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这一核心议题,通过系统性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揭示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梳理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评析,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身份认同的理论框架身份认同作为社会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概念,涉及个体在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维度背景下如何定义和理解自我。
为了深入探讨身份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研究者们构建了一系列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释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社会分类来定义自我,并通过群体内的比较来强化或改变其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并通过这一群体的特征和属性来定义自我。
这种归类过程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还对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认同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来建构身份认同。
该理论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个体对自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认知。
通过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目标,个体能够形成一个连贯的自我认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符号互动论认为,身份认同是通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和沟通来建构的。
该理论强调语言、符号和文化在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和解读符号,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身份认同。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同和评价,是一个人感知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形成对自我形象的看法和认知。
身份认同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接纳和认同。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是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是个体对于自我的了解和评价,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经历和他人的反馈形成的。
身份认同则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社会群体和角色的认同。
个体通过身份认同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形成对自我认同的思考和评价。
心理学研究中,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等都会对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性别认同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通过对自己的性别特征的认识形成自我认同。
同时,社会对于性别的期望和角色要求也会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除了个体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过强的自我认同或过强的身份认同都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
例如,自我认同过强会导致自尊心过高、自负,对他人的反馈过于敏感。
而身份认同过强则可能导致个体对其他群体的歧视和排斥。
心理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应该是均衡的、积极的。
在心理学研究中,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也是社会身份理论的核心概念。
社会身份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身份的认同来维护自尊心和自我认同。
社会身份理论的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与其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关系。
除了社会身份理论外,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在自我心理理论、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也都有广泛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实验、问卷、访谈等方法来探索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研究的进展不仅丰富了心理学理论的建设,也为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工科院校研究生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
工科院校研究生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摘要:本文调查了工科院校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以访谈为辅。
调查对象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各个学院研究生。
所用问卷采用了徐锦芬等(2004)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但是在问题设置上有所变化。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动机自我认同研究生教学现代教育研究证明,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重的,学习者因素,如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智商,性格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与学的效果。
其中学习态度和动机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对学习成绩影响比较大。
从50年代起,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学习态度和动机进行了研究。
最有影响的研究人员是gardner and lambert。
他们创立了二语学习动机理论。
动机(motive/motivation)是内部动因(drive,由愿望、意向、兴趣产生)和外部诱因(incentive,由目标产生)结合而成的心理状态。
动因和诱因交相为用,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主观原因。
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有直接联系。
gardner 和lambert把动机分为综合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综合性动机指对所学对象的特殊兴趣。
工具性动机指把学习对象视作工具来学,如为了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
gardner 和lambert还认为,具有工具性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和具有综合性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具有同样强烈的学习动力;但是长远地看来,综合性动机学习者具有更持久的动力。
动机,由于是学习者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具有可调控性,因而是外语教学中分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调查原因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省属的在全国招生的普通理工科类高等院校。
申请招考研究生的资格不到10年,我校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没有教授研究生英语的经验。
“实证研究”资料合集
“实证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理解性输出与语言学习效率一项“写长法”的实证研究二、品牌内化对品牌资产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酒店品牌为例三、象牙塔里的压力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四、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五、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六、提高员工满意度一定能改善工作绩效吗基于不同价值观视角的实证研究理解性输出与语言学习效率一项“写长法”的实证研究理解性输出与语言学习效率:一项“写长法”的实证研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输出是两个关键的环节。
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往往注重输入的理解性,但对于输出的部分却有所忽视。
近年来,一种名为“写长法”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强调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来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本文旨在探讨理解性输出与语言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写长法”在其中的作用。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理解性输入是必要的,但仅有输入是不够的。
为了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输出练习。
输出不仅能巩固学习者所学的知识,还能促进其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写作、口语练习等方式,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写长法是一种以大量写作为基础的语言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逐渐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写长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技巧,还能促进其对语言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为了验证写长法在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方面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为100名英语学习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定时记录学习进度;实验组采用写长法进行学习。
