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人员配备(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伦理与道德是历时甚至共时地存在着的两个概念。

(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理的最初意义指灵长类生物的持久居留地。

人既是群居的动物,又有个人自由意志。

如何协调群体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行为既合理而又可以预期,从而持久地居留,便产生了伦理。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而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②二者的关系。

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2)中国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是指人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

而道德就是“得道”。

②两者的关系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本质的人的理性与原理。

这些理性与原理,当走出思维与意识,而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所谓的“道”。

“得道”,就是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是有了“德”。

这样,伦理与道德相接相通。

(3)企业管理的伦理解释①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

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

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②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计划的实施(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计划的实施(圣才出品)

第九章计划的实施[视频讲解]9.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目标管理:目标的性质和目标管理的过程■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业务流程再造重难点导学一、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的性质(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范围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这个体系的顶层包含组织的远景和使命陈述。

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

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有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2)目标网络目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目标的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工作。

其内涵有:①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②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③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订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④组织制订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3)目标的多样性企业任务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

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在考虑追求多个目标的同时,必须对各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区分。

(4)目标的可考核性目标考核的途径是将目标量化。

目标可考核性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意思:人们必须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期末,我如何知道目标已经完成了?”(5)目标的可接受性一个目标对其接受者如果要产生激发作用的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组织职能
定义
组织职能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以便员工能够有序、高效地开 展工作。
内容
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人员的配备、责权关系的确立、具体工作的 协调等。
重要性
组织职能是管理职能的核心,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 增强组织稳定性。
领导职能
定义
领导职能是指影响和激励员工,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系统管理方法
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进行管理。
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社会学关系
管理学与社会学相互影响,管理 学研究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管理, 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 系。
与心理学关系
管理学与心理学相互渗透,心理 学为管理学提供理论基础,管理 学则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
与经济学关系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 方法》第6版课件完整版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 管理职能 • 管理学应用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简介
作者:周三多
内容:介绍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实践,涵盖了组织管理、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 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
公共部门管理实践
公共服务质量管理
公共部门管理实践中,公共服务质量管理是重要环节,涉 及服务标准制定、实施和改进,以提高公众满意度。
公共资源管理
公共资源管理实践涉及公共资产、资金和自然资源的管理, 以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政策实施与监管
政策实施与监管实践关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以确保 政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公正。
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以泰勒为代表,强调通过科学的方 法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了工业生产的 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21章)【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7-21章)【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1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控制及其分类1.控制的必要性(1)控制是为了保证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

有效的控制不仅要求选择关键的经营环节,确定恰当的控制频度,收集及时的信息,而且要求合理运用预算或非预算的控制手段。

(2)控制的必要性①环境的变化。

企业面对的不是一个完全静态的市场,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

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保证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

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

然而,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

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

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的类型(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①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

即Z=f(t)。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②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

若先行量为W,则Z=f(W)。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

即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

即Z=f(Kt)。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进行程序控制或跟踪控制,而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圣才出品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伦理与道德是历时甚至共时地存在着的两个概念。

(1)西方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理的最初意义指灵长类生物的持久居留地。

人既是群居的动物,又有个人自由意志。

如何协调群体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行为既合理而又可以预期,从而持久地居留,便产生了伦理。

伦理的原初形态或自然形态就是风俗习惯。

而道德是指在一定的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②二者的关系。

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说,“德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

(2)中国文化的伦理与道德①概念。

“伦”是指人所处于其中的那个共同体,以及个人在这个共同体中的地位;伦理是指关于“伦”的理性和原理。

而道德就是“得道”。

②两者的关系伦理是人之所以为人,即单个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体本质的人的理性与原理。

这些理性与原理,当走出思维与意识,而具有意志与行为的意义时,便是所谓的“道”。

“得道”,就是具有了“伦理上的造诣”,也就是有了“德”。

这样,伦理与道德相接相通。

(3)企业管理的伦理解释①伦理的真义是“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这种“本性上普遍的东西”被称为伦理性的实体即伦理性的共同体。

