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比较研究
最新学习报告中日中小学教育差异
他山之石——对比中日两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前几日在网上见到有报道称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在2004年的一次同样的夏令营中,中方孩子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且不论这些报道文章有多少夸大或者虚构,忽略了多少干扰因素,但这样的故事好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日本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关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抱怨与批评已经是屡见报端,像应试教育磨灭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投资过低、教师待遇过差、传统文化的沦陷、外来文化的入侵、师生关系恶化等等,在这里就不做更多论述了,笔者的报告旨在描述日本的教育体系的轮廓,能使读者对日本教育略知一二即是笔者的目的了。
本报告主要论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日本教育体制中人的培养只看一样,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已近二十人,而中国土生土长获奖者是零。
这样的差距足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有多大的缺陷。
中国的近代教育是向日本学习的,分快慢班、搞课外补习这些东西中日都有,都比较注重淘汰的概念。
但是其中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社团制度,日本从小学开始就在校内搞各种社团,类似于中国大学,一般是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拉横幅招社员的。
虽然社团质量良莠不齐,但是确实是在做学生们自己喜欢的活动。
可以说在日本,由于学校社团的存在,学生涉足专业领域的门槛更低。
如拥有足球社、篮球社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全国大赛,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可以参加相应的组别。
喜欢足球篮球、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会在升学的时候优先考虑就读那些足球篮球社团较强的学校,生源完全自由的流动。
那些水平较高、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也会入选日本的国少、国青、国奥队,未来也会成为职业球队的考虑对象。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
不同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教育体系差异越来越引人注目。
中小学教育在各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比较不同国家中小学教育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学生评价等方面,对中美、中日、中欧三个教育体系进行比较。
教育目标:中美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人才,但具体表现还是有很大不同。
美国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而中华文化一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包括修身、读书、学礼等方面的培养。
中美教育体系中,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华文化则更加强调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日本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教育上强调“爱国、尚武、敬业、信仰、真诚”等价值观的灌输。
教育目标也非常明确,即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适应社会需求。
日本对学生的协作能力、社交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欧洲教育普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培养。
欧洲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也比较多元化、多样化,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欧洲教育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相结合,注重学生同质、不同质的培养。
课程设置:中美和日本教育体系涵盖面很广,除了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以外,还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长,设置了艺术、科技、音乐、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意味着学生有很多选择,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专业深耕。
欧洲教育注重多元化,开展了大量培养学生个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欧洲教育体系中,学习语言是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好英语之外,还需要学习其他欧洲语言,这种多语言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教学方法:不同国家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中美的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希望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自主发问。
美国教育强调学生参与和互动,教师只是引导者,教育者。
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
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如果接触过日本人的话,大都觉得他们在生活中总是自我克制,办事情也非常谨小慎微。
这些性格并不是在长大后因为阅历的逐渐丰富才养成的,事实上,在他们儿童时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被要求养成具有坚强意志的习惯。
日本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要由父母或是幼儿园的老师来教习一些家务及手工课程,这不仅是他们升入名牌小学校的考试内容,也是锻炼其耐力、提升其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日本家庭内部的儿童教育中,孩子的母亲经常用“嘲笑”[1]的方式达到其教育目的。
比如在家里,母亲做家务时,总会提醒长大一点的孩子:“你都有三岁了噢,是大人了,可不能什么也不会做呢。
”然后简单地让孩子捡拾一些轻便的东西,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即将长大成人时应有的责任。
这种“嘲笑”的方式让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就学会了自我克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一辈子谨慎行事。
这也让日本人具备了足以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意志。
相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前并不能够具备自我克制的意识,这大抵与中国家庭内部学前教育息息相关。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让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重心,这使家庭成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与日本家庭不同的是,中国孩子的教育过程并非必须由母亲独自一人来完成,这可以是其祖父母、或是其外祖父母。
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独生子女接受溺爱式教育提供了一张宽大的温床。
而且,中国儿童教育比较偏重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在道德教育方面缺少关于锻炼意志方面的特殊教育。
日本儿童在九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承担各项道德的规范了,而中国的孩子在九岁时却仍处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甚至当他们中学毕业、大学毕业,都还处于父母抚养的状态,不会做家务,不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归其根本,正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导致内心脆弱,从而让其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坎坷。
当然,现在有很多家庭也都能意识到过分溺爱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如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美日三国小学科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的比较探究引言:科学教育在初级教育学校阶段起到了分外重要的作用,对培育同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科书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承载着科学知识的传承和进修的主要内容。
