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雨 疑是民间疾苦声——古诗词听雨意象探析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听雨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夜游宫·竹窗听雨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窗外捎溪雨响。
映窗里、嚼花灯冷。
浑似萧湘系孤艇。
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
牵梦绕、沧涛千顷。
梦觉新愁旧风景。
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翻译窗外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
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水仙发出清冽的香气,可是受到寒气的侵袭,使她想起生长在千顷波涛的江湖岸边时的生活。
虽有新愁涌上心头,但依然沉浸在旧梦中。
隐约仙子的秀发闪耀着动人的光泽且蓬松欹侧,玉簪也微微斜着,直到仙子渐渐远去,词人的酒意才微醒。
注释夜游宫:词牌名,双调五十七字,前后两段六句,四仄韵。
计二体,此用正体。
隐几:凭着几案。
娟娟:美好貌。
捎:掠拂。
嚼花:《花史》:“铁脚道人常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冷人肺腑。
’”潇湘:即今湖南境内的湘江。
幽仙:指湘君。
凌波:水仙花以水为生,故有凌波仙子之美称。
寒劲:指严寒。
沧涛:寒冷的波涛。
绀云欹:深青而带红色的云倾斜着。
玉搔:玉簪。
鉴赏梦窗的梦词,大多不落俗套,具有创造性。
这首梦词虽然不是他的名作,但和他的《踏莎行》一样,都具有新意和美感,内心感受也极为细腻生动,而且词人把自己的号“梦窗”化雪无痕地融人了词中。
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倚竹窗听雨、慢慢入睡、梦见女仙的过程。
上片用典虽多,但不失晦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寥寥二十几个字内营造出的凄美意境:窗外雨声潺潺,雨水掠过小溪,发出了清脆的声响。
这时屋里的孤灯显得格外的亮,但也格外的清冷,那种冷是一种寒香冷,充盈着整个房间。
窗外雾茫茫,雨水漫上台阶,词人独自一人在屋中小憩,这种感觉真像乘坐孤舟在湘江之上漂荡。
此时,仿佛湘君轻挽裙带,水上盈盈步微月,皎洁与清冷的月光映照在她身上。
古诗文阅读理解:听 雨(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听雨【元】虞集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明】叶小鸾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
②绛蜡:红烛。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
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
(3分)(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
试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
(1分)(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
(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
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
(1分)。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竹古诗词赏析
⼀枝⼀叶总关情——咏⽵古诗词赏析⼀枝⼀叶总关情——咏⽵古诗词赏析川雪中国被西⽅学者视为“东⽅⽵⼦⽂明”的故乡。
中华⽵⽂化博⼤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是诗的国度,咏物诗中的咏⽵诗更是独具特⾊,诗与⽵的精美结合,尤是中华⽵⽂化的灿烂篇章。
⽵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均热爱⽵林,承受⽵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诗,流传我国诗坛。
还有以⽵为名的魏晋时期的⽵林七贤、唐代的⽵溪六逸等著名⽂化名流。
松、⽵、梅素称“岁寒三友”,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
古往今来,⽵⼦曾被多少诗⼈、画家所称颂,它不但四季苍翠,⽽且枝⼲挺拔,有宁折不屈之慨。
古语⽈:“⽟可碎⽽不可改其⽩,⽵可焚⽽不毁其节”,⽤以赞誉⼈的⽓节。
作为“岁寒三友”之⼀的⽵⼦,在写冬天的古诗词意象中,有着丰富的⽂化内涵。
它那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直受到⽂⼈雅⼠的赞赏。
中国古⼈之爱⽵,最著名的⼤概是“书圣”王羲之之⼦王徽之。
据《世说新语》所记:“王⼦猷尝暂寄⼈空宅住,便令种⽵。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吟良久,直指⽵⽈:‘何可⼀⽇⽆此君?’”唐代诗⼈王维有⼀⾸题为《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不遇》的诗,前四句是:桃源⼀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何须问主⼈。
这最后⼀句说的就是王⼦猷。
《世说新语》另有⼀条记载说,王⼦猷某⽇出⾏经过吴中,看到⼀户⼠⼤夫家种有好⽵,于是径⾃闯了进去,旁若⽆⼈地欣赏起来。
主⼈素知王⼦猷爱⽵,早已洒扫预备款待,不想王⼦猷赏⽵完毕,竟招呼也不打就要扬长⽽去。
主⼈也不含糊,当即命家⼈关好院门,执意留客。
本就落拓不羁的王⼦猷对主⼈的这⼀招很是欣赏,就留下做客,尽欢⽽去。
王维化⽤此典说“看⽵何须问主⼈”,正是表达对修⽵的纯粹的审美,其重要性远在世俗的⼈事关系之上。
对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写诗赞道:吾爱王⼦猷,借斋也种⽵。
⼀⽇不可⽆,潇洒常在⽬。
雪霜徒⾃⽩,柯叶不改绿。
殊胜⽯季伦,珊瑚满⾦⾕。
(《种⽵斋》)诗中赞扬了王⼦猷“⼀⽇不可⽆⽵”的潇洒,赞美⽵叶凌雪霜不改绿⾊的坚贞。
古典诗词中听雨形象浅析
