来自严厉或冷漠家庭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问题。

他们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或反抗的倾向,更难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情感的发展不仅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还受到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模式的影响。

那些互相关心、尊重与理解的家庭环境,无疑是个体情感健康成长的土壤。

社会适应能力原生家庭也是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

孩子从小在家庭中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他们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也塑造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

例如,在一个沟通开放、意见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他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

相对而言,来自封闭或冲突频繁家庭的孩子在社会适应上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有效沟通技巧而与他人产生误解,或者因为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而变得孤僻。

这些情况都可能影响他们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建立社会关系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和谐而富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基础,而不幸的原生家庭则可能增大其未来在社会生活中面临障碍的风险。

价值观与人生观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常是在原生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和最初的成长之地,在一个家庭中成长的经历不仅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会在日后的人生轨迹中留下深刻印记。

因此,本文将从情感、认知、社交和行为四个方面分析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首先,情感方面。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家庭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内省、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依恋对象,家庭成员是否提供充足的关爱、支持和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感健康和自我价值感。

如某些家庭环境中,成员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支持,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情感表达能力较差,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自卑、不安全等消极情绪。

相反,当家庭环境中充满爱、支持和理解时,个体更易于花费精力进行认知和其他类型的学习,因为情感上不必承受孤立和挫折的打击。

其次,认知方面。

家庭环境也对个体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在家庭环境中,个体会学习和形成一些认知模式和行为规律。

家庭中的人、事、物对个体的认识和理解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言谈举止、家规家制、价值观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认知发展。

若是家庭氛围紧张、家长缺乏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认知偏差可能比较明显,难以发展自我控制、判断和综合分析等表现。

而在融洽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更可能形成有利的认知方式,令思维更为健康和成熟。

第三,社交方面。

与家庭主要的社交方式相比,个人在家庭之外进一步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的能力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

在家庭中,年幼的儿童和家长、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其成长的社交圈范围较小。

因此,家庭中的社交模式和互动方式对个体在日后的社交中也有很大影响。

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就很容易在社交中变得孤独和内向,对于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也会受到明显约束。

如果家庭环境中有多种社交激励和规范的教育,而孩子得到了适量的社交机会,就容易在社交环境中适应,具备适当的社交技巧。

最后,行为方面。

家庭是孩子学习和学习行为的重要场所。

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都存在着,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贫富差距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贫富差距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当一个青少年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看到周围的同龄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心,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贫富差距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加。

当一个青少年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未来,担心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

这种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此外,贫富差距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张。

当一个青少年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可能会感到与其他同龄人之间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自卑和孤立,难以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隔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呢?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对贫困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以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援助,为贫困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支持。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自信心。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特殊的教育项目,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技能。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和应对贫富差距带来的挑战。

总之,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

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

下面我举2个事例具体说明原生家庭是如何对个人产生影响的。

例一父亲是个商人,勤快、节俭、善良、宽容,凡事让着母亲,父亲常说母亲给自己生了3个儿子,力了大功。

母亲比父亲小十岁,母亲爱整洁、细心、精干。

他们的儿子常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和周围人相处融洽,对家人很尊重,特别是对妻子体贴入微。

对孩子有耐心,不会乱发脾气及打骂孩子,凡事愿意自己悄悄地做,不愿指派别人干,人际关系好。

例二父亲是旧军队的军医,母亲是家庭妇女。

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大家都很怕他。

他们的大女儿在家里也常训斥、打骂弟弟妹妹,成年后对孩子常发脾气,经常命令孩子做事;刻意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

不尊重别人,办事武断,与家人关系较紧张。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响,并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为人们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处于生存的本能,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没有深入的发掘,大多数人尚不能意识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

我认为,原生家庭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尊重和信任。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

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高峰"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包括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扮演的对象、家人的互动关系等。

原生家庭之所以在近几年来成为一个网络热词,说明它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今天我就以自己粗浅的见识,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父母的教育背景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二十五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已久。

父母的教育背景不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同。

一般而言,父母都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就比同龄人更加耀眼。

因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大都品尝到了教育的甜头,与其他父母相比,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孩子更容易在早期的学习表现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的青睐。

今天高考结束后,我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父母学霸,孩子不差。

”不得不说,这句话是一定道理的。

不用担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全面发展,一方面,学习成绩好说明孩子的理解抽象知识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都不弱,因此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思考力一定不会太弱。

