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的方法【范本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的导入方法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交流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谈话导入法就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谈话,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直接、明确,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布谷》,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感性认识来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并通过想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这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新课《布谷》,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不仅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而且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惯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
具体策略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通过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知识的链接点,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归纳到旧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而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例如,在教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前四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同时导入新课。
具体导入如下:
老师提问:“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生回答……),那你们说大雨的声音是……(生回答……),小雨的声音是……(生回答……)。
”由此引出第一首歌曲《大雨和小雨》。
利用这种方式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继续提问:布娃娃高兴地弹起了琴,你们听是
什么声音?(生回答……)。
然后继续复习《大鼓和小鼓》,师说,音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大鼓声是(生回答……),小鼓声是(生回答……)……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导入新课《小白兔盖新房》。
(三)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
如何提问,提何种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
比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
”老师进一步问:“那小鸭怎么叫呢?”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
”师再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呢?”“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如此反复深入,就能把下面的歌词创编环节都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四)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
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
”
《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
"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由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如一年级《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好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是你的妈妈。
"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
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
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六)故事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如第六册《快乐的歌唱家》一课,这是一首具有谜语式的歌曲,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比较常见,但同时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学:一天,在大树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
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啊!听,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狗叫)。
谁愿意跟他一起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上唱歌呢(猫叫)。
小朋友,让我们也随着小猫唱起来吧.这时候小鸭子也不甘示弱,你们听(鸭子叫)。
(七)肢体表演导入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肢体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方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是丰富。
由此,为了贯彻新课标审美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
以期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
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表演,从而融入音乐之中。
如第三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可以先设定一段简洁柔美的傣族舞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合着音乐为老师拍手伴奏,并根据时机让学生也随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模仿孔雀舞蹈。
随后再让他们欣赏一段由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这种动静交替的氛围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
当然,律动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讲课过程中,也可借助律动节拍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进行导入.尤其是在讲授节拍如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侧重体验节奏的课程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再如,小马跑、大家走、开火车、开飞机、打雷声、划船等都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
(八)悬念导入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
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
如,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小熊特别的热情,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它学什么手艺啊?你们想去看看吗?(学生:想。
)不过,路途遥远,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你们怕不怕?(学生:不怕。
)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当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方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因此,导入的方法不胜枚举。
只要是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实现新课标的审美价值的导入法,就是优秀的导入法.
美术方面:
1.故事导入法:
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听故事,故事对儿童创造力的启发非常有帮助。
不管多么喧闹的课堂,一个小故事就能让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故事也可以由学生来讲,但时间不要长,故事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有些小故事里的智慧或教育意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经常爱讲故事的老师所教的课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讲故事的最好方法是只讲开头,让孩子自己续结尾.
2.谜语导入法:
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
例如:《火花的设计》一课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
一上课就出示谜语:“小小一方城,内住千百僧,用头去撞墙,全身就着火。
"让学生猜一物,从而引出火柴,再让学生说说对火柴及火花的认识.