经过3个月的学习,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学习效率、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表明写长法在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理解性输出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研究以角色理论为视角
一、文献综述
学术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学术领域内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定位。前期学者主 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学术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心理学领域主 要个人性格、兴趣和职业规划对学术身份认同的影响;社会学领域则强调社会环 境、家庭背景和文化因素对学术身份认同的影响;教育学领域则注重学校、导师 和同门对学术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存在以 下不足:
4、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学术压力和困难 时,应学会积极应对和自我调适。学校和家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 折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术生涯中的挑战。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从角色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问题,得出以下 结论:
1、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身份认同水平,但仍存在部分学生缺 乏自信和定位的情况。
2、学术成就和学术压力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3、通过完善导师培养制度、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调整毕业要求和评价机 制以及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等措施,可有效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学术 身份认同水平。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仅来自某重点高校,可能 无法代表全国所有硕士研究生的情况。其次,由于时间精力限制,未能对所有被 试进行访谈,可能导致某些重要信息遗漏。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 采用更为丰富的实证方法来探讨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问题。可以不同学科、 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性别等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的影响,为提高研究生 培养质量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
三、结果与讨论
1、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现 状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身份认同水平, 认为自己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价值和贡献。然而,仍有部分硕士研究生对自身学 术身份存在质疑,缺乏自信和定位。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暨南大学的调查
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
【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水平较高;专业认同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影响专业认同的外在因素中,就业前景、专业教育和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等因素与专业认同呈显著正相关,专业的传统性别定位与专业认同之间关系不大.【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胡涤非;陈海勇;孙亚莉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州510632;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基于英语专业研究生博文的质性研究
2.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N大学的实证分析
4.心理学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5.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个体特征变量的探索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身份危机与大学生自我认同
身份危机与大学生自我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身份危机,其自我认同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身份危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由于种种原因而对自我身份和价值感产生困惑、不安和脆弱状态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探讨身份危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身份危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身份危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使得大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机遇,但也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困惑。
大学生往往面临着选择专业、求职就业的压力,很难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才能,从而对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感到迷茫。
其次,社交媒体的泛滥和信息爆炸使大学生容易陷入比较心理,并且受到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导致自我认同的动摇。
此外,家庭背景、社会期望、文化冲突等因素,也为大学生的身份危机和自我认同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身份危机与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的策略为了应对身份危机,并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自我认同的源泉,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尝试多元化的活动和经历。
通过参加社团、志愿者活动、实习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验,逐步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其次,大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比较,而不是消极地嫉妒和攀比。
通过与优秀的人交流和学习,可以从中获取正能量和启发,提升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感。
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不被外界的评价和期望左右。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培养健康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
与家人、朋友、导师等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网络,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感。
三、大学教育对于身份危机和自我认同的意义大学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应对身份危机和塑造自我认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大学教育应该提供全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指导,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决策的支持。
通过职业咨询、实习实训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并提供就业创业的相关支持。
职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
职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需要不断地进行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到职业技能的提升,还包括自我认知的调整,以及与工作环境和社会期望的适应。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转变身份认同是个体对于自我角色和身份的认知和定义。
在职业发展中,这种认同感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
例如,一个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可能会将自己定义为“职场新人”,随着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他可能会逐渐转变为“专业人士”或“行业专家”。
身份认同的转变不仅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知,还会影响到他们与同事、上级和客户的关系。
一个明确且积极的身份认同,有助于个体在职场中建立信任,提升沟通效果,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在职业发展中,个体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任务要求,进行角色的转换。
例如,一个项目经理在项目中可能需要扮演协调者、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在团队中,他可能需要更多地扮演倾听者、支持者和辅导者的角色。
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在于,它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目标。
同时,角色转换也有助于个体发展多方面的技能,提升自我适应能力。
身份认同与角色转换的关系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体在进行角色转换时,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
这种自我反思和认知的过程,有助于个体形成更加清晰和坚定的身份认同。
同时,个体身份认同的转变,也会促使他们进行相应的角色转换。
例如,一个被认同为“领导者”的个体,可能会在工作中更多地表现出领导者的特征和行为。
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的职业发展。
对于职业人士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后续内容将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身份认同和角色转换,以及如何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语言文字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有何影响?
