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标的表述⽅式──⾏为⽬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标应规定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为,并限定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每节课教学⽬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

表述教学⽬标时⼀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标时,⽆论是⼀般的⾏为⽬标或是具体的⾏为⽬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的学习⾏为⽽不是教师的教学⾏为,⼀般不⽤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让学⽣……”“提⾼学⽣……”及“培养学⽣……”等描述,⽽⽤“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标的⾏为主体是学⽣。

2.⾏为动词。

根据《⽣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标应采⽤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为动词来描述。

⽽传统应⽤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内部⼼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法检验。

⽽“认出”“说出”“描述”“解
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为动词。

《⽣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些常⽤的知识性⽬标动词、技能性⽬标动词及情感性⽬标动词,可作为⽣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设计⼩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

指学⽣对⽬标所达到的表现⽔准,⽤以测量学⽣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标⽔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上述教学⽬标表述包括的“四要素”是由⾏为观的代表马杰(R.F.Mager)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称为ABCD表述法。

它们的含义是:A 即“⾏为主体”(audience),意为学习者,就是⽬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为”(behaviour),即学习者应做什么,⽬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条件”(conditions),意为上述⾏为在什么条件下产⽣。

D即“程度”(degree),即上述⾏为的标准。

例如,⼀个运⽤ABCD ⽅法表述的教学⽬标例句:“通过学习昆⾍的形态特点后,学⽣能以90%的准确度,从书上的图中辨认出哪些是昆⾍。

”其中,⾏为主体是“学⽣”,⾏为是“辨认昆⾍”,条件是“在本课课本的图中”,标准是“达到90%的准确度”。

关于《怎样⽤ABCD法编写教学⽬标?》材料
怎样⽤ABCD法编写教学⽬标?
这种⽅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为、条件和标准。

⑴教学对象
学习⽬标是针对学⽣的⾏为⽽写的,所以描述学习⽬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⑵⾏为
⾏为是学习⽬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的⾏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般情况下,我们使⽤⼀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为,其中动词是⼀个⾏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宾语则说明某⼀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标,有⼀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的动词。

⽐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标时,可以选⽤下⾯的动词:
①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
②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
③应⽤:运⽤、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列举等;
④分析:分类、⽐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计算等;
⑤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
⑥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标时,则可以选⽤下⾯这些动词:
①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
②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
③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
④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
⑤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为的具体⽅法是:⾸先根据前⾯讲过的学习⽬标分类⽅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标,然后从上⾯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

例如:
学习内容是“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要求学⽣能够举出⼀两个例⼦,说明⼈们在⽣活中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这是⼀个认知学习领域的⽬标,其⽬标层次是应⽤,所以应该从“应⽤”⼀⾏中查找动词,⽐如使⽤“列举”这个词,这样“⾏为”就可以被描写成“列举⽣活中的⼀⾄两个例⼦,说明⼈们怎样预防热胀冷缩现象带来的损害。


⑶条件
这个要素说明了上述⾏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的,所以在评价学⽣的学习结果时,也应以这个条件来衡量。

条件⼀般包括下列因素:环境、设备、时间、信息以及同学或⽼师等有关⼈的因素。

⽐如,“在30秒内完成10个仰卧起坐。

”就规定了完成仰卧起坐的具体时间;再⽐如,“查字典,翻译下⾯的英语短⽂。

”就考虑了信息⽅⾯的因素。

⑷标准
这个要素表明了⾏为合格的最低要求,教师可以⽤它不定期衡量学⽣的⾏为是否合格,学⽣也能够以此来检查⾃⼰的⾏为与学习⽬标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之间是否还有差距。

“在20分钟内,完成⼀篇看图写话练习。

”这个标准表明了⾏为的速度;
“在吹奏竖笛的考试中,如果出现两处以上的错误,就为不合格。

”这个标准规定了⾏为的准确性。

以上两个标准都采⽤了定量表⽰法,在这种⽅法中除了可以使⽤数字外,也可以采⽤百分⽐来表⽰。

除此之外,标准还可以⽤定性的⽅法,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法来表⽰。

标准是对每⼀个学⽣的⾏为质量的最起码的要求,它也从⼀个侧⾯反映了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编写学习⽬标时,⼀定要从学⽣的⾏为出发,⽽不能以教师的教学⾏为为标准。

当我们把四个要素综合在⼀起的时候,就可以写出⼀个完整的学习⽬标了:
“初中⼆年级上学期的学⽣(教学对象),能在5分钟内(条件),完成10道因式分解题(⾏为),准确率达95%(标准)。


其实采⽤ABCD法,并不意味着四个要素必须⼀应俱全。

其中只有⾏为要素不能省略,⽽其他三个要素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省略。

有时学习⽬标中的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的,如上例中的“在5分钟内”既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可以理解为表明⾏为速度的标准。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不去细分它到底是条件还是标准,⽽是应该考虑学习⽬标是否能够⽤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附)怎样⽤内外结合的表述⽅法编写教学⽬标
如果学⽣经过学习后能⼒的改变能反映到学⽣的⾏为中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到,⽤ABCD法描述是⾮常适合的;但有些变化却不能反映到⾏为中来,对于这⼀部分变化可以采⽤内外结合的表述⽅法来描述。

⽤这种⽅法陈述的学习⽬标由两部分构成:
第⼀部分为⼀般学习⽬标,⽤⼀个动词描述学⽣通过教学所产⽣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
第⼆部分为具体学习⽬标,列出具体⾏为样例,即学⽣通过教学所产⽣的能反映内在⼼理变化的外显⾏为。

例如,学习⽬标是“培养学⽣关⼼班集体的态度。

”态度本⾝是⽆法观察的,但是通过列举⼀些学⽣的具体⾏为变化术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态度是否已经改变,学习结果也就能够观察出来了。

上⾯这个学习⽬标可以这样来描述:
内部⼼理描述:
具有关⼼班集体的态度。

⾏为样例:
认真做值⽇;
主动做对班集体有益的事情;
积极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年级或全校的各项⽐赛中,积极为⾃⼰的班级争取好成绩。

⼜如,学习⽬标是“理解议论⽂写作中的类⽐法。

”就可以这样描述:
内部⼼理描述:
理解议论⽂写作中的类⽐法。

⾏为样例:
⽤⾃⼰的话解释运⽤类⽐的条件;
在课⽂中找出运⽤类⽐法阐明论点的句⼦;
对提供的含有类⽐法和喻证法的课⽂,能指出包含了类⽐法的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