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防洪治水: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统一治理江河,发展灌溉创造了条件。
此时期的水文化为适应自然、满足人口增加及安居乐业的需求,对江河堤防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水文化的代表性灌溉工程有关中的郑白渠、成国渠,以及为开拓岭南修建的灵渠,使湘漓通航。
自汉代起,为巩固国防,在西北屯边垦殖,开发了青海的湟水流域、宁夏的河套地区和甘肃的河西走廊。
(2)隋唐宋时期隋炀帝修通了南北大运河。
特别是唐朝,国泰民安,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垦荒地,修筑圩垸,以及荆江和汉江堤防;塘堰灌溉遍布,并已有提水灌溉,灌溉面积大为扩大,作物单产和总产大大提高。
公元1069年,宋神宗时期,支持王安石变法,水文化出现了《农田利害条约》法令,设立了农田水利官,“四方争言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复兴”。
北宋徽宗,提倡围湖造田。
南宋时期,珠江口大规模修堤围垦,太湖、浙东建设海塘,以及著名于后世的苏北以范仲淹命名的“范公堤”等。
唐诗、宋词,人文传记和小说兴盛,以及李白、杜甫、王羲之、柳宗元等诗词和书法家都给后世留下了大量有关水利方面的文笔墨迹。
此时期的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相互交融,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
(3)元明清时期到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全国人口已达4.1亿,耕地面积达0.73亿hm2,复种指数达110%,这些均得益于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发展。
如元代屯田,不仅在西北,而且还扩展到东北和西南边疆。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更把荆江大堤连成整体,又修筑武汉市堤、黄广大堤,以及安徽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康熙和雍正年间,又拨专款修筑湖广堤围,修堤围垦极盛,即“湖广熟,天下足”。
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中,都有很多有关水的精彩描述。
水文化充分反映了封建盛世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农田灌溉:(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贡献
古代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古代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古代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是人 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02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 程
THEME TEMPLATE
水利工程的起源
古代水利工程: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可以追溯到夏朝
水利工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利工程成就:秦朝时期,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影响:水利工程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 平。
秦汉时期:大规模农田灌 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 渠
隋唐时期:灌溉技术进一 步发展,如大运河、龙首 渠
明清时期:灌溉技术达到 高峰,如京杭大运河、黄 河灌溉工程
现代:灌溉技术更加先进, 如喷灌、滴灌、微灌等
农田灌溉的重要作用
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灌溉,可以保证农作物的水分供应,提高产量。 改善土壤质量:灌溉可以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土壤侵蚀:灌溉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侵蚀,保护耕地。 调节气候:灌溉可以调节局部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THEME TEMPLATE
水利工程对农田灌溉的影响
水利工程可以调节河流流量, 保证农田灌溉用水的稳定供应
水利工程可以防止洪涝灾害, 保护农田不受水灾影响
水利工程可以改善农田灌溉条 件,提高灌溉效率
水利工程可以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粮食产量
农田灌溉对水利工程的需求
谷雨与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谷雨与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谷雨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季的收官和夏季的开始。
谷雨时节,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本文将探讨谷雨与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赖以繁荣的基础就是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通过修建水利设施,调节农田灌溉供水、排水、防洪等,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始于至少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
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修建渠道和灌溉用途。
随后的周、秦、汉、唐等朝代,农田水利工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使得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得到更好的合理利用,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与发展。
建设了大型灌溉工程如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渠道引水等,使得中国农田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遥感、GIS等,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二、谷雨对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1. 稳定农业生产:谷雨时节,正值春季末期和夏季初期,是一年中气候转折的关键时期。
此时,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提供的灌溉水源,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和高产。
2. 调节水资源:谷雨时节,雨水较多,通过合理修建水利设施,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和调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谷雨期间的灌溉工作也可以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进行,从而调节水源供应。
3. 防洪抗灾:谷雨时节,常常伴随着降水较多的天气,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洪措施,如修建堤坝、建造排水渠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农田和农作物的安全。
4.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提供持续的水源供应,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并提高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如遥感、GIS等,可以帮助农民进行精准化的灌溉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和农业技术
古代农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和技术
灌溉工程:修建水渠、水井等设施,保证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 排水工程:建设沟渠、水闸等设施,及时排除农田中的积水。 防洪工程:修筑堤坝、水库等设施,防止洪水对农田的侵害。 土地改良工程:通过深耕、施肥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量。