中国诗词文化中“听雨”形象浅析作者:尹建东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羁旅之雨,旅寓他乡,偏逢霪雨,感怀身世、知遇,从少到壮到垂老,人生种种。
此雨与雨无关,而与听者心境相关,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皆可有,然不用心听者则无。
其意可从多方面去理解,不一定实指某一方面,感怀人生,是为听雨之集大成者,故推为榜首。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隐士之雨,上至子陵渊明之隐逸,至太白之洒脱,至东坡之旷达,至后世无数文人而神往。
中国儒道双重人格的另外一面。
亦是中国正直文人内心的底线,也是现代中国人最须重建的精神世界。
题聊斋王士祯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聊斋之雨,在学究的书斋里,在农家的菜畦果园间,绵绵不断的丝丝细雨,流溢着人鬼狐邂逅的浪漫,没有世俗气的爱情,惩贪治虐的大快人心等,展示着被压抑人性的另一方面。
幻想出一个奇特鲜活的新世界。
在小雨天,呆在农村,闲暇时间里,最神往的就是听上一段聊斋故事了。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文人之雨,也可叫心雨,雨亦语,心亦雨,故能融合于一体,此雨也许是下在文人心中,并不一定是实写下雨,而是心有语而寓于雨,后世亦有为写雨而写雨。
后主盖真正之文人,现之人为名为利而写,为哗众取宠而写,甘做政治口舌,是为伪文人也。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学者之雨,此类出现得较晚,但渐巳成为主流,至民国犹多,钻身书斋,不惯营谋,不同俗流,清贫自怜,实可敬也,多为一代大师,于今巳近绝矣。
《听雨》古诗解析
《听雨》古诗解析雨声叮咚,轻柔而又清脆,宛如琴音轻拨,萦绕在空气中。
古人以天地间万物互为关联、相互影响的思维方式审视世界,音乐与自然的融合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
而中国古代诗歌中,对雨的描写更是琳琅满目,其中《听雨》一诗独具特色。
本文将对《听雨》古诗进行解析,带您领略古人对雨的独特感悟。
“披蜂腰雨露坠臂,独立窗前听雨深”。
这首《听雨》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杨万里之手,他以独到的观察力和娴熟的诗歌表达,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中的“雨”是主要的意象,通过与“蜂”和“臂”相连,打破了以往雨的柔和形象。
诗人选择“蜂腰”来形容雨的坠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雨滴落下的情景。
而“露坠臂”则用眼睛无法直接触及到的细小露珠,传达出雨露的清香。
雨滴和露珠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细腻而湿润的氛围。
通过细节的刻画,诗人将读者带进了自然的环境中。
“独立窗前听雨深”,以一种孤独的姿态来聆听雨的深意。
这里的“窗”既是一个视觉窗口,也是心灵的窗口。
诗人站在窗前,抛开尘世喧嚣,与大自然对话。
“独立”一词使得诗人与世隔绝,进而更加投入地感受雨的音乐和意境。
观者即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对雨的聆听,诗人与自然相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闻书声、更觉萧疏近天堑,苔处柳丝黄”。
通过诗人的感悟,雨的声音不仅使人回忆起与自然的交流,还与雨声引起的情感共鸣相联系。
雨声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思考,使人的心境更加开放。
而“书声”也被列入其中,传达了一种安静的情感。
人们读书时常为雨声所扰,然而正是这种打扰,使读者更加投入于文字世界。
雷轰雨骤中读书的人如同置身于高山之巅,与尘世隔绝,那份宁静仿佛可以触摸。
诗人进一步描写了环境的变化。
天空被诗人称为“天堑”,以高大的夸张手法隐喻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和距离。
而“苔处柳丝黄”更是将自然景色与人类感情相结合。
细腻的描写,给人以触摸的感受,这使得读者在聆听雨声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雨水带来的清新和宁静。
通过杨万里的《听雨》一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雨天的深邃感悟和细腻描绘。
夜阑卧听风吹雨赏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赏析上片写景。
小序中称雨为“夜雨”,听起来就像是自己在晚上睡觉时所听到的声音;次句则直接点明了卧听的地点:床前。
窗外雨声不断,作者没有去管它,他关心的只是那从天上洒落到人间的一阵阵轻柔的雨声能否带来一丝安慰。
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雨夜愁眠,辗转难寐,在痛苦中挣扎,心情十分凄苦,甚至对黑暗和风雨都感到畏惧。
一个“愁”字,将主人公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下片由室内到室外,写环境的恶劣。
深秋季节,百卉凋残,寒风肃杀,万籁无声。
作者为什么会说卧听的只是风吹雨呢?原来作者的耳朵听到的雨声并非天籁之音,而是伴随着呼啸的北风,加上隆隆的雷声,如同山崩地裂,使人难以入睡。
这种恐怖场面,作者在两年前就已经领教过,他因此而失眠,曾辗转反侧达旦。
但今夜风狂雨骤,也许还要让他尝试这种滋味。
所以他宁愿听那凛冽的寒风和凄厉的雨声,也不愿睡觉。
风雨大作,作者的耳朵很难受,这才是主人公真正的原因。
一、二句写夏天的夜雨给人以恐惧感,三、四句写秋夜的夜雨给人以凄凉感。
末句用比喻手法,从听觉角度写了客观环境的恶劣,却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的痛苦心情,把听觉写得很细致、具体。
《卜算子》又名《百尺楼》,词牌属《双调》。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由于两宋时期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音乐格律十分看重,所以尽管在民间流传的时候是随意变动字数,即便到了姜夔手里也始终如一,成为定格。
从词题“夜雨”二字可知,这首词描绘的是夜间风雨声。
