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精选4篇)
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精选4篇)地质总结篇1一、1、为了熟悉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各种结构、构造特征,以及当地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等各种地质地貌,比如:片麻岩、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等岩石的熟悉,识别节理、断层,层理、层面构造,河谷发育及形成等。
以及去武安的沿途出现的地质构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质作用、沉积岩构造等。
2、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3、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正确地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我们的这次地质实习从20xx年10月8号开始到10月21号结束。
10月8号到10月19号为准备期,包括老师在教室给我们介绍本次实习的地点,实习目的以及实习时应该注意事项,例如注意安全,带够足够食物和水,并概况性地介绍京娘湖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地质情况,让我们对本次实习之地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在实习中留心观察;讲解完毕后我们搜索实习地点地质资料及图片以便更好完成实习。
10月20号为野外实习期,我们在古武当山地区和莲花洞地区的天乳山中实习。
10月21号为资料整理期,把自己记录内容整理成为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1)实习地区的地形地貌本次实习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南段,西连太行山地,东接华北平原,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带。
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为陡峻的断块山地,山峦起伏,向东逐渐过渡为丘陵、平原。
总的地势是西北、西部高,东南、东部低。
1.古武当山古武当山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北处,距邯郸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历史名山。
山顶一唐代古碑上记载有“古武当山”字样,经专家考证认定是久为国内道教界寻找的的北方武当山,其历史早于国内其他武当山。
古武当山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势奇特,五峰相望,顶顶有庙,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满山葱郁。
地史学野外实习报告(北京门头沟)(原著-可直接交)
北京门头沟新元古界及寒武系地层观察报告引言2010年12月25日,由指导老师带领,我们地质专业的三个班集体外出实习,前往北京西山的局部地区门头沟观察了新元古界及寒武系地层,识别了各类岩层。
当日天气为晴,多风,气温较低。
这次实习共观察了两个剖面,分别是新元古界的部分及寒武系地层,实习历时约三个小时,实习区交通方便,有一条河流通过。
1. 地层该区位于永定河峡谷中出露了从新元古界下马岭组一直到下古生界奥陶系上马家沟组停止沉积为止的所有华北地台区下古生界地层1.1新元古界一、长龙山组灰色厚层砂岩,发育交错层理。
沉积环境为高能、氧化的滨海环境。
还出现构造角砾岩,表明此时水动力强度上升。
二、下马岭组钙质泥页岩、粉砂质页岩,钙质泥页岩为灰色,形成于一种还原、静水、闭塞的泻湖环境,裂理极为发育。
粉砂质页岩发育于背斜核部,是动力变质岩。
沿节理缝被氧化成红褐色钙质页岩。
顺层侵入的辉绿岩厚约4米,是小型岩床,规模不大。
1.2 寒武系该区寒武系地层出露有昌平组、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以及凤山组。
例外还出露有奥陶系冶里组,奥陶系冶里组为灰色巨厚层泥粉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上部有泥质条带灰岩和竹叶状灰岩。
一、凤山组以云泥质条带泥晶石灰岩为主,夹有泥晶石灰岩条带的泥质泥晶石灰岩、准竹叶云泥质泥晶石灰岩和竹叶石灰岩。
竹叶状灰岩是一种同生砾岩,是成岩过程中浪潮冲击或风暴形成的扁砾在燥热环境下强氧化使砾石表面具氧化晕圈,是潮间带或潮下的产物。
整个上统属潮间与潮下相间的环境。
在其间还发现了柱状叠层石,也是形成于温暖、清水、潮间潮下带环境。
二、长山组钙质泥灰岩成分较多,云泥质泥晶图1 风山组竹叶状灰岩石灰岩,出现大量的砾屑灰岩(竹叶石灰岩),多为长形竹叶.有的具氧化圈。
三、崮山组岩性复杂,有颗粒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含颗粒的泥晶石灰岩、钙质泥岩、钙质灰岩等。
在颗粒石灰岩(泥亮晶鲕粒石灰岩、泥亮晶竹叶石灰岩)中普遍夹有砂质条带。
【2018最新】历史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精选word文档 (3页)
【2018最新】历史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精选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历史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历史地理学专业实习报告
这次的暑假实习我选择了一家装潢设计公司,因为平时在学校从事编辑排版工作很想有机会到外面类似的公司里面实习一下,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
术更全面,实习的内容是学习平面设计(Photoshop和CorelDraw的使用)。
实习目的:
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
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平面设计的了解,找出自身的不足。
这
次实习的收获对我来说有不少,我自己感觉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
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
总体来说这次是对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实习过程和收获:
第一天来到公司,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
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老师给我指了条路,让我用 Photoshop和CorelDraw软件模仿教程做一些简单的图片,终于找到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片。
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这样做过,不过效果没有这么好,因为以前一遇到难的或不懂的就停下来不做了,而现在有老师在旁边,有
不懂的就问,这使我受益非浅。
例如在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photoshop小技巧
1.制作圆角矩形方块。
土地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本4篇
土地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本土地地理学实习报告范本精选4篇(一)实习报告:土地地理学一、实习概述作为一名土地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次实习我到某地政府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
