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是指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画作。
文人画自唐朝代曲派画开始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宋代起达到了巅峰。
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形态。
发展脉络:1.唐代:始祖曲派画唐代是中国文人画的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曲派画。
曲派画以唐代曲家为主体,广泛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观。
唐代的曲派画师以笔力、用色、构图和人物描绘闻名于世。
2.宋代:舞文弄墨,文人画大行其道宋代文人画家大量出现,文人画由曲派画演变而来,同时也吸取了神韵派和虞山派的技巧和理念。
宋代文人画以“舞文弄墨”闻名,画家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了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感情,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元代文人画艺术成熟,也出现了大量的岳飞画像和红山文化浮雕。
元代文人画与以前的文人画相比,走向了成熟和稳定,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时,文人画走向了“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借助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明代:文人画逐渐趋于多样化,颜料引进西洋明代文人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不仅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传统作品,还出现了神怪画、小景画等新型作品。
同时,明代还引进了西洋颜料,并对文人画的颜色效果产生了转变。
5.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创新清代文人画不但承袭了前代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画家强调气韵、墨趣、动态的表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同时,清代文人画也与珐琅画、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合,使文人画的形式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该流派自唐代的曲派画开始,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流派,以文人雅士为主体,追求自我境界的表达。
本文从古代至当代逐步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在古代,文人画起源于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强调笔墨情趣。
唐宋时期,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呈现出崇高气势。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达到巅峰,形成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
近现代,文人画受西方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当代文人画则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当代元素,展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人画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与创新并重,对艺术界产生启示。
通过对中国文人画发展脉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 发展脉络, 古代文人画, 唐宋文人画, 元明清文人画, 近现代文人画, 当代文人画, 艺术史, 传承与创新, 启示。
1. 引言1.1 中国文人画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是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绘画形式。
其特点包括以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形式为基础,注重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强调个性表达和情感抒发。
文人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理想,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的享受。
在文人画中,画家往往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来表现世界的美好,强调个人表达和独特风格。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文人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审美理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1.2 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性中国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更是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人画在描绘自然风景、表现内心情感、传达思想意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人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中国文人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领略到中国文人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境界。
浅析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析古代文人画的发展摘要:中国文人画一直备受画坛关注,文人画以区别院体画而出现,争议颇多,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就文人画的发展历程简单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人画;士大夫;笔墨情趣;诗书画印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09-01文人画的本质特征是以形写神,这种思想在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奠定了文人画重神韵轻轮廓的特点。
唐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这里他强调了“气韵”在作画中的重要性,“气韵”二字便成为文人画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
唐代王维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他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意境悠远,其画富有神韵,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常常是用墨略施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在他的画作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时期,苏轼不仅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使文人画理论不断扩展,他提出绘画不仅要表现景色,更要传达意境,是后世文人画重格调、重意境的开端。
他曾品评王维的诗画,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了他主张诗要有画意而画要有诗情的文人画主张。
宋代的文人画理论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对绘画的发展和画风的演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诗词书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北宋期间以文同、黄庭坚、李公麟和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以书法入画,他们更加注重发展水墨技巧。
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开创的“米氏云山”,巧妙的运用宣纸的特征,将王维的水墨渲染加以利用并发展,充分发挥水墨多变的特征,形成“五彩墨色”的特殊效果,表现了烟云变换、雨霁朦胧的江南水乡风貌。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以唐代为开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时约一千年。
唐代的士人画以传承的笔墨技巧为主,重视写意和表现技法。
而五代、宋代的文人画则更注重性情意境的表现。
宋代的文人
画家有徐渭、文同、赵伯驹等,他们用笔描绘了种种自然景象,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清真、超脱的意境。
同时,他们也强调抒发心情,表达情感。
元代文人画家表现色彩也更加
鲜明,题材也更加广泛,如王冕的花鸟画、赵孟阳的山水画,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画的高峰期,文人画家们的作品更加的细腻、雅致、有韵律感。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明代的唐寅,他的作品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从细节入手,借助文
学表现技法,表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清代文人画家的作品则更加注重意趣和意境的表现,姜承之、叶恭绰、石涛、郑板桥等,均为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不乏独具匠心的构图、想
象和各种文化隐喻。
总的来说,中国文人画在不断地吸收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一直延承至今。
从唐代文人
画家追求的技艺到宋代的意境,再到明、清时期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现,文人画
展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代表,体
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演变的深刻印记。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个性志趣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画家个性创作为主要特点。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和特定审美趣味的表现,其发展脉络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文人画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浅析。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多彩纷呈的中国文人画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百年,其发展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当时的文人和士大夫们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爱书法、文学和绘画艺术,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当时的文人画家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志向。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艺术作品。
文人画家以绘画为媒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艺术作品。
宋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追求表意抑扬的审美效果,注重笔墨纸石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元代文人画则更加接近于宋代的文人画风格,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元代画家大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创作内容,形成了绚烂多彩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色。
二、文人画的风格特点中国文人画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追求意境: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艺术的意境和境界,注重写意、表意与意趣,以抒发诗情画意为绘画主旨,追求观赏者的心灵共鸣。
文人画家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生活、道德和美学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
2. 崇尚笔墨:文人画追求墨香韵味,注重笔墨骨法、墨韵的运用和笔墨纸石的对比,以达到意境深远、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古代文人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唐朝。
此时的文人画主要以诗、书、画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画作多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初期的文人画大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借以表现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思索。
进入宋代,宋徽宗的登基使文人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非常重视书法和绘画,也对画家有极高的要求。
宋徽宗提倡文人画以雅致为主,注重笔墨的细致和用色的清丽。
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以水墨为主要媒介的表现方式,画家通常运用淡墨浓色、淡雅的笔墨表现出细腻的山水和雅致的花鸟。
