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定义
一、政策概念的演绎:从词源学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
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
只有“政”与“策”两个分开的词。
“正”的含义是“规范”、“控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政者,正也”。
术也”。
若将两词合起来则为“规范的计谋”。
中国现在使用的“政策”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从日本传来的。
汉唐以后中国许多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文字中出现“政”与“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西方文字。
日本人在接触到英文“policy”以后,就翻译为“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该词在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期
间又传回中国。
另一说是由西方在中国的人士翻译出来的。
据载,英国传教土李提摩太,他曾在1895年
上书清朝廷一份《新政策》,其内容是要求清政府设置新政部,聘
请英美等国人士来主管新
政。
其后,梁启超在1899年所写的《戊戌政变记》中开始使用“政策”
一词,他认为:
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首注重于学校教育
之中可谓得其本矣。
后来,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政策”这一概念。
此后,政策一词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成的“政策”概念,但是,与“政策”具有相
同意义的语词
却早已存在。
人们早已在“政策”的系列上使用其他丰富多样的概念,如“路线”、“战略”、
“方针”、“策略”、“计划”、“措施”等。
可以将“路线”、战略”看作是“总政策”;
将“政策”、“方针”看作是“基本政策”;
将“策略”、“计划”、“措施”看作是“具体政策”。
在当代汉语中,人们在使用“政策”一词时,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将“政策”与“公共政
策”通用,讲“政策”时多指“公共政策”。
如《辞海》中,“政策”被解释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因此,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有关上“规
范的计谋”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同现代的公共政策结合起来。
二、公共政策的界定
政策往往是和人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每一项公共政策的产生,都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前提,都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为最
终目的。
“问题”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的距离或差别,从而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
个体:个人问题或私人问题社会问题
群体:公共问题
私人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少数私人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人和其他非公共领域产生的问题。
公共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多数人身上的体现,及私人问题在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
公共政策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被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不同的研究者会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应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不同的政策现象,而不同的公共政策实践亦需要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
在学术领域,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歧义颇多,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界定和彼此的认同。
西方学者的观点:
1、以威尔逊、伊斯顿为代表的“管理职能”为中心的内容界定。
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实施的管理手段;
公共政策是政府从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出发进行的具体管理;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主的由各种利益个体与群体参与的管理活动。
2、以拉斯韦尔、安德森为代表的以“活动过程”为中心内容的界定.
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有目的的活动;
公共政策是政府动用大量资源,通过相关的规定、措施来实施决定
的活动过程,公共政策是包括决定、实施等环节在内的具有连续性
的活动过程。
3、以罗森布鲁姆为代表的“规则、过程和管理体系”定义.
(1)首先,公共政策往往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则.
作为文本的公共政策通常是各种社会利益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
(2)作为过程的公共政策
任何一个特定的政策都会经历政策问题认定、政策规划、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这样一个周期。
它是由信息子系统、咨询子系统、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控
子系统、评估子系统、反馈子系统等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3)作为管理体系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共事物管理的主要手段。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是一座金字塔的组成部分,而非单独的一块或
一堆石头,整体性、相关性是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国内大多数学者赞同以“行为准则”为中心内容的界定。
强调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制定的谋略;
公共政策是引导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准则;
公共政策是保证社会和某一区域内正确方向发展的实施计划或方案。
中国学者的观点:
台湾学者张世贤:政策是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
台湾学者伍启元;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为的指引。
大陆学者孙光: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
行为准则,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王福生:政策可以解释为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准则和
谋略。
张金马: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
为的准则或指南。
陈振明: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它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
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
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界定公共政策含义的三个要点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
(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
(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
教材定义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
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
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综合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目标而
制定的行动方案、准则或采取的政治行为过程。
实质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
一、方针、路线、战略
一般说来,方针、路线、战略体现的是宏观的政策,从方向上指导
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例如,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总方针,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
路线,以及西部大开发、一国两制等战略,都是宏观性的公共政策。
二、规划、规章、条例、决定、办法
规划、规章、条例、决定、办法等表现的是较为具体的政策,从实
际操作和具体内容上规定着国家发展、社会管理以及行为的规范。
这种具体的政策往往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具体化,涉及社会发
展的各个领域,在国家公共政策体系中也占有较多的数量。
三、法律
法律是经过一定时间实践检验的、以相对稳定的形式体现的公共政策。
从本质上说来,现代国家的法律与公共政策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法律也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