在社会体系中,家庭、民族、市民社会,是伦理实体的三大基本形态。

企业是市民社会中伦理实体的一种具体存在方式,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

②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

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但它不是借助外在强制如法律规范的形式统一性,而是透过精神所达到的统一,因而精神是伦理的文化内核,即所谓“伦理精神”、“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精神”。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方法(圣才出品)
4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三、管理的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内容与实质 (1)内容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 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2)实质 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行政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特别强调职责、职权、 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 2.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1)行政方法的特点 ①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管理者权威越高,他所 发出的指令接受率就越高。 ②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规定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 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
重难点导学
一、管理的方法论 1.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1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管理方法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具 体方案和措施。
(2)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 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其作用是一切管理理论、原理本身所 无法替代的。
3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严肃性。法律和法规的制订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一旦制定和 颁布出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规范性。法律和法规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动的统一的准则,对他们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③强制性。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强制执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 无例外地遵守。否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惩处。 (2)法律方法的作用 ①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管理系统内外部存在着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只有通过法律方法 才能公正、合理、有效地加以调整,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②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义务和作用,这需要管理的法律方 法进行调节。 ③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法律方法的运用,有助于使符合客观规律、行 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化、条文化、固定化,使人们有章可循。 3.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 (1)在管理活动中,各种法规要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就企业管理而言,法律方法不 仅要求企业掌握和运用“企业法”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律,而且也要 掌握和运用民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2)企业应根据国家、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制订自己的管理规范,保证必要的管理 秩序,有效地调节各种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宏观法规在本单位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避 免与法律、法规有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1.组织变革的动因(1)组织变革必要性的简要分析①哈默和钱皮曾在《公司再造》一书中把三“C”力量,即顾客(customers)、竞争(competition)、变革(change)看成是影响市场竞争最重要的三种力量,并认为三种力量中尤以变革最为重要。

②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对组织中的要素进行结构性变革,以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

③组织变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的效能,特别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条件下,要使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自觉地研究组织变革的内容、阻力及其一般规律,研究有效管理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2)组织变革的动因①外部环境因素a.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

b.科技进步的影响。

知识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组织的固有运行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c.资源变化的影响。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原材料、资金、能源、人力资源、专利使用权等。

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顺势变革组织。

d.竞争观念的改变。

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内部环境因素a.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一致,组织一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机构,新的组织职能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b.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c.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低效率现象,其原因既可能是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也有可能是人浮于事、目标分歧。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计划的实施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几个重要的概念(1)战术性计划。

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2)战略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依据,战术性计划是在战略性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性计划的落实。

(3)全面地完成计划。

指组织整体、组织内的各个部门要按一切主要指标完成计划,而不能有所偏废。

(4)均衡地完成计划。

指要根据时段的具体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按年、季、月,甚至旬、周、日完成计划,以建立正常的活动秩序,保证组织稳步地发展。

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

1.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目标的性质(1)目标的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范围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这个体系的顶层包含组织的远景和使命陈述。

第二层次是组织的任务。

在目标体系的基层,有分公司的目标、部门和单位的目标、个人目标等。

(2)目标网络目标网络是从某一具体目标的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工作。

其内涵有:①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②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③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订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④组织制订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与管理学(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与管理学(圣才出品)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视频讲解]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的定义与内涵■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重难点导学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理想。

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目的性来源于人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知识性。

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包括各种科学理论、原理、方法和技艺。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使得管理活动和人类实践一样历史悠久。

2.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使其最大可能地形成有效的社会生产力,是管理应当解决的问题。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我国存在许多科技发明被闲置、先进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协调各种关系要靠有效的管理。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需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将成员的分力组成一致的合力,需要靠管理来完成。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通过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和内涵。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实现物质文明,需要管理工作质的飞跃。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企业技术创新【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2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1.创新与技术创新(1)创新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①生产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2)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技术创新的概念比技术发明宽泛:①技术发明。

发明是一种创新,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

②技术创新。

创新不仅仅是发明,可能是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技术的改善,甚至可能仅是几种未经改变的原有技术的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

2.技术创新的内涵(1)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

①材料创新。

主要内容是寻找和发现现有材料、特别是自然提供的原材料的新用途。

②手段创新。

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

(2)产品创新产品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决定了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其他创新都是围绕着产品的创新进行的,而且其成果也最终地在产品创新上得到体现。

