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识一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贡秋嘉措
心清净则国土清净,心不净则国土不净。

心清净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一切都自在。

因为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心”安立的,并不是来自于外境的人、事、物,而想要获得解脱自在,就必须要从自心上入手。

心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

关键词: 外境;心识;唯识;量;非量
自古以来,所有的宗教与哲学,都在尝试探究世界的真相与真理,都在寻求真正的幸福。

然而,尽管科技网络日益发达,但是如今的现代人仍然有很多精神层面的问题不能得以解决,怎么办?心病还需心药治。

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疗是最合适的。

吸收佛教文化里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缓和我们内心当中的压力和烦恼,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想解决根本问题,就要找到什么在束缚我们,是外境还是我们自己的心,了解它们又是怎样的体性。

了知了这些,我们才能从根源上断除烦恼得大自在。

01
宣说承许外境实有存在之观点
1. 世间对外境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

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

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

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 (proton) 和中子 (neutron)
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 (electron) 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 (相对于原子)
和万分之一 (相对于原子核) 。

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 (即传递力的粒子) 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所以世间人一直认为有一个实有的外境真实存在,而外境又有一个基础,就是最微小的粒子。

2. 有部宗对外境的安立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

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

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

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

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

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

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

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

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3. 经部宗对外境的安立
经部关于承许外境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

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

它们认为真正的外境是除识的隐蔽分,不是直接见。

也就是说,它的隐蔽分前的一个刹那跟它不是同一个时间存在的,所以叫做隐蔽分。

对识来说是隐蔽的,也可以说前一刹那的境、增上缘的根及等无间缘的作意三者集合,
第二刹那升起具境相之识,这样能取识就产生了,而安立为了知或见到境相的名言。

所以,经部还是承许外境真实存在,而外境是针对识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的。

02
破斥外境存在的观点
以上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阐述了除识以外的外境或外在的世界真实存在,而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如《唯识二十颂》云: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 意思是组成粗尘的时候,即外器世界形成的时候,很多微尘在一起。

这些微尘若是不聚合,粗尘、外器世界就无法组成、形成,若是要形成形形色色的外器世界,微尘必须要在一起。

这样,中间有一个极微尘,所有的极微尘都可以作为中间的微尘这样围绕,东南西北上下六方都要有微尘。

若是这些微尘围绕中间微尘的时候,中间的微尘是极微尘,极微尘是不可分的微尘,这六个 (东南西北上下) 微尘围绕极微尘时候,中间这个微尘有没有方向?若是没有方向,没有东南西北上下支分的朝向,这六个微尘都会变成一个微尘。

那整个须弥山的重量和一个微尘的重量等同了,都成为一体了。

六个微尘和中间的微尘都成为一体了,这样多少个微尘围绕它都是一样的。

以此类推,一个微尘的重量和整个须弥山的重量是等同的。

若是有东南西北上下不同的分支,还可以分,它就不是不可分的微尘了。

形形色色法都可以这样分析、分开,最后再分、再分……应该有一个最小、不能再分的微尘,若它是实有的,应该有这样一个法,不可再分……比如柱子、宝瓶、张三、李四,我们可以东南西北上下这样分……这样分下去,最后应该有一个不能再分的。

永远这样分下去也是有过患的,这样,一个微尘的容纳和整个须弥山的容纳应该是等同的了,但这肯定 是不成立的。

若是微尘存在,肯定有东南西北上下的方向,若微尘没有方向——朝向东、朝向南、朝向西、朝向北、朝向上下,东南就变成一体了,西北也就成为一体了,没有东南西北的支分,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担心外器世界消失不存在,所以就安立了极微尘,但在组成粗法时,如果中间的微尘与四面八方若干微尘不相粘连,就无法构成粗大的团块,无法形成粗尘;假设粘连在一起,中间的那个微尘就成了有支分,因为众多微尘粘连的部分是他体,是不一样的,若是一样就变成了一体;再者一尘粘连的位置没有容纳多尘的机会,而细法、粗法显然不存在成实。

