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
一、课题研究背景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
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
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
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
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
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
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
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
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
姓名
养成目标8岁
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
张青青
女
8岁
之恩
王巍
男
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
8岁
父亲挣钱的辛苦
卡地亚
女
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
8岁
帮助
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姓名
性别
年龄
养成目标
家庭情况父母在家
单亲家庭
哥在家
单亲家庭
家庭情况
性别年龄
男
将金铭
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
古丽斯乃
女
木
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
8岁
家里干家务
父母在家
王洋
男
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
8岁
之恩
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
活
蔡新新
女
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
8岁
原因,主动关心父母
父母在家
实验目的
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
(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2)、通过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学会用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3)、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形成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体系。
三、感恩教育研究成效
(一)教师教学
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也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
而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可见公德教育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圣人之举,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首先要教师摆正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教师以身示范,以言引领,循循善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行为。
(1)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加强学习研讨,促进教师转变观念。
课题组遵循“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类型的学习研讨活动,如沙龙研讨,经验交流,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充实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拓展了课题研究的思路。
(2)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观念最终要落实到行为,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活动观摩一直伴随着我的研究过程,它是我行动研究的生命力。
每次活动都经历了观摩——研讨——反思等碰撞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研究的过程,我经常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研究方法,一起找出研究工程中的存在问题,制定调整方案,写好科研论文或课题研究体会。
不断的总结有助于我的反思,反思的结果能提高了我研究的水平。
(二)学生成长
1.学生自身道德行为的养成
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转变达到明显化,课题与课程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课程主题活动,学生学得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待人有礼貌,热情招呼别人,做好班级小主人;洗手入厕有秩序;爱护环境,节约不浪费,尊老爱老,关心别人,感恩拥有……等等使学生渐渐从“自我”为中心中走出来,做到“心中有他人”。
2.培养自信,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结合课题我开展了大型活动,如“三八节”的活动;“让感恩伴成长爱心募捐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会与人交往,学生从刚开始的胆怯,到后来的主动大方,从开始的被动参与活动,到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与活动用品的制作,处处体现了学生能力的提升。
3.爱心教育,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感恩是做人的支点,我们通过爱心宣传,爱心募捐等系列活动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感恩教育,让孩子明白,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心中永远要有他人,一个不懂得善待别人的人也就不懂得善待自己,不懂感恩的人便没有快乐……这样的教育有助
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家庭,社会的影响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四、几点思考与体会
1、感恩教育必须纳入到学校常规教育之中,要与学科教学、班队会、课外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得到深化,取得实效。
2、感恩教育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内容、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统一,以情陶冶人、以境培育人。
3、感恩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点,以家庭为依托,做到家校互动,一以贯之,才能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4、感恩教育必须重实践、重体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把被动教育变成主动教育,方能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乳山市乳山寨小学课题组王志刚
一、课题的理论启示
1、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
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
”3.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的产生并持续恒久,是在‘刺激---反应’发生之后的强化而造成的。
”这就意味着良好的习惯养成有赖于持续不断地接受外界的行为刺激强化。
二、课题研究的问题
1、研究目的
(1)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在新形势下实用的良好习惯的实施策略,并形成一套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校本教材,一本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精选,以指导、推动学校全面工作,提升办学品位。
(3)学生能形成并表现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能在真实的、反复的“践行-体验”中领悟、掌握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发展道德能力。
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青少年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
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因此,坚持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入手,不仅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德育工作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研究假设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4、核心概念我们所说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指小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
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尊老孝亲”,其具体表现为“明礼诚信”、“孝敬长辈,学会感恩”;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遵守规则”,其具体表现为:“遵规守纪,善于合作,学会自理”;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探究”,其具体表现为阅读“四到”、书写规范、善于思考(以下姑且简称为“三面九点”)。
三、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分析
如果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宗旨,树立人性化、生活化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的习惯养成教育原则;选用务实的、具有童趣的,学生生活必须的、符合社会公德标准的基础性,普及性的习惯作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利用“活动、环境、童谣、课堂”四大载体;科学统整校内育人合力;合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社会生活中,自然环境中,反复“践行-体验”做人、做事、学习等良好习惯的规范行为标准,就能将在生活中的亲历体验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积淀、转化为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2、研究背景分析
一是从教育现状来看,有研究的必要。
德育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问鼎当今之中小学德育,教育目标与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并没有因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缩小,问题根源何在?我们认为,养成教育的缺位
就是制约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教育内容脱离生活、难在教育手段单一老土、难在学生情感缺位。
由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养成教育该如何抓?尤其是教育内容,具体有哪些?即便出台了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意见》,作为一线的教师,总感觉由于教育目标过于宽泛而难以驾驭。
我们认为,什么阶段实施什么教育,一定是有章可循的。
虽然我校一贯重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几年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仍然为养成教育的“三难”所困惑,为尽早走出“三难”困境,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是从研究现状来看,有研究的余地。
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小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研究方法的参考。
但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层面,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还篇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
西峡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评书
课题名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主持人姓名: 骆恒涛主持人所在单位: 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中心小学通迅地址:河南省西峡县寨根乡中心小学填表日期:2011年12月
西峡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填表说明
一、申报表各项内容须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
语言要准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辩。
二、申报表需报送一式二份。
复印件一律用a4纸复印,左侧装订。
三、每项课题主持人限1名,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
四、每人最多只能参与两项课题(限主持申报一项)。
五、凡不能按期完成上个五年规划或上立项课题者,不得主持申报本次课题。
六、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联系电话:0377-********(西峡县教科所)
一、简表
二、课题论证篇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
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
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
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
(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
(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
(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
(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
(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
(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
(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
(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1 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
(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
(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
(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
(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
(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
(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
(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
(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
(1 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
(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
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
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
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
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
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
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
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
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当前,
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
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
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办好红领巾广播。
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