二、实习目标和工作内容1.实习目标:- 了解土地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和流程;-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工作内容:- 参与土地资源调查活动,包括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包括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进行研究和撰写。
三、实习经历和收获1.土地资源调查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了如何使用各种调查方法和工具,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我收集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信息,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这对我加深了对土地地理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我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2.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中,我参与了一个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项目,从规划方案的研究到撰写报告,全程参与其中。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我学会了如何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且在团队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这次实习不仅深化了我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与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个月的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土地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实际的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项目,我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实习还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我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工作环境。
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土地地理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将来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土地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土地资源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地调查中对某些工具和方法的不熟悉,以及在团队讨论中发表意见不够准确和有力。
北京西山地史学实习报告
沉积古地理学实习报告第一章序言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
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
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
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
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
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沉积相描述西山地区地层从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到古生界界奥陶系冶里组均有沉积。
一、点①军庄—下口店剖面位置:N39º59'8.1"E116º5'26.2"以砂岩为主的地层,时代为二叠系红庙岭组。
分为11个旋回:第二个旋回:底部为红色砂岩,具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黑色粉砂质页岩。
第三个旋回:底部具有平行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弱,顶部为黑色页岩。
第四个旋回: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顶部为黑色粉砂质页岩,具有尖灭现象,为原始沉积透镜体,沉积环境为小的局限盆地,陆相,含有植物化石。
以后的几个旋回均与上几个旋回相似,都是由砂岩逐渐粒度变细最后过渡为粉砂质页岩。
通过以上各个旋回的分析,得出这个剖面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沉积,因为曲流河相的岩石类型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粒度较细,并且其泥岩与砂岩的厚度比大于1,不符合观察到的现象。
所以最终确定沉积相为辫状河相。
二、点②点二在一条铁路旁的岩壁上,自下而上分布有馒头组、张夏祖、冶里组的地层1、馒毛组馒毛组的岩性自下而上为:岩性为钙质、白云质泥岩,紫红色,含铁,反映了氧化、干旱、炎热的沉积环境,为潮上萨布哈沉积。
具有角砾石盐假晶,为台地相带。
岩层中含有裂隙,有灰白色沉积,是还原性流体吧三家铁还原为二价铁,出现了洗白现象。
地史学实习指导报告
地史学实习指导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要求地史学实习是为了让学生在野外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地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同时,实习还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工作技巧,学会从野外收集资料、室内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
二、实习内容和要求本次地史学实习在我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区包括实习基地周边的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
根据实习区的教学条件与时间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有:1. 实习区地质地貌概述:了解实习区的地质背景、地层划分、构造特征等基本地质信息,掌握实习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 地层岩性识别:观察实习区内的地层岩性,学会识别不同岩性的特征,掌握地层的接触关系和沉积环境。
3. 古生物化石采集与鉴定:在实习区内寻找古生物化石,了解化石的保存状态,学会使用放大镜、刷子等工具进行化石的采集和初步鉴定。
4. 地质构造观察:观察实习区内的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了解构造特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景观。