语言文字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有何影响?一、语言作为认同符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
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从而彰显自己的独特性。
语言作为认同符号,具有以下的影响:1. 纽带和代表性:语言是个体与社群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们使用特定的语言可以建立共同的语言环境、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使用相同的语言,个体能够感受到社群的归属感,并与他人建立起相互认同的关系。
2. 文化价值的传递:每种语言背后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传递自己所属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
比如,中国人讲究“以礼待人”,使用中文与他人交流时,会融入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体现出中国人的礼仪文化。
3. 自我认同的建构:个体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比如,使用方言或者非母语来交流,可以表达出个体与特定地域、特定文化的身份认同。
使用某种语言来进行交流,也能够塑造和强化个体对自己特定身份的认同感。
二、语言对于身份认同的影响语言作为身份认同的表征,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1. 形成和强化个体认同: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个体能够与特定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形成和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比如,母语使用者与其他母语使用者在交流中会产生互动效应,加强彼此之间的认同感。
2. 发展社交网络:语言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使用相同的语言可以加深沟通的共鸣,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广泛、更稳固的社交网络。
在语言共同体中,个体可以找到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价值观的人,增强社交关系的深入。
3. 塑造个体认知:个体所用的语言会对其认知方式产生影响。
言语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体系和词汇结构,从而对个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塑造作用。
因此,语言不仅影响个体对外界的认知,同时也对个体身份认同形成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语言的变迁与身份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语言也会随之改变和演变,进而对个体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自我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介绍:自我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人思考和界定自己是谁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经历和价值观,这些因素都会对自我身份的建构产生影响。
认同则是人们对自己身份的接受和认可,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自我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
身份建构的重要性:自我身份的建构是一个人认识自我、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涉及个体的自我认知,还与心理、社会和情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建构自我身份,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目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提供指导。
影响自我身份建构的因素:1. 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化和社会背景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角色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
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建构自己的身份。
2. 家庭和教育环境: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个人的身份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的期望、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模式都会影响孩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3. 个人经历和成就: 个人经历和成就对于身份建构也有重要影响。
成功的经历能够增强个体对自己的认同感,而挫折和失败的经历则可能造成身份困惑。
个人成就也会反映个体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认知。
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的方法:1. 接纳自己: 在建构自我身份时,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并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是培养积极自我认同的关键。
2. 探索自我: 通过尝试新事物和体验,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所在。
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3. 建立支持系统: 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对个体的自我认同非常重要。
家人、朋友和社会群体的支持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
4. 培养意义感: 为自己的生活设定目标和价值观,追求有意义的事业和生活。
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身份模型构建
身份理论视域下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身份模型构建摘要: 本文基于Burke的层级控制体系,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构建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身份模型。
借鉴该身份模型,一线英语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活动与学生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育人目标,从中长期规划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关键词:身份理论;身份模型;英语专业身份理论(identity theory)将人的身份分为三类:人格身份(person identity)、群体/类别身份(group/categorical identity) 和角色身份(role identity)。
人格身份指基于共同的文化特质基础上,个体区别于他人的意义组(meaning set),有价值维度、道德维度和个性维度等,例如控制性,公平性等;群体身份指个体参与某个特定组织,参与群体活动,实现群体目标,维护群体边界时激活的身份,如某俱乐部会员;类别身份是基于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产生,例如种族或性别。
三类身份中,一般认为个体身份是顶层身份(mastery identity),对群体/类别和角色身份施加影响(Burke 2023, 166-173)。
本文旨在以三类身份理论为依托,构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身份模型。
身份理论(Identity Theory)源自结构象征互动理论(Structural Symbolic Interaction),代表人物有George McCall、J.L.Simmons、Sheldon Stryker 和Peter J.Burke。
该理论指出,每个社会个体具有多重身份(multiple identities),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各自得到激活,且个体寻求具体情境下的身份验证(identity verification)以完成身份过程(identity process) (Burke 2023, 119-153)。
根据Burke的身份模型(Identity Model),身份验证包含外部与内部两个过程,身份持有者感知验证结果(self-appraisal, reflected appraisal,actual appraisal),比对身份标准(identity standard),返回比对结果(一致或不一致),以上为身份验证的内部过程;身份持有者根据比对结果,在比对一致(verification)的情况下保持原有行为,或在比对不一致(nonverification)的情况下调用资源(resource)调整行为以达到结果一致,此为外部过程。
大学生身份转变与认同感