由于地理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世界各国的教科书在科学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旨在比较探究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探讨它们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特点。
一、教育理念比较1.中国教育理念:强调德智体全面进步中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育理念上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同砚德智体的全面进步。
科学教育被视为培育同砚科学素养、培育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2.美国教育理念:关注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美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进修激发同砚的好奇心,并鼓舞他们的探究精神。
重视进修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培育同砚的自主进修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日本教育理念:培育同砚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日本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独立沉思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谈论和试验操作的形式,鼓舞同砚乐观沉思和合作,培育他们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科知识比较1.科学内容选取中美日三国的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科学内容上都遵循了国家课程标准。
然而,由于各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教科书中的科学内容略有不同。
例如,中国教科书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着重培育同砚的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观点;美国教科书则更加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关注科学探究的最新进展和重大发现;而日本教科书重视培育同砚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科学原理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2.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日三国初级教育学校科学教科书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科书倾向于传授知识,重视讲解和练习;美国教科书更加重视同砚的自主进修和合作进修,鼓舞同砚进行实践和探究;而日本教科书则更加重视培育同砚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试验和实物的操作让同砚感知科学现象。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2)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2)中日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日小学教育对比研究摘要:教育在国家和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为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的进步,将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中日两国虽然都极力发展教育,但是在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和教师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在差异,两国依据本国国情发展本国教育。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基础;办学特点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不仅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影响,也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以对于教育的的理解及其实践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其所呈现的结果也是有分别的。
中国和日本都为亚洲的国家,但是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小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基础中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教育在很多人看来属于应试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育人的目的,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倾向于西方化。
1、教育理念中国比较重视输入式的授课理念,其表现了我们教育的优点,学生的基础扎实;但是中国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时总是会存在畏惧心理,创造能力比较差,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关于设计报告,期中、期末考试等,中国的教育视角即为答案的标准化,还有成绩的高低。
中国的小学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自立教育、抗挫折教育、创新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处处可见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
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人的负担,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2、教育基础中国的文明历史已有五千多年,而中国的教育也存在着五千多年,中国的教育史是漫长的,但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还属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存在于中国人的生命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教育的最强大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乃至领土上保持独立的重要因素。
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
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语文教育在中日两国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中日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探讨其异同点。
首先,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存在差异。
中方语文教材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如《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操。
而日方语文教材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如日本传统童话故事和当代文学作品。
这样的区别反映了两国在文化传统和教育目标上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日小学语文教材也存在差异。
中方教材注重学生的背诵和默写,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写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机械化的学习,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而日方教材则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最后,中日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理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教材强调文化传承和国家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而日方教材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教育体制和价值观的不同。
综上所述,中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虽然两国的教育目标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但也可以从对方的经验中借鉴和学习,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
无论是强调经典文化的传承,还是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中日教育差异的开题报告
