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到学、思、行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如何学、思、行合一
李俊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学习、思考、行动合一。
本文就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如何做到学、思、行合一,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做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力图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思、行结合;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我国的传统教育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并不看重知识的运用能力,致使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成比例,学习与生活脱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也就是说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就是强调学习、思考、行动合一。
温家宝总理在教师节前邀请8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
温总理在和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有这么一段插话:“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学、思、行结合?以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学设计,灵活开放,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要求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它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一)了解学生,关注生活,掌握需求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关
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学生的需求,以便可以更好的做教学设计,为教学做准备。
其中,了解学生要从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入手,教师要熟悉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本班学生的气质特点;还要知道每位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生参与教学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人代替。
因此,如果学习目标由学生参与制定,那么学生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会带着问题和极大地兴趣去学习,会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
比如:对于“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这节课,教师,在以开始就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老师的这个标题时,想知道些什么?想研究些什么?”
生1:看到“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生2:我想知道什么是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生3:我想知道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计算。
于是,教师就说:“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
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是由学生参与制定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确立一些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一些学生基础掌握已经比较扎实了,对于本问题又有相当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一些难度更到得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首相考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从因材施教的理论来看,作为当代教师应受到这样的启发:学生适合学什么,教师和家长决不可包办代替、搞强迫命令;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具体情况而选取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顺利成材。
(三)学习材料切合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现象和问题,可以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
因材施教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差异可以有所不同,学习材料也可因人而异。
学习的材料的选择上,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促进其发展,又要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诚然,一堂课要为每位同学准备不同的教具或者学习材料是很困难的,但是教师可以选择这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比较偏向的学习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奖励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意思就是说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和改选。
首先,依据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认知发展水平,灵活调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力求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其次,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适当补充贴近生活得材料或有新意的材料,辅以多媒体的支持,克服教材内容单一性和陈旧性;再次,突出重点、强调难点,以恰当的组织、排列、方式呈现;最后,还要利用教材内容适时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价值观。
(四)现实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现实情景是学生初学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现实情景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落脚点,知识要回到实际生活中,现实情景的提供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恰当的诱发性的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为创造而创造,本末倒置的现象出现。
一般的数学课的情景导入可以从生活中事件入手,画面情景、游戏情景、问题情景等导入。
在导入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掌握好时间分配,实效性、贴切性和学科性。
如在上一元一次函数这节内容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让学生把自己的年龄除以二,再加上一,然后把结果说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结果,“猜”出学生的年龄。
当教师每次都猜中时,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对老师如何猜的如此准确而惊奇。
在此时,教师写出这节课的课题,告诉同学们在学完这节课之后,每个同学都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那么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便产生了。
当然教学设计当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方法要求要灵活,教师的应变能力显得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二、施教过程,鼓励质疑,培养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教法灵活,围绕目标,走向教学最优化
教学方法对教学工作地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多样,新的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尤其强调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自主、探究、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使用就显得异常的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是走向教学最有化得重要步骤。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选择方法教师要考虑:①方法与目标的协调性,例如:运用程序性的知识使用演示——练习——实验的方法会比单一的讲授或讨论更有效。
②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发挥最佳功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与教师的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关联。
③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如在选用发现法时,首先要克服它费时、费力的缺点。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选择。
再次,教学内容和时间与效率也是方法选择上不可避免的考虑因素。
(二)循循善诱、启发诱导
新的课堂主张学时思考,鼓励学生猜想,并积极地进行假设和验证,教师是协助者和合作者,也是课堂的协调者,他要负责学生的思考不是无关课程的异想天开,不是东一想法,西一主意,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让学生在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教育教学中所谓的启发诱导,就是要启发学生的心智,诱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求自得的精神。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在学生努力探求一个问题而未得其解,或者是想要表达一种思想而又找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方式的时候,教师才适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
第一,师生参与、互相启发。
孔子认为师生应积极参与教学,互相讨论、问答,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互相启发提高的功效。
第二,循循善诱,教学注意循序渐进,达到发展上的和谐,提倡推理演绎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是把问题和盘托出。
而是依据学生的思维进
程逐步告诉他们,从而达到学思并重。
第三,扣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
【案例】问题“已知函数2lg(21)y x mx =++的值域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题一:函数当lg y x =,1[10,),[,)10
x x ∈+∝∈+∝的值域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上述函数的值域为什么都不是R ?
问题三:要使函数lg y x =的值域为R ,自变量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四:函数221lg(10),lg()10
y x y x =+=+的值域分别是什么? 问题五:上述函数的值域都不是R ,又是为什么?
问题六:要使函数2lg()y x c =+的值域为R ,c 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能用图像解释吗?
问题七:要使函数2lg(21)y x mx =++的值域为R ,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如何求m 的值?
这个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铺垫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在解决本题时对这类题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达到了启发的目的。
启发教学包括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
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
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的范围。
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得操作对象,也就是要有一定得事情让孩子们去做,或验证(如案例),或练习。
以教学活动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注重亲身感受、体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关系的经典论述。
如果只是读书背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过读书学习以吸收实际知识,那也会心中疑惑,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根据这一原则,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孔还提倡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之中。
从学和行的关系来看,学时手段,行才是最终目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改变原来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力求将努力创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三、多元评价,关注结果,重视过程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观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评价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分数与名次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多采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习,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奇思妙想,评语要因人而异。
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
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教学。
总之,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到学、思、行结合,教师就要关注生活,丰富自己的教学材料,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经验,做到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思考、探索、动手实践检验自己的假设,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琦,刘瑞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4] 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5]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 朱皓,魏俊•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原则的影响[J] •中国电力教育,2009(总130)
[7] 杨虹•谈如何创造有效的数学情景[J] •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