大学生身份转变与认同感大学生身份的转变是一个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同时也是一段个体从青少年到成熟成人的关键过程。
这个转变伴随着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责任感以及自我发展的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通常会经历身份转变与新的认同感的建立。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身份转变与认同感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因素。
一、身份转变的过程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学校到大学的转变。
大学生的身份是从中学学生转变为大学生,这意味着他们离开了熟悉的中学环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大学校园。
在新的学校中,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以及学术压力的提升。
其次,从家庭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大学生通常会离开家乡,进入一个新的城市,开始独立生活。
他们需要学会处理生活琐事,如购物、烹饪、清洁等,同时还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预算等,这些都是从家庭到独立生活的转变。
再次,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
在大学中,大学生需要自己规划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解决遇到的问题,这需要他们从过去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转变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并逐渐形成自信和自主性。
最后,从学生到社会一员的转变。
大学生不再只是一个学生的身份,大学期间的实习、社团活动、志愿者等各种经历会让他们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问题,思考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
二、认同感的建立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认同感。
首先,学校认同感的建立。
随着进入大学,大学生会逐渐与所在学校产生情感联系,形成对母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校园环境的熟悉、学习氛围的融入、与教授、同学的互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次,专业认同感的建立。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与实践。
通过专业课程和实习经历的积累,大学生逐渐形成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并开始构筑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蓝图。
再次,群体认同感的建立。
在大学中,大学生会加入各种社团、组织或团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从事共同的活动。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是心理学中关于个体意识形态的重要概念。
在心理学视角下,自我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理解、接受和评价,而身份建构则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内心思考来形成的对自己角色和身份的认同与认知。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自我认同的定义与形成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评价。
它是个体对自己特征、价值观、兴趣、目标和角色的认同,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定位和接纳程度。
自我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教育经历和个人体验等。
1. 家庭背景: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和学习社会角色的场所,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评价、期望和关爱都会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可能会在家庭中得到积极的评价和关注,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学校、工作场所和社交圈等。
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可以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的个体可能会形成相应的群体认同,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
3. 教育经历:教育经历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环境,它能够为个体提供知识、技能和观念。
教育经历的差异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可能会形成对知识和学术成就的认同,从而塑造自己的自我认同。
4. 个人体验:个人的经历和事件也能够对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的成功经历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认同,而失败经历可能会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二、身份建构的定义与影响因素身份建构是指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内心思考来形成的对自己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和认知。
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相互关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表现。
身份建构包括个体对自己社会角色、文化认同、职业任务和个人价值的认同。
1.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身份建构的重要过程。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色,进而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身份认同与发展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理论的观察
身份认同与发展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理论的观察身份认同与发展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理论的观察引言:身份认同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和社会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身份认同需求,无论是个体、群体还是整个社会,在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发展过程中,自我效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自我效能理论的观察来探讨身份认同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身份认同的概念及重要性: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社区或文化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它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认同基础上的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个体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其自尊心和心理健康,还对其行为模式、社会互动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我效能的概念及理论观点: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效能理论观点,个体的自我效能会影响其选择的行为和行动,以及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方式。
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展现出积极的行为和主动的控制力,而低自我效能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和自我限制。
身份认同与自我效能的关系: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影响其自我效能的形成和发展。
当个体对所属群体或社区的认同感强烈时,他们更容易对该群体或社区的期望和价值观进行内化,并相信自己能够为该群体或社区做出贡献。
这种内化过程有助于个体形成高自我效能的信念和态度。
另一方面,个体的自我效能评估也会影响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和维持。