古代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保障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建设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
灌溉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多种灌溉技术,如水车、筒车、翻车等,以满足农田灌溉需 求。
农业工具: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种类繁多,如犁、耙、耧车等,这些工具在不断改进中提高了 农业生产效率。
古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添加标题
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设立专门机构,派遣官员推广农业技术,鼓励农 民采用新技术。
添加标题
技 田 中 单 击 此
术 水 国 处 添 加 利 古 副 标 题 和 代 内 容
农 的汇 报 人
业 农:
XX
目录
CONTENTS
壹
添加目录标题
贰
农田水利
叁
农业技术
肆
农田水利和农 业技术的关系
添 加 文 档 标 题
农 田 水 利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农田水利的起源: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 的需要,推动了农 田水利的兴起。
促进农业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农 业现代化进程。
改善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的水资源状况,减少水患灾害,提高农村的生活 环境质量。
推动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材、机械、电力等,促进区域 经济的繁荣。
古代农田水利的局限性和问题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一、概述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古代农业社会在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方面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工程项目。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灌溉技术。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探讨,包括其发展历史、主要类型以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早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以开凿水渠和修筑堤坝为主,以满足当时农业社会对于灌溉水源的需求。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向更为复杂和先进的形态演进。
在商代,由于城邑的兴起以及对高效农田的需求,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表现为修建灌溉渠道、堤坝和水门,以及兴修水车和灌溉设施等。
商代末期,出现了以灌区为单位的灌溉系统,为农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随着周朝的兴起,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周朝时期,农田水利工程更加强调渠道的规模和技术。
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筑堤塘以及建造水车等成为主要特征。
尤其是西周早期,“依水傍城”成为一种常见的规划方式,将水利工程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到了秦汉时期,农田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的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引水渠道、堰坝、隧洞和水轮机等。
在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工程迅速发展,伴随着农田灌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中国农业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主要类型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引南北海、河渠灌溉、隧洞工程和蓄水工程等多种类型。
1. 引南北海引南北海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这一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南海和北海两大水源,为黄河流域的农田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引南北海的工程规模宏大,涉及的地域广阔,对当时的农田灌溉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2. 河渠灌溉河渠灌溉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通过修建水渠和灌溉渠道,将水源引入农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源。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上,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些技术不仅促进了农作物的种植,也对解决农田的排水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古代农田水利技术的起源与发展1. 水利工程的初见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开始使用简单的水渠和水坝以引水灌溉农田。
这些简单的水利工程虽然并不完善,但已经为后来更复杂的水利系统奠定了基础。
2. 夏朝与商朝时期的水利工程夏朝和商朝时期,农田水利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
据《尚书》记载,当时已经开始修建遏汉河、马官堤、规划水田的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为农作物的种植和粮食产量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创新春秋战国时期,农田水利技术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韩非子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提到:“河渠既疏,民*自衣食。
”越来越多的水渠和水坝被修建,使得灌溉系统更加完善,农田水利技术也成为当时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古代灌溉技术的应用与改进1. 渠道灌溉渠道灌溉是中国古代灌溉技术的一大重要创新。
通过修建水渠将水引入农田,使得水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在北方地区的河渠灌溉系统更加发达,而南方地区则主要依靠引地水进行灌溉。
2. 井灌与机械灌溉井灌是指通过修建水井,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机械灌溉工具,比如木质水轮、铜制水泵等,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3. 集雨灌溉中国古代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灌溉技术,即集雨灌溉。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山区和干旱地区,通过修建集雨池和沟渠,将雨水集中储存以供灌溉使用。
这种集雨灌溉技术不仅弥补了缺水的问题,也为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三、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提高农作物产量农田水利与灌溉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大推动力。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一、引言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的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1. 大禹治水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
相传大禹治水时,他率领众人修整河道、开凿渠道,成功解决了洪水频发的问题,使得农业生产得以顺利推进。
