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结题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此评价机制旨在全面评估小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探索法和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践探索法主要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专家访谈法主要通过访谈教育专家,深入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目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
其中,知识评价是主要评价内容,技能评价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评价则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评价方式过于量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评价结果过于片面,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第一,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二,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重视评价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结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重视评价的过程。
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能力。
未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参考文献 [此处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缺乏创新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三是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过分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是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二是丰富教学方法,引入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三是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以及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工作。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技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小学科技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小学科技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
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
然而,如何在科技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目前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科技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问题1. 小学科技教学中存在哪些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2. 如何通过科技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 教师在科技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五、研究阶段1. 开题阶段:确定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
2. 实施阶段:收集文献资料,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开展行动研究,实践创新教学策略;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数据。
3. 总结阶段:分析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1. 揭示小学科技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
2. 提出有效的科技教学活动设计策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3. 探索教师如何在科技教学中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4. 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小学科技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进展1. 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已收集相关文献100余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已选取10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科技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
3. 行动研究:已开展4次科技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4. 问卷调查:已设计完成问卷,计划在未来两个月内对1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创新能力现状。
《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报告《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走向——国民经济、综合国力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盛衰。
为此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2、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特别是面对将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今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自主的探求发展。
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主要形式。
这是因为:(1)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需要(2)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3)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小学数学》旨在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总目标:在深刻理解“创新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核心素质”的基础上,探索在小学数学课中,如何从本地实际出发,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途径与规律。
具体目标:1、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悟到创新给人们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对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喜爱,从而培养起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2、了解数学基础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和方法。
(认知目标)3、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参与“小课题研究”。
让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做实验、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技能目标)4、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在数学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三、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提要:构建民族创新体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课题就是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创新教育课堂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找到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为可行模式。
报告提纲: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的内容四、研究的过程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分析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内容、方法有关理论研究3、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模式4、进行创新教育模式实验5、对实验班创新教育效果调查分析6、总结,形成一批创新教育论文,学术成果。
五、研究的方法六、结论与思考七、参考与附录一、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要素质化。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有很多教师用“注入式”教学,采用“题海战术”,多讲多练,学生缺少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高负担,低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这些现象普遍存在。
绝大部分教师不愿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钟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构建民族创新体系,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21世纪是信息革命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以信息通讯为基础的多媒体电脑网络技术正暴风似的袭卷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称这是第五次信息革命,革命的含义是它不仅深刻的冲击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国家及个人的命运。
现在它正迅速的深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并且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学校的教育面貌。
这一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小学数学教学。
1、实施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
2、创造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核心。
创新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
传统的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
“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3、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物质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将视听技术(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速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提供必需的技术手段二、研究的理论思考(一)有关概念的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
2、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指重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的有创见的思维。
其形式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等。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形式的研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羇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羄内容摘要:薂创新教育是指在创造性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学生的过程。
我校通过课题研究:1.总结了创新学习的一般规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倡导学生掌握现代的学习方法,学习者要擅长新奇、灵活、高效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并追求创造性的学习目标。
2.探索了创新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1)充分的探究性;(2)广泛的交互性;(3)高度的开放性:①教学内容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学科之间的开放,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认识人类创新的过程,学习旧的知识是为了创造新的经验;3.创建了较为完整、系统、规范、科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结构;4、建构了一套创新教育教学方法;5、形成了一套有较强操作性、推广性的创新教育教学实施体系。
肇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型教学特征、结构、方法实施体系芆一、课题概述莂(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实意义芁创新教育是一种对既有文明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的超越式教育。
它既是人类教育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素质教育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