5.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识别:学会识别实习区内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6. 地质剖面测量:测量实习区内的地质剖面,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地质剖面图的绘制和解释。
7. 野外实习资料的整理与报告编写:对野外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会编写实习报告,包括实习目的、实习内容、观察结果、分析讨论等部分。
三、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循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遵守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确保实习安全。
2. 学生应携带必要的实习工具,如地质锤、放大镜、刷子、笔记本等,以便进行实地观察和资料收集。
3. 实习过程中,学生应做好野外记录,及时记录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地貌景观、岩性特征等信息。
4. 学生应注重团队合作,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5. 在实习报告中,学生应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野外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体现实习目的和要求。
地史学实习报告.doc
地史学实习报告2010年12月25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石景山区下苇甸进行地史学实习,实习内容主要为观察两个剖面的岩性及构造现象(本来为观察三个剖面,由于天气寒冷,风较大,临时改为观察两个剖面),以下为两个剖面的观察内容。
一、剖面描述剖面一地点:公路边(观察方向大体为ES向)描述:观察点一:该处构造主要为一背斜,背斜的核部变形程度较高,可见其发生动力变质变质作用;其岩性为下马岭组的粉砂质页岩,且含少量的钙质页岩。
观察点二:此点可观察的地质现象为歼灭现象。
尖灭指的是地层(或岩脉)的厚度渐渐变薄,以至于最后上下界线相交而消失。
地层的尖灭可因为原来沉积时之厚度渐减而产生,或可以因一小角度倾斜地层的上限为一不整合面所截切而形成;岩脉则因岩浆侵入至裂隙的终点而尖灭。
下图为该点尖灭现象简要示意图(如图1)。
观察点三:该处岩性为下马岭组的粉砂质页岩(含钙质页岩),由该处的岩性特征可知该处的形成环境为一还原沉积环境,能量较低的静水、闭塞还原滞留的泻湖环境。
观察点四:该处岩性为下马岭组的白色凝灰岩,该套岩石中还可见绿色(含Fe3+)及黑色(含C)的岩石,反映出一种弱还原条件。
该点的岩石的形成具等时性,其形成过程如下:观察点四:该点为长龙山组,岩性为一套砂岩,有明显的斜层理(照片1:长龙山组砂岩斜层理),表现环境为高能氧化条件。
该套砂岩中可见细砂岩和粉砂岩组成的旋回,并且由局部砂岩中所含的砾石(深灰色的燧石)可判断其层理的方向(如照片2)。
剖面二:地点:铁路旁描述:观察点一:该点岩性为馒头组的白云质泥岩、钙质泥岩(含石盐假晶),其颜色为红色到紫红,由此可推测其形成环境气候炎热,为氧化环境,指示海相萨博哈沉积环境(萨博哈即被盐浸透之意,萨博哈沉积就是处于炎热干旱气候、海岸地势平坦、水面很浅条件下的碳酸盐潮坪沉积,形成了大量自生蒸发盐如石膏、硬石膏、岩盐等,沉积物广泛白云岩化,并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淡水淋滤作用使蒸发岩、膏盐被溶解形成塌陷角砾岩层)。
地质历史专业实习报告
一、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历史专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于2023年在我国某地质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让我对地质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及心得体会。
二、实习单位及内容1. 实习单位:我国某地质研究所2. 实习内容:(1)地质历史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参加了研究所组织的地质历史知识培训,学习了地球形成、演化过程、地质年代划分、生物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野外地质调查:在实习导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野外地质调查,了解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岩性分布等。
(3)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我学习了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年等实验技能,并参与了相关实验操作。
(4)地质历史课题研究:在实习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个地质历史课题的研究,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预期成果有了深入了解。
三、实习过程及收获1. 野外地质调查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地层,了解了地质构造、岩性分布等基本知识。
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经历:(1)在实习导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多个地质遗迹,如火山口、断裂带、沉积岩层等,了解了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
(2)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罗盘、地质锤等工具,对岩石进行采集、记录、描述。
(3)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我对地质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野外实践能力。
2. 实验室分析在实验室,我学习了岩石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同位素测年等实验技能,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1)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识别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等。
(2)掌握了地球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学会了使用ICP-MS等仪器进行元素分析。
(3)了解了同位素测年的原理,学会了使用同位素测年仪进行样品测定。
3. 地质历史课题研究在实习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个地质历史课题的研究,以下是我实习期间的一些收获:(1)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学会了如何查阅相关文献。
历史地理学专业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范文
历史地理学专业大学生暑假实习报告范文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
付出了汗水,却也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
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一)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
