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赤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赤壁》诗的背景:了解诗人杜牧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2.诗词内容解读:详细分析《赤壁》诗的每一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提升文化自信: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赤壁之战相关资料,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6.增强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诗词背诵、默写和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内容解读:《赤壁》诗中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景色描绘等方面的理解,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展现的壮阔场景。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用词等艺术手法,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对仗工整和深刻含义。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英雄情怀。
-背诵与默写:培养学生熟练背诵《赤壁》诗,并能准确默写。
2.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材料来加深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它是唐代诗人杜牧在游览赤壁古战场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英雄人物的感慨。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每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词等手法来描绘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和英雄气概。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牧的《赤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诗中的哲理,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2.2 诗人的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3.2 诗中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句的含义和历史背景。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和写作来领会诗中的哲理。

五、教学准备5.1 教材:杜牧的《赤壁》。

5.2 参考资料:关于《赤壁》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生平的资料。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的历史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赤壁》产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诗句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观点和哲理。

四、背诵练习(5分钟)让学生进行《赤壁》的背诵练习,帮助记忆和理解。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赤壁》的启发,写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七、作业布置1. 背诵《赤壁》。

2. 完成一篇关于历史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写作练习来评价学生对《赤壁》的理解和领会程度。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赤壁的历史资料和诗歌。

2. 组织学生参观赤壁古战场,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六、教学过程6.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6.2 诗句解析(15分钟)深入解析《赤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6.3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赤壁》中的历史事件和诗人的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精选11篇〕《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那么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考虑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络,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光阴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尔时机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赤壁》中的意象与历史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的联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赤壁》这首诗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赤壁》的诗歌结构,掌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
3.品味《赤壁》中的生动意象,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词的一种常见写作手法,它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展现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描绘壮阔的历史场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赤壁》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以及生动意象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赤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诗词学习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赤壁》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赤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结构有了基本的了解,他们能够把握起承转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对新知识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介绍杜牧及其作品《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杜牧的生活年代、文学地位以及《赤壁》的历史背景。

1.2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杜牧和《赤壁》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课堂讨论:讨论《赤壁》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历史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讲解:逐句解析《赤壁》的诗句,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2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问题和观点。

2.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第三章:诗歌背景3.1 教师讲解: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包括赤壁之战和相关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3.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增加对《赤壁》历史背景的了解。

3.3 课堂讨论: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历史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4.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技巧,包括意象选择、韵律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创作技巧,并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五章:诗歌评价5.1 教师讲解:讲解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的评价。

5.2 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学习评价诗歌,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5.3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赤壁》的评价,共同讨论和改进。

第六章:诗歌背诵6.1 教师讲解:强调诗歌背诵的重要性,讲解背诵的方法和技巧。

6.2 学生互动:学生跟读和背诵《赤壁》,互相鼓励和纠正。

6.3 课堂讨论:讨论背诵过程中的体会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诗歌默写7.1 教师讲解:讲解诗歌默写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式。

7.2 学生互动:学生自主进行诗歌默写,互相检查和纠正。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赤壁》教学设计《赤壁》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朗读《赤壁》。

四、词义解释折戟: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五、课文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六、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赤壁》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赤壁》二、解题并简介作者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赤壁教案5篇

赤壁教案5篇

赤壁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赤壁教案5篇只有认真写教案,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通过教案,教师能够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赤壁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

初中古诗赤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通过比较分析,了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教学难点: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赤壁》。

2. 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讲解诗歌(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

3. 讲解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诗歌《赤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赤壁》。

2. 写一篇关于《赤壁》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赤壁》的意象和意境,讲解诗歌的韵律和结构,探讨诗人情感的真实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教案:《赤壁》教材:《赤壁》(北岳出版社)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与意义;2. 学习并理解《赤壁》这首诗的内容与表达手法;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经典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赤壁》这首诗的内容;2. 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修辞手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2. 掌握并解读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学生回顾上堂课所学内容,提问“谁能回忆一下上次课学的是什么内容?”2. 引导学生思考,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与历史有关的诗歌《赤壁》。

二、新知讲解(20分钟)1. 背景介绍a. 简述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及赤壁之战的意义;b. 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对战双方、最终结果等。

2. 诗歌赏析a. 学生分段朗读《赤壁》这首诗;b. 分析诗中所描述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c.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解析,如对比、夸张、比喻等;d. 分析作者意图,探究与背景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小组合作活动a.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与分析;b. 提供一些问题供小组展开讨论,如“这句诗有什么意境?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手法?”等。

2. 知识巩固a. 设计一些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巩固所学知识;b. 进行课堂互动,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通过讲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并与诗歌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小结;2. 强调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古代诗歌,并在作业本上进行赏析,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赤壁》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前赤壁赋》二、学习目标:通过讲解《前赤壁赋》,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知识归纳:苏轼(1037~1101)(1)少年得志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三个月,就因为他的牢骚诗“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又联系他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