可是作者是怎样写的呢?首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点明了创作时间,是作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躺在床上听到的;二句“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出了作者远在千里之外听到风雨的感受,好像听到铁马、冰河从梦中奔腾而来;三、四句“夜阑卧听风吹雨”是说听到风雨的声音,又好像回到了江南水乡,看到了铁马、冰河;结句“南方有鸟号,凄凄切切闻几处”,是说只是风吹雨打,什么响声都没有,惟有南方有鸟儿在凄厉地哀叫,使人听到就忍不住打冷战,感到孤寂、凄凉,这一句也是有声有色,可谓情景交融,妙语天成。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听雨》原文及翻译赏析1虞美人·听雨宋朝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注释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失群孤雁僧庐:僧寺,僧舍。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听凭。
《虞美人·听雨》赏析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梨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的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受。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的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的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少年的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
一个“昏”字,把那种“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
这的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
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一.填空题(共2小题)1.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网络.(luònuò)开凿.(zháo záo)焚.烧(fén féng)2.看拼音写汉字。
郑xiè破yán坚jìng千mó万jī二.选择题(共8小题)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秋经洛月如勾B.等闲坚颈粉身碎骨C.坚韧任平千锤百练D.沙漠呻吟凿壁偷光4.下列诗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竹石》这首诗题目中的“竹石”指的是()A.竹子的一种,坚硬得像石头。
B.石头的一种,上面有竹节的花纹。
C.竹子和石头两种事物。
D.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6.“燕山月似钩”中“钩”字的意思是()A.形状像钩子的。
B.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C.悬挂或探取东西用的器具,形状弯曲,头端尖锐。
D.研究,探寻。
7.何当..金络脑。
()A.何必当作B.何时将要C.拿什么当作8.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粉骨碎身浑.不怕。
()A.全,全然。
B.浑身。
C.也。
9.给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
()A.高尚的节操B.清白的名声10.烈火焚烧若等闲..。
()A.平常B.随便、轻易C.无端三.翻译(共1小题)11.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12.阅读快车。
露珠赞我喜欢露珠,我赞美它。
夏日的清晨,我来到野外散步。
在万道霞光中,一个美妙的、崭新的世界便(显出、呈现、出现)在我眼前。
看!那无边的绿叶上,闪动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一颗、两颗、十颗……啊!像夜空璀璨的繁星,像碧波上撒满宝石,又像千百万闪光的眼睛。
古典诗词中“风雨”意象例析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宋· 方岳\《听雨》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 白居易\《秋雨夜眠》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 王安石\《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
• • • • • • • • • • • • • • •
客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意与
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所体现的文人 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 静的传统性格特征相符。众所周知,西方民 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正是这种好静的性格特征使得 中国古人有条件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 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而受传统文化心 理影响的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诗意化的人生追求,强调自 身心性的修养,在思维方式和智力结构上注重内在的领 悟和体验。可以说,“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 化合与点染,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从而使 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 丰 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 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了广阔 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 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 徐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李煜\《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 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译文注解