详述如下:田野发掘大苑寺庙遗址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
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
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
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复杂程度为标准。
遗址从XX年2月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们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ⅳ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遗迹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
地史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地史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让我们这些地质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安排了为期两周的地史学实习。
本次实习在我国某著名地质公园进行,旨在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地史学知识,培养我们的专业素养。
二、实习内容1. 地质公园实地考察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地质公园。
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地质公园内的不同地质遗迹,如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等。
实习老师详细讲解了各种地质遗迹的形成过程、地质年代以及所反映的地质事件。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地史学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地质剖面观察与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和描述地质剖面。
实习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一个典型的地质剖面,让我们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描述。
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如何判断地质年代,以及如何描述地质构造。
3. 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
实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建设。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地质遗迹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4. 地质灾害防治实习的最后几天,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实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地质灾害的识别和预防方法,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三、实习体会1. 提高了对地史学基本知识的认识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地史学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地考察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地质剖面,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以及如何判断地质年代。
这些知识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增强了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亲自动手进行地质剖面观察、描述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实践操作。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基础。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地史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
在地史学实习中,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地质断层的研究项目,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深入了解了地质断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习的总结和反思。
实习期间,我们实地考察了位于某地的一条重要地质断层,该断层是地震活动频繁发生的区域,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我们对该断层进行了详细的测绘,记录了断层的位置、延伸方向和位移情况。
随后,我们采集了断层附近的岩石样本,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确定了样本的年龄。
通过这些测量和分析,我们得到了该地质断层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活动历史。
根据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了该地质断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首先,该地区的地壳在受到巨大的地质构造力作用下发生了断裂,形成了断层。
随后,断层发生了断移,使得岩层相对于对侧发生了位移。
这样的断移过程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能是多次发生的;它们形成了断层的活动历史。
在多次断移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地震的发生,释放了巨大的地质能量。
而这些地震的发生又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变。
除了对地质断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外,我们还进一步探讨了地质断层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地质断层的存在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地震会造成楼房倒塌、道路受损等。
因此,了解地质断层的活动规律和潜在风险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我们根据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加强地震监测、建设抗震建筑等,以减少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通过这次地史学的实习,我对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地质断层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让我亲身经历了地质科学的研究过程,加深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也认识到地质断层的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今后在地质学领域继续探索的方向。