2. 道家的农田水利思想在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中,道家对于农田水利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敢开,开其兑,置其事,终身不敢弃”的道理,这种思想对于水库灌溉工程的发展有所启示。
3.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在秦汉时期,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广泛的治水和灌溉工程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此后,汉代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水和灌溉工程建设,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三、农田水利与灌溉的主要技术1. "三畦制"和"田、亩制"中国古代农田水利的特色之一是采用了"三畦制"和"田、亩制"。
"三畦制"是将田地划分为三段,分别用于灌溉、浸润和排水,以充分利用水源。
"田、亩制"则是将农田按照一定规格统一划分,为灌溉和治理提供了方便。
2. 井、渠和水车古代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还采用了井、渠和水车等技术。
井是取水的重要手段,通过井可确保农田水源充足。
渠道则用于引导水流,并将水源输送到田地。
水车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田水利的效率。
四、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古代的农田水利与灌溉工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良好的灌溉系统使得农作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有效解决了干旱和缺水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
2. 解决了水患问题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解决了水患问题。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是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需求,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发展历程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当时,人们主要依靠天然水源,如河流和湖泊供应灌溉需求。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并利用小型的人工水渠,以改善灌溉条件。
而到了商、周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人们开始修筑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解决农业灌溉和防洪需求。
例如,黄河上游的灵渠和陈家沟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当时的农田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
2. 技术特点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
首先,人们善于利用地形和水流的自然特点,采取开凿渠道、修筑堤坝等方式,使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其次,古代农民还发明了灌溉工具,如水车和水轮,以提高灌溉效率。
此外,他们还研究水的引流、分配、排放等技术,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注重防洪措施,如修筑堤坝和挖掘用于排水的水渠等,有效地减轻了洪水灾害的影响。
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灌溉系统的建设解决了农田的水源问题,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其次,恰当的引水和排水系统有助于改善土壤的湿度和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农田水利工程的防洪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对农业的破坏,增加了农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现代意义尽管如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已远远超过了古代,但古代的技术和经验对今天的农田水利工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古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在自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善于利用水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是指通过灌溉、排水、防洪等方式,充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农田水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
第一部分: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与突破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在中国尤为重要。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探索农田水利的方法。
他们通过修建沟渠、堤坝等设施,解决了季节性和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这些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城市和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第二部分: 农田水利在封建社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农田水利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出现了,如灌区、水坝等。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解决了民众的饮水和生活用水问题。
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第三部分: 现代农田水利的挑战与变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国农田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
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农田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推广高效灌溉技术等。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这些措施和变革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农田水利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农田水利在中国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农田水利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也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因此,中国应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农田水利技术,以适应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挑战。
结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农田水利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文明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农田水利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表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开创者禹治水,修复黄河河道,确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多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周穆王修建了鄂渚(今湖北鄂州)工程,解决了洪涝频发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集权制度,推行修筑大规模水利工程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 建立了灵渠,使汾河与黄河形成联通,提供了农田灌溉和水运功能。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武帝时期,荆州刺史夏侯勤修建了襄樊渠,使得河南、湖北及荆襄地区的农田获得充足的水源。
