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分析推断写作的背景,从而揣摩作者写作
的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 己的见解
善于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 看法。它的原则是“言之成理”和“言之有据”, 即这种见解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 能够获得实践的支持和经受实践的检验。
三、阅读方法指导
(一)语法规则审读法
上也是瞬间的,却有长期的准备;直
觉经常是在直面对象时快速产生的, 灵感却受一定条件的触发,而触发条
件通常不是直接研究的对象。 分号
两个分号将这段文字分割为三个并列关系的 分句: ①直觉的功能在于直接的领悟,灵感却有更进 一步的目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②直觉是瞬间的,灵感在形式上也是瞬间的, 却有长期的准备; ③直觉经常是在直面对象时快速产生的,灵感 却受一定条件的触发,而触发条件通常不是 直接研究的对象。 这样就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灵感 与直觉的区别。
第二步“比要比得狠” 就是分析比较必须 彻底。不管是采用求同的思维形式,还是 求异的思维形式,都要能从量的方面,即 从形式上比较出程度的轻重和范围的大小; 从质的方面,即从内容上比较出正确与错 误或肯定与否定。
第三步“答要答得对” 所谓“整合”即 “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整合” 除了对已有信息的把握,还有将已经获得 的信息经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以命题 者要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其中应该包括 “采点”“分类”“组合”“排队”。
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
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
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
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
物来写,就是比拟。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
章更生动。
③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被替代的叫 “本体”,替代的叫“借体”。使用借代,“本
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可以突出
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
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还可以引人联
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的效果。
④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
表达方式,结构上常常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物的 事迹为纬线,编织成“网”。 ②新闻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 消息。以叙事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结构上常常分 为标题、导语、新闻主体等几个部分。新闻最主
要的特点是真实性与时效性。
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
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可
的,站在更高层面上的对阅读文本的俯视,对文
本的“评头品足”。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一篇实用类文章往往包容着几种信息和观点,引 用不少例子,列举条条依据,有时观点和例子在 行文中有较远的距离。这要求我们阅读时把例子 和观点一 一对应起来,由例子去寻找观点,由观 点寻找依据。字数最多的例子,说明的往往是最 主要的观点。高考命题者也常常在观点和证据之 间设题,用观点例子相互交叉、张冠李戴来设置 干扰。理清观点和例子、总观点和分观点,便于 把握全文,为理解鉴赏作好准备,减少做题的阻 力。
⑦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⑧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反
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
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可以加强语
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文中的论辩气势和说服力。
把握文章结构
“她,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
主语:名词“事实”
谓语:动词“为”
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
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宾语:名词“明证”
定语①:动词短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 恤”
定语②:动词短语,“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 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而终于没有消亡”
3.探究能力
“探究”与鉴赏评价处于同一层级,它是对于考
生个性化的发明、发现、创新的能力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 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既要有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最基本的观点, 又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运用基本观点进行分析。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制约。人生的价值是由社会关系衡量的,探究和发 掘人生价值可以从以下四个“统一”来考虑:①人 的能力和贡献有大小,二者是否尽力统一;②物质 贡献与精神贡献是否统一;③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 是否统一;④动机和效果是否统一。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 一种超脱个人的,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集体的 意识。探究和发掘时代精神,就要看这种精神是 否处于该时代的中心,是否决定该时代的主要内 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了解各个时代的特点,如解放前后、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包括文后注
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能引起读者 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⑤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
关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能使 语意的表达内涵丰富且具有整齐的美感。
⑥排比
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
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 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烈的感情。
是从空间上分析文章的构成形式。常见
句间结构有以下4种:
①并列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前后可 互换位置,用公式表示为“A←→B” (“B←→A”)。
②承接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但前后 不可互换位置,用公式表示为“A-→B”。
③递进式 句与句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且不处 于同一层面。后面的句子或处于高一层次 的地位(递进式),或处于低一层次的地 位(递退式)。
句间结构
常见的句间结构形式
(1)并列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A←→B” (“B←→A”)。 (2)承接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 “A→B”。
(3)递进式:
句与句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且不处于 同一层面。后面的句子或处于高一层次的地 位(递进式),或处于低一层次的地位(递 退式)。 (4)转折式: 句与句之间处的地位决不对等,且后 一句的意义较前一句的发展方向加有一个角 度,但这个角度不能是180°,也不能是 360°。
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文件
的报告等。这里的报告主要指调查报告,调查报
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 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 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 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写
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
2.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之上
④转折式 句与句之间处的地位决不对等,且 后一句的意义较前一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 角度,但这个角度不能是180°,也不能是 360°。
从宏观上看,实用类文本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包 括对照式,是特殊的并列)”“层进式”5种。
在考查阅读时可以问你某一个句子在文中的
结构作用,那你必须通读全文并且具体分析
二、考点解说
1.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分析是从一 般到个别,从微观上认识具体事物的个性特点; 综合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上认识一类事物的
共同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一步“找要找得准” 就是一下子抓到重 要的有效的信息,不要遗漏。弄清所找词语 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是点,还是域; 是以前以后,还是以上以下。指代向前找, “这、此、它”,一般在指示代词的前边, 紧贴着这个代词的就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 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要求能够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
方面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这里极有
可能设置考查积极修辞的题目,例如可
以问你文中使用了某一种或某几种修辞
的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问 反问
①比喻
“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喻就是“打比方”(说 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 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
所谓实用类文本指的是有别于文学类作品 抽象的方法,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的文本。考试说明中将其外延确定
的,用直观的方法(有别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
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四种文体的文章。
①传记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以叙事为主要的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联系社会,联系现实,看看此篇文章的实际意义
何在,看它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或者在反对 什么,抨击什么。评价它对社会的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甚至是非逻辑的直感,
向纵深探讨“为什么”,常常能发现问题,常常
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其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此句如果在文章的开头,那么它的
结构作用是引领全文,开启下文。
如果此句在文章的中间,那么它在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如果此句在文章的结尾,那么它的结构作 用是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概括中心意思 是指在准确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抓关键词,一般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表 达较抽象概念的实词(名词)。其次抓关键语 句,一般为首括句、尾结句或行文中反复出现 的句子,特别是以陈述形式或肯定形式出现的 表明一般意义的句子。同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 色彩,文章的褒贬意义,体会作者感情的倾向 性。然后就事论“理”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意义 即事物的一般意义。
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
句
法
这些体育场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 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新时期我国科
技人员和建筑工人的智慧和才能。
表述对象是“技术水平和 艺术价值”而不是“体育场 馆”。
直觉的功能在于直接的领悟,灵 分号 感却有更进一步的目标: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直觉是瞬间的,灵感在形式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 递进关系 转折关系 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 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A.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正如煤的形成,付出的代价 很大,结果却很微小。 B.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是无谓的,没有任何实际的 意义,不值得提倡。 C.刘和珍等人的牺牲书写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鼓舞后人继续前行。 D.刘和珍等人的牺牲,代价太大结果极其微小, 不应提倡徒手请愿。
高中语文精选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知 识和信息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 的智力技能。阅读是由各方面因素和
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一、高考要求
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 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 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 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修辞手法解读法
(三)了解命题的思路
(四)熟悉答题的方法
(一)语法规则审读法
词法 句法 句间结构 章法
词 法
名词 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名称的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 等的词。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 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 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记 念刘和珍君》)
①预测未来是人类从古以来就有的愿望,未来 学有着悠久的历史。②古希腊人曾用占星术、神 谕预测未来,相信“先知”和哲人可以接受上帝 的旨意,预知未来。③中国古代曾用占卜、天象 预测未来。④殷墟中大量龟板上记载的都是占卜 的内容。⑤不过占星术和占卜都不能真正预测未 来。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与天狼星的关系 的经验,预测到当天狼星黎明时升起在东方时, 尼罗河就要泛滥,从而对尼罗河水情作了正确的 预测。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后,一些学者根据掌 握的规律和经验作过不少预测。⑧例如门捷列夫 预测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凡尔纳预测到潜水艇的 发明和飞向月球的可能。