而一个学生在学校里真是学不到多少别的技能的。

因为技能的提高不外乎两点:刻意的练习外加正确的方式。

关于技能的训练,我更相信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早明白了这一点。

所以才会在放学后或者周末、节假日给孩子报课外班,期望孩子利用上课外班的时间进行持续训练,以达到提高某项技能的目的。

人各有志,对于这种操作,当然无可厚非。

不过,我的观点是,在教育体系选拔人才的机制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选拔标准的当下,仍然应该“让孩子把学业成绩搞好”为重点目标,如果自家的孩子确实多才多艺,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同时发展到同龄人的优异程度,那必须让尽情展现全能的自己。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什么是家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两个家。

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的这个家。

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生子的那一个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往往受到原生家庭极大的影响,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你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

在婚姻里,你和配偶的互动模式常和小时候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雷同。

如果你的父亲经常对母亲大吼,而你母亲经常抱怨,除非我们在学习之后时时刻意提醒自己,否则很容易重蹈覆辙。

你的父母常争吵,你和配偶也很可能为之争吵,好像在潜意识中我们希望借着重复那些事情而得到更好的结局。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听我慢慢的转述。

林雨昙生活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

她的妈妈一直被她的爸爸时不时地谩骂和殴打。

从她懂事起一直到她读初中,她的家里时不时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当她听到同学的父母从来不会打架的时候,很是不可理解和羡慕。

她曾经举例,有次在她中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就看到妈妈做了满满一桌子菜,而爸爸掀起桌子把所有饭菜打翻在地的场景。

叛逆期的她跑去质问她的父亲为何要欺负妈妈,结果被她的爸爸打了耳光。

她和她的兄弟姐妹都很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不和爸爸离婚,但是,妈妈的回答是:如果离婚,我怎么能养活你们啊”也因为这样的家庭,让林雨昙从小要自己成为小大人,从小知道要努力工作。

直到她27岁那天的清晨。

前一天晚上,她一夜未回,清晨回家的时候,吃了碗泡面准备睡觉,这个时候她的妈妈穿好运动衣准备去跑步,妈妈还说了句:你怎么那么晚才回来,快点去睡觉。

可是到了六点多,她被姐姐和爸爸的呼喊声惊醒,她有种不祥的预感,妈妈出事了。

的确,当她下楼的时候,她看到她的妈妈在厕所里上吊了。

当最后因为要解剖了解真正死因的时候,她和她的姐姐惊呆了,发现她妈妈身上的瘀青比尸斑还要多,妈妈的死因是因为爸爸在和妈妈的争吵中失手把她掐死后伪造了上吊的假象。

当时的林羽昙彻底的崩溃了,她的爸爸把妈妈杀了,她觉得她的世界没有爱,她无法去爱。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成员。

原生家庭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还对其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成就以及未来的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原生家庭如何通过多个方面影响个体的发展,以及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

亲子关系与个体自尊亲子关系是原生家庭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支持,及时认可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之,如果亲子关系不佳,比如父母对孩子采取忽视、冷漠或过度批评的态度,孩子可能会经历自我认同的困惑,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这种低自尊感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甚至引发社交障碍等。

研究表明,自信的人在职场上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挑战,克服困难。

而缺乏自信的人则往往会回避社交场合,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

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原生家庭也是个体获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

在儿童成长阶段,他们主要通过观察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行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一个家庭中充满爱与关怀,家长们经常进行积极沟通,那么孩子通常会学习到热爱生活、尊重他人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严厉、冲突频繁,甚至存在家庭暴力等现象,孩子可能倾向于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如对他人的不信任、逃避责任等。

这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行为,比如与人交往时的不安与紧张,甚至在职业选择上也可能表现出对某些行业的偏见。

教育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原生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学业知识,更涉及情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如果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更可能重视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骨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骨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骨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骨髓,一个有自卑胆小心理的人,90%的概率出生于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一定有一个没本事脾气却很大的父亲或者母亲。

一个人的人格塑造是由从小到大的父母的语言与行为影响的,没心没肺的人可能不太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

内向者很可能会被原生家庭的父母逼疯,物质匮乏,语言暴力,无人关心,无人在乎,造成内向者一直活在童年的阴影中无法自拔,人格缺陷严重影响内向者的生活与工作。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内向的人出生在一个物质匮乏、精神荒芜的家庭是一种悲剧。