3.悬念导入法:
好奇心可以引发人去探究,引发人去思考。
好奇心是学生对那些新异的、有趣的事物的探究反映。
教师要创造一个具有悬念的环境,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他们对美术课充满好奇的向往。
4.描述导入法:
在欣赏课中,有几张世界有名的画家画的画,非常抽象,学生一下难以理解。
例如:毕加索画的《多拉玛尔肖像》、梵高的《星月夜》、克利的《喜歌剧航海者中的战斗场面》等。
在欣赏这些画的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
画面描述完了以后,让学生们把书打开,看看和自己想的有什么不一样,当书上的画面和学生们脑海里的写实的画面互相撞击时,学生们都惊讶不已.从而打破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固定模式,启发学生了解绘画大师的构思。
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5.图片导入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表现偏弱,如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中利用热情洋溢的导语,凭借多媒体设备用幻灯片或用挂图刺激他们的感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
观察导入法
视觉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丰富同学们感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人的智力活动的门户是观察。
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
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听觉得到的.没有良好的观察,智力是不会提高的,美术课更需要学生观察。
如小学美术课本《精彩的足球赛》(记忆画)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看一段世界杯足球赛的录像或有关的资料图片。
并认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和动作,重新体验一下赛场上的气氛。
这种导入,把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录像中去,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回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再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
又如:课本中《近大远小的现象》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近大远小现象理解得更充分,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让同学们分别站在操场远近不同的位置上,教同学们伸出一个指头作比例来观察我的身高,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离我近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用一个手指头比不下你的身高,离我远的同学笑着说:老师平时看你那么高,今天你只有我的一个手指那么高了.以此类推,高墙、房屋、树木、地面的方砖等等都成为学生观察的实物。
回到教室,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体验就总结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7.实践导入法:
实践需要想象,实践也可以发展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更合理、更现实、更丰富。
例如:《刻印的乐趣》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入部分:把被雕刻的物品装进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不让学生看到袋子里装的是什么。
上课时,让部分学生把手伸进袋子里触摸袋中的物品,让他们先感受触摸的是什么东西?怎样判别的?(是土豆,根据有形状和外皮来判断的)学生讨论后,把土豆拿出来让同学们轮流观赏.本来普通的一节课经过让学生触摸感受和观赏,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想亲自试一试土豆到底能变成什么?老师相机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用土豆来做一方印章,哦,同学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土豆不光能吃,还可以用来做刻印的原料,真没想到啊!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8.纠错导入法: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辅导孩子的方法叫纠错法。
就是不怕犯错,而要学会纠错,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的一种方法,把它运用在美术课堂导入中,效果也不错。
例如:美术课本中《美丽的花边》一课,上课的时候我展示许多美丽的花边作品,当学生对这些剪纸作品惊讶不已的时候,我问道:“同学们想不想剪出这么美丽的花边来?那你们就先试试吧。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开始剪起来,结果一些学生都没有成功.他们剪出的是单个的图案。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我们一起看看书吧,从书中找找答案。
"结果学生了解到剪连续不断的花边的基本方法。
经过学生自己纠错而获得的知识,比从旁人处学来的知识印象更深。
孩子们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可以更好的记住。
9。
讨论导入法:
在上小学美术第四册《绘画中的节日》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节日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或难忘的场面,然后让学生把所说的内容画在绘画纸上。
10.表演导入法:
例如:一年级《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事先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观察妈妈做菜的情景。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做菜的过程说一说并表演出来。
然后让两位学生上来边说边用手表演:洗菜、切菜、坐锅、炒菜、盛菜、端菜等动作。
教师说:“大家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神气的小厨师?"从而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11。
想象导入法: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
上课时提问:“谁去过海底?想一想:海底是怎样的神秘世界呢?”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讨论。
又如《未来世界》一课要学生画科学幻想画,更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好机会.
12.象形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时一定要找他们感兴趣的、变化快的、形象鲜明的物体。
学生对这些感兴趣,观察的积极性就高。
比如让低年级的学生画人的脸型,就比较难。
如果先让学生画各种形状的水果,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谁的脸像什么水果.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
常见的基本几何形或者不规则形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物体,接着引出新课。
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导入
好的课堂教学导入,可以让学生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迅速集中注意力,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这是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课时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用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
如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一课时,在进入新课前,我给学生讲述
蔡伦造纸的故事,让他们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造纸知识的兴趣。
2、活动导入.活动导人是一种生动的导人方式,可以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活动导入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小游戏,也可以是小比赛等.这种导入方式更适用于低年级的教学。
课前搞个小活动,活动可以是与教学内容有关,也可以是另外设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学习。
