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它的诞生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
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业开始恢复。
为了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研究,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开始了积极的实验与探索。
1917年~1928年的十年间,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著作。
由此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
这种影片一般有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年~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印象派电影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
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
印象主义学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启发,他们开拓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
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由于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依旧能够在商业系统中制作和发行。
相比印象派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则是极富有个性化的实验影片。
这些流派以不同的形式对电影默片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分为“纯电影”的美学实验、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以及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活跃于法国20年代的各种流派,对电影视觉语言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
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精神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电影艺术家们都有着激励和鼓舞作用。
从1918年到有声电影的诞生,德国电影曾一度辉煌。
各方面的优势使得德国电影到了20年代中期,便赢得了世界一流电影的荣誉。
德国先锋派电影艺术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现实面前,更加密切地关注着德国的社会现实。
从1919~1924年,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
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
德国艺术家们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
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就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则是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
首先,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
电影语言。
随着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导演进入电影界,著名的“库里肖夫理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等等电影理论被提出来。
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等电影大师极具实验性的电影创作使得蒙太奇学派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学派。
同时,在20年代一种倾向于表现社会现实的、非叙事性的纪录主义的美学追求,使得纪录电影在整个欧洲和美国蓬勃发展起来。
而三四十年代,则成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期。
30年代,以类型片为代表,形成了制片人制度的流水线电影。
电影史上最初把声音带入电影的是美国人。
1927年10月6日,美国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的上映标志了有声电影的诞生。
声音进入电影,使得观影人数大幅度增长。
电影美学形式也发生改变,电影成为了一门视听艺术。
美国电影的发展与繁荣,也与好莱坞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分不开。
在好莱坞的鼎盛时期,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制片人制度、明星制度。
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影片,那些受制于标准化生产的商业化的类型电影,使得好莱坞没有形成美学上有影响的电影流派和学派。
尽管出现过一些优秀作品,那只不过是偶然现象。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最突出的类型电影为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片。
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是这种“一切为情节服务”的方式,显然夸大了现实空间,是电影成为某种仪式,在观众的心目中造成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
即便如此,在这一时期,却诞生了一部堪称现代电影基石的影片。
那就是《公民凯恩》。
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影片叙事结构、主题、镜头运用、灯光照明、剪辑和声音等方面都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观念有这巨大的差别。
他在影片中实验和探索,都对世界电影美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处30年代,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
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在影片中以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结构虚构形式,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
大致从1934年~1939年将近6年的时间里,诗意现实主义创作出现了高峰。
由于这一期间大量影片的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遇,所以又被称为“黑色现实主义”。
在这一时期,诗意现实主义的代笔人物为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叙利恩杜威维尔。
雅克费戴尔的代表作有《克兰格比尔》、《米摩沙公寓》,他和他的作品带动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叙利恩杜威维尔马赛尔的代表作则分别有《同心协力》、《逃犯贝贝》、《雾码头》、《太阳升起》。
1939年以后,法国诗意现实进入了后期阶段,这一时期有两位重要的人物—让格里米庸和雅克贝盖尔。
但是让雷诺阿才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象征。
巴赞曾称他为—诗意现实主义的真正首领。
让雷诺阿的作品以其独特性和丰富的美学价值,无可置疑地占据了“黑色现实主义”的行列。
他的代表作尤以《大
幻灭》和《游戏规则》最为重要。
这两部影片都带有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雷诺阿在创作中从不重复自己。
他的拍摄范畴很广,他的影片往往具有他的沉思,有着他极强的社会内容。
虽然诗意现实主义的创作中存在着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和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两大误识,但是它还是为更新“现实”观念、确立和使用景深镜头、发挥电影中的文学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电影,曾是苏联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声音进入电影,纪录《顿巴斯交响曲》、故事片《生路》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1935年,前苏联召开了全苏一次电影创作会议,为电影发展提出了明显规划。
一批表现生活现实的影片走上银幕。