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课文内容探讨,以及课后作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赤壁》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文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如“瑜、亮、哉、赋”等;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把握,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3.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主旨3. 重点难点:难点字词、文言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解释下列词语:瑜、亮、哉、赋。

(3)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赤壁》的主旨。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文解析。

(3)课文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赤壁》的基本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其他篇章,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学习古诗《赤壁》,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掌握古诗的朗诵技巧,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3. 文本分析:分析《赤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赤壁》的理解和感受。

5. 艺术鉴赏:引导学生体会《赤壁》的意境和情感。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赤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赤壁》。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情况。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

杜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

(2)理解《赤壁》的诗意和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2. 诗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感情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与《赤壁》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学习手册或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赤壁》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和人物。

(2)展示与《赤壁》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组织小组展示,汇报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赤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检验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2)邀请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和体会。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7. 作业布置(2)布置与《赤壁》相关的课后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赤壁》的诗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借古讽今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赤壁之战的影视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杜牧(803 年-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解读(1)题目“赤壁”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地点和事件背景。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诗从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

“折戟沉沙”描绘出一种荒凉的景象,“铁未销”暗示时间的久远。

诗人自己动手磨洗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议论和感慨。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东风”这一意象和“铜雀台”的典故,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艺术手法分析(1)借景抒情。

诗人通过描绘“折戟沉沙”的景象,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2)借古讽今。

诗人借赤壁之战中周瑜因东风之便而获胜的史实,暗示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

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渔家傲》教案

第25课《诗词五首》之《赤壁》《渔家傲》教案
5.培养合作精神与探究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词意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探究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朗读与节奏划分:通过正确朗读,使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词的基本节奏。
举例:《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划分节奏,体会诗句的韵律感。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对于诗词中的意境,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和理解。
举例:《赤壁》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2)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古诗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学生识别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存在一定难度。
举例:《渔家傲》中的“千里共婵娟”,学生需要理解“婵娟”代指月亮,并掌握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其次,学生在意象分析与意境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难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采用了生动的案例和贴近生活的比喻,但效果似乎还不够理想。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意象,以加深他们对诗词意象的理解。
2.增强文化认同感:深入挖掘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情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审美情趣。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朗读、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生动地传达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另外,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注重细节,导致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控制讲解重点难点的时间,确保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诗词《赤壁》幼儿园教案

诗词《赤壁》幼儿园教案

诗词《赤壁》幼儿园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和理解诗词《赤壁》;2.认识并掌握一些相关汉字和词语;3.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4.通过诗歌的学习,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赤壁》诗词原文。

2.诗词注释及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3.PPT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教师向幼儿介绍《赤壁》诗词,让孩子们了解诗词的意思和历史背景,引导幼儿重点关注“赤壁之战”的故事。

2.配合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赤壁之战”。

3.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引导幼儿们探讨《赤壁》诗词的背景意义。

第二步:学习诗词1.教师领读《赤壁》诗词原文,让幼儿跟读。

2.深入浅出地讲解生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和蕴意。

3.提问引导幼儿理解诗句。

4.借助PPT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诗词背景和形象描绘。

第三步:朗读诗词1.教师进行小组点读,帮助幼儿学会朗读诗词。

2.引导幼儿借助朗诵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情感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1.小组竞赛:分小组让幼儿背诵、朗诵相关的古诗词,并在第一时间分类排列、清晰递交自己队列的书面作品,最先完成的小组获得胜利。

2.制作画册:引导孩子们结合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和诗词的形象描绘,画出自己心目中赤壁之战的场景图或角色造型图,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节日活动:结合国庆节和中秋节,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教育幼儿爱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总结本篇教案主要以《赤壁》诗词为例,通过幼儿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培育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让他们在探索乐趣的同时无意中受到一种文化的熏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熟练朗读全诗。
理解、赏析诗歌。
学习
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具
准备
工具单
学具
准备
工具单、词典
学习过程设计(第1课时)
学习工具单
教师设计
结构化预习:
1、初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
2、反复朗读诗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思考工具单上问题探究部分问题。
【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铁未销()自将()认前朝()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这两句写兴感之由,是记叙。作用: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为下文论史抒怀做下铺垫。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5、把握本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赤壁》中生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教师导入】
播放歌曲《历史的天空》,将学生带入战争的特定情境中去。







思与


配乐范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学生爱上诗词鉴赏课,效果很好。
【问题导读】朗读
1、投影内容,听配乐范读《赤壁》。
2、播放配乐,学生自由朗读。
3、展读:单人配乐朗读,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播放配乐,全班齐读。
【问题探究】:
(一)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二)问题探究: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之《赤壁》
时间
2014.3
设计者
赵红静
审核人
初二语文
使用人
初二语文组
课型
问题导读、解决课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读、展读、齐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
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但是,岁月却源自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今天,我们就随杜牧一起走近那些历史风云人物!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自学、
小组合学、
小组展示,
教师评点。
资料链接: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了。
2、作者简介
本诗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清明》、《江南春》《山行》等。
【知识链接】
1、题解:本诗选自《樊川文集》。这是一首咏史诗。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34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这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借题发挥,是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