肇(1)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好奇、探究、求知的创新精神,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和执著、坚韧的创新人格。
蚇(2)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目前所培养出的人群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是把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动的创造者。
真正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
3)通过初中创新教育课题研究,至少体现了在三个层面上具有实际的科研意义:一是通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地获取资料,摸清初中阶段学生创新素质和构成状况,这不仅是对该课题研究做的必要准备,而且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资料库补充了新的事实素材,尤其对于初中学段状况材料的缺失大有裨益;二是通过整理、分析、比较,对研究的既定问题给予适当的解释,创造性地提出对策,亦可发现和探讨新问题,丰富创新教育科研的内涵;三是在理论化地解教师创新教育的若干问题基础之上,开发有益的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教育的决策和施行提供可行性的指导,以期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9月,我校承担了区“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课题研究。
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形成了具有区小学特色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完成了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圆满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现将实验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难点,学生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学校教育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急迫地需要研究学生评价,对学生科学、公正、公平、全面、准确地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推进和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现行学生评价显得与之愈来愈不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的核心仍然是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为主,“以分数论英雄”,对学校的教育方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易产生误导。
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反映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小学生评价体系,构建新课程学生发展体系。
我校对小学生评价研究早有研究,从素质教育沿革的初期,我校就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尝试构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激励、导向机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小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方式(手段),使学生个体、群体、教师、家长参与评价,使学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的理论认识,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提 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同时,未来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探讨其他学科 或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机制,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更 有价值的指导。
数据收集
数据分析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为四 个阶段进行。
选取某市两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 ,其中一所为实验班,另一所为 对照班。
在研究周期内,对实验班和对照 班的学生进行定期测试和问卷调 查,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 思维数据。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学习 成绩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差异。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 力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3-10-26
目 录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研究结果和讨论 •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强调创新 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 作用
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研究 范围相对较窄,只针对小学数学教 学进行了探讨,未涉及其他学科或 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 究范围,探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VS
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 和实证研究方法,未涉及其他研究 方法。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 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更全面地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题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已成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主题。
这一变化,无疑是将我国教育改革放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全新背景下思考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进行了自然课的教学改革,以刘默耕老师为首的一批自然教学改革的倡导者,打破的过去小学科学教育中那种“知识本位”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大力吸取国外科学教育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兰本达教授提出的“探究-研讨法”,促进了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自然》课已经变为《科学课》,它坚决摒弃了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虽然在旧的自然教学大纲里也曾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那只是作为能力培养提出的,没有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高度来认识,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专门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
实际上,在自然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充分发挥了这门课程自身的优势,在科学课教学中更是如此。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外起步较早,受历史原因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重视不够,虽有一些研究,但也只停留在表面。
学生的创新教育注意到课外活动或兴趣活动一个方面,且与课堂教学相脱离。
多以描述已有事实、观察现象、仿制手工作品为主,没有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经。
小学生创新发展工作总结
小学生创新发展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小学生在学校开展了许多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小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
一些科技创新比赛,如机器人竞赛、编程比赛等。
通过这些比赛,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科技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科技知识,为我们的创新发展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小学生在艺术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
我们参加了学校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类活动,展现了我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各种艺术形式,为我们的创新发展工作增添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最后,我们小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也有所成就。
我们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
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环保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和爱心。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的来说,我们小学生在创新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
些挑战和困难。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世纪之交纵览世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
美国提出了“2061”工程,从课程改革入手,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线,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前不久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又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和创造活动等课程。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先后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创新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
在国内,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文件与重要讲话中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多种场合,精辟论述了“创新”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我国“211工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出台并正在组织实施,其宗旨也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无疑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国际竞争、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反思教育现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高却缺乏创新能力,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我们要发展科技,是否需要国民的创新素质?应试教育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摧残?应该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的技术性使用意义,而轻视其作为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上的意义;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术理性的完美性,轻视社会现实的实践性;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文化传承,轻视知识创新。
这几“重”几“轻”正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低下一类畸形发展的症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
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发展思维,暴露思维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因此,我校通过发展思维的“八法训练”,抓住学生内在的思维潜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营造思维氛围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调度思维情趣一在学生思维的冷却处恰当地进行热处理。
.创设思维情境一使学生在生动的思维情境熏陶中二、留出“空白”,促进积极探索我校在教改实践中,特别注重留给学生一片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跃状态。
教师多点拔,学生多尝试。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总结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六项空白法”:.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提问后留“空白”;.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出现难解时留“空白”。
