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二册必背知识 一二单元
必修二 人口、城市与地理环境 一: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⑴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最高的是非洲;人口总数最多的是亚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⑵从国家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具体题目具体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环境、战争等) 当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环境承载力含义: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一个警戒值)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指最适宜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 、 科技 、 对外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主要表现:⑴ 城市人口增加 ⑵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⑶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节约土地。
⑵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
(城市化问题)①自然方面: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加剧“热岛”现象;加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②社会经济方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紊乱。
最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word版(鲁教版新教材)
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泰安一中付声国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知识梳理】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⑴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⑵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⑶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⑷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3. 世界人口稠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⑴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淡水资源、土壤、森林、矿产资源。
⑵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战争、历史和地方习俗等。
5.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且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
6.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类社会早期:①原因:为满足生存需求。
②特点: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2)15世纪末至19世纪:①原因:受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的影响。
②特点: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③流向: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以向城镇迁移为主;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③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国际人口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等。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收入、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⑴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⑵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9.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
10.人口流动的影响:⑴有利: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都有积极作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鲁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区域发展2021.3泰安一中付声国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知识梳理】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区域的空间尺度: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4.5.单一指标:热量区(积温);干湿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关系)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语言、宗教)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地形和气候)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6.划分区域的目的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7.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案例:青藏高原、海南岛(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的实践意义:认识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的发展。
案例: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开放性的目的: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案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经济全球化等。
8.9.经济全球化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11.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问题举例】1.方言形成原因?①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如山川河流的阻隔;也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移、长期的农业经济或战争造成的分裂割据;②还有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等。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学案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 1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14 -第三节城镇化.............................................................................................................. - 23 -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 - 38 -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主要功能区: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以及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2.特点: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3.我国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1)原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①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②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特别提醒]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都受当地的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考点整理
鲁教版⾼中地理必修⼆重点知识考点整理⾼⼀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考点整理第⼀单元⼈⼝与地理环境1.能根据⼈⼝增长轨迹图分析说明世界⼈⼝增长经历的阶段划分、⼈⼝增长特点、原因。
(1)三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2) 对应的时间是公元1770年以前,1770年⾄1950年,1950年⾄今。
(3)⼈⼝增长缓慢;⼈⼝加速增长;⼈⼝爆炸式增长。
(4)原因:古代(1770年前)⽣产⼒⽔平低下,⼈们抵御⾃然灾害能⼒较低,⾼出⽣率,⾼死亡率,⼈⼝增长缓慢。
近代:(公元1770-1950)⽣产⼒发展,医疗卫⽣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出⽣率保持较⾼,⼈⼝呈加速增长。
现代:(1950 年以后)主要原因是:科技进步,⼈们⽣活⽔平进⼀步提⾼,医疗卫⽣进⼀步改善,国际环境稳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政治独⽴,经济发展,医疗事业改善,出⽣率⾼,死亡率下降,⼈⼝呈爆炸式增长。
2. 能根据“三率”判断⼈⼝增长模式(即⼈⼝再⽣产类型),四个阶段的名称及对应的三种模式。
并会说明每个阶段⼈⼝增长的特征及原因。
(1)四个阶段:第⼀阶段:对应模式:(原始型)第⼆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模式:(传统型)第三阶段:对应模式:(现代型)(2)特征:第⼀阶段:⾼出⽣率、⾼死亡率、⾃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
第⼆阶段:出⽣率⾼、死亡率下降、⾃然增长率提⾼,⼈⼝急剧增长。
第三阶段:出⽣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平,⾃然增长率逐渐下降,⼈⼝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第四阶段:低出⽣率、低死亡率,低⾃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3)原因:第⼀阶段:⽣产⼒⽔平低下,⼈们抵御⾃然灾害能⼒较低下。
(⽬前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著居民)第⼆阶段:⽣产⼒发展,医疗卫⽣条件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上升。
(⽬前主要是东⾮⼀些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发达国家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属于这⼀阶段)第三阶段:⽣活⽔平提⾼,社会家庭观念发⽣变化,国家实⾏计划⽣育政策等导致出⽣率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平。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形的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存在四季变化。
3.地理经纬度与时区: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大小,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赤道面的夹角大小。
4.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制图包括测绘、标志要素和绘制图件等步骤,使用地图要注重标注、测量和阅读等技巧。
二、地球上的生命与生态环境
1.生物与生态环境: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性是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态位、群落、生态系统营养等概念。
3.能源与环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过度的土地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
1.地球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系统是指将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查询等处理的系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在地球空间利用航天器、飞机和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遥感数据的技术。
3.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学科,研究地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 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是最基本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 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 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 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 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鲁教版地理 必修二 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森林和矿产资源等1)气候(气温和降水):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较为集中2)地形:①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原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②高原地区、高山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无人定居3)水资源和土壤:①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水运,沿岸地区往往人口稠密;②干旱地区,人们逐水而居,人口聚居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③土壤肥沃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其他因素:森林、矿产资源等(2)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②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③对人口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②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③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口分散;④城镇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2)交通和通信:①交通与通信发达地区,人口多;②交通与通信落后地区,人口少(3)文化教育;(4)政府政策;(5)地方习俗;(6)战争;(7)历史因素第二节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1)推力原居住地: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收入低(2)拉力新居住地: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②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教育、婚姻与家庭、社会环境、距离因素等(3)政策因素:政策、战争、宗教迫害、政治中心改变等(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环境恶化等3.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1)迁出区1)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弊:造成人才流失;产生空巢现象、土地荒废现象(2)迁入区1)利: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2)弊:带来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市政建设压力;带来社会保障压力、社会治安管理压力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鲁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鲁版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地球。