铜皮铁骨,刀枪不入的人才适合呆在一个没有温暖,只有指责的家庭。

垃圾原生家庭父母的特点:自私、狭隘、懒惰、胆小、懦弱、指责、抱怨、悲观、暴躁、嘴毒、固执、愚昧、贫穷……大部分家庭可能父母一方有这些特点,父母双方都垃圾的概率比较低。

垃圾的原生家庭的父母,如果给他们的教育能力打分的话,最多给他们0分,没钱又嘴毒的父母只能得-100分。

做了他们的孩子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没逼成神经病或者抑郁症患者,已经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看上去还算正常人,因此他们更加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的教育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会觉得自己教育的不错。

没想到他们的孩子精神与灵魂一直处于巨大的煎熬之中,只是没
有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还在这个冰冷的世界苟延残喘。

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一定要学会自救,因为父母只会让你能量值变成100,自救的关键,就是远离父母。

否则,你这辈子你都会活在精神的牢笼中。

#原生家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作者:王瑞祥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摘要:本文借助Cote提出的同一性资本模型以及Luyckx等人提出的同一性双环模型提出一种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资本探索承诺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62-02一、问题提出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15年年底,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5575万人。

这一数据表明,在我国贫困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

白皮书还指出,由于不少贫困户脱贫能力差,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导致新的贫困人口还会出现。

对于贫困原生家庭中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家庭结构较为简单且父母难以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因此发展自身成为了脱离贫困的唯一出路。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不仅容易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也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甚至加重家庭的负担。

如何改善这一状况?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陈军、周少贤(2012)在对北京市某高校2011级全体本科生的研究发现,经济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

为此提出:高校可提供心理支持平台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

唐建伟、黄艳萍(2013)认为,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规范政策,吸引企业对贫困生的资助,此外还要从心理层面上“脱贫”,通过关注精神世界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文基于研究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给予关照,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同一性的发展。

二、文献回顾“自我同一性”,又称“同一性”“自我认同”,这一概念出自精神分析理论,最早是由埃里克森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我同一性由三部分组成,即个体的生物学状态、个人的经验组织和社会文化的背景,这些都共同给予一个人独特的意义、形式和持续性的存在。

对于青少年来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开始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要议题进行思考,包括对自我的认识、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等,如果这一阶段出现问题,那么会出现所谓的“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存在两种同一性危机:(1)狂热主义:过分认同自我,将自我意识强加他人;(2)拒偿:拒绝在成人社会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同一性需要。

尽管埃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他始终没有下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

直到Marcia(1966)从两个维度——探索、承诺给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操作性定义。

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进行各种可能的探索,并产生个性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经验跨时间的一致感和对自我理想的投入。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会对自我有关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探索和承诺,根据程度的不同,他区分了四种同一性状态:(1)涣散型:缺乏探索和承诺;(2)拒斥型:没有经过探索就已经作出了承诺;(3)延缓型:处在积极的探索中却依然没有承诺;(4)确立型:积极探索并作出了承诺。

Marcia对于同一性的实证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基于他的研究基础上,不同的学者对同一性提出不同的看法。

Waterman(1985)提出,相对同一性的结果(类型),同一性的过程和内容更加重要,他强调应关注同一性的具体目标和特定的领域。

Grotevant(1987)认为,同一性不仅与个体的遗传相关,也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他指出应将同一性视为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会不断地顺应和同化同一性结构,从而使自我得到发展。

也有学者反对这一说法。

Theodore Sarbin(1995)指出,同一性不是被创造的,而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潜在、固定的同一性结构,只是随着与环境的接触而不断被发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同一性是遗传与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同一性模型,主要有以下两种:首先是Cote(1996)的同一性资本模型。

该模型从社会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分析人们对自己是如何投资的。

该模型认为,个体会对自我进行各种“投资”,以便将来会在“同一性市场”中获益。

由于生活世界的压力,个体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应付,这就是同一性资本。

同一性资本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部分。

有形资产指个体进入各种社会生活的“通行证”,如教育证书、俱乐部成员等。

无形资产指个体具备的思维能力如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思维的灵活度、批判性思维以及推理能力及其他性格特征。

其次是Luyckx等人提出的双环模型。

该模型认为,自我同一性是由彼此独立但又高度相关的五个维度组成的结构。

五个维度分别是: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作出承诺和认同承诺。

广度探索指青少年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不同的选择进行初步的评估;深度探索指青少年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复评估;沉浸探索指青少年在探索时往往不能及时作出选择,从而陷入探索—承诺循环中感到焦虑、抑郁等症状;作出承诺表示青少年对自己目标或承诺的选择程度;认同承诺指青少年对自己目标或承诺的认同感。

