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并举

合集下载

自考综合二近代史带答案 (1)

自考综合二近代史带答案 (1)

综合测试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B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B )A.封建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严复在( D )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A.《天演论》B.《原富》C.《原强》D.《救亡决论》4.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5.最先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A)A.冯桂芬 B.薛福成C.曾国藩 D.张之洞6.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C.《日本变政考》D.《仁学》7.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A)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8.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警世钟》的是(C )A.章炳麟B.邹容C.陈天华D.孙中山9.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发动了( C)A.辛亥革命B.护法运动C.护国战争D.二次革命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 )A.陈独秀创办《新青年》B.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11.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C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总路线12.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的事件是( B)A.“四一二政变”B.“七一五分共”C.南昌起义D.“三二〇”事件13.1930年,领导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的是( D)A.梁漱溟 B.黄炎培C.左舜生 D.邓演达14.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是在(B )A.四川懋功地区 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西康甘孜地区 D.陕北吴起镇15.“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思想是在( B)中提出的。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是指通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方式,实现工农双方的互利
互惠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种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方式,旨在推动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农村一体化进程。

以工促农是将城市的产业带入农村,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企业化、农村市场
化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通过引进城市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城带乡是指通过发展城市,在城市周边建设一些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景区等,通过吸引人才、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利用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城市人口流入乡村,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
和保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加强乡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土地流转,鼓励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总体来说,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过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方式,可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应共同努力,合作共赢,推动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解析
摘要:
一、引言
二、工促农的意义
1.提高农业生产力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三、城带乡的互惠作用
1.城市产业对农村的辐射
2.农村资源对城市的支持
四、工农互惠的实践路径
1.工农产业的深度融合
2.政策支持和引导
五、城乡一体的目标
1.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2.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六、结论
正文: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工促农、城带乡、工农互惠和城乡一体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工促农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工业化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同时,工业化也可
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城带乡的互惠作用体现在城市产业对农村的辐射和农村资源对城市的支持。

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农村的丰富资源也可以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再者,工农互惠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工农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政策支持和引导。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工农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工农互惠的新型产业关系。

同时,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工农互惠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

最后,城乡一体的目标在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

星级党支部申报材料

星级党支部申报材料

星级党支部申报材料庄上村是庄上镇政府所在地,该村现在有437户,1748口人,是一个工农并举,以工哺农,以农稳村的发展格局,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

一、为民务实的作风体现在班子建设中,打造出一支团结战斗坚强有力的班子队伍。

制定并完善了支部。

申报,和谐,投资,现在,制度,通过,为民,村委,作风,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庄上村是庄上镇政府所在地,该村现在有437户,1748口人,是一个工农并举,以工哺农,以农稳村的发展格局,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

一、为民务实的作风体现在班子建设中,打造出一支团结战斗坚强有力的班子队伍。

制定并完善了支部村委联席会议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会审、民评、联鉴”三项制度,以及财务、村务公开制度,制定了各个成员职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协调配合,以制度管人,依职责办事。

二、为民务实的作风体现在发展中,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支部村委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决定对煤矿进行改制,通过改制,使煤矿涣发出巨大生机活力,效益逐步上升,村民收入逐步增强。

对全村1677亩耕地全部实行机械化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实现亩产成本比传统耕作降低20元,亩收入比传统耕作增产20%的良好效益,在村庄山顶上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500亩,其中300亩已配套喷灌实施,对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农业高产高效。

通过项目申请,办起了一座现代化养鸡厂,该鸡厂有5000余只鸡,通过以繁殖的无菌蛆作为鸡的饲料,产下的蛋作为绿色生态蛋,为农民群众增收提供了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

三、把为民务实的作风体现在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投资400多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了教学大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和饭厅等,并实行公开招聘校长、教师,对教学管理体制大胆实行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奖惩的激励措施,使庄上中学的教学成绩取得突破性成就,全村437户,1748人,全部参加了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与农村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作品以其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农村问题的多个层面,反映了工农关系的变迁和农村现实的困境。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工农题材作品通常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描写农民的生活、思想和命运,向读者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农民的辛劳和贫困,以及他们与土地、天灾、封建旧习等因素的斗争。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描绘了农民阿Q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展示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而老舍的《茶馆》则通过对茶馆中农民的描写,呈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无奈。