《一女性》、《金山》、《大地在渴望》、《事业与人们》都是这样的优秀影片。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使得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进入了高潮。
1934年,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阳》问世。
《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
受到《夏伯阳》影片成功的鼓舞,这一时期苏联电影,突出了现代题材、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方面的创作。
《带枪的人》、《肖尔斯》、改编自高尔基“三部曲”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列宁在十月》、《女朋友》、《七勇士》这些影片都更具现实意义。
前苏联50-60年代,前苏联电影在经历斯大林后期的低谷之后,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形成了新的创作高潮,掀起了前苏联电影的新浪潮。
宽松的政策和思想的一些松动为文艺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力条件。
首先在文学领域出现“解冻”文学,随即这股风潮便漫延的电影创作中,电影界出现了“粉饰现实”的电影。
这场“解冻”运动从胡齐耶夫和米隆涅尔的《滨河街的春天》开始,电影创作革新运动愈演愈烈。
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电影导演拍摄的战争题材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
新的创作力量推动了电影艺术走向变革,形成电影创作新高潮。
这一其中的代表作品《雁南飞》、《士兵之歌》、《一个人的遭遇》、《伊万的童年》、《给初生者以和平》、《我住过的房子》都体现出前苏联新浪潮电影导演都上过战场,参加过战争和表现战争中的普通人这些特点。
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艺术创作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也随之终结。
当代前苏联电影流派主要包括:思想电影、散文电影、作者电影。
民族电影兴起中的日本电影
50年代日本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由此,人们越来越将目光集中到对这个岛国上。
战前的日本电影完全是照美国的机制建立的,战时日本电影受到帝国的压力,帝国颁布《电影法》,限制了日本电影的发展。
但从50年代起,日本电影进入了重要的创作时期。
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题材和样式的多样化,产品数量上的增强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发展处于生产最旺盛的时期。
制作机制的转变,逐步转向以导演为核心。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导演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
都凭借着他们的作品,《罗生门》、《雨月物语》、《晚春》为日本电影发展做出了贡献。
进入六十年代,又以大岛渚、今村昌平为代表的日本新一代导演对日本战后的社会现实、对日本人的生与死观进行了深刻揭示和探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普遍出现了青年人的精神危机。
出于法兰西国家本身的变化以及对“优质电影”的反叛,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加入一场电影革新运动中来。
至此,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应运而生。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巴赞的理论深深影响到“新浪潮”的主创人员们,他的“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场面调度”的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后他的理论也变成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主张。
“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很强的纪实性。
如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等都是追求个人风格的作者电影。
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左岸派”,即“作家电影”则对人和精神的发展感兴趣。
“左岸派”的导演公开拒绝“新浪潮”,因为他们认为“新浪潮”无法代替他们共同的美学思想和人生观。
“左岸派”通过对现实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继承,并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中去,创作出一部有一部光怪陆离的影片。
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亨利高尔比的《长别离》等等作品都像是给人类世界投下了一颗颗精神原子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重要和最
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和作品有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以及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等等。
新现实主义倡导者、理论家,杰出的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间力量,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巴赞曾给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真实美学”的高度评价。
在此基础上,新现实主义表现出纪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非职业演员的运用、结构形式、地方语言的运用的形式特征。
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学徒出来的费里尼放弃了先现实主义而追求浪漫主义,《八部半》便是其代表。
而安东尼奥尼则是模糊现实,代表作品《奇遇》、《放大》、《红色沙漠》都是世界电影史上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观念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电影都发生着或早或晚的新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的变化。
1967~1976年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促使美国电影开始“反思”。
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与克莱德》、丹尼斯霍佩尔的《逍遥骑士》、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斯皮尔伯格的科幻
大片《大白鲨》都是这一时期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
德国电影业面临着危机。
1962年,短片新导演们在慕尼黑发表了“奥伯森宣言”,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由此为契机拍摄出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曼施隆多夫、威尔斯法斯宾德、威姆文德斯。
作为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他们为世界电影贡献出《陆上行舟》、《锡皮鼓》、《恐惧吞噬灵魂》、《柏林上空》这样优秀的影片。
尽管新好莱坞电影和新德国电影的这些变化在今天某种程度上由他们自己所颠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旧是世界电影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和几位重要的现象。
它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证实了法国“新浪潮”时期电影美学革命则真正意义。
回顾世界电影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世界电影百年本身就是人类以精致、美丽、真诚的视觉语言进行心灵对话的历史。
仔细梳理一下百年电影史,无论从电影本体、美学本体还是人的本体切入,我们都会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对话精神。
这样的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流派几乎都构成了一种连接现实与梦幻、物质与精神、过去和未来的人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