总之,地史学实习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参与地质断层研究项目,我对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地质断层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地史学野外实习报告
下苇甸地区地史学野外实习报告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时间:2011.11.29摘要:为了使学生能将地史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野外现象相结合,并巩固所学的地史学知识,以北京西山下苇甸出露的新元古界、寒武纪地层为根据,进行了地史学方面的研究。
该地区寒武纪地层多为碳酸盐岩,岩石类型以各种灰岩及白云岩为主。
按照地史学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对下苇甸地区出露各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环境以及大地构造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新元古界;寒武系;岩性;沉积环境;大地构造为了使学生能将地史学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野外现象相结合,并巩固所学的地史学知识,笔者将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地区出露的新元古界、寒武纪地层进行了地史学方面的研究。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总结后,对区内新元古界、寒武纪各地层的岩性和沉积环境以及大地构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一、实习目的1.观察北京西山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层,了解并掌握野外沉积构造和沉积标志的识别和沉积现象的描述方法。
实习区内所包括的地层系统如下:新元古界,包括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下寒武统,包括馒毛组;中寒武统;包括张夏组、徐庄组;上寒武统;包括崮长风组;奥陶系,包括冶里组;二叠系,包括红庙岭组。
2.学会根据观察到的岩层中的沉积构造和标志,联系所学沉积相的知识,分析判断观察点的沉积环境及变化。
二、实习路线北京门头沟区下苇甸——丁家滩——军庄——三家店。
实习路线沿永定河岸。
三、实习日期:2011年10月29号四、实习内容这次北京西山实习中,所观察地层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新元古界长龙山组、新元古界景儿峪组、下寒武统昌平组、下中寒武统馒毛组(下寒武统馒头组和中寒武统毛庄组)、中寒武统徐庄组、上寒武统张夏组、上奥陶统冶里组、上二叠统红庙岭组等岩层。
点号:01点位:北京西山下苇甸村北点性: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地层观察点描述:该点可见青白口系下马岭组灰黑色炭质、硅质页岩,由粘土级细小颗粒组成。
岩层中炭质页岩层和硅质页岩层交互出现,其中炭质较多时岩层较薄,颜色为黑色,硅质层较厚,颜色为浅灰色。
关于地史学门头沟实习报告范文
关于地史学门头沟实习报告范文在野外观察岩层时,要观察岩层的沉积构造特点,岩相,地层接触关系,沉积旋回等。
还要经常的,习惯性的与从前看到过的同时期的岩层相比照,以便能从整体上了解该时期地质作用的横向演变情况。
下车以后第一个点我们看到的是下马岭组的泥岩,该处岩石呈灰黑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灰色中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呈韵律型互层。
水平层理发育,可见透镜状与脉状层理。
岩石的颗粒较细,可见波状层理。
属泻湖潮坪相沉积。
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指示沉积环境。
向上见侵入岩,呈块状,层理不发育。
易风化,风化面为深灰色,似粗粒砂岩。
而喷出岩那么多为玻璃质,隐晶质。
向上可见多组侵入岩,多顺层侵入,长石含量多。
岩石外表可见各种不同宽度,长短,走向,倾向的裂隙,为劈理发育。
其中有光滑,延伸较远的剪节理,也有粗糙延伸不远的张节理。
此外还见有共轭剪节理,牵引构造等。
层理指示了岩层的沉积大致走向,垂直层理方向有粒序和颜色的变化。
根据这个可以判断层理的顶底面。
另外,岩层的层面上的化石,印模构造,雨痕波痕等,还有岩石的交织层理斜层理等都能指示岩层的原生层面。
在该区域,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频繁交替出现,证明沉积环境为潮间坪,向上砂岩变粗,岩层变厚,发育明显的交织层理,层隙界面与前积纹层相交。
指示潮下带沉积。
这里代表了该处发生海侵,使海水加深。
继续向上,我们看到了下粗上细的正粒序构造。
旋回底部含小砾岩,或含砾粗砂岩,构成了多个旋回。
以砂岩为主,夹有泥质砂岩,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
以透镜状层理,波纹状层理,鱼骨状层理为主,又向双向潮间带过度。
改岩层中发育有断层,断层中发育断层泥及断层角砾。
向上依次发育有多组旋回,每组的厚度各不相同。
可见岩体中发育有X型共轭节理,层面上有波状起伏。
代表了当时水环境颇为动乱。
很远一段路之后,沿着地层向上,我们又见到了一套碳酸盐岩。
该套地层为白云质灰岩与灰岩互层形成,夹有钙质泥岩。
白云质灰岩为灰白色,外表发育刀砍纹,麻婆脸。
地史学实习报告
北京西山下苇甸---门头沟地区地史学实习报告班级:资勘3班学号:1001103320姓名:徐章辉指导老师:王新强2011年12月24号1 实习区区域地质实习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在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在地质学界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
出露的的地层比较齐全,从新元古代到晚古生代,实习区在经历了芹峪运动后,主要经力了晋宁和加里东两大规模较大的抬升。
本区地质现象和地质资源丰富,有地质博物馆之誉;门头沟是我国近代地质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
门头沟的地层由海相沉积地层和陆相地层组成,各占约50%,陆相地层又包括陆相沉积地层和火山岩地层。
火山岩覆盖面积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40%。
我们此次实习的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下苇甸附近,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代地层。
陆相沉积观察较少,为红庙岭组的河流沉积。
2 地层实习区地层主要由中新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界地层海相沉积与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共观察三条剖面:第一条剖面为中新元古界地层,主要为下马岭组、长龙山组与景儿峪组;第二条为早古生界地层,主要为馒头组、徐庄组、张夏组、崮长凤组与冶里组;第三条剖面为陆相沉积,为红庙岭组。
2.1 中元古界2.1.1下马岭组本组主要岩性为炭质、硅质页岩(如图1),颜色较深,上部为浅绿色凝灰质页岩。
水平层理发育,分布范围广。
中间夹有钾质斑脱岩,灰白色,厚约5cm,为火山灰中二氧化硅溶于水后,经过脱玻化、成岩作用形成。
每一层斑脱岩代表一次火山喷发,推测在历史时期,本地区发生过间歇性火山喷发。
经过锆石测年为13.6亿年。
新观点认为下马岭组属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的界线为中、新元图1古界界线。