的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 己的见解
善于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 看法。它的原则是“言之成理”和“言之有据”, 即这种见解必须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 能够获得实践的支持和经受实践的检验。
三、阅读方法指导
(一)语法规则审读法
上也是瞬间的,却有长期的准备;直
觉经常是在直面对象时快速产生的, 灵感却受一定条件的触发,而触发条
件通常不是直接研究的对象。 分号
两个分号将这段文字分割为三个并列关系的 分句: ①直觉的功能在于直接的领悟,灵感却有更进 一步的目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②直觉是瞬间的,灵感在形式上也是瞬间的, 却有长期的准备; ③直觉经常是在直面对象时快速产生的,灵感 却受一定条件的触发,而触发条件通常不是 直接研究的对象。 这样就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灵感 与直觉的区别。
第二步“比要比得狠” 就是分析比较必须 彻底。不管是采用求同的思维形式,还是 求异的思维形式,都要能从量的方面,即 从形式上比较出程度的轻重和范围的大小; 从质的方面,即从内容上比较出正确与错 误或肯定与否定。
第三步“答要答得对” 所谓“整合”即 “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整合” 除了对已有信息的把握,还有将已经获得 的信息经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以命题 者要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其中应该包括 “采点”“分类”“组合”“排队”。
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
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
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②比拟
包括拟人和拟物。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
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
物来写,就是比拟。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
章更生动。
③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
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被替代的叫 “本体”,替代的叫“借体”。使用借代,“本
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借代可以突出
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
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还可以引人联
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的效果。
④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
表达方式,结构上常常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物的 事迹为纬线,编织成“网”。 ②新闻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 消息。以叙事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结构上常常分 为标题、导语、新闻主体等几个部分。新闻最主
要的特点是真实性与时效性。
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
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可
的,站在更高层面上的对阅读文本的俯视,对文
本的“评头品足”。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一篇实用类文章往往包容着几种信息和观点,引 用不少例子,列举条条依据,有时观点和例子在 行文中有较远的距离。这要求我们阅读时把例子 和观点一 一对应起来,由例子去寻找观点,由观 点寻找依据。字数最多的例子,说明的往往是最 主要的观点。高考命题者也常常在观点和证据之 间设题,用观点例子相互交叉、张冠李戴来设置 干扰。理清观点和例子、总观点和分观点,便于 把握全文,为理解鉴赏作好准备,减少做题的阻 力。
⑦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⑧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反
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
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可以加强语
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
增强文中的论辩气势和说服力。
把握文章结构
“她,刘和珍君……中弹了,从背部
主语:名词“事实”
谓语:动词“为”
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
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宾语:名词“明证”
定语①:动词短语,“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 恤”
定语②:动词短语,“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 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而终于没有消亡”
3.探究能力
“探究”与鉴赏评价处于同一层级,它是对于考
生个性化的发明、发现、创新的能力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 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既要有对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最基本的观点, 又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运用基本观点进行分析。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制约。人生的价值是由社会关系衡量的,探究和发 掘人生价值可以从以下四个“统一”来考虑:①人 的能力和贡献有大小,二者是否尽力统一;②物质 贡献与精神贡献是否统一;③完善自身和贡献社会 是否统一;④动机和效果是否统一。
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 一种超脱个人的,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集体的 意识。探究和发掘时代精神,就要看这种精神是 否处于该时代的中心,是否决定该时代的主要内 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了解各个时代的特点,如解放前后、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等;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包括文后注
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夸张能引起读者 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⑤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
关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能使 语意的表达内涵丰富且具有整齐的美感。
⑥排比
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
的句子排列起来,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 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烈的感情。
是从空间上分析文章的构成形式。常见
句间结构有以下4种:
①并列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前后可 互换位置,用公式表示为“A←→B” (“B←→A”)。
②承接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但前后 不可互换位置,用公式表示为“A-→B”。
③递进式 句与句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且不处 于同一层面。后面的句子或处于高一层次 的地位(递进式),或处于低一层次的地 位(递退式)。
句间结构
常见的句间结构形式
(1)并列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A←→B” (“B←→A”)。 (2)承接式:
句与句之间处于对等的地位。 “A→B”。