工农题材作品不仅仅是对农民生活的描绘,更是对工农关系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关注农民的觉醒和反抗,探索农民与工人的团结和互助。

例如,郭沫若的《晁错》通过对晁错的英勇事迹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智慧和勇气,呼吁农民与工人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压迫。

而茅盾的《子夜》则通过对农民起义的描写,探讨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农民觉醒的历程。

农村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直备受关注,工农题材作品也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工农题材作品主要呈现了农村改革和农民觉醒的进程。

这些作品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描写,展示了农村发展的成就和农民的幸福生活。

例如,巴金的《家》描绘了农村合作社的兴起和农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新中国农村改革的成果。

而杨沫的《红岩》则通过对农民抗日斗争的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觉醒和斗争精神。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农题材作品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呈现出了更加复杂和现实的农村问题。

这些作品通过对农民工、留守儿童、农村贫困等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困境和挑战。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对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农村贫困和农民的生存困境。

水韵顺德作文800字

水韵顺德作文800字

水韵顺德作文800字这个国庆假期里,我回到了我的家乡顺德。

顺德自古便是有名的渔桑之乡、丝绸之乡。

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工农并举,除了大力发展农业之外,工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顺德是全国最大的燃气具、电饭煲、电风扇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基地,曾多年荣登中国百强县、百强区的榜首。

我的第一站是顺德城区的华盖路。

一边是繁华闹市的华盖路步行街,另一边则是清幽宁静的华盖山,产生了独特的景象。

步行街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价廉物美的小超市、香甜可口的小吃店、款式多样的服装店等。

在步行街后面,隐藏着一条长长的登山小径。

在叫卖声中,我们登上了华盖山,马上进入了一个“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绿色世界。

在山上可以俯瞰步行街上的热闹情景、远眺大良的城市美景,又可以漫步在空中栈道上呼吸林间的清新空气。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商业闹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顺德。

我的第二站是顺德欢乐海岸乐园。

坐上高达100米的摩天轮,我们看到一边是高楼林立、配套完善的顺德新城,另一边则是充满绿意的青山果园和桑基鱼塘。

妈妈告诉我,桑基鱼塘是将种桑养蚕与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生产,可以促进动植物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

我佩服家乡顺德人的智慧和环保理念,更赞叹他们建设出绿水青山环绕的新城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高楼大厦与田园风光同时并存的顺德。

我的第三站是顺德博物馆,这里有顺德历史文化、美食的展览,还有李小龙展览等等。

我还参观了这里的“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

在多达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人龙舞、大良鱼灯,还有双皮奶、牛乳、鱼皮饺、伦教糕、陈村粉等顺德美食的制作技艺,它们都属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在顺德街头巷尾的小吃店和酒楼里面,就能吃到这些非遗美食,顺德大厨们还在传统的工艺上增加了很多创新的菜式搭配和特色味道,把非遗继承和发扬得非常好。

顺德是广东省一个和谐发展的典范,我以身为顺德人为荣。

我期待顺德继续向一个创新、环保、和谐、富裕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及论述复习简答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登记制度。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2、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监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简述瓦窑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答: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提出了再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同意战线的新政策。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整治上的准备。

4、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去的整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答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修养生息、和平见过的意愿。

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5、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答:(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2)在有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共轭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团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答:《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田地分九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

16岁以下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立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工农城乡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紧张。

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对于农村处于领先地位,而城乡差距的存在导致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贫穷。

此外,由于长期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流动,城市的社会结构混乱,城市犯罪率高,城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和生活习惯差异。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工农城乡关系。

首先,在农村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得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也增强了其对于土地的利用和管理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其次,国家实行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转移,建设新的城市和工业基地,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国家也着力提高城市管理和治安水平,减少城市犯罪率。

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工农城乡之间的关系得到逐渐改善。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开始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交流机制。

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已成为一个趋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和文化流动也日益频繁。

同时,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城市经济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城乡差距也进一步缩小。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此外,在一些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冲突、价值观的差异等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