中间有小型侵入岩床,岩性为中性玄武岩,发福气孔,但大多气孔被方解石充填,经过测年,此侵入体与房山侵入体的时间一致。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西山地区日期: 2011年10月22日学号:姓名: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地层 (1)第二章地质构造 (4)第三章地质简史 (5)第四章结语 (5)前言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地史学主要是建立地层系统、确立地质时代,研究范围主要限于大陆部分。
从60年代以来,地史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洋海底和地壳深部,研究方法也由涉及更多学科而有较大的改进。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中。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地层第一节、下马岭组我们看到的是青白口系的下马岭组的一套灰黑色的炭质页岩、硅质页岩。
代表的是水动力条件弱的还原环境,是闭塞海湾沉积环境。
出露厚度约为30米。
厚层的含硅质多,薄层的含炭质多,硅质、炭质构成旋回。
在下马岭组中有后期的侵入岩,如印支期的闪长岩。
其中,夹有多层厚约1米的白色强弱风化的斑脱岩,又称沉凝灰岩,原岩为火山灰,沉到海底,因为呈弱碱性的海水侵蚀,使其脱分化形成的岩石。
其主要矿物为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代表湿热的环境,伊利石代表干冷的环境,说明成岩过程中环境湿热,干冷交替出现。
一层白色岩石代表了一次火山喷发,所以该地区经历了多次的火山活动。
经过其中含有的锆石在雁翅地区测年得,为13、6亿年。
该套岩石中,可见尖棱向斜、透镜侵入体以及水平层理。
图1:下马岭组水平层理①水平层理:纹层呈平面状,相互平行叠置且与层面平行。
纹层厚度多在1mm以下,少数可达1~2mm,在岩层各个方位的垂直断面上都有较密集的平行直线状纹理显示。
水平层理为水流缓慢或静水条件下的沉积产物。
在下马岭组的顶部,岩石岩石渐变为灰绿色,说明还原条件变弱。
图2:下马岭组水平层理②第二节、长龙山组下马岭组之上是长龙山组的石英砂岩,与下马岭组呈平行不整合,并且沿平行不整合面有侵入岩侵入。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1. 引言地史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历史、地球演化以及地球上的地质事件与过程。
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观察结果和研究成果,以及对地史学领域的理解和未来的展望。
2. 实习目的与背景实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在实地调查和实验中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并将地史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为xxxx地区,实习时间为xxxx年xx月至xxxx 年xx月。
4. 实习内容与方法4.1 地质调查在实习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地质调查活动。
首先,我们利用地质工具和仪器对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量。
其次,我们收集了岩石和矿物的样本,并进行了实验室分析,以了解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最后,我们使用地电方法和地磁方法,进行了地下地质结构的探测和测量。
4.2 地层观察实习期间,我们到达了目标地区的不同地点进行了地层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岩层的堆叠顺序、岩石颜色、纹理和化石的分布情况,我们尝试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条件。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钻探和取样工作,以获取更加详细的地层信息。
4.3 古地理重建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现代地貌和古地貌的资料,结合地层和化石记录,我们进行了古地理重建工作。
通过还原过去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环境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历史中的地质事件和地球演化过程。
4.4 地质灾害评估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
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质过程,结合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我们对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
5. 实习成果与收获在实习期间,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地质数据和信息,并且运用地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同时,我们通过实地实践,锻炼了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还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生和专业人士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扩展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专业网络。
地史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本人于2023年前往我国某地质公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地史学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地球演化历史的理解。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地质遗迹的调查、观测和分析,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岩石和矿物识别:实习期间,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掌握了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特征,如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岩石和矿物的形态、结构、成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地质构造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通过对实际地质现象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提高了自己的地质构造分析能力。