如教堂教学《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这一课前,我设计一个“杯中取豆”的比赛,每次比赛分三个组,每组两人,每人拿一根筷子,要求两人合作,用筷子将放在玻璃杯里的黄豆夹起,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组的同等夹出的黄豆最多。
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比赛后,我分别请参赛同学谈感受,学生很容易就悟出:要在比赛中取胜,关键是两人要密切合作,动作协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演示导入.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导人新课,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教学《我最喜爱的小动物》一课前,我先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段。
激发儿童对动物的喜爱,然后启发:“刚才播放的动物世界里有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哪些小动物?”以此引出课题“我最喜爱的小动物”。
4、设疑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讲授新课时,老师先提出疑问,巧设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教学《当火灾发生时》的导入,我先提问:“当火灾发生时,大家都知道应该打119火警报警电话。
但是,当消防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时,又有哪些部门参与救火?他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因为学生只知道发生火灾是由消防队去救火,并不知道还有其他部门需要参与,这就产生了悬念,激发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听课。
5、体验导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在课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以唤起学生的最初感受,有助于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如教学《关爱残疾人》一课,课始,我让几位同学站到讲台前。
蒙着双眼,要求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结果有好几个同学不是走错了过道,就是走过了位置。
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
6、情境导入。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
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品德课教学只有触动了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课堂激情之流四溢。
思维之花闪耀.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
如教学《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一课,老师让学生和着乐曲轻轻吟诵古诗《锄禾》,并配上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激发儿童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这就为新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英语方面:
一、积极提醒,回到课堂
小学生都是一些生性好动的儿童,大部分人在上课铃声响过后,还没从课间游戏中收回心来。
教师应该提前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学生看到英语老师来了,就知道下一节是英语,他们会立刻拿出书本,做好上课的准备。
如果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后才开始准备书本,这边急急忙忙,那边慌慌张张,教室里一阵骚乱,学生怎能把心收回来?因此,教师要提前拿出一部分时间来提醒学生,让他们尽快把心收回到课堂上来。
二、伴随音乐,放声歌唱
小学生在幼儿园学到许多琅琅上口的儿歌,这些儿歌都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
小学英语课本中也有许多非常动听的歌曲,例如:“Good Morning! In the Classroom. My Father and My Mother.”等等,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优势。
在新授之前,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也可以让学生放声歌唱,愉快的歌声带学生们轻松地进入课堂。
三、前后衔接、温故知新
前后衔接,也就是从整体结构出发,承上启下地导入新课,在开始新课前,先温故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把前后所学知识衔接起来,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使学生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教师可以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听力、对话或笔头练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觉,学生在熟悉并掌握了旧知识后,有了成功感和满足感,就会有更大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Book3Unit7Lesson19时,可以先复习以前所学过的数字表达法:时间表达法,电话号码表达法等等。
通过复习数字,引出关于Telephone Number这一课,这种前后衔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生动地“温故知
新”,更积极地走进课堂。
四、通过图画,再现情境
课堂图画的主要形式是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幻灯图片等。
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图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例如:Book3,Unit16,Lesson17,用in、on、under、beside、behind、between 等介词来表示物体的不同位置,教师首先出示小狗相对于盒子的不同位置的六张图画,让学生观察,要求学生用英语说出图意,这种不给学生固定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的方法,给于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通过在观察的基础上的练说,使学生把语言训练和生活实践密切结合,又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设置悬念,循循善诱
悬念,也就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设置一些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要刨根问底地寻求正确答案,思路就紧跟着老师。
例如:Book4 Unit7 Lesson19这一课是关于写英语信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Have you a pen friend?
Have you ever written to him or her?
Do you want to write to him or her?
Let’s write to your pen friend, ok?
Do you kno w who is Fang Ming’s pen friend?
What does he write to her?”
这时就很自然地转入了“英语信”这一课的学习。
这种悬念诱导的方法,吸引学生自觉主动地走进课堂,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成为探求问题答案的主动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但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答题的机会,而不能只针对几位成绩好的学生,这样无疑会挫伤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将自己排除在课堂之外。
六、利用实物,加强直观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范围有限,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新颖、有趣的材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的实物、直观教具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走进教室,从身后拿出一只可爱的玩具小熊,学生们能不睁大眼睛盯住他吗?老师趁热打铁地说:“Bear, bear,小笨熊。
”听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老师一起说:“Bear, bear,小笨熊。
"看,有的小淘气鬼还在表演呢!看那样子还真像只小笨熊!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如:文具用品、水果、各种玩具、教室里的摆设、身上的衣物、人体器官等等。
这些现有实物的充分利用,不但从一开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精力集中,为更好地完成整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