由立法机构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由执法机构执行的行动方针和
行为准则。
在这种意义上,一方面可以说法律就是政策的一种体现形式,公共
政策可以分为法律形式的政策和非法律形式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必
须要认识到法律与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别,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
一、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1、国会立法(公共政策最基本的形式)
立法者(国会议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几乎所有的政策必须通过立法规定。
国会在宪法的“授予权力”和“默示权力”的限度内行使其立法权。
随着一项议案的提出、审议、听证、通过,最终成为法律,标志着一项公共政策完成
其制定过程正式出台。
2、总统决策
总统决策一般包括这样几种类型:
(1)立法倡议;
(2)立法否决;
(3)委托立法;
(4)外交决策;
(5)防务政策。
3、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
国会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抉择。
如授予环保局以正式权力作出有关规章、条例、细则等。
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决定往往依赖于专门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
4、最高法院
制定公共政策
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有:
(1)司法审查:司法复审权使最高法院能裁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是否违宪。
(2)推翻先前的判决:(判例法)“法官造法”
(3)司法命令:它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具体办法,也同样是公共政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议行合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制度。
这种体制赋予政策过程两大特征:
其一,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地位。
其二,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过程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西方国家,公共政策多以法的形式出现;而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由其实质特征看,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从其形式特征看,则由三部分构成,即党的政策、人大立法和行政决策。
1、党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是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际国与国之间、国内团体与团体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与行为方式的依据和准则。
例如:土改政策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
党的政策往往以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形成国家的公共政策:
(1)直接形式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通过的政策性文件,以及党的主要领导人所发表的重要讲话。
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等。
党的这些政策都是直接采取公共政策形式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和各个方面。
(2)间接形式
第一,中共中央与国家其它机构联名发布的政策文件。
如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名发布的决定、指示等。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01月30日来源:新华社
第二,中共中央单独提出政策倡议,国家有关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依照法定程序加以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三,国家有关机构以党的政策为指导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如全国人大的刑事立法等。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人大立法
立法是人大的首要职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宪法
(2)基本法
(3)其它法律
(4)地方性法规
(5)人大决定
3、行政决策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国务院及其组成部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职能表现,行政部门所作的决策,称之为行政决策,是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4、司法决策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司法机关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并没有真正成为政策制定主体。
原因如下:
(1)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一些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有着显著的区别(与人大/共产党关系)。
【篇二: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今天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分为十章,。
第一章分别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西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的法则三个方面进行。
在这一章中对我有影响的是公共政策在国家的地位:ldquo;在公共权威政治中,政策行为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政治。
在履行作为社会公共权威的功能时,无论对内的智能,还是对外的智能,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制定政策,以确定行动和行为依据。
rdquo;记得我以前在里时,学校集资建房,每个都可以买,但是我没有要,当时不知道这一政策对自己的益处。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时真的需要把握时机。
做一个智慧人没有政策能力是要吃大亏,就像我没有买房子,现在房子价格翻跟头似的上涨,后悔晚矣。
第二章是公共政策理论分别从三个方面即古代公共政策理论、近代公共政策理论、现代公共政策理论、马克思主义公共政策理论。
这一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几句话:ldquo;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rdquo;所以我感觉公平对我们每都很重要。
在现代公共政策理论中有一句关于西蒙的话对我影响很深ldquo;就
是决策rdquo;。
因此,他的决策理论不但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
用于一切正式组织机构,特别是政府机构。
麦克拉夫林:ldquo;的
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过程,而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
相互调适过程。
第三章是公共政策主体,这一章分别从政府的地位
和作用、政策的直接主体、政策的间接主体。
政府是公共政策的主
要制定者,也是公共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政府是以公共权力为名义
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国家机构。
狭义的政府:指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分立而建立的行政部门。
ldquo;政策的最大功能是对社会资源作
出权威性分配。
对社会资源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叫做社会公共权威。
其实这一章告诉我们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政府,其实就是执政党。
政策的间接主体就是利益集团,其实政府本身并没有什么利益要求,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吸引社会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并对这些要求
进行加工协调,以制定出趋向于各种利益的政策。
第四章是公共政
策的客体,这一章分别从政策客体的范围、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生、
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在第一节中政
策问题的范围、政策问题的构成要素、政策问题的特点。
在政策问
题的认定中讲了一条就是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
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测。
在描述
政策时一定要客观。
第五章是公共政策的,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
策的外在因素称之为公共政策的环境,这些环境主要包括:环境,
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方面进行介绍的。
