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
第一篇:教学反思十几减8、7的练习课
《十几减8、7的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
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
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
在练习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第6题比较大小,以前孩子们练习过类似的习题,因此,要求孩子回忆之前解题的方法,然后提出明确要求: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和右边的数比大小。
这样解题的正确性高一些,但是前提是必须将左边的算式口算正确。
第7、8题在孩子们计算后,引导孩子观察算式的特点,虽然孩子们不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但是即使那些零碎的、表达不太清楚的语言,也是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都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依次来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本节课多种形式的练习,孩子们不仅口算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计算的正确性的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看图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读出这道题,那么再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就不困难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更深一步,从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教学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
本节课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对减法进行练习,复习十几减
8、十几减7的减法题,把题目竖着排列起来,这样便于学生观察,易于找出规律,同时也为逐步整理成减法表做准备。
在练习中设计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内容,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努力学习,符合儿童上进的心理.
第二篇:十几减8、7
第二课时十几减8、7 教学目标:
1.运用已经掌握的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十几减8、7。
2.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通过题组计算、比较、体会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的计算规律,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8、7的计算。
教学难点:
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学习方法
8+7= 8+9= 7+6= 7+4= 10-8= 10-7= 13-9= 17-9=
当学生口答13-9时,教师让学生讲讲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此题。
二、主动探索,掌握计算方法 1.教学15-8。
小兔子一家要举行吹小号比赛,兔妈妈拿来了多少把小号?(出示小号图)请你把数的结果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小兔子说:“要拿走8把,小朋友帮我算一算,还剩下多少把?”列出算式15-8,怎样计算呢?
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计算有困难,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可以怎样算,把想法告诉组内的其他小朋友。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及时把有关方法写在黑板上:方法1:看图数出来的。
方法2: 15-5=10,10-3=7;方法3: 10-8=2,2+5=7;方法4: 8+(7)=15,15-8=7。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把这种方法告诉同桌,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课本第86页上。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13-7=□,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与同桌
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深化,熟练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出示豌豆图和草莓图,让同桌先相互说说图意,列式计算,并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将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第2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做完以后四人小组相互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15-7= 11-8= 17-8= 13-7= 3.“想想做做”第3题——蘑菇兄弟比大小。
出示第一幅蘑菇兄弟图,让学生先找一找两个算式的相同与不同,并告诉学生答案大的是哥哥,答案小的是弟弟,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结果相差几,为什么只相差1?
然后让学生很快找出下面两组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告诉自己的同桌。
4.“想想做做”第4题——开火车。
把这道题制作成可以拉动的幻灯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
5.“想想做做”第5题——比比、猜猜、算算。
先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3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猜一猜结果会怎样?通过比一比、猜一猜让学生初步感受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大,那么差就变小。
最后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6.“想想做做”第6题——喜获丰收的游戏。
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得数大于5的涂上红色,得数小于5的涂上绿色,这些苹果就奖给谁。
比一比谁收获的苹果最多!
学生做完后相互检查,通过总结评比,让学生享受丰收的喜悦。
教学反思: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计算时并有运用规律解决,在加强学生找规律、运用规律方面还要加强。
第三篇:《十几减8、7》教学设计
《十几减8、7》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
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抽象出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校鼓号队买了一些小号,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如果要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可先说怎样列式?根据回答板书:15-8=□ 你想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5个怎样减去8个?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不能一下想出来的话,可以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4.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不同的算法。
5.讨论:可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试一试。
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5-8,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想加算减)为什么呢?
书上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一道题,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提示:从图上看,可以想8和几合成13,□里就填几。
11-7=□也可以这样计算。
(3)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4)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
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
但不要
求统一算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游戏“采蘑菇”:如果你们能把这些题都做对的话,蘑菇就是你们的了。
小组合作学习。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游戏“夺冠军”: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快快长”: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一道题,喇叭花就长高一节。
看哪组的喇叭花长得最高。
(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每横行和每竖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游戏“摘苹果”:请同学们把得数大于5的苹果涂上红色,得数小于的涂上绿色。
如果涂对了这些苹果就送给你了。
学生开火车口算。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第四篇:十几减8教学反思
十几减8教学反思吉花小学赵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基础上进行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情境图将计算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孩子积极的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新的计算方法。
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只要学生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十几减8,那么,本节课学生就能轻松的掌握。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
这次联系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
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2-8=4”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
但上课过程中,孩子们看到12减8能知道等于4,但是却说不出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个别孩子想到用“破十法”,但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怎么“破十”减不知道减几,加不知道加几;用“想加算减”时,由于对8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交给学生“破
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比如:“十几减9”,虽然学生能意识到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知识的经验和储备想到的,至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
多让孩子静下来,回忆整理自己的思路,多找找在生活中的运用,孩子们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整个教学设计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五篇:十几减8教学反思
《十几减8》的教学反思
铁力林业局第二小学赵晓春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习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
这次联系情境问题动手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
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2-8=4”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等的不同计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法可以算得快?”“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
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