极微尘不存在、不成立,很多极微尘聚合的粗尘、粗法也不可成立,不可存在。

这样,除心识之外,另行的外境绝不存在。

有部经部的观点,这样一进行分析就不成立。

外境上没有实实在在的法。

03
真实抉择万法唯识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都是从心里显现出来的。

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下面以明知因与俱缘定因进行推断。

1. 明知因
在因明里,有些道理要通过逻辑去推理,通过一些理论去了知,因明里讲的一个完整的理证是有规则的,要具备三相。

第一个是 宗法 ,第二个是 同品周遍
,第三个是 异品周遍 ,三相具备是一个完整的理证、逻辑。

这样的理证、逻辑,才有真正引起正量的作用和能力。

比如:音声(有法)是无常(立宗),所作性故(因),如同宝瓶(比喻)。

第一是宗法,本论式的因是什么?因就是“所作性”。

“所作性” 在欲知法 (音声) 当中成立,这叫宗法成立,音声是所作性,通过现量,音声是有情发出来的或者是从某种物
质当中产生的,所以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现的,它就是“所作性”。

这是通过现量能证实的
,通过比量也同样能证实。

音声无论是有情发出来的还是从某种物质当中产生的,之前没有是之后发生的。

这样,肯定是因缘和合出现的,这就是所作性。

在音声上成立了所作性,通过现量或比量能证实。

这样,第一相就具备了。

第二是同品周遍。

一个论述当中有欲知法,有同品,有异品。

同品,一切所作性之法全都是它的同品。

为什么叫同品周遍呢?比如说柱子、宝瓶等法,跟音声一样,它们都是所作性的,所以它们都是无常的、迁变性的。

为什么叫周遍呢?所有所作性之法绝对都是无常的。

这个“绝对”就是周遍的意思,所有的有为法都是如是及决定的。

这就是同品周遍。

同品周遍也可以说所立随着所作之因而存在,随所作之因而存在是什么意思?所立就是“音声是无常”,所作之因是所作性。

若是所作性皆是无常。

无常是所立之法,意思是随这个因的,所作性肯定都是无常的。

第三是异品周遍。

与之相反,不是无常的,也绝不是所作性。

所立法反过来,而是因与前相反,也可以说与所立法及与因反。

所立法反过来,不是无常的,就绝对不是所作性的。

这是异品周遍。

下面对明知因的推理进行分析,明知因也可以叫明了因,它抉择这些显现和心是一体的。

推理公式: 所知对境 (有法) 与取彼之识是一体 (立宗)
,具有识之法相故 (因) ,如同具有项峰、垂胡等特征来证明黄牛一样 (比喻) 。

第一宗法,所有的对境,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柱子在这儿,宝瓶在那儿,张三在这儿,李四在那儿,显现是这样的,其实所有的对境都是心识,因为具有心识的法相。

心识的法相特征是什么?就是明明了了。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哪一个不是明明了了?都是明明了了。