①新产品的开发。

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

②老产品的改造。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③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但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并无突破性的改变。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①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革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a.生产工艺的改革,是指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b.操作方法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使生产过程更加合理,现有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现有材料得到更充分的加工。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组织设计【圣才出品】

第十章组织设计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组织设计概述1.问题的提出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与结构,必须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为此首先要分析管理幅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在管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设计出组织所需的管理职务和各个管理职务之间的关系。

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管理幅度是指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这种数量是有限的。

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

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减小,则管理层次增加。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①扁平结构形态它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扁平结构的优点:a.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b.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较小;c.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得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扁平结构的局限性:a.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b.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量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

②锥型结构形态它是指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锥型结构的优点: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位主管仔细地研究从每个下属那得到的有限信息,并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锥型结构的局限性:a.不仅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而且由于经过的层次太多,每次传递都被各层主管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可能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b.可能使各层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c.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更加复杂。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思想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

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1)顺“道”。

“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后者强调了应该顺道而为,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

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3)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5)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

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8)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9)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

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1)管理思想的形成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基本原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视频讲解]3.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管理原理的特征■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重难点导学一、管理原理的特征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

其主要特征有:(1)客观性。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2)普适性。

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管理原理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3)稳定性。

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

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这个确定性是相对稳定的。

(4)系统性。

四大管理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系统原理1.系统的概念(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复合体”。

(2)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

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管理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

2.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最新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最新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14
人类的管理 活动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21世纪管理者 面临的挑战
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Katz,1974)的研 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 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6
人类的管理 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 点 ✓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与性质
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的定义(续)
本书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 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 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管理的定义(续)
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 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的过程
——哈罗德·孔茨 & 海因茨·韦里克
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 的过程
——加雷思·琼斯
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 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斯蒂芬·罗宾斯
工业革命后 二战以后 20世纪70年代
中国学习管理的必要性
资源短缺 科技落后 专业化社会分工 凝结全体成员力量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完整 版
4
人类的管理 活动
✓人类活动的特 点 ✓管理的必要性 ✓管理的定义
管Hale Waihona Puke 的职能 与性质管理者的角 色与技能
管理学的对 象与方法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创新职能(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管理的创新职能(圣才出品)

第六篇创新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视频讲解]19.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创新及其作用■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的过程和组织重难点导学一、创新及其作用1.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

为了适应系统内外部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调整就是创新。

(3)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是社会接受该系统的前提。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向系统供应的资源在数量和种类上也在不断改变,因此,系统必须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满足变化的需求。

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此外,创新与维持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3.创新的类别与特征(1)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①局部创新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

②整体创新它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2)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创新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企业组织创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企业组织创新[视频讲解]21.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知识经济的特点■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结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重难点导学一、知识经济的特点(1)知识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过程的渐趋复杂使得知识正逐渐取代资本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要素。

(2)生产者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人脑的产物,其本质是不可能与其拥有者相分离的。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设计不能不考虑知识的这种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劳动者与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重新结合的现象。

(3)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知识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企业组织的创新,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结构化或再结构化。

二、企业制度创新1.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1)特征①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的:a.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组织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着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力关系,从而影响着这些参与者在企业决策制定与执行中的行为表现;b.通过决定经营成果的分配,企业制度规范了参与者类群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影响着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成果形成过程中的行为特点。

②不同参与者是通过提供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某种要素来实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的。

这些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决定了要素供应者在企业活动中的相对权利地位。

决定了企业活动中的权力与利益分配的格局,从而决定了企业制度结构的特点。

(2)原因在工业社会,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资本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稀缺的。

工业生产过程主要是资本与劳动结合的过程。

过程源动力的特点决定了资本的所有者在过程开始之初就拥有着选择过程运行的方向、组织过程的推进、处理过程的结果的各种权力。

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1)人们在企业中的两类活动①人作用于物的活动指劳动者利用一定劳动工具借助一定方法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转换,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某种产品的劳动。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沟通(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沟通(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沟通[视频讲解]16.1 本章要点详解本章要点■组织中的沟通重要性■沟通的类别■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重难点导学一、组织中的沟通1.沟通的重要性(1)沟通的含义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

企业与外部人士的交流,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信息传递,领导者与下属的感情联络,控制者与控制对象的纠偏工作,都与沟通相联系。