此种“空白法”的尝试,是对教师“一言堂”旧的教学方式的挑战。
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相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主体,必须给学生创设说话或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在长期的说话训练中形成一种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创设情境、进入最佳状态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
我校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六种巧抓创设情境机遇”的方法。
.在导言设计中巧抓机遇;.在突破重难点时巧抓机遇;.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时巧抓机遇;.在对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时巧抓机遇;.在课堂上出现了“节外生枝”时巧抓机遇;.在引导解决疑难问题时巧抓机遇。
四、改革教法,提高参与意识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教学方法是落实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教学任务的关键措施。
我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总结出件必做的事。
具体是:.复习本课教学必需虽以前学过但学生尚未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培养学生非智力品质的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地组织教材;.。
小学生创新素养研究报告
小学生创新素养研究报告引言创新素养,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小学生作为创新潜能最旺盛的群体之一,提高他们的创新素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报告旨在研究小学生创新素养的现状、问题和培养方法,以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展开实地调研。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自身对创新的理解、参与创新活动的情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
访谈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家长,目的是了解他们对创新素养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对校园创新教育的期望。
现状分析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小学生对创新的理解仅停留在其表面意义上,很少能够深入思考和拓展。
此外,也有较多的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和平台表示不满,认为学校的创新教育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
访谈中,教师和家长普遍认可创新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和培养方法,仅仅停留于知识灌输和应试导向。
问题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小学生创新素养不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理解不深刻许多小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较为肤浅,仅仅将其理解为创造新的东西,未能深入思考创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和价值。
2. 实践机会匮乏学校创新活动的安排不够充分和多样化,学生缺乏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传授,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机制。
3. 缺乏引导和培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培养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
培养方法提议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我们提出以下培养方法:1. 提升理解深度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教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创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创造机会与平台学校应增加创新活动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开展创新课程、组织创新实验和项目实践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对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自江泽民主席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著名论断后,激发学生主动、快乐、创新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已成了教改的主要内容,陈至立部长指出: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
运用信息技术,激励学生主动、快乐、创新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是指:合理、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动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这个选题对我们具有重大意义:1、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发挥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有个性、有风格、有创造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促使学校由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体现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指导思想,形成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
我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基础很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
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通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
基本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虑,并结合我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时代要求,我们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研究背景学龄前儿童的创新素质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验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方法和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的深入探讨,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从而为学前教育和儿童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和实验等。
首先,通过对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综述,收集和整理有关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
其次,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以了解家长和教育者对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的认知和实践情况。
此外,对一些学龄前儿童的班级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不同创新素质培养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研究发现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点:1. 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应注重培养其综合能力,包括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儿童创新素质培养需要在早期进行,以便更好地激发和发展其潜能。
3. 玩乐和游戏在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设计创新的玩具和游戏来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研究结论在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需要根据其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注重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兴趣。
2. 家长和教育者在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中应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环境,鼓励孩子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
3. 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需要充分结合游戏和娱乐元素,使其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研究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条件,以支持学龄前儿童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和研究。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数学培养学⽣创新能⼒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学数学培养学⽣创新能⼒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内容提要:构建民族创新体系,培养适应⼆⼗⼀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要义是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本课题就是研究⼩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创新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的求异思维,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初步的创新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创新教育课堂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法,找到⼀种培养学⽣创新能⼒较为可⾏模式。
报告提纲:⼀、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三、研究的内容四、研究的过程1、⼩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分析2、⼩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内容、⽅法有关理论研究3、提出⼩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模式4、进⾏创新教育模式实验5、对实验班创新教育效果调查分析6、总结,形成⼀批创新教育论⽂,学术成果。
五、研究的⽅法六、结论与思考七、参考与附录⼀、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要求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要素质化。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学⽣的创新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学数学课堂教学仍有很多教师⽤“注⼊式”教学,采⽤“题海战术”,多讲多练,学⽣缺少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负担,低质量,学⽣的学习兴趣低下。
这些现象普遍存在。
绝⼤部分教师不愿改⾰课堂教学模式,钟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情况,特提出改⾰⼩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的创新能⼒。
⼆、研究的意义构建民族创新体系,培养适应⼆⼗⼀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核⼼要义是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我们的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世纪之交纵览世界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
美国提出了“2061”工程,从课程改革入手,打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线,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前不久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又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和创造活动等课程。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先后提出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或创新能力的教育方针,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创新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