6. 隋朝(581年-618年)- 隋炀帝时期,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运河和大量灌溉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运和农田灌溉的效率。
7. 唐朝(618年-907年)- 唐太宗时期,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兴修渭河、漳河等水利工程,提供了灌溉农田的水源。
8.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时期,岳飞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如修建了稻田沟、塘沟,解决了华南地区水灾问题。
9.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时期,继承了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遗产,继续修建和完善了灌溉渠道和水闸。
10.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工程师郦道元主持修筑了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万福渠,解决了关中地区的水源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11. 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时期,修建了杭州至嘉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江南地区的农业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注重修筑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在于提高灌溉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是指对农田进行灌溉、排灌和提供灌溉用水的一系列工程和措施。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田水利的起源农田水利在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起。
当时的农民开始意识到水的重要性,开始通过人工开凿灌溉渠道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水源。
随着人类对水源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农田水利逐渐发展壮大。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1. 蓄水灌溉系统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灌溉方式。
蓄水灌溉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通过修建水库、大型灌溉渠道和排水渠道,将水资源有效地分配给农田。
这种系统可以在干旱季节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技术创新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中,人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例如,他们对渠道的设计和修建技术进行改进,增加了渠道的承载能力,提高了水流的稳定性,减少了水浪和冲刷的问题。
同时,他们也发明了灌溉机械,如水轮机和提水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农田水利的影响1. 提高农田产量农田水利对农田产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农作物能够得到足够的水分,从而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许多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有效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保障了人民的口粮供应。
2. 促进农业发展农田水利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稳定的水源为农业提供了保障,农民可以更多地种植水稻、小麦等高产作物,农田水利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农村经济的繁荣。
3. 促进社会进步农田水利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利益,也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了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农田水利带来的农业发展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项技术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对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一、农田水利的发展农田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人就开始利用水源进行农业生产。
最初的农田水利是简单的灌溉系统,采用引水渠、堤坝和水门等基本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以后,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古代,农田水利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两个重要的因素:灌溉和排水。
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灌溉系统通过引入水源,满足了农作物对水的需求,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排水系统则通过排除积水,减少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提升了土地的肥沃度和可耕作性。
二、农业技术的进步除了农田水利,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农民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渐掌握了一系列农业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首先,农业工具的改进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代农民发明了犁、耙、耧等农具,使得耕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这些农具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能够提高农田的开垦和利用效率。
其次,科学的种植技术也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古代农民掌握了季节适宜的播种期、良好的肥料施用、科学的田间管理等技术,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另外,畜牧业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驯化家畜,古代农民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效率。
同时,牲畜的粪便可以被用作有机肥料,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三、社会和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与农业技术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改良农田水利系统,农民能够更好地调节灌溉和排水,提高土地的产出。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还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系统
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系统中国古代的农田与灌溉系统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农耕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农田与灌溉系统不仅为古代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田与灌溉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一、古代农田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农田的形成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最早的时候,人们采用的是“斑地”的耕种方式,即只开垦一小块土地进行农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实行“连片大田”制度,将散落的小块农田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农田。