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译文注解
“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全诗内容为: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县衙的书房里休息时,听到窗外竹子萧萧作响,仿佛是民间百姓的疾苦声。
只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对民间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关心啊。
这首诗是郑燮在山东潍县担任县令时所作,他以竹声为引,表达了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和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为官清正、心系民生的品质。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的雨意象简析居荃培摘要: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雨由自然界的表象上升为艺术意象后,往往成为涂抹着诗人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这或许也就是荣格所说的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吧。
本文从雨给人带来的愁苦和欢乐两种不同情绪来分析古诗词中的雨这一意象。
关键词:雨意象;愁苦;欢乐雨,作为自然界的阴晴变化现象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生活表象的自然界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启迪意义和隽永的审美意味,从而拓展出一个广阔辽远而又厚重深沉的审美想象空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词中涉及到雨的佳句层出不穷,成蔚然大观之势。
仅《全唐诗》中的雨意象就有七千多处。
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六倍;李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73次,而晴只有10次。
[1]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叹“身世浮沉雨打萍”。
可以说,雨中滴洒着古人生命的血液,也激发了文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诗情。
不论是现实主义诗人,还是浪漫主义诗人;不管他是豪放派词家,还是婉约派词家。
雨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抒情角色。
如果说两千多年的诗歌是一片蓊蓊郁郁的森林,那么淅淅沥沥的雨就是其中一棵挺拔的大树。
青鸟不传音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的愁苦意象“月华显彩坐来收,月色江声暗解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杜荀鹤《旅舍遇雨》)诗人旅舍遇雨,夜深孤灯独坐,百无聊赖,随着雨声,往事涌上心头。
唐人刘媛在《长门怨》中写到:“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人生苦短,往事如烟。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王勃《滕王阁序》)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似乎也懂得他们的心情,点点滴滴,自空中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秋雨梧桐叶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容易触动诗人那根思乡怀人的敏感神经,因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全诗赏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全诗赏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出自清代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赏析
萧萧:竹枝叶摇动声。
些小:小小。
关情:牵动感情。
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
吾:我们。
曹:辈。
一枝一叶:一举一动,也指画上的枝枝叶叶尹雅岚。
词语注释在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金石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2023年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2023年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2023年古诗《春夜喜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
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
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
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 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 间望岁心!