高中地理必修二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一环,鲁版教材《地理》是我国教育部批准的一本教材,它以系统、全面的方式讲述了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图则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虽然是一个球体,但为了更好地表示其特征,我们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这就是地图。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赤道是最长的纬度线,而经线则是纵横交错的。
第二章:地球的内部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部分,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温度较高。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第三章:陆地的变动与地貌地球上的陆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发生变动。
地壳运动主要有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动等,而地质作用则是指地壳上的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
第四章:水资源与利用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同时也是有限的资源。
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其过度消耗和污染。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水的供应、调度和利用,要考虑到水的各种用途和地理条件。
第五章: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而天气则是指某一具体时刻某一地区的气候状况。
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显著的区别。
第六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要从个体、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入手,采取合理的措施,共同维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
通过对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与变化,认识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环境,并且学会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
地理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环境意识和地球公民意识,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洲%%%地%洲%%%商
业活动%%%力洲%%
%%%区:总%市人%%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1、%业%%%%%城市%%力化%%%%%%业%%%%城市生%区域
经济的人%%大二%%%大%%%%%特大城市%大城市%%
2、城市化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总人口人的%%%%、城
市%%%%、城市%地%%%大%
%%:%城市人口%总人口的%%%
%%%%城%发%%地区城市化水平的%%%%%
%城市发展%%%%%%大%人口%%%%城市%%%合理%%城市发展
%%经济发展%%%
%%:%%%大城市%%%%%%城%%合理%%%%%城市交通%%%
条件%%%%%化理城市环境%%%城市%化%%%生产%合理布%%%
%业%
8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利%%:%(地形):%%地%形%
,%
%地%结%%%发地%%%%%(%%):%%区域大%环境%%%%
济%%%%%%生生%环境%化%%%:%%生%
%发%发%人口 %%:人口%%%%%人口%%化%
%%:%动力%
%%力%%力%力%大%
%生%%%%%%%%%经济%%%%%%%%%%%
%%:%%生%、
%%%%、%%%%%%%%%%%%
%%发的人口%% :人口基%大%%%%%%%人口%%化%%%结%%
合理%%%%%%%%人口%%%%%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生%-%%% 自然%%%>0%=0%<0%人口总%总%
%%%%%%
2、发%发%%发展人发%人口%%、%%、%%
%发展人发%人口%% :%生%%、自然%%%、%%%%%%%大%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单元复习(共47张ppt)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压缩耕作用地,保障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3)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 (4)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5)利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①工程措施 a.保塬:平整土地,造防护林,发展种植业
关键能力 主题探究
(3)试分析图乙中三种形式梯田的各自优势。 [提示] 水平梯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坡地土地资源,增加耕作面积;坡 式梯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梯田的修建成本,突出环境效益;隔坡梯田在 一个坡面上,每修建一级水平梯田,就留出一定面积的原坡面,这样在降 雨时径流将坡面的土、肥冲入梯田并蓄积起来,使梯田土壤和水肥含量增 加,可以满足雨养农业的要求,使农作物增产。
合作与探究:
云贵高原石漠化
江南丘陵:红漠化
石漠化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 生物多样性下降,危及地区的生态系统 安全,加剧该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造成土地丧失、干旱缺水,土地生产力 下降,侵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人地矛盾突出,严重阻碍地区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 根源。
2019鲁教版
课堂小结
思维提升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合作与探究: 云贵高原和广西西北部
云贵高原石漠化 江南丘陵:红漠化
自然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地形崎岖,坡度陡,流水侵蚀作用强 ③土层薄,土壤贫瘠,容易被侵蚀 ④石灰岩广布,岩石易淋溶与风化。
(完整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的起源与、与等密切相关。
2.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3、城市的发展二、Array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表现:(3点)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3点)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5点)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城市区位的含义: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3)、地形、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金矿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地质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3)、宗教因素梵蒂冈:天主教拉萨:藏传佛教瓦拉那西:印度教麦加、麦地那:伊斯兰教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社会经济因素: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 城市的起源与、与等密切相关。
2.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3、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表现:(3点)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3点)
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
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
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5点)
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区位的含义:
城市区位的含义: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2)、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3)、地形、
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
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
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
以金矿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地质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
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
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
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3)、宗教因素
梵蒂冈:天主教拉萨:藏传佛教瓦拉那西:印度教
麦加、麦地那:伊斯兰教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⑤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
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它既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又是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一部分主要为服务(如、、等);另一部分主要为地区服务(如、、等)
(3)城市体系:在一定是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a、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有大有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全面、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高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c、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4)中心地理论:创立人,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建设和布局等方面。
分布模式: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3、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长三角)
以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多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具有高级职能。
(2)第二层次:和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第三层次:、、常州、宁波,其功能突出。
(4)第四层次:、、扬州、南通,其辐射范围局限于城市内大多数和。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1.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3. 很多功能复杂的大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交通区等。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①城市的历史背景可能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
A.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卫其安全;
B.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
②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可能完全改变
西方国家的城市以前建在市中心边缘的高级住宅区到现在多破落成为贫民区?
2.经济因素
①不同功能区的支付能力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相交处,形成;在地租较高的
两侧形成;而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
总结: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最急剧,直线最;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敏感,表现在图中直线最;居住活动则位于两者之间。
因此如果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由城市中心向外就可依次成、和工业区。
②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
a. 交通通达度。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
b. 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
、、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
人们对住宅区的。
其中,不同是主要原因。
此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和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市建筑和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城市中心建筑物最高,反映工业化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
2.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城市历史悠久,格局与建筑风格已形成,中心少高大建筑
3.杭州为“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城市有组织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以皇宫为中心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5.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中心最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