这一章介绍的顺
序是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介绍的。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第一
节介绍了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议程:政府决策系统将一定的公共
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过程,其次介绍了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和政策
议程建立的途径。
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接触过制定政策的人是一
种了解,我想老师让我们看这本书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制定一个政
策是如何出来的。
第七章介绍了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就是政府执行系统通过其积极
的行动使政策方案付诸的过程。
政策执行有时是与政策目标是有偏
差的,造成偏差的原因很多。
有关于政策目标本身的,有的是政策
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
但是政策执行又
是很重要的,政策执行是需要有逻辑顺序的,在现实生活中依照逻
辑顺序办事是必须的。
第八章介绍了公共政策优化,主要从人员优化、组织优化、优化、程序优化方面进行介绍。
一种政策行为往往
经过这样几个大的阶段即咨询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政策体系即咨询体系、决策体系、执行体系
和评估体系。
在方法优化方面提出了信息准确化,目标整体化和方
案效益化等。
第九章是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政策进行检查、评定和
衡量。
政策要理性,政策的理性化就是指政府政策行为建立在科学
决策之上,以科学的和理性的程序为依据,经过评估之后,我们可
以知道我们制定的政策是否是的?实施过程中是否是高效的?随着
社会分工的细化,我感觉在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中也要专业人员,这
样政策实施起来就会高效。
第十章介绍了公共政策的比较,在这一
章中重点对西方的经济大国的政策机构进行的比较。
比如:美国是
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的权力还是蛮大的;英国是内阁制国家,ldquo;枢密院rdquo;是英国官方政策咨询机构;法国是总统制和议
会制相结合的国家,全国经济委员会在二战后撤销,随后成立了大
西洋研究所为政府政策咨询机构;德国式议会制国家,德国的最高
决策由总理的内阁作出。
总统的政策助手是总理府和联邦和情报局;日本是议会内阁机构国家,日本政府的重大决策是由总理大臣的内
阁会议作出的。
日本的政策咨询机构被称作:ldquo;审议会rdquo;。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
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西塞罗】
【篇三:公共政策读书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
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
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
决策科学的形成;(5
)、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
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谁?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
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
德洛尔
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
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
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
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
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
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
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
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
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
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
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
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
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
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
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6、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哪些?(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
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对后来的
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7、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
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
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
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8、马克思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
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2)辨证唯
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
明了方向。
(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
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
系等问题。
9、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有哪些贡献?(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
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
显著的影响。
(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
基本因素。
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
(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
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
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
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第一阶段、50年代)
1、学科形成的时间和历史条件时间—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
史条件—(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
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
态性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
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2)决策科学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
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
的催化剂。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
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
2、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勒纳和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
拉
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1)以民主
政治体制为前提;(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3)对于时间
和空间都极其敏感;(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须和政府官员
共同研究;(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第四节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
1、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
的研究;(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
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3)片面
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
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