元代是文人画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文人画衰落的一段时期。
元代的绘画注重于变化的表达和新奇的构图,文人画的题材也扩展到了人物、寺庙、园林等更多领域。
可是在元朝政权的统治下,文人画的自由精神受到了压制,画家们开始被迫追求官方的审美标准,导致了文人画的局限化。
明代是文人画复苏的阶段,明代文人画重新回归到了自由和宣泄情感的原初境地。
明代的文人画家大都是游山玩水的士人,他们以山水为重,追求写实的手法和自然的表现。
此时的文人画作品常以诗词为题字,并注重平衡构图和深深浓淡的墨色。
清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文人画进入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时期。
文人画家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了挑战,传统的文人画价值也受到了动摇。
一些画家开始注重于绘画的技术和形式,追求更加精细和精致的表现方式。
但另一些画家则坚持传统的文人画风,保持了对自然和内心情感的表达。
现代文人画基本上是在20世纪初兴起的。
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现代文人画开始注重个人创作和艺术表达的自由。
画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绘画媒介和风格,使文人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同时,现代社会的变革也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总之,古代文人画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从重视意境和情感表达,到追求笔墨的技法和形式表现,再到现代化的多样性和个人创作。
文人画通过不同时代的兴衰和变革,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源流探析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源流探析摘要: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成果的集中显示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国画”的核心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绘画艺术良好健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人文画的源起、发展及衰落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渗透,士人阶层的出现,篆刻艺术的兴起,新式绘画材料的运用,审美理念的变革等均密切相关。
探索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源流、艺术特色和影响,对于正确认识文人画的是非功过,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促进现当代各级美术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文人;文人画;发展源流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art form of centralized display of the resul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the core part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in a ce rtain historical period, the Chinese art of painting in good health fromto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liberal painting origins,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udal economy, the infilt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literati class, the use of stone carving art of the rise of modern painting materials, the aesthetic concept of change and so closely related. Explor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artistic dimension and the impact of non-merits and demerits of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i painting,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 literati; literati paint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一、绪言文人画,亦称“士夫画”。
浅谈中国文人画阅读答案

浅谈中国文人画阅读答案文人画是中国古代具有深厚、全面文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绘画。
它与民间传统绘画、宫廷画师的绘画都有着明显不同的特色,文人画重主观意念、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似乎是中华民族艺术特定的遗传基因,早早就存在于中国画的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中了。
傅抱石先生也有这样的描述:他讲文人画第一是文诗,第二是人人品,第三是画技法。
其实这其中就包含了人的学问、道德人品和绘画技法三层意思,中国艺术讲究“画品即人品”,强调人的人品、道德、学问与绘画的统一,强调画家的人品和才情是第一位的,这具有浓厚的人文价值,似乎就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所在。
关于文人画的起源,画坛普遍认为北宋时期是文人画创作形成自觉意识和成熟的时期。
北宋大文豪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他在一段画跋中写到:“观士人画如阅千里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轼不仅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还明确界定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他认为“士人画”重意气,而画工画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秼”而已,无一点俊发。
画工画只知道画表面形体,只得到些皮毛,是对自然事物的描摹,无“意气”,所以“看数尺许便倦”,而士人画则有深度,取其内在意气而不重表面皮毛,所以“真士人画也”。
这是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意图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
之所以说文人画在北宋时期发展完备,是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首先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空前繁荣的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期;其次佛教自唐传入中原大地后,经过本土化发展,到了宋代,其中最盛行的一支——禅宗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说——理学,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大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逸格”的说法,讲究“逸”美,这也正是文人画的主旨思想,所以说文人画形成于这一时期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
文人画发展到元,出现了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四大家,这让文人画达到一一个历史的繁荣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07-30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文人画通常被简单的认为古代文人画的画就被称为文人画。
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或者不够专业。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他们用笔气韵不凡,有墨趣之感,多显示雅致,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
(一)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三家山水”指的是关仝、李成、范宽,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
”“徐黄体异”指的是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筌擅作工细富贵花鸟,南唐士大夫徐熙则擅长疏淡野逸花鸟画,宋人所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人对后世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画史称之为“徐黄体异”。
(二)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
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分开来的愿望。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米氏云山”,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元代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提出“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本来
同”的口号,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书画家,《秋郊饮马图》《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是他文人气质的有力表现;董其昌绍述:“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又把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艺术高峰。
他们以一种“出世”的态度去表达士大夫阶层的孤傲、清高和空虚的情感,追求和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意象表达,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四)明代
明初,以“吴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注重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晚明,董其昌拓展了文人山水画的新境界。
在实践上,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以书法入画所导致的笔墨趣味,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并把宋元诸家绘画中的山石树木形象加以简化,以笔式作不似之似的重新组合。
在理论上,他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理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和青绿两种风格流派。
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则是李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贬北,标榜文人
画。
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董其昌则予以总结,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及其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比如“四王吴恽”。
“四王”借鉴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南宗运动推行、绍述,他们以仿古为名,对南宗画的创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
在“四王”正统画派之外,还有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奇僻,等。
但究其本质,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画派和石涛一路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革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五)清代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 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六)近代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发生了三次论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是继承还是抛弃,是西化还是完全继承传统。
第一次论争中,康有为、陈独秀等
要求进行美术革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写实手法改造绘画,而陈师曾等人则维护中国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
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鸿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艺术院校里中国绘画的学习必须从素描开始,而潘天寿等人则主张恢复中国画系,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来,吴冠中提出现代绘画理念,要对中国画进行彻底变革。
从创作实践来看,近现代的中国绘画有这样三条道路,并各自产生了大师。
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绘画并继续探索创新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并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三是采用西方绘画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种流派的徐悲鸿、林风眠。
中公讲师谢学海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