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二,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 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高 高地飘”“枣园的灯光照人心”等描写,都带有红 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 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 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一一可 真见亲...”等, 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 俗意义。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 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4、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 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 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 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 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12、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纯 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两句一 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 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 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 物。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 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 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 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 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 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 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 诗是1956年3月9 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 头,又回的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 能舍得呢?由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 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 ,
• 二、走近作者:
•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 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 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 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 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 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 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 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9.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 分地表达出来?
A.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 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法如: 1、“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拟人修辞,抒发了回到 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 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比兴手法写 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 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 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 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 “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 想,
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 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 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 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 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 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 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 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 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 星之火,定能燎原。
zhǎn
盏
dēng shí
登时
yóu mó 油馍
nǎo pàn 脑畔
méi zi
糜子
yǎn kuàng
眼眶
六、达标自测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满心话dēng shí( 登时 )说不出来, 一头扑 在亲人怀…… (2)东山的méi zi( 糜子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 mó( 油馍 )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 坐。
第2课 回延安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 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 排比等各类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 革命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 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 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 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诗的题目直 接点明了诗歌所要表现的对象,一个“回 ”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 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 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 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 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人觉得诗歌 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 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由此,人虽未离,思想已 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 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 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 情是如何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 进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 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 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新面貌之后,爱延 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 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 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基本同概念。在周口一带油馍主要是由起面和 油做成的饼状食物。河南地方传统面食小吃, 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 + 脑畔:指窑洞顶上 + 眼眶 :.眼睛周围的边缘。 .眼睛周围的部位。 也叫眼眶子。
八、思路结构
(1)与亲人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回忆当年的延安生活 (3)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4)描绘延安崭新面貌 (5)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 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 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 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 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 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诗人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现象与思想要 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 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 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 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 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 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 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五、读准字音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 九、结构层次划分: •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
续革命的征程。
十、分析诗歌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 者些什么? 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 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 的心灵,逐层琢 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 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 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 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 这样的结尾,是 不是有问题呢?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 的?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 脑畔 )上还响 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 yǎn kuàng( 眼眶 )里转。
七、词语解释:
+ 盏:酒、茶或灯的计量单位 + 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马上,
当时,立刻,顿时,立即。2、犹当时。 + 糜子:一种不粘的黍。 + 油馍:是皖北亳州地区,在亳州一带油馍与油条
热烈: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 不可遏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诉诸笔端,
豪迈: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同时又抒写了一个 “大我”的胸怀,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才有的, 具有豪迈、壮阔的特点,而无狭小、局促之弊端。
11.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前 所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 窗花”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读者未曾见过, 所以读来新奇。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 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 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 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 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 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 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 饭”,延安的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 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 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 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 有亲人”!
8.《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 么不同?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 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 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 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 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 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 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 三代 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
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 投 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 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 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2.“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搂”拥抱,亲热;“定”紧紧的 “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10.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抒情性总 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直白:诗人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面对读者,毫 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风 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
其三,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 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 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一一可 真见亲...”等, 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 俗意义。
3、“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排比, 有气势,显示延安的繁华。
4、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夸张,极言亲人重逢说话 之多,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
凝练的词语如: 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 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 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 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12、说说“延安精神”的内涵。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④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曲调纯 朴、高亢、悠扬,节奏自由。两句一 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 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 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 物。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 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 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 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 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 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 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 诗是1956年3月9 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1)“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 头,又回的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作者怎 能舍得呢?由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 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 ,
• 二、走近作者:
•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 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 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 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 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 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 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 三、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9.从修辞和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看,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 分地表达出来?
A.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 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法如: 1、“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拟人修辞,抒发了回到 延安时无限欢喜的感情, 也揭示了“我”和延安的关系。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比兴手法写 出自己和延安密不可分的关系。
(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手 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 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用典型的 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 “新”字便跃然眼前。
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 想,
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 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 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读 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 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 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 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 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 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 星之火,定能燎原。
zhǎn
盏
dēng shí
登时
yóu mó 油馍
nǎo pàn 脑畔
méi zi
糜子
yǎn kuàng
眼眶
六、达标自测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满心话dēng shí( 登时 )说不出来, 一头扑 在亲人怀…… (2)东山的méi zi( 糜子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 mó( 油馍 )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 坐。
第2课 回延安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 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 排比等各类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 革命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 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 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 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诗的题目直 接点明了诗歌所要表现的对象,一个“回 ”字,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 情的?
(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 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外在 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激 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人觉得诗歌 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 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由此,人虽未离,思想已 飞到了未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 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 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 情是如何升华的?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头扑 进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 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 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新面貌之后,爱延 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 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 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基本同概念。在周口一带油馍主要是由起面和 油做成的饼状食物。河南地方传统面食小吃, 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 + 脑畔:指窑洞顶上 + 眼眶 :.眼睛周围的边缘。 .眼睛周围的部位。 也叫眼眶子。
八、思路结构
(1)与亲人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2)回忆当年的延安生活 (3)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4)描绘延安崭新面貌 (5)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 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 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 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 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 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 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
诗人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现象与思想要 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 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延安热 爱、感激的原因。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 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 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 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 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变化。
•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五、读准字音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 九、结构层次划分: •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
续革命的征程。
十、分析诗歌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 者些什么? 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3.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 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 的心灵,逐层琢 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 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5.结尾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想一想,这些内容为 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6.诗歌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 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 这样的结尾,是 不是有问题呢? 7.探究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 的?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 pàn( 脑畔 )上还响 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 yǎn kuàng( 眼眶 )里转。
七、词语解释:
+ 盏:酒、茶或灯的计量单位 + 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马上,
当时,立刻,顿时,立即。2、犹当时。 + 糜子:一种不粘的黍。 + 油馍:是皖北亳州地区,在亳州一带油馍与油条
热烈: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 不可遏制的情感喷涌而出,诉诸笔端,
豪迈: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情感,同时又抒写了一个 “大我”的胸怀,这种情感和胸怀是革命者才有的, 具有豪迈、壮阔的特点,而无狭小、局促之弊端。
11.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其一,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前 所述,“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 窗花”等,是陕北乡村才有的景观,读者未曾见过, 所以读来新奇。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 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 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2.“手把手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 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 写?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 两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 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 饭”,延安的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作 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 对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 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 有亲人”!
8.《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 么不同?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 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 活家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 来了。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 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 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回”是全诗的诗眼,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 索,抒发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1)环境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民的热情、好客; (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 三代 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 (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
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 投 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4.“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 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 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2.“抓”“贴”动作急遽,感情深挚 “搂定”——“搂”拥抱,亲热;“定”紧紧的 “扑”干净利索,表现对延安母亲的依恋
10.这首诗的抒情具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抒情性总 的特点是:直白、热烈、豪迈。
直白:诗人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面对读者,毫 无保留地直抒胸臆,这是那个年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风 格,也是仿照陕北民歌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