中日教育差异的开题报告中日教育差异的开题报告一、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而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其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日两国教育差异的原因、表现以及对两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提升社会地位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在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育体制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体制相对集中,国家在教育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内容由政府统一规划。
而在日本,教育体制相对分散,学校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教育内容和管理由学校自行决定。
四、教育内容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教育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学生需要通过应试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水平。
而在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教师角色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教师角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而在日本,教师被视为学生的伙伴和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育成果的差异中日两国的教育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成果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而在日本,教育成果主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七、启示和展望中日两国教育差异的存在为两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而日本可以借鉴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竞争力。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中日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其学前教育体系在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学前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点、成因及影响。
幼儿教育差异1、教育理念中国的学前教育重视儿童全面发展的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发展。
而在日本,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2、教育目标中国的学前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孩子入小学做好准备,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习惯的培养。
而日本学前教育目标则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3、教育内容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较为丰富,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但以学科知识为主。
而日本的学前教育更注重生活化和游戏化,课程设置相对灵活,更注重孩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教育方式中国的学前教育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主导课堂,注重纪律和规范。
而日本的学前教育则更注重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自主学习,课堂氛围较为宽松。
幼儿教育相似1、教育资源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都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
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不应求。
2、教育质量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质量普遍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两国政府都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趋势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学前教育都逐渐向全面化和公平化方向发展,越来越重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情感培养。
同时,两国都在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提高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讨论中日学前教育差异和相似点的成因主要与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
在影响方面,两国学前教育的差异可能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发展轨迹,而相似之处则有助于两国在教育领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报告中日中小学教育差异
他山之石——对比中日两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志故事。
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方孩子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养的精神。
前几日在网上见到有报道称过去了十几年之后在2004年的一次同样的夏令营中,中方孩子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且不论这些报道文章有多少夸大或者虚构,忽略了多少干扰因素,但这样的故事好歹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日本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关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抱怨与批评已经是屡见报端,像应试教育磨灭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投资过低、教师待遇过差、传统文化的沦陷、外来文化的入侵、师生关系恶化等等,在这里就不做更多论述了,笔者的报告旨在描述日本的教育体系的轮廓,能使读者对日本教育略知一二即是笔者的目的了。
本报告主要论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日本教育体制中人的培养只看一样,诺贝尔奖就可以知道,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已近二十人,而中国土生土长获奖者是零。
这样的差距足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有多大的缺陷。
中国的近代教育是向日本学习的,分快慢班、搞课外补习这些东西中日都有,都比较注重淘汰的概念。
但是其中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比如社团制度,日本从小学开始就在校内搞各种社团,类似于中国大学,一般是学生自己申请然后拉横幅招社员的。
虽然社团质量良莠不齐,但是确实是在做学生们自己喜欢的活动。
可以说在日本,由于学校社团的存在,学生涉足专业领域的门槛更低。
如拥有足球社、篮球社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全国大赛,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可以参加相应的组别。
喜欢足球篮球、在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会在升学的时候优先考虑就读那些足球篮球社团较强的学校,生源完全自由的流动。
那些水平较高、在比赛中表现突出的选手也会入选日本的国少、国青、国奥队,未来也会成为职业球队的考虑对象。
浅议中日小学生对比
、
课 内学习 , 是指 学课 本 的知识 学 习, 这 是学 生学 习 的重要 部
分 。我国的小学生 课 内学 习的压力很 大 , 这是人 所共知 的教 育现
实, 这 与经济 、 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系。由于社会对 人才 的要求越来越高 , 学生也 受到 了这 种压力 , 因而从 上小学 开始 , 每
小学生 。
世界来看 , 不同的国家对其本国的教育 的理解与实践都各不 相同 , 因而每个 国家呈现 出来 的教育现状也有所不 同。中国与 日本两 国
都处 于亚洲大 陆, 甚 至有人认 为两个 国家共属于儒家文化 圈 , 虽然 两 国距离不远 , 又都 有着儒家文化的底蕴 , 但是两国在教育 方面就 呈现 出相 当明显 的差别 。这 些差别 主要表现 在教育政 策、 教 育理
中 国小 学 生 在 课 程 的数 量 上 , 要 稍 高 于 日本 小 学 生 ; 而 每 门学 科 所
包含 的学习 内容也要 多于 E t 本 小学 生 。通 过对 比我 们 就能 够发 现, 中国学生的课本要远远 高于 1 3本学生 , 甚至课后习题都要多 于 E l 本 。从课程 的安排上来看 , 中国小学生 的课业压力 要大 于 日本
1 5 2 0 6 1 )
学 习 时 间为 六 小 时 左 右 , 而1 3本 小 学 生 却 为 五 小 时 左 右 。 由 此 可
见, 从学习时间来看 , E t 本小 学生相 对于 中国小学生来 说 , 其学 习 时间、 在校时间要少 的多。
( 二) 从 课 程 的 安 排 上 进 行 比较
念等方面 , 教育的不 同侧 重点 , 也正是 导致两 国近现代 以来 , 不 同
的发 展 历 程 的重 要 原 因 。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研究
,
轻 家庭 的 负担
.