因此,在工农城乡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国家需要保持对于各地区的关注和支持,加大对于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同时加快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此外,也需要加强各种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增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工农城乡关系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初的割裂与对立到逐渐走向融合与和谐,呈现出一条由矛盾走向共生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工农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社会经济差距与地域差异。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相对较慢,农业与农村地区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贫困和落后现象比较严重,工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由于旧时代的封建主义和农民阶级的习性,农民群体对于城市工人持有一定的敌对态度,工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计划经济的实施,工农城乡关系逐渐发生转变。

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建设,加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体的社会保障。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工人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工农关系开始呈现出合作与协调的趋势。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城乡关系再次遭受到割裂和对立的冲击。

农村地区也出现一系列的红卫兵运动,农民与城市青年的矛盾激化,城乡关系一度恶化。

但工农城乡之间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与互动,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农村劳动和生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农城乡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变革。

国家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农村一体化的发展。

农村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得到明确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城市化进程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工农之间的矛盾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农民成为了城市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贫困问题的突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的出现,使得工农城乡关系再次面临新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转移。

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也成为了当前工农城乡关系重点关注的问题。

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与群众路线

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与群众路线

红土纪事HONGTUJISHI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毛泽东根据工农革命军(后称红军)的性质特点、实际情况和革命工作的需要,有的放矢地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第一,打仗消灭敌人;第二,打土豪筹款子;第三,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

实现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的具体措施和根本保证就是群众路线,也就是说,群众路线是实现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的行动指南。

工农革命军“三大任务"的提出背景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驻茅坪,安下了革命的家,掀起了伟大的井冈山斗争。

为了扩大革命影响,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

10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下湖南茶陵县城,这是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攻占的第一个县城,救出了80余名茶陵工农运动骨干。

“一打茶陵”后,宛希先率部迅速撤出茶陵城。

11月18日,毛泽东指示宛希先等率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占茶陵城。

当即成立了茶陵县人民委员会。

由于缺乏建政工作经验,没有组织部队官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宣传发动工作,也没有开展打土豪等扩大影响的工作,县长谭梓生领导政府机关依然沿用旧政府升堂审案、收税纳粮的工作模式;部队在团长陈浩的领导下,除了“三操二讲”和站岗放哨之外,没有开展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政府机关和部队内部的给养,都是通过商会向县城中的各个店铺摊派。

这样一来,政府机关和驻防部队严重脱离了群众。

守城部队由于没有群众基础,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导致孤立无援。

毛泽东得知茶陵方面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派人星夜送信给宛希先。

他在信中严厉批评了陈浩等人的错误,主张打碎旧的县政权机构,充分发动群众,建立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农兵政权。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1月28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茶陵县成立了以谭震林为主席的工农兵政府。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茶陵人民的支持下艰苦奋战,缔造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国家经贸委等关于印发《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等关于印发《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等关于印发《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7.07.02•【文号】国经贸市[1997]413号•【施行日期】1997.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经贸委等关于印发《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的通知(国经贸市(1997)413号一九九七年七月二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哈尔滨、沈阳、长春、武汉、广州、成都、南京、西安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有关省、直辖市财办(商委、农委、农办):1997年5月19日至21日,国家经贸委在苏州市召开了全国经贸委系统市场流通工作会议。

会议讨论并修改了《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意见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方式,可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衔接生产和流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是流通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各地经贸委要充分认识贸工农一体化对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建立稳定的农工商关系,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密切重要农产品的产销关系,稳定龙头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开拓市场创造条件。

同时,理顺农产品流通渠道,规范流通秩序,实现对农产品逐级加工增值,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

发展贸工农一体化,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推动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发展贸工农一体化,要综合考虑贸工农各个环节在原料、设备、技术力量、劳动力方面的基础条件和潜在能力,重点选择并扶持市场前景比较好、效益高的项目,科学论证,精心规划,逐步推行。

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及其根源

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内在矛盾性及其根源
当时生产力落后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毛泽东的失误就在于 没有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来跟上工业的发展
理 论经 纬
毛泽 三 , 想 的 内在 东“ 农 , , 田 矛盾 性及 其根 源
● 杨 小 军
[ 内容提要 ] 由于实践发展 的不 成熟 、 想材料 不 充分 、 思 苏联 模 式 的影响 等原 因, 得 毛 泽 东“ 使 三
农 ” 想 凸显 了内在 矛盾性 。这 些矛盾 性 主要 表现 为 : 思 注意 到 了 生产 力和 生 产关 系的辨 证 统 一 , 片 却
借鉴和历史启示意义。