在面临不同的身份选择和社会压力时,个体的自我效能评估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特定身份的选择和认同。
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有可能选择和坚持与其价值观和能力相匹配的身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并取得更好的发展。
自我效能的培养与身份认同的促进: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为了培养良好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育机构可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支持性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大学生身份危机与认同建设
大学生身份危机与认同建设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逐渐模糊,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身份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认同建设方面进行探讨。
一、身份危机原因大学生身份危机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大学生们常常面临着就业不确定性和就业焦虑。
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动摇。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给大学生社交带来了新的困扰。
他们常常被社交媒体上的成功案例所冲击,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怀疑,产生自我认同的不安。
最后,大学生时期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由于不断变化的身份角色,他们往往感到不确定和迷茫。
这种身份转变的缺乏稳定性导致了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二、身份危机的影响大学生身份危机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身份危机会使大学生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甚至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其次,身份危机还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
由于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他们在社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完成社会责任感的建立。
最后,社会也将面临大学生身份危机带来的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份认同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若大学生普遍缺乏身份认同,将导致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和社会稳定性的下降。
三、认同建设的策略面对大学生身份危机,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进行认同建设。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策略:首先,大学生需要关注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并在学业和就业方向上进行规划。
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的方向,可以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大学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可以加强大学生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发展方向。
同时,社会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自我认同。
最后,大学生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环境中应保持理性和客观。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培养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培养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认同培养——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身份、价值和角色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和了解。
在心理学中,自我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息息相关。
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培养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自我认同的概念、影响因素和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培养方法。
一、自我认同的概念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自我所属群体和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它包含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个性特点、情感和价值观的主观认知。
自我认同是个体与外界交互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也是形成自我概念和人格的核心要素。
一个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心和主动性。
二、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家庭是个体认同发展的最初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个体的自我认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互动中不断塑造和调整自我身份。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期望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4. 学校环境:学校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中的教育方式和群体互动有助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发展和塑造。
三、积极的自我身份认同培养方法1. 接纳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个体应该学会接纳和珍惜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注重自身积极的一面。
2. 培养个体的认知能力: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倾听和理解他人,从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感。
4. 培养自信心: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肯定、自我鼓励和设立目标来培养自信心,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
5. 关注自身成长和发展:个体应该不断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积极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
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应对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保持平稳状态
心理健康知识:如何应对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保持平稳状态身份转换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比如从学生身份转变为职场人员、从单身转变为结婚生子等。
这个过程中,身份和角色的变动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我认同感的失落、焦虑、紧张、孤独等。
如何应对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问题,保持平稳状态,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身份转换身份转换指的是人们从某一社会角色或者身份,通过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成为新的社会角色或者身份的过程。
身份转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毕业离校换工作、转变为结婚生子身份、退休或者丧偶等。
身份转换的本质是角色的变更,使得原有的生活状态发生的重大变化。
此时,我们的内心反应和行为表现会受到影响,许多人一旦接受了新的身份,便会出现自我认同感的失落、焦虑、紧张等激烈的情绪反应。