还可 以锻 炼 孩子 的 能 力 者 就捡其 中 几点来进行 详 细 说 明
。
一 举 两得
接 下 来笔
影 响着 我 国 的 教育 发 展
“
。
,
。
。
理念
,
中 国 也 一 直 在尽 力 的 倡 导 施行这种教育理念
, ,
,
但是 现在
至 如 今 日 本 已 经 迈入 了 发 达 国 家 的 轨 道
,
注重 教育 本身脱 离 不 了 关 系 育主 要是 培养 学 生 各 方 面 兴 趣 的 发 展 开 阔 学 生 的 思维 教育 制度
, , , , ,
教 育教 学
·
Ed u
ca
t io n
s e
。
, , ,
中 日小学教 育对 比研究
晏艺宁 ( 辽宁理工学院外语系 辽宁
,
锦州
12 1 00
)
。
教 育对 于 每个人 一 生 的 发 展 都 是 至 关 重要 的
,
,
而教 育 的 好
“
,
忽略 了 学 生 各 方 面 的发 展 这句话 的 含 义 愈演 愈烈
,
家 长 在过年时面对各 家 的 亲戚很没 有 面子
, ,
。
而且 中国 的教 育主 要是输入式 的 授课理念 老 师在 讲 台 上 讲 课 学 生 在 台 下 听讲 并 认真 的 记笔记 这使得我 国 学 生 的 基础 知 识 都 很扎 实 这是
, ,
。
中 日国 家 小学 的教 育背景不 同
,
对 于 日 本来 说 自 明 治 维新 之 后 日 本 也逐 渐意 识到 了 教 育 的 重 要性 也 明 白 了 新 一 代 青 年 的 强 大 才会 使得 日 本 的 未 来 更 加 的 强 大 因 此 为 了 强 大 自身 追 逐 上 各 大列 强 的 脚 步 开始 了 学 习 借鉴 西 方 各 国 好 的 教 育经 验 和 管理 制度 并运 用
中日教育理念区别
中日教育理念区别作者:杨寒彪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0期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想讨论一下中日整体教育理念的区别。
在这里并不用差别而用区别,是因为我认为中日教育存在的区别并不完全是要求我们单方面的学习日本的先进经验,而是两种不同教育理念导致的区别。
从区别中了解到双方教育理念的优势和劣势才是真正的辩证的分析事物的方法。
教育理念应该更关注这种理念是否能贴合所在国家的社会发展,这才是我们关注教育理念的最好角度。
同时这也是客观的看待日本当今社会的一个切入角度。
首先从幼儿园之前的教育开始谈起,根据日本男女共同参画白皮书,因为结婚或者生育而中断职业生涯的女性约占7成。
因此可以了解到日本女性在生子后,主要以主妇形式教育幼儿,同时根据日本2010年数据,日本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0岁,女性为28岁(中国为男性26岁,女性23岁),小孩出生时候,爷爷奶奶辈已经相对年老,因此对于大部分日本家庭而言,并不采取让爷爷奶奶辈带孩子的习惯。
主妇对幼儿的教育无疑远高于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
充足的哺乳,充足的教育时间以及年龄隔阂的差异小这方面对幼儿的启蒙教育无疑有极大好处。
当然主妇形式也极大的限制了女性的实际人权,比如年轻女性参加工作,那么公司默认女性将会在结婚后或生子后辞职,因此基本上不会大力培育女性晋升领导岗位等,这一点也是日本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的顽疾之一。
其次是幼儿园教育,日本幼儿园亦分成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根据日本文部省统计材料,公立的费用约为23万日元一年,私立幼儿园的费用约为52万一年。
大约82%的儿童进入私立幼儿园。
在幼儿园阶段私立和公立教育水平差异并不大,私立主要是为公立的补充,即公立幼儿园抽签不中的情况下,转入私立幼儿园。
并且日本政府给予儿童每月1万到1.5万日元的补贴,从出生起一直到初中毕业为止。
第三个孩子还有更多补贴,这是日本鼓励生育措施的一项。
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部分家长未抽中公立幼儿园又难以支付私立幼儿园费用的情况,这时还有一种特殊的选择,则是进入宗教团体资助的幼儿园。
资料指导 中日教育发展策略比较
资料指导中日教育发展策略比较中日教育发展策略比较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亚洲重要的教育大国,其教育发展策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比较中日两国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策略和实践,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教育理念与目标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中国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知识传授和德育。
而日本的教育目标则更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育理念上,中国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
而日本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主性,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和个人发展。
二、教育体制与管理中日两国在教育体制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相对较为集中,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主要由政府负责。
而日本的教育体制更为分散,有着相对独立的学校自治权。
在教育管理方面,中国更注重统一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对严格的管理。
而日本更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给予学校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三、教育内容与方法中国和日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
而日本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方法上,中国更注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而日本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来学习和探索。
四、教育投入与资源中日两国在教育投入和资源上也存在差异。
尽管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但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投入相对较低。
而日本的教育投入相对较高,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
在教育科技方面,中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提供教育资源。
而日本也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注重学校设备和教学软件的更新和应用。
中日中小学德育比较及启示
中日中小学德育比较及启示中日中小学德育比较及启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通过中日中小学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引用日本和中国的小学德育课实例,并对此做具体分析。
日本小学德育课实例:上课铃声一响,村冈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向学生们讲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正子的小朋友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非常高兴,可邮递员告诉她,信上的邮票不合适,对方少付了80元,需要她来补上。
正子补了钱之后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寄信的同学。
她去问哥哥,哥哥说,应当告诉他少付了邮费,但不必告诉他钱数,让他以后注意就是了;正子又去问妈妈,妈妈说,不要把这事告诉同学,以免伤了他的自尊心。
那么,正子到底该怎么办?于是,村冈老师的问题出来了:“同学们,如果你是正子,你会怎么做呢?”她在黑板上写了4种意见:A是正子哥哥的意见,告诉寄信的同学,但不告诉他钱数;B是正子妈妈的意见,不把这事告诉同学;C是不仅告诉那位同学少付了邮费,而且告诉他钱数;D是犹豫不决。