毛泽东“ 三农” 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毛泽东“ i农” 思想的内在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
方面:
第一, 注意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却片面强 调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 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 一切社会关系 、 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 发 展和消亡, 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力量。早在 1 5 论联合政府》 9 年《 4 的报告中, 毛泽东就
10 0
21 0 2年 第 9期 《发 展 研 究 》
为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变革生产关系。但由于他过分夸大和片 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 过快地追求生产关系的不断革命 去解放和促进生产力, 这不仅忽视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 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 目更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决定与 而 被决定关系。历史证明,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仅没
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 大小, 归根到 底, 看它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
社再到高级社 , 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借着大跃进东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11决策探索2019.2下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文/刘家宝决策观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工农并举、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再到当前的城乡融合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和缓解城乡发展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与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迫切期望已成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借助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路径予以探究,旨在为促进中国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论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属于历史范畴的,这种城乡关系势必会随着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而步入城乡融合的状态。

马克思认为,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均是生产力发展至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城乡分离的最根本的动因则是社会分工。

此外,马克思还从所有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乡差别与利益对立的原因,即私有制。

在私有制社会背景下,城乡社会成员因自身经济利益差异从而成为彼此对立的阶级,通常,这种对立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中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从而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失衡,同时,也扩大了城乡差距。

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其也对因城乡分离而导致的城乡对立、城乡间差距的持续拉大和城乡间的不平衡发展作出了批判。

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的核心办法是生产力高速发展,进而带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二、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拉动机制城市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拉动机制主要表现在加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上。

在科学、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农生产会形成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在缓解农村地区土地压力的同时,也能够适当扩大农业规模并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以此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

宽农重商的成语解释

宽农重商的成语解释

宽农重商的成语解释以下是 6 条关于“宽农重商”的成语解释及例子:1. 重农轻商:就是特别看重农业,而相对轻视商业啦。

哎呀,就好比一个家庭,把种好地当作头等大事,而对做生意就觉得没那么重要咯。

比如说,在古代有的地方呀,人们都一门心思种地,觉得经商没啥出息,这就是重农轻商的体现呀!2. 农本商末:意思是认为农业是根本,商业是末梢呀。

就好像大树,根就是农业,那树枝树叶啥的就是商业嘛。

古代不是常说农为本嘛,像有些朝代鼓励大家都去种地,对商人的限制却很多,这就是农本商末的表现呢!怎能不重视农业这个根本呢?3. 崇农抑商:就是推崇农业,压制商业呀。

这就像比赛,给农业发了个大奖牌,却给商业使绊子。

你看有些时期,商人地位很低,而农民却很受尊重,这不就是崇农抑商嘛,这对商业发展多不公平呀!4. 以农为本:就是把农业作为最根本的呀。

想想看,没有粮食人怎么活呀,不就跟那房子得有根基一样嘛。

像过去很多朝代都强调农业重要,鼓励大家多种田,这不就是以农为本嘛,农业可不就是咱的生存根基吗?5. 农商并重:就是说农业和商业都一样重要,要平等对待哟。

就像人的两只手,哪只都不能少呀。

现在不就提倡农商并重嘛,既保障粮食生产,又要让商业繁荣起来,这才是全面发展呀,难道不是吗?6. 农工商并举:就是农业、工业、商业都一起发展,一起搞起来呀。

这就像一个大团队,谁也不能落下呀。

现在很多地方不都在努力做到农工商并举嘛,让每个方面都出彩,这样大家的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呀,这就是发展的正道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宽农重商非常重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理好农业和商业的关系,让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党史中重要的五次统一战线历史梳理

党史中重要的五次统一战线历史梳理

理论纵横理论版165党史中重要的五次统一战线历史梳理文/朱美玲(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摘要: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有五次比较有名的统一战线,每一次统一战线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积累了不同程度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之成为具备深刻历史印迹的“传家宝”。

关键词:党史 统一战线 历史梳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其地位是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反复实践检验后筑牢的。

