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
历史典范“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7篇)
《资治通鉴》中,不乏有许多优秀精英,他们曾经奋斗过,辉煌过,壮丽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典范“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1)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
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
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
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
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
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
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2)
我早就听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十分有趣,所以我利用寒假剩余的时间,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了一遍。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可是,为什么司马光要写这本书呢?我带着问题来到网上寻找答案,原来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
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
除《史记》之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为能写史书的人,我一定像司马迁一样,用手中的笔,公正地写出事实,讴歌英雄,鞭挞小人。
让忠良名垂千古,奸贼遗臭万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3)
假期不开盘,除了锻炼就是看书了。
最近读了很多书,但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资治通鉴》,推荐大家都读一下。
读史以明志。
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读原文,嫌文言文晦涩的话可以读白话版的。
由于《资治通鉴》实在是过于庞杂,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以至于好多名人雅士都专门著书来解读《资治通鉴》,所以我恐怕很难超越他们的见解,毕竟本人是做投资的,不是历史学方面的专家。
没办法,只能很谦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实只是《通鉴》里的很小的一个篇章。
我们重点讲一下唐太宗。
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但是奠定唐朝这个鼎盛基础的就是唐太宗,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比后来的康熙,乾隆段位高了一大截。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太宗能文能武,“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别看唐太宗是个将军转型做皇帝的典范,但是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做了皇帝之后,很好的适应了这个新岗位的需求,这是很难得的。
中国古代,治理天下的思想在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是有个大体的规律,但凡是遵从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基本都是太平盛世,但凡遵从法家之道(积极干预)的,基本都是民不聊生。
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外儒内法,本质上讲还是法家,即便是他搞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搞得东西都是法家那一套,所以最终,汉武帝时期,老百姓是很惨的。
但是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等都是典型的黄老之道,与民休息。
唐太宗推行以民为本的政策,轻徭薄赋,关心民间疾苦,澄清吏治,让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资治通鉴》还记载了一个贞观年间的奇闻异事,“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大意是唐太宗让390个死囚春节回家和家人最后一次团圆,之后再回来领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390人竟无一人逃跑。
受其感召,最后唐太宗将这390人全部赦免了。
可见当时政通人和。
仅仅是做到以上几点,那就和汉文帝汉景帝没有太大差别,唐太宗最被赞赏的一点就是“克己”,“克己”是评点太宗的点睛之笔,即对自己的欲望、偏见保持克制的态度。
大家在教科书上熟知的“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的名言。
克己当然包括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唐太宗说从社稷苍生的角度考虑,不敢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声色之欲,就是克己。
《资治通鉴》里面还提到过秦二世发表过的一番当皇帝感言。
秦二世这个二货是这样对赵高说的: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大意就是当皇帝太爽了,我要一直爽下去,爽个痛快!然后他就身死国灭了。
唐太宗和秦二世的“做皇帝感言”,很容易能看出来千古一帝和千古二货的段位差距究竟有多大。
另外,他重用大臣魏征,让大臣敢于进谏。
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很难,老是让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还挺难受的。
尤其是在1千多年以前,臣工对皇帝指出不同意见甚至指出错误,皇帝还要虚心接受,这真的挺挑战人性的。
我自己在投资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一点特别重要,索罗斯也说过的“相同观点的报告他看一遍,不同观点的报告他看两遍”。
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一条就叫“开诚布公”,里面的有一条内涵就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要第一时间说”。
而且做领导的决不能因为下属汇报了坏消息就责罚汇报坏消息的那个人。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在于:除了对皇帝本人品德、作风的探讨,还包括对皇帝行为的规范和权力的约束。
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叫《帝范》传给自己的儿子,包括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
《阅武》《崇文》十二篇,篇篇都是讨论皇帝的行为规范的:“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
当然唐太宗有他的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人无完人。
但是《资治通鉴》里面评价了无
数的历史人物,在所有北宋以前的帝王中,唐太宗的评价是最高的。
很可惜当时没有
类似于AAA评级的做法,要不然我们能看到不同的皇帝的评级,比如唐太宗就是AAA
级别,秦二世这个二货就是C级,属于垃圾级。
当然,书籍都会有美化古代的倾向,认为古代的圣贤和盛世,多么好,反衬当下多
么不好。
其实不然,唐太宗时期是人类文明1.0时代,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赶现在差远了,即使是当时的皇帝,能享受到的物质条件都未必有当今的中上产阶级好。
所以我
们读史书要带着辩证的观点去思考。
举个简单的例子,唐诗是很牛逼的,但是我们发
现唐诗基本都是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前后开始兴盛的,为啥太宗时期似乎没留下什么脍
炙人口的名诗呢?我还在真去翻了资料,原来是因为唐诗这种文体格式是太宗朝开始
逐步成型的,一开始都是用来给王公贵族歌功颂德的,所以当时的马屁诗歌都被历史