曾几《苏秀道
(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 朝卖杏花”。
然而,在古往今来的诗句中,雨 并非仅仅是悲伤的意象,还有许多欢 乐的意象。
二、雨的欢乐意象
(一)滋润大地,给人带来无限希望
•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苏轼《南园》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 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清 冷湿衣襟。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一、雨的愁苦形象
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 凉,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因 此,这些诗词多凄苦悲凉,雨泪同滴,字 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 伤,读来令人断肠。
(一)借雨写离愁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 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二)借雨写愁绪之长
在江南,春末夏初是梅子黄熟的季节,也是 梅雨频繁之时,称黄梅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李清照在《青玉案》中也用了同样的比喻: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因上书言事而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的朋友元稹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写道: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陆游诗歌中雨意象探析
陆游诗歌中雨意象探析鱼文静摘要:本文从陆游创作当中的“雨”意象诗作入手,从具体内容来分析诗人在少年、中年、晚年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体味诗人如何用雨意象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人在营造意象时运用的不同的艺术手法,从而理解诗作的丰富意蕴。
通过分析陆游诗作中雨意象所透露出的深层次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贴近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对陆游的诗歌进行认识,领略陆游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雨意象;创作风格;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一、通过雨意象分析陆游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特点(一)“我初学诗曰,但欲工藻绘”“我初学诗曰,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1]。
”“工藻绘”指的是早期阶段诗人的创作风格,诗人自己说在入蜀之前,诗作的风格属于“工藻绘”。
诗人早期的创作,着重修饰,强调个人情绪并且刻意渲染,颇为注重形式技巧,如:“茆葉翻翻带宿雨”等。
他在前期作品的情感表达上缺乏强烈的情感,多重在雕绘,缺乏生气,矫揉叹衰,表现出了一种纤弱的风格。
(二)“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陆游在调去成都以后,又在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先后任职。
作者在途中经过泸州,登南定楼,急雨突来,即景写下了《南定楼遇急雨》。
诗中“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一联写江河绵延,青山叠嶂,都映入眼帘。
突然之间狂风骤雨相互夹杂着卷入楼中。
“争”“乱”二字写出了风和雨来得突然,气势凶猛,十分传神。
这一时期,陆游的诗作多为这种雄浑豪放的风格。
(三)“老来似少进,遇兴颇倾泻”在野的生活难免会对诗人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说爱国之心始终未变,但已经没有以前的慷慨激昂了。
诗人罢归故里,决心过躬耕自给的生活。
《村居初夏》一诗以“暮境难禁”开篇,以“白首为农”收尾,但其中不无自我排解愁绪的意味。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写麦穗压车,黄云翻滚,暴雨突来,表现田园生活的悠闲。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紵葛亦新裁”一句极写隐居生活的箫散闲适,但抑郁不平之气却扑面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愁听雨萧萧, 碧纱窗外有芭蕉”杨万里《 ; 芭蕉雨》 “ :芭蕉得雨 便欣然 , 终夜作声清更妍 ; 细声巧学蝇触纸 , 大声镪若山落泉 ;
三点 五 点俱 可听 , 簇不 生秋 夕 静 ; 万 芭蕉 自喜 人 自愁 , 如西 风 不