在国内,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有关文件与重要讲话中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多种场合,精辟论述了“创新”对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我国“211工程”、“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先后出台并正在组织实施,其宗旨也在于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无疑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国际竞争、国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
反思教育现状,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高却缺乏创新能力,是不是我们的教育缺少创新人才生长的土壤?我们要发展科技,是否需要国民的创新素质?应试教育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摧残?应该承认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学术本身的技术性使用意义,而轻视其作为塑造人、改造人的人文性质上的意义;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术理性的完美性,轻视社会现实的实践性;在教学目的上重视文化传承,轻视知识创新。
这几“重”几“轻”正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创新能力低下一类畸形发展的症结。
我们相信应试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全部,但却集中暴露了传统教育的积弊,其对学科知识过分强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校教育过于封闭等,确实阻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扼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
在世界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各种素质的健康发展和优化培养奠定基础。
其时以“创新”这一先进的教育观念切入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对传统教育革故鼎新,开发教育创新功能,坚持教育的引导、启发功能对于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要根植于学校的实际,站在立足传统和面向未来的高度,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深化。
今天我们强调创新素质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对以往教育传统和经验的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
我校新建八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借鉴和吸纳各地各校成功的思想和经验,如创造教育、主体性教育、和谐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把它们融入我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
我们提出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发挥特长”的育人宗旨,在学校教育教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先后进行了“小学生书法教学研究”、“写字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研究”、“轻松乐学,全面发展”、“小学生合理课业负担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多项省级、宁波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其中“为乡示教送教下乡”实验、“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实验等在全国范围引起了较大反响,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权威认可。
98年第4期《人民教育》封二以“实验小学起好示范作用”为题作了介绍,肯定了我校开展的多项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有这些都为我校开展“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构思(一)小学生创新素质的界说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表面上看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乃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
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们通俗讲的“人的本事”有三个层次:“知道什么”(知识层次)、“能够做到什么”(技能层次)和“用怎样的支撑来做人和做事的”(基础层次)。
这个基础层次就是个人素质,是高于知识和技能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它托起了知识和技能两层次。
素质是人类个体的本质标志,人的素质是人自身的、内在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性能与特性。
对人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对他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人的素质组成,包含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可以分成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层面。
其中发展性素质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创新”,我们称之为“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人的素质诸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具有很强渗透力和统摄力的要素,是人的素质的核心。
它是人能够发现、敢于提出和善于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品质,是可以提供新颖而独特的产物的基本素养,体现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最高层次。
创新素质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素质。
由于创造性活动与一般活动相比,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探索性等特点,因此,它要求个体具备一系列独特的素质和良好的生理素质,以保证个体的创造性活动得以进行、深入,直到取得创造性成就。
本人认为,根据创造性活动的特点,创新素质是由导向性系统、动力性系统、基础性系统和技术性系统四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结构。
导向性系统主要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在创新素质中居于统帅地位,决定个体创新素质的服务方向。
构成创新素质的动力性系统的主要成份有自尊心、意志品质、需要与动机、兴趣等构成基础性系统的主要因素有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开放的观念、合作精神、良好的性格等技术性系统是决定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能否取得成就的关键,它主要是指创新思维、想象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创新学力、发明创造技法等。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生的创新,只要是儿童创作自己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的行为,而不是模仿抄袭别人的,都可视为创新。
也可以是他们想出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的难题的解决办法和策略,尽管这对老师来说可能是早已熟悉的,但对学习者本人来说却是新的或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是独特的,是有意义的、有发展价值的或甚至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也是创新。
小学生的创新可以具体地表现为一个小发明,一个小创造,一篇富有创意的作文,一个新颖的图案设计,一条建设性的提议,一个新点子,一种新设想,一种新方法等。
由此看,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指的是支撑上述外显行为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表现能力的复合体。
(二)研究的目标通过两年的研究,初步探索出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运行机制,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完善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
具体包括:1、探讨以学科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结合”为纽带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多种途径,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素质。
2、发掘和利用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中创新素质培养因素,设计、编写各学科课程创新素质培养教案和活动课程教学方案。
3、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学习的指导,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构建小学学科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及评价体系。
4、建设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三)研究的假设本研究提出,通过创设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养成创造型思维方式和创新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理论指南我们认为,“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开展,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脑科学理论、创造学与现代学习理论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是依据了人的素质发展理论、人的潜能开发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为课题研究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提供了行动的路标。
1、人的素质发展理论人是身心统一体,人的一切活动总是通过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来实现的,相应地在这两大系统调节活动中表现出的特性就形成了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般来说,人的生理调节系统是生来就有的,属于一种“预成型”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生理因素的变化与发展是按照“用进废退”的规律进行的。
练习可以使固有的生理潜能得到应用或锻炼而促进其发育、发展,同时个体在练习中因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可以使生理结构的机能得到更好的改善或发挥,从而使生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人的心理素质即人类个体的心理调节系统的特性,是来自后天的学习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验性结构。
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能力结构与品德结构的不断构建而实现的。
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构建过程即认知经验(各种知识)、动作经验(各种技能)与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包含社会规范的认知与动作经验和相应的情绪体验)的获得及整合,从而确立起相应的内在调节机制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
支配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经验的获得及整合,支配能力与品德结构的构建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可以统称为学习规律。
学生的学习规律分为两类五种。
其中一类为一般规律,即学习的动机及积极性形成的规律与学习的迁移规律。
另一类为特殊规律,系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学习各自所特有的规律,即知识的掌握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
这五方面的规律直接制约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的学习以及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发展,是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依据。
我们所说的创新素质是建立在生理与心理之上的综合素质,它的形成、发展自然受到了双重制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无疑应遵循其中的规律。
2、人的潜能开发理论追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于整个人口中间。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绝大部分还是一种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开发这种潜能。
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学说就点明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而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
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力量,它若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
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意志和体力。
”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创新潜能只有被唤醒,才能表现为现实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