一、民主联合战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必须尽可能的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

1922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发表的第一个政治声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建立“联合战线”的想法,这一想法为之后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及提出的“民主的联合战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通过了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即《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同时也初步拟定了建立联合战线的活动方式和实施计划。

这个文件更改了一大关于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的规定,统一了全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战略策略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在党的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1923年6月,让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这一建议在党的三大上正式通过。

第二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创新的将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统一,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以蒋介石为中心的国民党右派反动势力加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7月,汪精卫公然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致使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迫害,还有许多党员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致使党员人数锐减。

河北省解决煤矿区工农关系问题的若干规定-冀政[1980]98号

河北省解决煤矿区工农关系问题的若干规定-冀政[1980]98号

河北省解决煤矿区工农关系问题的若干规定正文:---------------------------------------------------------------------------------------------------------------------------------------------------- 河北省解决煤矿区工农关系问题的若干规定(冀政(1980)98号1980年7月7日)为了妥善解决煤矿区工农之间存在的问题,增强工农团结,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作如下规定:一、对于煤矿区工矿企业与当地农村社队之间出现的问题,统一由当地政府出面,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负责仲裁和解决。

要做好工农双方的团结工作,组织、分配和使用好工矿企业支援、补偿农业的财力和物力,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工矿企业正常进行生产。

二、煤矿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地面附着物损坏和用水困难等问题,应该补偿农民损失的,所需费用从成本中列支,并拨给当地政府统一进行补偿。

这项费用要用于塌陷区的农田基本建设,或帮助个别损失较大的生产队发展集体经济,不得挪作它用。

三、矿方为保证矿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而帮助修建的供水设施,由使用单位负责维修保养。

维修保养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矿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给予帮助。

矿方提供的材料和设备,要按质论价收费。

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从本规定第二条所列款项中支付。

矿水要充分用于农田灌溉,矿方应尽力提供方便。

工业排水为灌溉农田而超扬程部分的设施和电费,由用水社队负担。

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用水时,由上一级政府部门负责分配负担份额。

四、为了确保煤矿的生产用电和安全,实行工农用电分路供应。

在一般情况下,不准从煤矿输电线路转给农业用电。

严禁从煤矿输电线路上私自接线。

对目前用电方面存在的混乱状况,由当地政府组织供电部门对有关单位进行调整。

对个别实行工农分路供电确有困难的社队,在征得供电部门和矿方同意,并签订供电协议后,可继续与矿方使用同一电路。

论我国治理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

论我国治理重心由城市到乡村的转移
①《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26 - 1427 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27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77 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7 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 7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0 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1 页。
但是当时政府防止广大农民自发地向收入和生活条件好的城市流动不是采取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市场化导向方式而是用高度计划经济的手段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手段严格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以及利用工农业剪刀差向农民大量汲取财富的制度人为地隔断了城乡工农之间的自然联系以致形成了今天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的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们党工作重心两次转移的逻辑轨迹 在我党的历史上,党的工作或者治理重心曾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转移,这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中国革命 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乡村。1927 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悬殊,三次武装起义相继失利。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 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毛泽东在文家市会议上作出历 史性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开辟了一条了武装 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次战略转移实现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是一项十分正确的战略决策。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地 位,其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所以还谈不上对社会的“治理”问题。 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44 年 5 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指出: “党的工 作重点由城市转到农村,曾经发生过许多争论,将来由农村转到城市,又会发生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 精神上的准备,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做城市工作。”①1948 年 10 月他在《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中 又强调: “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②1949 年,在解放战争即 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指出:

迁村碑1

迁村碑1

迁村碑记盛时立碑,古今亦然。

自李珍村由斯地东一华里处搬迁于此,尔来五十年矣。

历经几代奋斗,方有今日新貌。

为彰其事,特撰文记之。

追忆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举国上下,钢铁奇缺。

为解燃眉之急,确保建设之需,国家提出“以钢为纲,工农并举”之英明方略。

当此时也,河南省冶金厅耗时三年,于李珍村及周边地带勘察钻探,测出地下精矿石蕴藏量达2000万吨之多,实为重大发现,价值不言而喻。

时逢一九五八年,全民大办钢铁,高潮迭起,千军万马,纷涌进山,炼铁热情,空前高涨。

安阳、濮阳、内黄三地在李珍村成立三县指挥部,春夏秋冬,昼夜奋战,钢铁产量,与日俱增。

是年,安阳钢铁公司筹建上马,全面开采,遂成规模。

殆至一九五九年,省、市、县决定李珍村整体搬迁,支援安钢生产。

时李珍村计三百四十七户,一千五百六十人(外迁人口356人,留家人口1204人)原有总耕地3658亩,国家征用2000余亩。

恋家之情,人皆有之。

然国家利益,重于一切,桑梓父老,深明大义,不惜忍痛割爱,抛家离舍。

全村群众有亲投亲,无亲奔故,甘愿牺牲,移居他处。

一年时间,全村搬出,此情此景,感人肺腑。

搬迁关乎民生,社会八方关注。

县乡政府与安钢联手成立李珍村搬迁指挥部,房产数量,房屋4500余间。

登记到户,附属诸物,造册在案。

翌年,筹建新村,初建排房,户计四人分配一间住房。

历经三个寒暑,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始将宅基地分配到户。

村民饱尝艰辛,筚路蓝缕,终有栖身村落。

李珍村群众无私奉献,鼎力配合,使安阳钢铁公司在斯地生产四十余载,贡献殊异,有目共睹。

回顾历史,功不可没,先辈精神,令人敬仰,饮水思源,感谢党恩,国家扶持,倍应珍惜。

谨立碑于兹,昭示后人。

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农并举
摘要: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强调了我们不仅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视了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更好的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这样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关键词:重视农业发展,工农并举
我国是几个亿农民的大国,要是农业问题不解决好,人民的温饱不能解决,那么整个国家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没有牢固的基础。

因此,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片面的发展重工业。

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地从中国农业人口占多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及农业基础地位的实际出发提出来的。

同时毛泽东也强调重工业仍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也要加重一点。

从长远来看,多发展农业会加快重工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这样就可以使得它的基础更加牢固。

毛泽东一直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在1934年,他曾提出要把农业生产放在根据地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建国以后,从我国实际出发,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毛泽东自己却从始终把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自己出生于农村,对农业有着浓厚的感情,但他一直强调要发展农业绝对不是仅仅因为自己的感情因素,主要是他意识到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我们决不能走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我们必须在重视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重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如果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保证那又拿什么来谈发展问题呢?农业与工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因为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才能得到足够的原料。

而且农村也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农业发展了就可以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于是毛泽东提出要工业化就要搞农业。

农业关系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毛泽东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农业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提高,人们才会更好的投入工业生产中去。

在提出十大关系之前毛泽东就一直在就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问题进行总结和探索,可见毛泽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他很重视粮食的生产,认为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他并不人为农业只要把粮食种植好就可以了。

毛泽东提出:“搞生产不要单去突击一项,
要多样些”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要多元化,要全方位发展。

毛泽东强调主要是主要是粮食,但如其它棉、油、林业、牧业也要发展起来。

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工农并举,切不可重工轻农。

我们得吸取苏联的教训,毛泽东根据教训提出了“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已经得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我才避免了走苏联的错误道路。

我国人口众多,而农民又占了大多数,要是农民的问题不解决的话,我国是很难发展的。

发展农业正好很好的利用了我们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让农民有事可做,有饭可吃。

农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一来,农民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了,也就是农业发展问题在劳动力这一问题上得到了解决了,发展农工业不仅需要劳动力还需要科学的生产方式,但是勤劳聪明的农民也有着他们科学的方式的,党给了他们土地,解决了温饱问题。

他们会感激的,也会百分之百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毛泽东时刻想着农民,农民也是重感情的,他们对毛主席有着无比的感激之情和敬佩之情。

我来自农村,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爷爷他们那一辈人心里时时刻刻记着毛主席的好,毛主席使他们心中的神,家里客厅的墙的正中央挂着毛主席的话,给我们讲毛主席的故事。

农民的文化程度没那么高,对于国家发展问题也许也没有站在很高的角度去分析,但他们知道谁的领导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这样也就得到了民心。

所以我认为毛主席提出的既要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也要重视农业发展太英明了。

必须坚持工农业并举,不能重工轻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