受到生命 的光泽和人生的希望。 杜牧《 宣州开元寺南楼》 “ :小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受一床横 , 日看山酒满倾; 终 可惜和风夜来雨 , 醉中虚度打窗
雨 作 为一 种轻 柔 流动 的物 象 , 它有 应 时 而降 、 物无 声 、 润 焕 发生 机等 特征 。如 杜 甫 《 春夜 喜雨 》 “ 雨 知 时节 ,当春乃 发 :好 生 ”韦应 物 《 ; 幽居 》 “ 雨 夜 来 过 , 知春 草 生 ” 韩 愈《 :微 不 ; 早春 呈
水部张十八员外》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 ; 《 浣溪沙》 “ :软草平莎过雨新 , 轻沙走马路无尘” 雨洗涤 出草木 。
二 、 雨抒 怀 : 借 夜来 卧听风 雨 声 。 马 冰河 入 梦来 铁
一
种 意 象 的审 美特 征 , 由 主体 把握 的对象 的某 一特 征 同 是
朝雨 、 暮雨 、 夜雨、 骤雨 、 疏雨、 细雨、 微雨、 烟雨 、 飞雨 、 山雨 、 江 雨、 风雨 、 春雨、 秋雨、 寒雨 、 残雨 、 芭蕉雨 、 梧桐雨 、 杏花雨等等 ,
小 楼 一夜 听春雨 , 深巷 明朝 卖 杏花 。 ” 春天 随着 雨 声来 到 深 巷 ,
进 入 小楼 , 给客 居 的 人 带来 了一 个 不 眠之 夜 。 听 雨 中不 由得 在
猜想: 明天 清晨 该 听到 小巷 深 处传 来卖 杏 花 的声音 。 春雨 杏 花 , 透 出 江南早 春 的气 息 , 预示 一 个姹 紫嫣 红 的春 天 。 甫《 杜 晨雨 》 : “ 雨晨 光 里 , 来 叶上 闻 ; 才 洒地 , 逆旋 随云 。” 人 感 小 初 雾交 风 让
一
主体对应的心理体验相契合而构成的。雨是清凉的。 这种物理 现象与人的悲哀、 忧伤 、 怅惘等特殊心理相契合时 , 它就有 了凄
凉、 凄冷 、 清 之美 。在 古 诗词 中 , 种凄 清 之美 多 表 现 为秋 夜 凄 这 听雨 。春 去 秋 来 , 叶飘零 , 落 当黑 的夜 幕 垂下 后 , 在 视觉 上 的 雨
形象渐渐 隐去 , 人们对雨的听觉便变得敏锐起来 , 那淅淅沥沥
的雨 声 特别 具 有穿 透 力 , 直人 深夜 未 眠人 的心里 。为 了追 求 雨 夜 更 加 清 晰 的声 响效 果 , 诗人 往 往 借 助 于梧 桐 叶 、 蕉 叶 和 荷 芭
、
赞 美 自然 : 一 夜 听春雨 , 巷 明朝 卖杏 花 小楼 深
声 ” 意蕴 相 同 ,芭 蕉雨 声 ” “ 荷 雨声 ”“ 窗 雨声 ” 点 点滴 的 “ 、枯 、南 , 滴 敲打 在 人 的心 扉 。如 晁补 之《 浣溪 沙 》 “ :一夜 不 眠孤 客 耳 , 耳
使诗人对雨的感知更细腻 , 更朦胧, 更富有想象 , 更富有美感 。
如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 “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 华;
的鲜 亮 、 气 的清 新 , 现 出 明 朗 、 空 呈 和煦 、 温馨 、 清润 之 美 , 人 让 读 来 不 禁 感受 到 诗人 所 传 递 出 的对 人 生 的希 望 和 对 大 自然 的 热 爱 。 从 一种 纯客 观 物象 , 入诗 人 的审 美视 野 , 可 以通 雨 进 不仅 过 诗 人 的视 觉 感 知 , 且 可 以通 过 诗人 的听 觉 感知 , 觉可 以 而 听
厂文学史与文艺理论
衙 斋 卧 听 萧 萧 雨 疑 是 民 间 疾 苦 声
古 诗词听雨意象探 析
。黄 锐
( 湖南省常德市教育局 ,湖南 常德 4 5 0 ) 1 00
雨 , 为 自然 界 的一种 气 候现 象 , 们 生活 息息 相关 。 作 与人 在 古人 看 来 , 是上 天 降下 来 的生命 之 水 。在 热爱 生 命 的诗 人 眼 雨 里 , 大 自然 的精 灵 。在古 诗 词 中 , 的形 态 多姿 多 彩 , 如 雨是 雨 诸
俯拾 即是 。诗 人 不 仅喜 欢 观 雨 、 雨 , 喜 欢 听雨 ; 喜 听 、 赏 更 有 愁 听 、 听 ; 林 听雨 、 下 听雨 、 卧 有竹 灯 楼上 听 雨 、 画船 昕 雨 。诗 人在 听雨 中 , 美 自然 、 或赞 或借 雨 抒怀 、 追求 闲适 、 或 或感 悟人 生 , 听 雨具 有 丰富 的人 生意 蕴 和审美 价 值 。
叶写雨 之声 , 在万籁俱寂 中被放大的雨滴声 , 对离别者、 独居 者, 对闺妇游子、 孀妇鳏夫 , 无疑是断魂音 、 断肠曲 , 使人平添无 限酸楚与凄凉。 如温庭筠《 更漏子》 “ :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
正苦 , 叶叶, 一 一声 声 , 阶滴 到 明。 ” 夜 寒 冷漫 长 , 空 秋 四周 一 片 寂 静 , 有 屋檐 下 雨打 芭蕉 的声 音 , 常 清晰 , 出 了思 妇 心 中 只 异 道 的离愁 别 恨 。温 庭 筠此 词一 出 ,梧 桐雨 声 ” 为 一个 特 定 的 意 “ 作 象, 一再 出现 在 以后 的 诗词 创 作 中 , 由个 体 意象 成 为 群 体 意 它 象 , 有 渲染 离 愁别 恨 的特 定 色调 。如 张辑 《 带 疏帘 淡 月 》“ :梧桐
雨细 , 渐滴作秋声 , 被风惊碎”周紫芝《 ; 鹧鸪天> “ :梧桐叶上三 更雨 , 叶声声是别离”刘过《 叶 ; 贺新郎》 “ :一枕新 凉眠客舍 , 听 梧桐疏雨秋风颤” 李清照《 ; 声声慢》 “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 昏点 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 了得 ”雨 打梧桐 , 。 一滴滴一声声都 传递出思妇 游子 的孤独、 寂寞与愁苦无告的情绪 。和“ 梧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