村冈老师让学生们在这4种意见中选择,于是,学生们纷纷跑上讲台,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卡片贴在黑板上。
结果,全班27位学生中,选择ABCD的分别有4人、1人、15人和7人。
接下来,村冈老师开始向学生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做。
一位选择C的学生说:“如果我是正子,我就会告诉那位同学,寄这种信与普通信不同,是需要加钱的,不过这次应加的80元邮费由我来付,你以后注意就是了。
”另一位选择“犹豫不决”的学生说:“我觉得应当告诉寄信的同学,但不知道这80元邮费是不是让他来付,所以犹豫不决。
”一番讨论之后,村冈老师让学生们第二次表态,学生们又一次跑上讲台,在黑板上重新贴自己的名字。
有趣的是,这次“犹豫不决”的反倒比第一次多了7人,竟有14人;而这次选A的只有2人,选B的有2人,选C的减少为9人。
中日儿童教育
中日儿童教育1.引言中日是两个亚洲国家,教育在两国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日儿童教育的异同,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比较。
2.教育体制中日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儿童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小学和初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中已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阶段。
而在日本,儿童教育主要分为幼稚园、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
此外,日本也注重提供特殊教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教学方法中日两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教师主要以授课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
学生通常被要求背诵和死记硬背。
与此相比,日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采用了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4.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也是中日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的教育强调功利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竞争力。
而在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德以及公民意识等。
他们追求平等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5.家庭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在中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学业有较高的期望,并会提供额外的辅导。
然而,在日本,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6.教育资源中日两国的教育资源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而日本投入了更多的资源用于儿童教育,他们拥有较多的教育设施和先进的教育技术。
7.教育成果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日儿童教育的成果。
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质量不均衡和应试教育的困扰。
而日本在国际学生能力测评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表明他们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8.结论总的来说,中日儿童教育在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日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教育经验,进一步提升儿童教育水平,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中日中小学教育现状比较-2019年精选文档
中⽇中⼩学教育现状⽐较-2019年精选⽂档中⽇中⼩学教育现状⽐较鲁迅先⽣曾提出“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实质是“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我国在教育⽅⾯确实也需要吸收别⼈的精华,学习别⼈先进的教育,找出⾃⼰的不⾜,以寻求改进。
我们的近邻⽇本的教育处于世界的前列。
本⽂从⽐较教育学⾓度出发,以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为⽬的,根据⾃⼰在教育⼯作中的实践和相关思考,对中国和⽇本教育的⼀些问题进⾏了反思。
1 教育⽴法情况世界上任何⼀个国家都重视教育在本国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不仅是中国和⽇本,但是这其中的差异性是相当⼤的。
我们都知道在第⼆次世界⼤战中,中国和⽇本在战争中都遭受了战⽕的重创。
结果⽇本在短短的时间内⼀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经济⼤国。
⼆战后中国很穷,⼈民最基本的⾐⾷都成问题,还能读书吗?况且当时读书还要交对家庭来说相当昂贵的学费,那时想读书⼜读不起书;现在我们还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中国仍处于第三世界,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
中国教育⽴法肇始于清末的《钦定学堂章程》,这样才结束了凭经验管理教育的作法,逐步⾛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虽然出台了⼀系列的法律法规,但落实到地⽅⼜有点变样了。
相反,我们看⽇本的教育,远在明治维新时斯就开始现代教育,⽴法早,⽴法多⽽全⾯。
⽬前,⽇本现⾏的相关教育⽅⾯的法律达2000项,⽽且⾮常细化,⽐如在远离陆地的岛屿上办学,有专门的《孤岛法》,针对在冬季天⽓有专门相关教育的《⼤雪地带教育法》,⽽且执⾏⼒强,真正落实到法治这⼀层⾯。
⽐如,⽇本教育相关法律规定,各班⼈数不能超40⼈,如果有41个⼈,宁愿分成20和21⼈这样两个班,⽽这种情况在中国就将就了,别说多⼀个⼈,⼀个班多⼏⼗个⼈也是常有的事。
⽽⽇本多⼀个⼈都不⾏,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
说明⽇本的教育在国家层⾯是得到了法律的保障,我国在这⽅⾯?些年也有长⾜的发展与进步,但还不够,仍要加⼤⼒度建⽴健全相关教育法规,为教育保驾护航,才能把科技兴国、⼈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比较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教育的基础。
日本小学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平等色彩更加浓厚;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简单的积累。
通过对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异同点的比较,借鉴日本小学教育的先进之处,完善中国小学教育的培育理念,以期为中国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育理念中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86-01
1、前言
小学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启蒙作用不容忽视。
邓小平也曾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小学教育尤为关键。