二、身份转换带来的心理问题1、自我认同感的失落身份是人们在社会角色中的一个标示,是一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身份特征,是个体内心感受的标志和指导。
在身份转换中,原有的身份特征丢失,新的身份特征尚未形成,原有的自我认同感难以立足,导致自我认同感的失落,出现自卑、无助、迷茫等情绪。
例如,毕业生进入职场后,要从学生这个身份特征转变为职场人员,需要熟悉新的工作内容和学习新的工作技能,这个过程中若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会出现自我认同感的失落。
2、焦虑身份转换会带来新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让人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新工作、新角色,害怕不能胜任新任务、新工作,这些都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情绪。
例如,一个人结婚生子后,出现焦虑情绪,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顾孩子,对孩子未来的教育和成长感到不安。
3、孤独感身份转换之后,原来的社交圈子和生活状态会发生变化,让人感到孤独和孤单。
特别是这种转换涉及到身份的巨大变化,很多人会感到无处可归,会产生孤独感和孤立感。
例如,一个人退休后,失去了社交圈和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很难融入新的生活与社交圈,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孤立感。
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
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在人类的一生中,身份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会不断经历各种变化,不论是外在的环境变迁,还是内在的心理成长。
这些变迁对我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自我价值观、角色认知、文化认同等方面。
而身份变迁则是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个体生活和成长的影响。
身份变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儿子/女儿、学生、职场人、父母、祖父母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角色随之发生变化。
比如从学生变成职场人,从单身变成结婚,从子女变成父母等。
这些变迁不仅仅是生活的常态,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适应这种变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认知和文化认同,以保持与社会的和谐。
身份变迁对自我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每当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时,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一名母亲可能会从单身时的独立自主,转变为以家庭为重心的职业妇女。
这种角色变迁会带来自我认同的挑战,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也会对我们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比如在跨国公司工作的员工可能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他们调整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我定位,以适应新的环境。
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对个体生活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适应身份变迁和调整自我认同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挑战,从而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比如一个失业后的职场人,如果能够调整自己的角色认知和文化认同,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就能够更好地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一个健康的自我认同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比如一个有着积极自我认同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更有可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语言考试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语言考试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语言考试一直被认为是评估个体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语言考试,人们可以证明自己的语言水平,获得相应的学术或职业机会。
然而,语言考试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测量,而与个体的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语言考试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语言考试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语言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
通过语言考试,个体可以展示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进而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和肯定。
语言考试的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塑造其在社会中的形象。
首先,语言考试对于个体在职场中的职位和机会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企事业单位要求员工通过语言考试,以评估其英语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一个人是否通过语言考试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具备与国际交流配合的能力,以及是否适合承担特定的岗位。
因此,语言考试的结果对于个体在职场中的身份和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语言考试还对个体在学术领域中的认同产生影响。
在教育体系中,许多学校和高等教育机构要求学生通过语言考试,以证明其具备在专业领域中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语言能力。
通过语言考试的认证,个体可以获得学术论文发表、参加国际会议等的机会,进而提升个人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因此,语言考试对于个体在学术界中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二、语言考试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个体通过语言考试获得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而在更大范围上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首先,语言考试作为一种能力的证明,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就业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要求员工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能力。
通过语言考试,个体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工作机会和高薪职位。
因此,语言考试的普及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语言能力,推动了社会的国际化与多元化。
其次,语言考试还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通过语言考试,个体不仅学习了语言知识,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了特定文化的细节和特点。
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
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身份变迁与自我认同是每个人在人生旅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身份变迁指的是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认同和调整。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内在特征和外部形象的意识和评价。
身份变迁和自我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身份的变迁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而个体的自我认同也会受到身份的变迁所影响。
个体的身份变迁可以影响其自我认同。