(2)沟通的重要性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2.沟通过程(1)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2)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3)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4)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5)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6)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7)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地接受。

3.沟通的类别(1)按照功能,沟通可以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

①工具式沟通。

指发送者将信息、知识、想法、要求传达给接受者,其目的是影响和改变接受者的行为,最终达到组织的目标。

②感情式沟通。

指沟通双方表达情感,获得对方精神上的同情和谅解,最终改善相互间的关系。

(2)按照方法,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及电子媒介沟通等。

各种沟通方式比较如表16-1所示。

表16-1 各种沟通方式比较(3)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

指以正式组织系统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②非正式沟通。

指以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

(4)按照方向,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网状沟通。

①下行沟通。

指上级将信息传达给下级,是由上而下的沟通。

②上行沟通。

指下级将信息传达给上级,是由下而上的沟通。

③平行沟通。

《管理系统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管理系统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三:管理的概念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2:查理巴贝奇(英国)3:罗伯特。

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亨利。

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二)对“泰罗制”的评价(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行为科学学派霍桑试验: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3:X、Y理论4:Z理论——威廉。

大内二:“管理科学”学派三:“决策理论”学派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三)经营目标创新(四)经营战略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第二节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二:系统的特征三:系统原理要点第三节人本原理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第四节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效益原理一:效益的概念二:效益的评价三:效益的追求第四章信息化管理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一、信息的含义二、信息化的内涵三、信息化的影响第二节信息化管理的发展一、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三、供应链管理系统四、办公自动化系统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管理挑战与机遇第四节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一、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二、云计算的概念与特征三、云计算的运用四、云计算对管理学理论的冲击(1)劳工分工理论(2)规模经济理论(3)多元化理论(4)层级管理理论(5)财富分配理论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一、伦理、道德的文化真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功利主义道德观二、权利主义道德观三、公平公正道德观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人员配备[视频讲解]
11.1 本章要点详解
本章要点
■人员配备的原则
■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管理人员的考评:贡献考评与能力考评
■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工作轮换与彼得原理
重难点导学
一、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1.人员配备的任务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
①要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开动运转
设计合理的组织系统要能有效地运转,必须使机构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适当的人去占据,使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需进行的每项活动都有合格的人去完成。

这是人员配备的基本任务。

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
由于管理干部的成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组织要在使用的同时、或通过使用来培训未来的管理干部,要注意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人才流动对个人来说可能是重要的,它可以使人才自己通过不断的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工作。

对整个组织来说,要通过人员配备,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组织成员配备的角度去考察
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

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知识与技能的提高,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且往往是通向职业生涯中职务晋升的阶梯。

2.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
(1)确定人员需要量
人员配备是在组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

职务类型指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职务数量则指出每种类型的职务需要多少人。

(2)选配人员
职务设计和分析指出了组织中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3)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培训是为了适应组织技术变革、规模扩大的需要,也是为了实现成员个人的充分发展。

因此,要根据组织的成员、技术、活动、环境等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进行全员培训,特别是对有发展潜力的未来管理人员的培训。

3.人员配备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
选人的目的在于使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职务相应的工作。

要使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首先要求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2)因材器使的原则
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人去进行,而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不同的工作。

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
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能力发展并得到充分证实的人去从事更高层次的负更多责任的工作,使能力平平、不符合职务需要的人有机会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实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二、管理人员的选聘
1.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1)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
管理人员的配备首先是为了指导和协调组织活动的展开,因此首先需要参照组织结构系统图,根据管理职位的数量和种类,来确定企业每年平均需要的管理人员数量。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确定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要求计划对自然或非自然的管理干部减员进行补充。

(3)组织发展的需要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活动内容的日益复杂,管理工作量将会不断增加,从而对管理人员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计划组织未来的管理干部队伍,还须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2.管理人员的来源
表11-1 管理人员的来源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图11-1 麦肯锡用人之道
图11-2 司马光的用人之道
(1)管理的欲望
强烈的管理欲望是有效地进行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担任管理工作,意味着可以利用制度赋予的权力来组织他人的劳动,意味着通过他人的劳动来实现自己制订的、符合组织需要的目标,并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对权力不感兴趣的人,当然不会负责任地、有效地使用权力,从而难以借此获得积极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