到了秦汉时期,农田体制进一步完善,并开始进行土地的测量和划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根据平均耕种面积进行重新分配,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同时,针对不同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的情况,还逐渐发展出了山地田、坡耕地、水田等不同类型的农田,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在农田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灌溉系统的建设。
二、古代灌溉系统的建设与运用古代中国的灌溉系统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人们利用附近的河流和湖泊进行简单的引水灌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建设更加完善的灌溉系统,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古代中国灌溉系统的主要形式包括水渠灌溉、井灌和引黄灌区等。
水渠灌溉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古代人们开凿水渠将河水引到农田中进行灌溉。
井灌则是通过挖井取水,并利用人力或牲畜的力量将水引入农田。
引黄灌区则是指利用黄河的水源进行灌溉,这种方式在北方地区广泛应用。
此外,在灌溉系统的建设中还广泛运用了堰闸、水轮等水利设施,以调节水流和提高水利效率。
通过这些灌溉系统的运用,古代农田得以正常生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并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三、农田与灌溉系统的影响古代农田与灌溉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
中国历史中的水利工程与农田灌溉一、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水利资源而闻名,水利工程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田灌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追溯到相当早的时期,早在殷商时期,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简单的水利设施,如船梁灌溉法、束水占田法等。
二、先秦时期的水利工程在先秦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例如,公元前5世纪的《诗经》中就有许多记载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故。
《国风·邶风·车邻之言》讲述了一位叫邶风的官员,利用水利工程解决灌溉问题,为百姓带来了丰收和福祉。
这个典故显示了水利工程在古代农田灌溉中的巨大作用。
三、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水利工程和灌溉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和蜀渠。
灵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是连接渭河与洛河的一条运河,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水解决关中地区的灌溉问题。
灵渠的修建为后来的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也为灌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经验。
四、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在现代,农田灌溉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和创新。
以20世纪为起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
引入了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灌溉系统,提高了水利利用效率和农田灌溉的精确性。
另外,还出现了更加节能环保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五、水利工程的影响与意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农田灌溉的发展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统计,中国的灌溉面积已经超过1亿公顷,全国有超过2亿农民直接从事农田灌溉工作。
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水利工程在中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水利工程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六、未来的水利工程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水利工程的发展还将继续迎来新的突破。
预计,未来的水利工程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谷雨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时期
谷雨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时期古代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谷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是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文将就谷雨时期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作一概述。
一、谷雨时期的背景谷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西周时期的末期。
此时,虽然农业生产已经相对发展,但地方领主的割据和内外战争的频繁让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不过,正是在这一时期,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开始打下,并日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谷雨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发展1. 河道疏浚和治理在谷雨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河流的疏浚和治理,以保护农田和改善灌溉条件。
他们运用工具和劳动力来清理河道,移除淤泥和杂物,保证水流畅通。
同时,他们还开辟了一些洪水容纳区,以防止洪水对农田的侵袭。
2. 水渠的开凿和修建为了更好地供水灌溉农田,谷雨时期的人们开始开凿和修建水渠。
他们利用附近的山川,引水入田。
这种人工渠道的建设不仅减轻了农田的灌溉负担,还确保了灌溉水的供应稳定。
3. 水库和水塘的建设为了应对干旱和水荒的情况,人们在谷雨时期也开始建设水库和水塘,以储存雨水或河水供农田灌溉使用。
这些水库和水塘对于保护农田免受干旱和水荒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引水设施的改进在谷雨时期,人们开始改进引水的设施。
他们修建了更高效的渠道和闸门,以便更精确地控制水流。
此外,他们还发明了水轮机和翻斗车这样的机械设备,以提高水力利用效率,解放人力。
5. 改进土壤保持措施为了保护农田不受水流冲刷,谷雨时期的人们也开始采取措施来改进土壤保持。
他们修建了防护墙和固定梁,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三、谷雨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影响谷雨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对于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大大增加了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
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古代中国农田水利1、简介1.1 背景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对于保障农作物灌溉、排水和防洪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概况,包括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以及水利制度和管理等方面。