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人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转变,例如从学生到职场人士,从单身到结婚和成为父母。
这些身份的变迁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影响。
个体在适应新的身份时,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并调整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从而形成新的自我认同。
当一个人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士时,他可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调整对自己能力和成就的评价。
身份的变迁还可以通过塑造个体的自我认同。
个体在不同的身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自我认同。
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需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这会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权威和责任感的人,并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在面对身份变迁和自我认同的问题时,个体可以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应对。
个体可以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并与身份进行对接。
个体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和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来寻找与新的身份相匹配的角色和价值观。
个体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反馈,来加强对自己的认同感。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让个体获得认同和肯定,从而增强自我认同。
个体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自我认同。
个体可以积极看待自己的经历和成就,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身份变迁带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作者:马昱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2期摘要:本文采用质性研究,通过“学习生活”主题的博文分析,探究由本科生至研究生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带来的影响,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博客英语专业研究生身份转变自我认同1.引言自1963年埃里克森提出“自我认同”概念后,它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学[1]。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生命进程可以看做是一系列的‘过渡’,这样的过渡通常由仪式所伴随;我们不是我们现在的样子,而是对自身加以塑造的结果;日记和自传的写作,有助于维持完整的自我感”[2]。
国外关于“博客和自我认同”的研究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在世纪交替之际,Dominick和Papacharissi认为“个人主页”是自我呈现的一个新途径[3-4];Reed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博文中所建构的自我[5];Gurak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人们如何在博文中表达自我的身份、创建交际圈、展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经历[6];Guadagno利用五种人格模型,分析博主在性格方面的迥异[7]。
国外于性别认同在博文中的体现也有深入研究[8-9],国内有的学者研究了博主性别差异与自我建构的关系[10];还有基于对大学生博客的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构建[11]。
此外,有的学者关注外语学习和自我认同的关系[12]。
博客作为自我表达与反省的渠道,是倾诉发泄和自我反思的空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了解自我、沟通交流的新媒介[13]。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的博文,探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身份的转变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有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的研究大多都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14-15],而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读研为背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深入探究英语专业研究生由身份转变引起自我认同方面的变化。
本研究的被试为英语专业一年级研究生。
研究者收集并阅读了9位研一学生的博文共255篇,选取其中三位博客数量较多的研一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小勤、小婉、小玮共创作博文207篇;其他六位研究生的博客创作数目过少,且主题各异,因此不选做被试。
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位被试以“学习和生活”为主题的博文,探究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构建的影响。
3.自我认同的类型及其分析3.1 小勤——“苦读专业,努力建构积极的自我”。
小勤从一所省级重点大学考入某全国重点大学读研。
在她20篇博文中,有6篇都直接和学习生活有关。
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小勤一如既往的认真严谨。
研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小勤决定“将大好年华献给读书”:“有人问我‘如果生命最美好的年华只能献给一样东东,你选择什么!’,我犹豫了好久,答案是‘还是读书吧’。
虽然读书很辛苦……但是读书大体上还是很幸福的。
之前有纠结过要不要做不男不女的女博士,直到现在都没想清楚……这个研读的,太短了……所以,我决定了,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读书,很坚定的,从下学期开始,沐浴在Halliday的春风下,前进!前进!前进!”(2011-01-06)。
在浮躁的快节奏时代,小勤却有一颗澄净而虔诚的心,愿将青春奉献给知识,这是需要足够清醒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肯定才能做到的。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可以给成人提供对过去的连续感和将来的方向感;个体在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中,会积极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16-17]。
研一第二学期期末时,小勤苦拼一个月之后,意识到奋斗中的“乐”:“自我到Z大学以来,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读书过。
期末了,没有办法,拼了一个月,写了两篇论文,考了个试,很有成就感啊,累掉我半条命……我学得并不轻松……但是只要坚信凡事终有头,奋斗过一定会有结果,最后的乐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会消解过程中所有的痛苦,并且放大心中的快乐”(2011-06-21)。
对于学习,小勤兢兢业业,但如她所说,“学得并不轻松”。
虽然如此,她却能平心接受,努力追求,相信“奋斗过一定会有结果”。
读研对她来说,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蜕变,这种变化,从博文看来是自我认同感的增强。
正如高一虹等提出,“在自我认同变化方面,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在多数自我认同维度的变化更大”[12]。
3.2 小婉——“蹉跎岁月,苦苦期盼理想的自我”。
小婉本科就读于一所省级重点大学,大四时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
她的博文共14篇,其中学习生活7篇。
相比小勤的乐观积极,小婉更显消极忧郁。
身份转变对她的影响很大程度迫使她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研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小婉叙述着内心的彷徨:“没多长时间就要期末考试了……是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书了……一个学期说快不快,说不快也飞快地过去了,回想起来,还真不知道学了什么,积累了什么,想了什么,什么叫研究生?这是怎么了?反省思过去吧”(2010-12-14)。
可见,小婉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生学习状态。