3. 地质地貌调查:实习期间,我们对当地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通过实地观测和测量,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貌特征,探讨了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4. 化石采集与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采集化石,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通过研究化石,我们了解了古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特点和演化历程,为探讨地球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我们还参与了地质公园的规划与管理实践,了解了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如何将地质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了地质科普与旅游业的结合。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通过实习,我们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高了自己的地史学科实践能力。
2. 加深了对地球演化历史的理解:通过实习,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为探讨地球演化过程积累了宝贵资料。
3.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
4. 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实习期间,我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野外作业,还要克服各种困难,如天气、地形等。
这些锻炼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更加成熟、坚强。
地史学实习报告
地史学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实习地点:某地地史研究院导师:李教授摘要:本实习报告旨在详细记录并分析我在某地地史研究院进行的为期两个月的实习经历。
通过深入参与地史学的研究和实践,我对地球的演化、地质构造、古地理变迁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实习机构的简介、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安排、实习心得体会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实习机构介绍某地地史研究院是地史学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致力于地球历史和地质变迁的研究。
该研究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地史学专家和研究团队,开展了众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项目。
研究院提供实习机会,旨在培养青年学子在地史学领域的专业能力,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第二部分:实习工作安排在某地地史研究院的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具体包括地质调查、样品分析、文献研究等工作。
1. 地质调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次地质调查任务。
该任务涉及到某地区新生代地层和构造的调查和描述。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我深入了解了某地区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并学会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样品分析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许多样品的分析工作。
通过化学和物理方法,我对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石、矿石和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我能够了解样品的组成、性质以及其所包含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文献研究除了实地工作和样品分析,我还在实习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
通过阅读各类地史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我对地球历史、古地理环境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文献研究,我学会了查找和筛选相关文献,并对文献中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第三部分:实习心得体会在某地地史研究院的两个月的实习期间,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实习期间的真实实践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地史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地史学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某地质调查研究所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至2023年7月31日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地史学实习,旨在加深对地质历史、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野外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实习内容:一、理论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系统学习了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年代、地层划分、古生物学等。
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阅读,我们对地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地质年代划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野外实习1. 地层观察: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多个地质剖面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岩石、化石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特征。
2. 化石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化石采集工作。
通过使用各种工具,如地质锤、镐头等,我们学会了如何安全有效地挖掘化石。
3. 野外测量:在野外实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经纬仪、罗盘等工具进行地质测量,掌握了地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4. 地质剖面描述: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观察到的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化石种类等。
三、室内分析1. 化石鉴定:将采集到的化石带回实验室,我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鉴定,学习识别不同种类的化石。
2. 岩石鉴定:通过对岩石样品的肉眼观察、薄片观察等方法,我们学会了如何鉴定岩石类型和结构。
3. 地层对比:将野外采集的样品与实验室已有的地层对比资料进行对比,加深了对地层划分和年代的认识。