明明了了叫心识,没有别的。

明明了了是心的特征,心的法相。

以此来说明一切显现都是心。

彼理证必须具备三相,第一宗法,以自证自明,就能证实,自己就能知道,哪个不是明明了了?所有的对境都是明明了了而显现的,这时我们的自证就知道了,就能证实。

第二同品周遍,凡是具有心识之法相特征的,绝对都是识,这是同品周遍。

如同凡是具有项峰垂胡特征的动物一定是黄牛一样。

第三异品周遍,如果不是识,就不可能具备心识的法相。

比如,绵羊不是黄牛,也就不具备项峰、垂胡等黄牛的特征。

每个法都有自己的特征,也叫法相。

用它的特征,它的法相来说明它。

那边有马、有羊、有牛等,后背有项峰,前面有垂胡,它的特征非常明显,一看到这些特征就知道它是黄牛。

我们为什么确定它是黄牛?为什么心里肯定它是黄牛?主要以它的特征肯定的。

这是比喻。

通过上面的推理可以得知,显现的一切,都是心识的自性,都是明明了了的,其实都是心。

这是唯识宗最有说服力、最具有代表性的逻辑。

这就说明一切法都是心识。

比如说,蓝色和取蓝色的识,也是一体的。

蓝色取蓝色的识,它就知道,这个蓝色显现,就明了,就说明它就是心。

2. 俱缘定因
俱缘定因主要抉择对境与心识不是他体。

必定同时缘的任何法,不可能是他体。

必定同时缘,必定是必须、一定、不变的意思。

同时缘,在任何时、任何处当中都同时存在。

这样,任何对境与取它之心识不可能是他体,若是他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中不可能同时存在,决定同时存在,肯定不是他体,如同二月般。

我们挤眼睛时看月亮,就出现了两个月亮,实际上这两个月亮不存在,这是比喻。

给我们显现的是两个月亮,实际上是一个月亮。

同样,给我们显现的,外境在那边,有境在这边,也只是显现而已,实际上没有那样的外境,只有心识。

宗法、同品周遍、异品周遍三相都具备了,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完整的推理方式。

真正能说明一切法、一切对境,跟自己的能取识不是互不相容的他体。

明知因也可以说是明了因,一切法一切对境都是心,都有心的特征、法相。

通过这两个,就可以将万法抉择为心。

明知因与俱缘定因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力量却极其强大,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依靠这两个推理也就能了知一切外境本不存在,其实都是自己的心。

仔细想想,如果心识在这边,外境在那边,而外境需要以识来认知,那么识又怎么能认知自身以外的事物呢!决不可能。

识所了知的只能是自己,因此说识外无境,万法唯识。

04
识的非量与量
了知了万法唯识的道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什么是非量识,什么是正量识,非量识是不欺惑不成立;正量识则是无有欺惑的识。

前面既然说外境不存在,那么识有无欺惑又如何区分呢?实际上名言可以分为名言现相和名言实相,从名言实相的角度,外境不存在,万法唯心;而站在名言现相的角度,外境不可否认而成立,同时将世间共许显现稳固的法作为衡量的标准,如《量理宝藏论》云: “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

1. 非量识
自己的想法跟对境有一定的差别、距离,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欺惑性的识是非量识的法相。

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不悟识、颠倒识、犹豫识。

①不悟识
不悟识的定义是不能如理如实了知对境的真相,既不是真实缘取对境,也不是颠倒缘
取对境。

比如,认为“柱子是无常的”,通过理证在相续当中产生定解,这是正确的,是
正量。

若是心里想“柱子是无常的”或者想“柱子是恒常的”这两种想法都是不确定的,因为他没有靠正确的理由,这就是不悟识,也就是两边都没有肯定,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明白,没有了知这个对境。

不悟识的分类有三种:
第一是尚未入境;
第二是入境未圆满;
第三是已圆满未得结果。

三种都是没有如实了知自己对境的真相。

②颠倒识
法相: 取对境本身却有反方面的他量所妨害。

比如柱子是恒常的,它有正量的妨害。

柱子不是恒常的,因为它是所作性。

柱子上能成立所作性,这是宗法成立;是所作性的就都是无常的,这是同品周遍;不是无常的就绝对不是所作性的,这是异品周遍。

三相都具备了,结论是“柱子是无常的”。

所以,肯定地认为“柱子是恒常的”,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是要放弃的。

通过分析、通过一些理由得出“柱子是恒常的”结论,这是颠倒识,和不悟识有所区别。

分类: 总体来分,有分别颠倒识与无分别颠倒识两种。

再进一步细分,分别颠倒识还有三种——错乱相,错乱时,错乱境;无分别颠倒识分两种:根识染污和意识错乱。

这是支分的分类。

③犹豫识
法相: 尽管执著了对境就是它,但在它的作用尚未失去的同时,认为非它的执著相也可能出现的心识即是犹豫识的法相。

对对境三心二意,两方面都没有肯定的意识。

比如,柱子是无常的,但是他不肯定:“应该是无常的吧?”这个作用没有退失时,又冒出了另外一个念头:“应该是恒常的吧?”这两个作用都不退失,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应该是无常的还是恒常的?”两种想法都没有退失作用,都没有在心里肯定。