面对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她自责没有珍惜时间用功读书。
期末考试的压力,使小婉出现了彷徨迷茫。
此外,小婉希望达到自我鞭笞、自我提醒的作用。
如赵康所述,“个体需要适应变化,实现自我,不但必须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在情感和认知上不断更新自我,以迎合多变社会所要求的角色”[18]。
研一结束时,小婉叹惜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多久没有去图书馆了,多久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终于,我还是被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嘈杂喧嚣打乱了,还是守不住心里该有的平静,又或许,其实根本就没有平静过,只不过更放纵了而已呢?……一切都不确定,未来不确定,理想不确定,心态不确定,现实却是确定的,没有准备,永远不能把握机会。
未来是现实的积累,只有做好了准备,才有资格谈明天”(2011-06-29)。
这篇博文是小婉写于研一结束时的博文,这与她刚读研时的学习状态相似。
她为自己的放纵和内心的骚动而感到懊悔与不安。
但她知道未来要靠现实去积累,并再一次通过博文提醒自己,珍惜学习机会。
这是她无形中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的自我”,也就是“我想成为的自我”,这样朝着“理想的自我”努力的过程正是自我认同的塑造过程。
“理想的自我”是吉登斯自我认同的核心[2]。
3.3小玮——“热爱学习,快乐享受明确的自我”。
小玮是个内外兼修的好学生。
大四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报送至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从她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她爱好中外文学,有人生追求,且善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
在她的173篇博文中,47篇谈论学习生活。
研一开学时,小玮表述了作为S大研究生的自豪:“上海那边高校的讲座只要是学术的,基本上都是需要拉人来听的。
我所在的学校有许多非常好的学术讲座,我愿意去听……我来到S大这边,真心觉得我们学校的女生素颜都很漂亮。
做S大人,多自豪”(2010-09-11)。
小玮非常享受S大的学术氛围,愿意旁听各类讲座,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此外,在S大,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学习、生活都不懈怠。
“自我认同的形成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力量”[16],面对拜金主义的“泛滥”,她能把握住自己,说明她自我定位清晰、目标明确。
研一结束之后的实习期间,小玮阐述了她对宋词的喜爱及对学问的着迷:“今天偷偷地在办公室里用金山词霸看了一点宋词,还是觉得好清新隽永的感觉。
做学问,真的还是很爽快,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以前就想做个很厉害的人,现在觉得放松点去生活更快乐”(2011-07-27)。
可见,除了所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小玮对中国古典诗词也颇有兴趣。
这印证了生产性双语现象: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积极配合,可以起到增值作用[12]。
对英美语言文学的学习并没有减弱她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这类同学的自我认同状态“经历了一段可能性选择的探索并呈现出相对固定的承诺”[17],如小玮所说,她改变了过去想做个“很厉害的人”的目标,开始追求轻松平静的生活。
4.结语本研究通过分析三位一年级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博文,探讨了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转变给自我认同带来的变化。
就该项研究发现的三种自我认同变化类型来看,除了第三种自我认同对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健康没有负面影响,其他两种自我认同状况都困扰着学习者,使她们处于痛苦挣扎之中,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事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自我认同状况,注重研究生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及时引导她们反思自我,了解自我的定位和需求,尽快融入研究生学习,构建积极的自我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本项研究是一个探索性研究,研究方法仅限于博文分析,研究个案数量有限,研究结果不能穷尽描述全国研究生身份转变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后续研究应该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从多角度探讨身份转变对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1]埃里克森,A.H.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吉登斯,A.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Dominick,J.R.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Personal homepages and self-present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76(4):646-658.[4]Papacharissi.Z.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virtual life: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home pages.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2,79(3):643-660.[5]Reed,A.‘My Blog Is Me’:Texts and persons in UK online journal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Ethnos,2005,70(2):220-242.[6]Gurak,L.J.& Antonijevic,S.The Psychology of Blogging:You,Me,and Everyone in Between.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8:52-60.[7]Guadagno R.E.,Okdie B.M.,Eno C.A.Who blogs?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5):1993-2004.[8]Pedersen,S.,Macafee,C.Gender differences in British blogging.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2(4),1472-1492,2007.[9]Van Doorn,N.Van Zoonen,L.,Wyatt,S.Writing from experience:Presentations of gender identity on weblogs.Europe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2007,14(2):143-159.[10]吴信训,李晓梅.社会性别视角下博客中女性表达和自我建构[J].新闻记者,2007(10):14-17.[11]杨桃莲.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建构——基于大学生博客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12]高一虹,李玉霞,李伟娜.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建构——英语专业学生个案[C].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07-124.[13]孟鸣岐.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4]高一虹,吴红亮,李莉春.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J].外国语,2000(1):65-72.[15]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对本科生的定量考察[C].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5-62.[16]李义安,娄文婧.自我认同感量表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M].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81-182.[17]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227-234.[18]赵康.自我作为“自反性任务”概念和终身学习的道德维度[J].教育学报,2010,6(3):106-115.本研究为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研究品牌计划项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自我认同的构成、特点及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