三、问题假设本文的分析框架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假设而提出的。

(1)在原生家庭中,由于青少年普遍缺乏自我投资的能力,父母会提供两种类型的经济支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2)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父母相对拥有更多的有形资产,更倾向为子女提供有形资产;相反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父母倾向提供无形资产。

四、分析框架五、框架内容首先从该模型中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的同一性影响最初是从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方式开始的。

整个模型分为两个阶段:作出承诺和承诺评价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青少年,由于父母的经济地位高,因此提供的有形资产也就越丰富,相应地体现在可供他们的选择较多,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却越难作出基本的承诺,因为选择太宽泛,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

相反,贫困家庭的青少年在广度探索方面水平不高,因为缺乏足够有形资产,父母所能提供的更多是那些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形资产,如价值观、自我效能和其他性格特征等,但他们在作出承诺维度上却相对较快,这是因为所做的选择往往被家庭、社会文化所影响,原因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抱有较大的希望,他们迫切希望子女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执行。

Marcia称之为“权威接纳状态”。

这种权威性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同一性发展,易使他们形成规范的同一性风格,在涉及核心的问题时依赖于父母。

另外,由贫困所造成的成长环境容易促使他们加入某亚文化群体,在集体意识下他们会作出符合群体利益的行动,从而作出选择,但这种选择往往与个体的同一性目标相冲突。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解决同一性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从而陷入同一性危机。

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由于青少年心智的不成熟以及原生家庭关系的简单使他们在同一性目标的选择上容易被忽视且过于冲动,同时他们在探索选择时也看到目标跟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不对等的关系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导致他们沉浸在这一阶段。

伴随这种无力感的积累,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出现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症状。

一旦进入了第二阶段,青少年便会对当初的选择进行深度的评估。

具体来说,经济条件好的青少年身上存在两种情况:(1)如果作出承诺水平较高,那么在深度探索阶段上就越有利,即经过反复探索后对于这一目标或承诺是否符合内心的标准有更加清晰准确的看法,这是因为有形资产能给人稳定、可靠的感觉。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进入了重点学校,那么他所学到的知识来自那些被称作“名师”的老师,不管他认不认同老师的教育方式,至少在他认为,老师的知识和经验是比普通学校的老师丰富的。

因此这给他带来了可靠的参考标准,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选择。

(2)如果作出承诺程度较低,则又会回到第一阶段重新探索、选择。

相反,贫困的青少年在这一阶段较为困难,主要因为家庭不能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们进行深度的评估,因此绝大部分会重新回到第一阶段。

最后一个阶段为认同承诺,即青少年对自己选择的确定和内化程度,这一过程关系到他们是否能顺利达成同一性发展。

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对自己的选择认同更高,因为在之前的反复探索过程中,有形资产会让青少年产生一种身份认同,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如证书、勋章)会反复暗示他们属于这一“圈子”。

而在经济较差的家庭,青少年会出现两种情况:(1)一部分青少年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积极探索,跟经济状况较好的青少年一样可以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从而顺利完成同一性发展。

(2)另一些青少年没有进行积极的探索,最终达不到比较高水平的认同而可能陷入沉浸探索,不能达成同一性。

因此,总的来说,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影响巨大。

原生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则越有可能顺利完成;家庭经济状况越差,青少年越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的症状,越难完成同一性发展。

六、建议与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同一性发展。

1.家庭方面加强父母教育。

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如果父母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作风,势必会影响子女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

可从社区方面着手。

社区应定期开展相关讲座,邀请专家对有问题的父母进行教育指导。

在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积极了解每个学生家长的动态,通过定期开家长会培养家长的责任意识。

2.社会方面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青少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社会各界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政府作为监督者要加强社会道德管理,严厉打击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媒体应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在一些大是大非前站稳正确的立场,坚持报道的真实性。

3.个人方面努力学习,加强自我修养。

青少年要努力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我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为未来的人生规划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1]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R].新华网,2016-10-17.[2]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3]唐建伟,黄艳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0).[4]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2).[5]徐薇,寇彧.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5).[6]Cote JE.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identity formation:the culture-identity link and identity capital.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6.责任编辑:杨国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