比如“古老的水井里应该有水吧?应该没有水吧?”在这两者之间犹豫不定,没有在任何一方肯定。

这就是犹豫识。

这跟不悟识、颠倒识不一样。

分类: 有两种,一个是现前犹豫;另一个是隐蔽犹豫,或者叫潜伏性犹豫。

④三识归摄
三心二意的怀疑心态,是不是如理如实地通达对境呢?根本没有,所以犹豫识也可以包括在不悟识当中;本来柱子是无常,反而执著为常有,这种识能不能如理如实地通达
对境的真相呢?根本没有,所以颠倒识也可以包括在不悟识当中。

同样的道理,众生相续当中无量无边的相似识、颠倒识、错乱识以及不如理的意识等,全部都可以包括在不悟识当中。

2. 正量识
《释量论·成量品》中说道: “量即无欺识”。

正量是无有欺惑的识,是这样安立的。

包括现量和比量。

①现量
现量是指不错乱的无分别识。

分类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从不错乱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种,即根现量、意现量、自证现量和瑜伽现量。

②比量
比量也就是由三相齐全的因而觉知所量的意义。

可分为自利比量和他利比量两种。

05
识的取与舍
1. 应舍之识
以上已说明正量识与非量识,那么我们应舍弃的是非量识。

以量与非量识标准来看,现在世人的心态绝大部分是非量,他们所判断的往往不正确。

比如认为因果不存在是一种非量识,其实因果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自己没有了达而已;或者认为三宝没有加持、佛没有功德等都是一种非量识。

凡夫众生有无数的心态,其中有些完全是非量识。

比如说有很多不同的国家、民族的人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打扮,并认为非常好看,实际上这种心态也是一种非量,人的美丑在本性上是没有的,所谓的美,都是自己的分别念造作的。

也可以说,千千万万的众生有千千万万的非量,这些非量从本体的角度讲,都可以包括在不悟识当中。

在有些论典当中说,所谓的不悟识就是无明,因为识没有如理如实地通达外境的真相,所以非量识、不悟识或者是说无明都是应该舍弃的。

2. 应取之识
符合实际情况的、无欺惑的、如理如实地了知对境真理真相的识,也就是说无颠倒的识,是我们应该取的识。

我们不取非量识而取正量之识,我们不取不悟识而取开悟之识、觉悟之识。

我们不取无明之识而取万法唯识,正确了知因果的识以及具有智慧的正见之识。

06
心净国土净
佛陀在《华严经》中说: “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实际上都是自心的显现。

在凡夫人的眼里,这个世界粗糙不堪、凹凸不平;但在一地菩萨看来,由于断除了遍计我执,所见何物皆无不净;到了八地以上,看到的会更为清净。

《维摩诘经·佛国品》中也讲到过:舍利子曾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净,是个具五浊烦恼的世界。

但从东方刹土来的螺髻梵王说:“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

”可是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

两人争执不下之际,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

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告诉他:“我的器情世界本来就是清净的,只不过你没有见到而已。


因此心清净国土则净,心不净国土则不净。

心清净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一切都自在。

因为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心”安立的,并不是来自于外境的人、事、物,而要想获得解脱自在,就必须要从自心上入手。

心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正了,一切都会
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

结语
《华业经》云: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我们的心中,也同样有着一个世界。

有魔才有佛,把魔看透了,它就是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