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与教学论2022第二学期末考试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定义(P3):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及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教学定义(P7):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即探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P8):独立模式;包含模式;循环模式。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拉特克教学研究的四个特点(P11):一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二是认为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三是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四是认为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式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632夸美纽斯教学思想的四大原理(P11):一是教学以自然为建的原理;二是兴趣与自发原理;三是活动原理;四是直观原理。

课程开发定义(P34):所谓“课程开发”,就是指借助学校教育计划——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以改进课程功能的活动的总称。

课程开发的层次(P34):

任务与结果视角:宏观层次的课程开发,中观层次的课程开发,微观层次的课程开发;

主体的视角: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学校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P37):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

课程设计定义(P42):课程设计就是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设计取向(P43):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社会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的两个步骤(P45):

目标的确定,

内容的选择:学科、学生、社会

教学设计的定义(P49):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表达了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P50):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目标引导的;教学设计关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教学设计强调评价手段的信度和效度;教学设计是经验性活动;教学设计是典型的团队协作活动。

史密斯—雷根把教学设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和评价阶段。(P52)

教学设计模式:行为主义的认知主义的构建主义的

教学目标的性质(P69):外显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可评价性,体验性和内隐性。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P74):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P77):马杰四个要素“ABCD”表述方式。A指学习者,B指行为,C 指条件,D指程度。

课程目标的制定(P80):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制定课程目标的要求(P8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结合,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一般功能相统一。

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P83):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或体验)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P84):学科课程目标,学校教学资源,学生的智力和学历水平。

课程与教学内容和选择的涵义(P96):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一旦确定,课程与教学的其他一切活动便可以随之展开,课程与教学内容和选择是课程与教学开发的基本环节之一。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征(P104):预成性,适应性,基础性,时代性。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P116):明确社会的要求,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明确教育学的要求。这三个方面同时也分别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教育哲学基础。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范围(P118):知识,学习经验。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P121):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价值观,确定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取向,确定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P121):概念图的运用,工作分析法的运用。

课程组织的概念(P127):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哲学观指引下,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将课程要素或学习经验进行恰当的编排与整合,使其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促进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

课程组织是针对课程要素进行的编排与整合。泰勒认为,课程组织是在学习经验选择后把学习经验组织成单元、学程和教学计划的程序。

课程组织的要素(P127):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原则(P128):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直线式课程组织的方式(P129):时序、远近、难度、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五个阶段(P137):确定选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P150):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

课程实施的取向(P160):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P167)教学资源需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两个原则是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小学课程评价的定义(P183):(1)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2)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讨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改进或排除某课程或特定教科书的过程。(3)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小学课程评价的对象(P184):外显的评价对象(是指通过感官观察到的对象,它包括小学课程设计方案,小学教材,教学媒体,课程评价结果总结等方面),内隐的评价对象(是指通过内心的体悟而生发出或者感知到的对象,它包括师生的知识经验,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者自身的观念等方面)。

小学课程评价的原则(P185):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小学课程评价的功能(P185):诊断功能,反馈功能,预测功能,修订功能,管理功能。

课程评价模式(P186):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应答评价模式。

小学教学评价的定义(P194):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未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小学教学评价的对象(P194):以学生学的过程为对象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以教师教的过程为对象的评价(知识结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小学教学评价的原则(P196):客观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