2、水利发展的历史背景2.1 历史演变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早期的人工灌溉到后来出现的水车、水轮、风车等机械设施,水利工程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
2.2 重要事件和人物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如白水南迎、杨广修渠等,他们为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主要的水利工程和技术3.1 水渠系统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水渠系统的建设。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使用的水渠类型、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3.2 水车和水轮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常常利用水车和水轮等机械设施来提高灌溉和排水效率。
介绍水车和水轮的种类、原理以及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
3.3 防洪工程古代中国经常面临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防洪工程在农田水利中占据重要地位。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一些防洪工程,如堤坝、河道疏浚等。
4、水利制度和管理4.1 水利法规和政策古代中国有一系列涉及农田水利的法规和政策,旨在保护水利设施,规范水利管理。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制度和管理中的一些重要法规和政策。
4.2 水利管理组织古代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组织,包括水利灌区、水工队等。
介绍古代中国农田水利中的管理组织和他们的职责。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查看附件文件。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法律基础文件。
该法规定了农田水利的管理原则、重点工程建设等内容。
6.2 水渠管理规定水渠管理规定是古代中国农田水利的具体实施细则。
该规定包括水渠建设、维护、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6.3 防洪法防洪法是古代中国防洪工程的法律依据。
中国农田水利史
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田水利史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农田水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进行简单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例如修建水渠、築堤等,以解决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问题。
这些简单的水利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为农田的耕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商代的宫城遗址就发现了灌溉农田的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修筑长城和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提供了保障。
而汉代的农田水利更是达到了巅峰,大规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南宋时期的赵构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开凿运河、修建水库等,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供了便利。
明代时期,杨慎修提出了“治水先治理,治理先治人”的水利理念,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为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引黄灌区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当前,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正朝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农田水利的管理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业知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二)一渠水里的智慧(农田水利发展史)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
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
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从大禹治水至今,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已有4000多年历史。
1、大禹治水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冲毁了许多房屋和农田,百姓们流离失所,很不安定。
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帝命令部下一开始采取“水来土掩”的办法,不断增高堤坝想阻挡洪水。
可洪水还是越涨越高,冲毁了堤坝,造成更大的水灾。
后来,大禹对全国的大山大川考察一番后,决定利用疏通河道的办法,引水东流入海,成功的解决了黄河水患,并发明了沟洫(xù)这一最早的水利灌溉系统。
传言道,大禹治水,三顾家门而不入。
2、沟洫农业战国之前,劳动人民将治理水患时采用的疏通水道的方法运用在了农田里,在农田四周修建起纵横交错的沟洫。
沟洫就是田间水道的意思。
这些田间的水道逐级加宽,最后通往河流。
这样,人们就可以引来河水灌溉农田,这是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被称为沟洫农业。
沟洫灌溉系统发展到西周时,最为成熟。
当时道路与渠道纵横交错,把农田分割成大小整齐的方块。
每900亩分成9个方块田,每块100亩,形状很像一个“井”字,所以叫做井田。
(沟洫灌溉系统)(井田)3、水渠水渠:通过修筑长长的渠道,将水引到需要供水的地方,多用于航运、养殖及蓄水灌溉。
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海河一带,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引漳十二渠,造就了数百年间邺县一带的繁荣昌盛。
黄河流域方面灌溉渠系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公元前246年,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
该渠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4万余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摘要: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关键词:中国农业水人工灌溉重视农田水利Abstract:Chinese agri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erms of water conditions have been very satisfactory. China climate in most areas affected by the monsoon rainfall is ver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year often can not meet the need to ensure that agriculture needs by artificial irrigation.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base. Water conservancy, except water, human surviv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has always been a country event. So since ancient China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works.Key words: Chinese agriculture, water, artificial irrigation, attention,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前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大禹治水至今,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已有5000多年历史。