(3)递进式:
句与句之间的地位不对等,且不处于 同一层面。后面的句子或处于高一层次的地 位(递进式),或处于低一层次的地位(递 退式)。 (4)转折式: 句与句之间处的地位决不对等,且后 一句的意义较前一句的发展方向加有一个角 度,但这个角度不能是180°,也不能是 360°。
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文件
的报告等。这里的报告主要指调查报告,调查报
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 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 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 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写
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
2.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评价”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之上
④转折式 句与句之间处的地位决不对等,且 后一句的意义较前一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 角度,但这个角度不能是180°,也不能是 360°。
从宏观上看,实用类文本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包 括对照式,是特殊的并列)”“层进式”5种。
在考查阅读时可以问你某一个句子在文中的
结构作用,那你必须通读全文并且具体分析
二、考点解说
1.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之上的,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分析是从一 般到个别,从微观上认识具体事物的个性特点; 综合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上认识一类事物的
共同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一步“找要找得准” 就是一下子抓到重 要的有效的信息,不要遗漏。弄清所找词语 是时间概念还是空间概念;是点,还是域; 是以前以后,还是以上以下。指代向前找, “这、此、它”,一般在指示代词的前边, 紧贴着这个代词的就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 括中心意思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要求能够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
方面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这里极有
可能设置考查积极修辞的题目,例如可
以问你文中使用了某一种或某几种修辞
的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问 反问
①比喻
“以此物比彼物也”。比喻就是“打比方”(说 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 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
所谓实用类文本指的是有别于文学类作品 抽象的方法,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生活 实际紧密联系的文本。考试说明中将其外延确定
的,用直观的方法(有别于文学作品的形象思维)
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四种文体的文章。
①传记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以叙事为主要的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联系社会,联系现实,看看此篇文章的实际意义
何在,看它在提倡什么,鼓励什么;或者在反对 什么,抨击什么。评价它对社会的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甚至是非逻辑的直感,
向纵深探讨“为什么”,常常能发现问题,常常
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其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此句如果在文章的开头,那么它的
结构作用是引领全文,开启下文。
如果此句在文章的中间,那么它在结构上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如果此句在文章的结尾,那么它的结构作 用是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旨。
概括中心意思 是指在准确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抓关键词,一般是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表 达较抽象概念的实词(名词)。其次抓关键语 句,一般为首括句、尾结句或行文中反复出现 的句子,特别是以陈述形式或肯定形式出现的 表明一般意义的句子。同时要把握文章的感情 色彩,文章的褒贬意义,体会作者感情的倾向 性。然后就事论“理”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意义 即事物的一般意义。
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
句
法
这些体育场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 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新时期我国科
技人员和建筑工人的智慧和才能。
表述对象是“技术水平和 艺术价值”而不是“体育场 馆”。
直觉的功能在于直接的领悟,灵 分号 感却有更进一步的目标: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直觉是瞬间的,灵感在形式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 递进关系 转折关系 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 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A.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正如煤的形成,付出的代价 很大,结果却很微小。 B.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是无谓的,没有任何实际的 意义,不值得提倡。 C.刘和珍等人的牺牲书写了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 鼓舞后人继续前行。 D.刘和珍等人的牺牲,代价太大结果极其微小, 不应提倡徒手请愿。
高中语文精选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知 识和信息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 的智力技能。阅读是由各方面因素和
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一、高考要求
高考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 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 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 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修辞手法解读法
(三)了解命题的思路
(四)熟悉答题的方法
(一)语法规则审读法
词法 句法 句间结构 章法
词 法
名词 表示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名称的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 等的词。 形容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 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 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记 念刘和珍君》)
①预测未来是人类从古以来就有的愿望,未来 学有着悠久的历史。②古希腊人曾用占星术、神 谕预测未来,相信“先知”和哲人可以接受上帝 的旨意,预知未来。③中国古代曾用占卜、天象 预测未来。④殷墟中大量龟板上记载的都是占卜 的内容。⑤不过占星术和占卜都不能真正预测未 来。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泛滥与天狼星的关系 的经验,预测到当天狼星黎明时升起在东方时, 尼罗河就要泛滥,从而对尼罗河水情作了正确的 预测。⑦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后,一些学者根据掌 握的规律和经验作过不少预测。⑧例如门捷列夫 预测了一些元素的存在,凡尔纳预测到潜水艇的 发明和飞向月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