用什么方式开展小学教育、用什么理念指导小学教育的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却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小学教育已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与日本等教育强国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2、日本小学培育理念的核心
2.1 主体性
日本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
相比干知
识的积累,日本的课堂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2 平等性
日本小学教育在吸收儒家文化并得以传承时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平等色彩较为浓厚。
日本小学的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各种条件方面的均等化;二是学校内各项教育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
在日本,家庭的富裕程度与受教育程度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国家也非常重视学校间资源的平等性。
2.3 个性化
日本的小学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兴趣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
在日本,小学的周总课时量不大,学生学习负担较轻,拥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日本的小学教育开设了多种有特色的课程,例如家庭课、图画手工课、自由研究课等,学生通过多样的课程学习亦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2.4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重视道德教育
日本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掌握知识、技能,而是“人格的完善”。
日本的法定课程为全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日本的法定课程由国语、社会、算术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组成。
在法定课程外,学校还利用课程外活动和教育环境的经营谋求学生德,智、体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以弥补课程中存在的不足。
3、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异同
3.1 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共同点
3.1.1 重视德育教育。
中日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只是在实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道德教育中常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在日本,对德育的教育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来实现。
中国较为重视德育的“外显性”,而日本则更为重视德育的“内隐性”。
3.1.2 注重知识的积累。
中日小学都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程度。
知识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没有知识的积淀,创新就只是空想主义。
知识的积累是对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积淀,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
日本在强调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
在中国,虽然也很强调对知识的积累,但是中国式的课堂教学完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味的强调标准答案。
学生知道如何学,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
3.2 中日小学培育理念的不同点
3.2.1 日本小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在日本,课堂主要以提问式为主。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富有创造力的答案。
教师在公布答案时往往会这样加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思考,不一定正确,仅作参考”之类的话。
教师的答案并不能左右学生的思考。
而在中国,课堂同样是由多个问题构成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能力给出标准答案,往往会忽视学生一些富有思想性的回答。
3.2.2 日本小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人教育。
日本小学非常重视
德、智、体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此开设了包括国语、算术、家庭课在内的九门课程。
中国虽然也有体育课、美术课等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但是主要还是以语文、数学为主,更有甚者的教师会挪用下课时间补课。
4、启示
4.1 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
在中国,虽然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
课堂上,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回答都只是预设的一部分,教师忽视了对于那些不正确答案的思考。
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反应,而不是纠结于正确答案之上。
课堂不只是获得知识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舞台。
4.2
真正做到评价多样化。
近几年,对学生能力的衡量标准开始关注学习以外的因素,例如在北大校长推荐制中就有对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时间的要求、浙师大的“三位一体”招生制度等。
这仅仅是一部分的改革,就全国而言,学习成绩仍是衡量个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评价多样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4.3 真正做到学校教学资源、学生个体差异的平等性。
在中国,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学生后天的受教育程度相去甚远。
一方面,国家要尽可能减少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的差异。
另一方面,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教育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区别对待。
4.4 将减负落到实处,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虽然不存在升学压力,但是为了进入更好的中学,存在一种变相竞争的压力。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这场比拼中脱颖而出,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特别是在大型考试之前。
殊不知,过多的作业会消磨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今天,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除了借鉴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进行,每个国家都会有一套适合本国发展的小学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