中国古代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工程。
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
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正文: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一、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代表型式。
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
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
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
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
如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前591年间楚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当时是由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
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
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土壤。
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李冰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鱼嘴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
三者构成完整的灌溉枢纽。
都江堰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在施工和管理上如以当地竹石等作建筑材料设立石人水尺以观测入江水量等也有许多合乎科学的创造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除灌溉效益外防洪、航运均蒙其利有力地促进了川西平原经济的繁荣。
黄河流域方面灌溉渠系的发展特别引人注目。
其中以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规模最大。
该渠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由水利家郑国主持兴建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余顷。
西汉时期关中地区渠系建设进一步发展。
其中和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建于太始二年公元前95灌溉面积约4500余顷。
辅助郑国渠灌溉的还有六辅渠。
在渭水及其支流上则有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氵韦渠1san 2wei等。
引用洛水的灌溉工程有以井渠施工技术著称的龙首渠但此渠不久就告废毁。
当时关中经济的繁荣也与发达的水利建设有关。
倪宽在六辅渠的管理运用方面还有二项新的创造那就是在我国首次制订了灌溉用水制度。
“定水令以广溉田”由于制定了灌水制度促进了合理用水因而扩大了浇地面积。
灌溉用水制度的制定是我国农田水利管理技术的重要进步。
此外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水利也取得重要成就。
除今河套和河西走廊外今新疆地区西汉时广兴屯田也注重灌溉工程。
华北地区则有引汶水和巨定泽水的渠系工程。
这一时期除大型渠系外陂塘蓄水、陂渠串联、水库蓄水、坎儿井以及凿井等灌溉工程也相继兴起。
陂塘蓄水工程仍以东周时建成并屡经修浚的芍陂为代表。
陂渠串联的工程型式在淮河和汉水流域一带较发达以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建成的白起渠为最早。
这一带丘陵起伏大小陂塘遍布白起渠利用这一地形从汉水支流蛮河开渠引水将分散的蓄水陂塘与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区的灌溉保证率。
汉元帝建昭五年公元前34 南阳太守召信臣在汉水支流唐白河流域修建的六门□又称六门陂也是陂渠串联形式。
由于这一带水利发达后人曾将南阳水利与都江堰和漳水十二渠相媲美。
颍水下游著名的鸿隙陂也是类似的工程。
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水上的智伯渠是一座能有效调节河水的灌溉水库。
坎儿井则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引取渗入地下的雪水进行灌溉的特殊灌溉工程型式西汉时期已见诸记载。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井在今河南的战国遗址中也有发现。
淤灌、放淤和盐碱地改良古代北方有大面积盐碱地存在。
战国时期已知滨河盐碱地的产生是河流侧渗抬高地下水位的结果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改良措施包括开挖窄而深的农田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放淤压碱施用动物粪便以改善土质等等。
当时人们受河流决口泛滥淤泥肥沃田地事实的启发在兴建灌溉工程时就有意利用淤灌和放淤以改良土壤。
如漳水十二渠和郑国渠、白渠在改良盐碱地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效果。
农田水利科学技术成就在水资源方面《管子·地员》则对地下水质埋藏深度以及和地表土壤性质、作物种类、产量高低的关系等都有所说明。
《吕氏春秋·圜道》则指出了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的事实并描述了海洋上空水汽被季风吹向大陆、形成降雨尔后汇为河流、东南入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对于地面水《周礼·职方氏》罗列了全国九州河流和湖泊的分布指明了哪一些是有灌溉利益的水源。
在农田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方面《管子·度地》的一些论述表明当时对明渠水道坡降的计算、有压管的流水力学现象、水跃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所认识。
都江堰除利用石人水尺以测量水位的设计外渠道进水口位置选择与弯道环流现象的应用等也都有重要意义。
龙首渠的大型无压隧洞标志了当年测量和施工的较高水平。
当时的引水渠首已普遍建有闸门渡槽也已出现凿井开采地下水以及井壁衬砌技术已较成熟并且已知在开采井水灌溉时利用日照提高水温。
西汉中期在六辅渠上还出现了见于记载的中国第一部灌溉管理法规。
三、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诸流域农田水利建设均有发展其中尤以淮河流域的陂塘建设成就突出。
1、陂塘建设和排涝工程东汉以后曹魏在淮河南北大兴屯田修建陂塘等灌溉工程数量不少。
当时为发展稻田还曾开凿广漕渠及淮阳、百尺二渠引汴水接济颍水以补本地区水量的不足。
这一带的陂塘兴修情况在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记述较详。
除淮河流域外南阳唐白河流域的陂塘仍较发达。
近年来在陕西汉中地区以及四川、云南等省的东汉墓中出土不少陶制陂塘模型说明这些地区也曾普遍修建陂塘。
但黄淮海平原地区也出现排水不畅多雨即涝少雨即旱的问题。
汉代兴建的鸿隙陂就因排蓄处理不当几度兴废。
西晋时期淮泗流域涝灾严重。
咸宁四年278杜预指出陂塘阻水排泄不畅是涝灾原因之一他主张废弃曹魏以来新建陂塘和疏浚排水河道的建议得到实行。
但后代在这一地区的蓄泄问题上仍有反复。
此外西晋初年在黄河北岸今安阳、邯郸专区一带北魏中期在今河北省衡水、沧州专区及其以北涝情严重地区也曾提出或实施大面积的排水计划。
西汉末至三国时期还发明了一些灌溉和利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翻车龙骨水车、渴乌虹吸管、水排等。
2、江南农田水利的兴起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江南水利也逐渐兴起。
扬州水利在东汉中期已有明确记载。
三国时孙吴及南朝在建康今南京建都附近水利普遍开发其中位于句容县的赤山塘唐代改名绛岩湖规模最大灌田万顷。
晋代在今丹阳所修的练塘及今镇江东南的新丰塘灌溉面积也都有数百顷之多。
钱塘江流域水利工程则以东汉永和五年140修建的绍兴鉴湖最为著称。
鉴湖调蓄发源会稽山的山溪水量再开渠引水灌溉“若水少则泄湖溉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直至南宋一直发挥着显著的灌溉和防洪效益。
其他水利设施还有建于东汉的湖州荻塘和吴兴塘、长兴的西湖以及建于南朝的瓯江丽水通济堰等。
在长江中游地区今湖北江陵、松滋、安陆一带农田水利也有新的开发。
继西汉召信臣之后东汉杜诗在唐白河流域又新建一些灌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