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大学创办首先要进行校舍与校园的基本建设,而校园建筑群的出现,又
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
校园建筑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作为一种文
化符号,已成为校园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
校园建筑文化是通过校园主体建筑来
体现,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具有潜在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结
合学校百余年的发展,校园空间格局在不断拓展,校园建筑文化也随之变化,通
过校园规划、主体建筑、景观建筑、空间艺术、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校园环境治理等,来体现对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措施,期望对相关行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建筑;文化;传承;创新
前言:校园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文化的创作。
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和学校历史的载体,是一所学
校发展的年轮。
高校校园建筑记载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不同时期的
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因而,研究高校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有着特
别重要的意义,要将如何有效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放在设计的首要位置。
1.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建筑文化。
建筑作为物质环境文化,既为现实服务,又有历史的连续性,作为一种造型
艺术,体现出特有的象征性符号或思想观念,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中西方观
念对“建筑”有许多形象说法:“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
头的史书”“建筑是宇宙的图示”等等;建筑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环境文化和背
景文化,既有滞后性,记录着历史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又有超前性,顾及到今后
社会文化的发展,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
1.2校园建筑艺术。
建筑被喻为凝固的艺术,主要通过以教学与科研、办公与生活等在内的楼宇,以及亭台轩榭、楼牌雕塑、假山景石等来体现,兼有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是通
过长期的校园基本建设,逐渐将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和背景,给校园建筑融人文化
概念,使它成为以技术水平、社会形态及文化背景为前提,包涵不同建筑风俗、
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艺术,是校园智慧力量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化艺术成
就的综合载体,体现了校园建筑与自然、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给人以精神力量和
美的享受。
1.3校园建筑文化。
校园建筑文化是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
周围空间的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与美学、建筑风格与意蕴、建筑价值与
精神,是影响师生情感、品格涵养等文明因素,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以及依附
物质环境所展示的精神氛围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创
设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规划设计、建筑结构美学、教育学及周边绿化美化,作
为环境教育背景资源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师生成长有较大影响。
2.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1古建筑群的保护
保护建筑文化遗产和传承建筑文化的思想意识,正是最现代化和最先进思想
的表现,且校园建筑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对古建筑的保护,对历史建筑坚持
修旧如旧原则,通过修缮与改造措施,如局部结构与地面墙面的补强,屋面与天
花板的防水,彩绘补绘及门窗修复,水电工程的完善等进行保护;如对复建的红
满堂、改建的博物馆、新建的办公楼等建筑,定期进行精细管理,使校园不同年
代的建筑群及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得到整体提升。
2.2建筑风格的协调
作为形式语言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取得整体协调,统筹兼顾,精心处理新
旧建筑间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如:对历史建筑周边临建物以及温网室拆除及迁移,或利用分景和夹景手法,在周边空地种植名花木草及修建绿道石道;或在兴
建扩建时,力争将标志性建筑及亭台轩榭,与历史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相互衬托
和依存,实现新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2.3 建筑文脉的延续
建筑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与建筑、建筑与所在环境、整
体环境与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而校园建筑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包括建筑风格
与材质、色彩与空间布局等呈现,因此,校园建设既要适应时代发展,又要继承
和保持校园所拥有的建筑风格,如有的办公及实验楼以及亭台轩榭等,在建筑语
言符号上采用宫殿式样,中西合璧,融汇古今,红墙绿瓦,古朴典雅,形式与色彩、尺度与风格,均与历史建筑群一脉相承,与现代式建筑群交相辉映,山水相宜,古今和谐,这是处理新老建筑和谐共存的典作,较好体现当代建筑对历史建
筑的延续。
3.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3.1校园整体规划核心区域建设
校园核心区的合理规划,使其成为校园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区,如石牌旧址原
核心区处于现校园中心区的西南部,随着校园建设向东扩展,空间格局有了相应
变化,现如今建筑规划的核心区有所变化,处于校园中心组团的中部和南部地带,包括行政大楼、第1 ~3教学楼、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楼、
校医院、商业中心、主校门及新牌楼、红满堂等主体建筑群围合形成,区内散
落着所谓的五个湖池、四个草海,并以地处中北部的科教区,即农科类、理科类
的建筑楼群为背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行政楼为标志性建筑,集聚了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商业与生活之功能,促进校园整体规划与建筑文化的和谐统一。
但还需强化空间组合,进一步创新规划建设,将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有效结合,并配以连片大尺度湖面、大草坪绿地等,形成一个经纬交错、意象共存的文化共
同体,以及可教化、可观赏、可休闲的核心共享区,所富有的人文精神和建筑文化,具隐性教化作用,潜在的影响着师生价值观的提升。
3.2校园建筑格局功能区域构建
校园建筑在本质上是视觉与空间的符号,以各种方式组织内外空间,并以其
自身的客观实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折射出校园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如:学校继
承创校之初的规划理念,从地理位置上分为中心区、泰山区、华山区、燕山区、
启林区等;从功能上分为核心区、教学科研区、实验基地区、学生宿舍区、教工
住宅区等,建筑楼群风格各异;但建设中,需完善突出校园地域性和建筑文化个
性的创造,保持各区域间的离而不散,进一步明确功能划分,构建不同空间结构
体系,以亭台轩榭、假山花坛等伸延空间,并通过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的贯通,
连起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空间,强化“一核两轴五片区”格局,体现特色与个性,使古朴典雅的历史建筑群,与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群遥相呼应,增强师生荣誉感
和归属感。
结语:总之,在传承学校的特色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工作中,要注意归纳、总结、提炼本校建筑风格和文化的特色,如何将其加以保护、传承并在传承中有所
创新,使得学校校园建筑的风格特色更加突出,建筑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好地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何镱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J].工程设计,2015(7) :18-20.
[2]姜辉.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损与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