给无情的淘汰了。
直到开元年间诗歌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才有精品出来,流传百世。
就说这么多了,大家对《资治通鉴》有什么感悟的,欢迎积极留言交流!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4)
悠悠中华史,上下五千年。
——题记
轻轻地,你来了,混着淡淡的墨香,于笔尖流连处,赫然映入我的眼帘。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六度春秋。
《资治通鉴》,我的良师。
初次邂逅,依稀是六年前的风花雪月,从“秦王扫六合”的壮丽,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越发深入探究,越发不可捉摸。
六年前,初次在书
店遇到你,便被你精美的文字插图给吸引住了。
当时,仅一年级的我被你动人的情节
牢牢地“禁锢”住了。
司马光笔下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仿佛穿越到了现代,饰
演了一场场“千年大戏”。
从此,我对你的喜爱一发而不可收拾。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过了你的不同版本,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守六
年的心。
从三家分晋到大唐消逝,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被描写得栩栩如生。
文中一
个个鲜活的人物,让热爱历史的人对古人的过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混着一丝轻狂,嬴政,你来了。
你有着非凡的魄力,大秦在你的统领下,打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帝国。
你说以后嬴氏子孙会被尊为万世,
可你没想到,阿房宫、长城为秦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导致秦二世亡国。
在司马光的
笔下,你是一代霸;在后人的心中,你是一介枭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曹操,你来了。
你年少成才,入朝为相,打
造了曹魏帝国。
你虽有赤壁之战不辉煌的过往,但也有官渡之战的赫赫战功。
曹操,
我敬你是一个有着超人头脑的强者,如果没有司马氏,我相信,你的曹魏帝国一定非
常强大。
在司马光笔下,你是“东临碣石”的多愁善感之人;在人们心中,你是“烈
士暮年”的英雄。
《资治通鉴》,你带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一路上,我仿佛在这上下五千年的
烟世红尘中摸爬滚打。
在你的带领下,我学到的东西不计其数:忠、义、礼、信、廉耻、国恨……
今天,步入初中的我,重新素手捧起你,翻阅一段段过往,好像又一次在这历史的
长河中游离。
我想,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我读懂了你——《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5)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的刘备三顾茅庐,讲的是司马微向刘备介绍人才,他说:“一般的儒生和俗士,怎能认清时物,能认清的只有卧龙和凤雏。
”刘备问是谁,司
马微说:“就是诸葛亮与庞统。
”后来徐庶来这里也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便带着
关羽张飞去了,可是他见了三次,才找到诸葛亮,这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便不去打
扰他,等他醒了,才进去,诸葛亮将天下分析了一下,刘备认真得听着,后来刘备的
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
后来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说明诸葛亮很聪明,可刘备前两次都没
有找到诸葛亮,难道真的就这么巧吗?我觉得有可能是诸葛亮故意设计出去的,他早
已料到刘备要来拜访,所以溜了,等刘备一走,他再回来,是要考验刘备是否真心真意,如果是,他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找他,如果不是,有可能来一次就走了,到
了第三次,诸葛亮故意睡觉,看刘备走不走,不过刘备不等到诸葛亮还不走了,直到
诸葛亮起来,可见刘备多么有诚意而且信念坚定,不管怎么样刘备还是等到了诸葛亮,而且让诸葛亮出山了。
就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很聪明。
(注意,此纯为自己猜想,
并非真实。
)
诸葛亮真聪明,我佩服他。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6)
《资治通鉴》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故事的书。
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
学家司马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大惊失色,连忙派平原君赵
胜去楚国借兵解围。
平原君想从门客中挑选20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作为助手去楚国。
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但平原君却说:“有才能
的人,就像一根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会冒出来。
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
没记错的话,你来我这已经有三年了吧?这三年中你也没有给我谋划过一个计策,更
没有让我看见你的长处。
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让你这种默默无闻的人去呢?”毛遂说:“我没有展现才华,是因为我没有获得一个机会,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口袋里,
锥子早就戳出来了。
这次任务就像个口袋,我会让您看到我的表现。
”平原君听完后,半信半疑。
见毛遂很有胆量,也颇有口才,而自己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就同意了。
到了楚国后,楚王和平原君在朝廷上谈判,一直到中午都没有结果出来。
毛遂却以
自身相逼,把利益细细地告诉楚王,让楚王同意出兵帮忙解围。
这就像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鸟儿一样。
有一次在我们班上,老师问我们班有
没有人想去参加学校绘画比赛。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调皮大王”逸城同学第一个举手,胸有成竹地报名了。
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心想:“他还会画画?”。
比赛结果出来时,大家都傻眼了,他获得学校绘画比赛第一名。
原来我们全都小瞧了他。
通过毛遂自荐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对于自己会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出来,这样才会有机会登上更高的平台。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体会(精选篇7)
今天看完了汉武帝的一生。
前半生看得我热血沸腾,时不时感慨一下汉武帝就是天命之子。
少年顺,妻子家助
力他成为太子,不久就继位成为少年天子,才16岁。
少年意气风发,广招人才,开疆扩土,即使有诸侯叛乱,反叛者也会因各种原因自乱阵脚、自掘坟墓。
随着汉武帝进入三十岁,他的野心愈加庞大,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征讨四方、修
建宫殿,战事不断。
居然还让他拿到了盐铁专卖的权力,并且重新获得了铸币权,权
力集于一身。
但是随着进入中老年,他的猜忌和集权带来了朝堂上人事的急剧动荡,杀、惧成为了高频字,寻仙篇幅巨大。
让我看着感觉到可怕,伴君如伴虎,稍不留意
即满门抄斩。
太子的死亡我看着感觉是汉武帝思想观念的转折点,老年丧失继承人,误杀太子的事实也许让汉武帝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迷失,或者也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召唤,所以后来才有了他的罪己诏,以及罕见的耕田劝桑,修养生息。
汉武帝的一生,真的是极其顺遂的一生,运势极大。
我有种命运无法抗拒的感觉,命中注定,人的一生似乎已天生注定,或者富贵一生,或者潦倒一生,个人的努力微乎其微,根本无法影响到命运那根主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