实习体会: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史学知识。
2.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工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如化石采集、地层描述等。
通过独立思考和与老师、同学的讨论,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西山下苇甸---门头沟地区
地史学实习报告
班级:资勘3班
学号:1001103320
姓名:徐章辉
指导老师:王新强
2011年12月24号
1 实习区区域地质
实习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区内地质研究程度较高,在华北地台的古地理位置、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在地质学界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
出露的的地层比较齐全,从新元古代到晚古生代,实习区在经历了芹峪运动后,主要经力了晋宁和加里东两大规模较大的抬升。
本区地质现象和地质资源丰富,有地质博物馆之誉;门头沟是我国近代地质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
门头沟的地层由海相沉积地层和陆相地层组成,各占约50%,陆相地层又包括陆相沉积地层和火山岩地层。
火山岩覆盖面积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40%。
我们此次实习的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下苇甸附近,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代地层。
陆相沉积观察较少,为红庙岭组的河流沉积。
2 地层
实习区地层主要由中新元古界地层与早古生界地层海相沉积与晚古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共观察三条剖面:第一条剖面为中新元古界地层,主要为下马岭组、长龙山组与景儿峪组;第二条为早古生界地层,主要为馒头组、徐庄组、张夏组、崮长凤组与冶里组;第三条剖面为陆相沉积,为红庙岭组。
2.1 中元古界
2.1.1下马岭组
本组主要岩性为炭质、硅质页岩(如图1),
颜色较深,上部为浅绿色凝灰质页岩。
水平层
理发育,分布范围广。
中间夹有钾质斑脱岩,
灰白色,厚约5cm,为火山灰中二氧化硅溶于
水后,经过脱玻化、成岩作用形成。
每一层斑
脱岩代表一次火山喷发,推测在历史时期,本
地区发生过间歇性火山喷发。
经过锆石测年为
13.6亿年。
新观点认为下马岭组属中元古界,
下马岭组与长龙山组的界线为中、新元图1
古界界线。
中间有小型侵入岩床,岩性为中性
玄武岩,发福气孔,但大多气孔被方解石充填,
经过测年,此侵入体与房山侵入体的时间一
致。
综上推测长龙山组沉积环境为闭塞海湾沉积。
2.1.2长龙山组
本组下部为含砾粗石石英砂岩,结构成分
成熟度高,大地构造性质稳定,发育楔状交错
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以及水平层理(如图2)
属滨海上部沉积,代表了海侵时间的开始。
上图2
部为灰白色薄——厚层石英砂岩,中间有下伏雾迷山组燧石团块风华后的黑色石英。
发育透镜状交错层理,潮汐交错层理(脉状、透镜状、波状交错层理合称潮汐交错层理),属潮坪沉积。
2.1.3景儿峪组
本组主要岩性为中厚层白云岩,灰白色,水平层理发育。
中间夹有薄层泥灰岩,致密细腻,具有泥质条带及缝合线构造。
2.2下古生界
2.2.1馒毛组
馒毛组主要岩性为白云质泥岩,紫红色,含食
盐假晶(但未观察到)。
反映了干旱的潮上带
沉积环境即萨布哈环境。
沿着岩石裂隙发育一
层很薄的浅色物质(如图3)即洗白现象。
由
于后期水沿着裂隙进入,Fe3+ 被还原成为Fe2+,
由红色变为浅色。
图3
2.2.2徐庄组
徐庄组主要岩性为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互
层,泥质条带灰岩多于鲕粒灰岩(鲕粒灰岩:泥质条
带灰岩<1:1),但以鲕粒灰岩旋回为主,向上鲕粒灰岩
厚度加大,反映了海水加深的沉积环境。
此处灰岩
部分呈竹叶状(夹有一些角砾,图4)在泥岩未成岩
之前,由于风暴袭击作用,泥质物质被打碎,后期沉积作用图4
形成竹叶状灰岩,每一层竹叶状灰岩反映了一次风暴的袭击。
2.2.3张夏组
张夏组主要岩性仍为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互
层,鲕粒灰岩多于泥质条带灰岩(鲕粒灰岩:泥质条带
灰岩>1:1),此处竹叶状灰岩有氧化圈。
本组发育泥晶丘
(球状体,在藻类作用下形成),粒状叠层石(图5)三
叶虫,小壳化石。
还发育缝合线,在压溶作用下,水分
沿着层面逃逸,溶解碳酸盐物质,后期泥质物质充填,
形成缝合线。
图5
2.2.4崮长凤组
崮长凤组主要岩性为泥质条带灰岩,夹有竹叶状灰岩。
竹叶状灰岩与张夏组不同,不具有氧化圈。
但风暴砾屑排列较张夏组有序,反映了较小能量的风暴。
2.2.5冶里组
冶里组底部为灰白色颗
粒灰岩,颗粒接触,反映了
动荡的沉积环境。
向上发育
竹叶状灰岩。
2.2.6红庙岭组
红庙岭组主要岩性为粗
砂岩、细砂岩、粉砂岩。
本
组为陆相河流沉积环境,共
由9个旋回组成,每个旋回
下部均为砂岩,反映了沉积
基面的下降。
下部颜色较深,
反映了潮湿的沉积环境,为
河漫滩沉积。
上部为浅黄红图6
色,反映了干旱的沉积环境。
本组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冲刷构造,有较多植物化石。
河漫滩沉积较薄,且多为成熟度低、磨圆分选差的近源沉积物,由此推测为辫状河流沉积。
3 构造
3.1 褶皱
在下马岭组中发育复杂褶皱,根据观察及分析为背斜。
其中核部为侵入岩,翼部为下马岭的泥岩。
3.2断层
长龙山组底部发育有断层,根据观察及分析,推断为
4沉积环境分析
地层单位厚
度
m 岩
性
柱
岩性简述环境
界系统组
上古生界二
叠
系
上
二
叠
统
红
庙
岭
组
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共9个旋回辫状河
流沉积
下古生界奥
陶
系
下
奥
陶
统
冶
里
组
灰白色颗粒灰岩浅海寒
武
系
上
寒
武
统
崮
长
凤
组
泥质条带灰岩,夹有竹叶状灰岩陆表海
盆地中
寒
武
统
张
夏
组
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互层(鲕粒灰岩:泥
质条带灰岩>1:1)
徐
庄
组
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互层(鲕粒灰岩:
泥质条带灰岩<1:1)
潮下带
沉积下
寒
武
统
馒
毛
组
白云质泥岩,紫红色,含食盐假晶干旱潮
上带沉
积
新元古界青
白
口
系
景
儿
峪
组
中厚层白云岩,灰白色,水平层理发育。
中
间夹有薄层泥灰岩,致密细腻,具有泥质条带
及缝合线构造
碳酸盐
潮坪
长
龙
山
组
上部为灰白色薄——厚层石英砂岩,下部为含
砾粗石石英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板状交错层
理、潮汐交错层理
潮坪
沉积
下
马
岭
组
灰黑色炭质、硅质页岩,中间夹有钾质斑脱岩,
水平层理发育
闭塞
海湾
沉积
4 地质发展史
吕梁运动后,华北板块进入相对稳定的盖层发育阶段,早期由于地壳较薄,具有相当的活动性,广泛发育裂堑。
接受青白口系长龙山组、景儿峪组滨浅海沉积,新元古代末期,奔去整体上升成陆,在约2亿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遭受剥蚀夷平,缺失震旦系和早寒武世早期沉积,早寒武世中期本区再度下降接受沉积,形成府君山组与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合的接触关系。
古生代伊始,华北板块作为一个整体再度下降接受沉积。
由于早寒武世晚期至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本区发育以鲕粒灰岩、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藻灰岩为代表的动荡浅海环境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