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对其产⽣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理性防御机制。

三⼤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组织成分的耐受⾃⾝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特异性免疫(⾃然免疫):【第⼀道防线:⽪肤、粘膜、⽪肤及粘膜分泌物;第⼆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免疫学
琴纳(Jenner)——⽜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免疫反应性⽆免疫
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化学组成和结构、⽴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法)
~
【异物性:与⾃⾝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表⾯有⼀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的应答产物发⽣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类与种属⽆关,存在于⼈、动物及微⽣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型抗原: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即A型⾎,含有B抗原即B型⾎。

细菌外毒素:细菌的代谢产物,化学本质是蛋⽩质,具有强的免疫原性。

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的相应的抗体。

类毒素:经过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的外毒素。

佐剂:⼀种⾮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先于或与抗原同时注⼊机体后,能⾮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病原微⽣物抗原 2、细菌毒素抗原 3、异种动物免疫⾎清4、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5、其它抗原:异嗜性抗原等
&
第三章
抗体(antibody,Ab):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所产⽣的⼀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

抗⾎清(免疫⾎清):含有抗体的⾎清。

免疫球蛋⽩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

Ig ≠Ab,Ig >Ab
Ig的分⼦结构:
连接链(Joining chain,J链):由浆细胞合成的多肽链。

分泌⽚(secretory piece,SP):由粘膜上⽪细胞合成的多肽。

Ig功能区与活性:
/
VH和VL是抗原结合部位,结合抗原
CL和CH1带有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IgG的CH2和IgM的CH3是补体结合部位,参与补体激活
IgG借助CH2通过胎盘,SIgA进⾏主动运输和分泌
CH3是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部位,介导调理吞噬作⽤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ADCC)
IgE通过Ig的Fc段(CH4)与肥⼤细胞结合,参与Ⅰ型超敏反应
铰链区富含脯氨酸(Pro)和-S-S-, 易弯曲伸展,利于抗原的结合,并利于补体结合位点的暴露(IgM 和IgE ⽆铰链区)
Ig的⽔解⽚段:铰链区对蛋⽩酶敏感,⽊⽠蛋⽩酶作⽤IgG分⼦重链间⼆硫键的N端侧,将其裂解为Fab段和Fc段。

胃蛋⽩酶切在该⼆硫键之C端侧,产⽣F(ab’)2和若⼲pFc段。

⽔解效果 Ig Ig
⽊⽠蛋⽩酶胃蛋⽩酶(应⽤于精制抗毒素)
2Fab+Fc F(ab′)2+pFc′
(⼀)IgG:是⾎清Ig的主要成分,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唯⼀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
(⼆)IgM:分⼦量最⼤的Ig,mIgM是B细胞最主要的BCR成分,最早合成和分泌的Ab,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出现,⼈体天然
⾎型抗体;临床诊断意义:胎⼉或初⽣⼉⾎液内出现IgM——⼦宫内感染,⾎清中出现IgM——近期感染。

(三)IgA:⾎清型IgA是单体,分泌型IgA为⼆聚体形式,sIgA是⼈体分泌液和黏膜免疫中的主要抗体,sIgA在局部抗感染、新⽣⼉抗感染(初乳),Ⅲ型超敏反应。

(四)IgE:⾎清中含量最少,参与Ⅰ型变态反应,与抗寄⽣⾍感染密切相关。

(五)IgD:含量很低,为单体,是B细胞成熟的主要标志,防⽌免疫耐受的发⽣。

⽣物学活性:
特异性结合抗原,起中和作⽤
激活补体,发挥溶菌溶细胞、联合调理作⽤。

通过与细胞的FcR结合发挥⽣物效应
1、抗体的调理作⽤(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增强其吞噬能⼒)
2、ADCC
3、介导I型超敏反应
(
4、选择性传递IgG
具有免疫原性
将Ig作为抗原在异种、同种异体或⾃⾝体内进⾏免疫,均能诱导机体发⽣免疫应答,产⽣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可⽤⾎清学⽅法进⾏检测,因此称为Ig的⾎清型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是指表达IgGFcR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

⼈类B淋巴细胞内存在Ig的基因库。

Ig产⽣规律:1、Ag进⼊机体后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Ig进⼊体液;
2、初次免疫应答,先产⽣IgM,随后才出现IgG,Ab总量在⾎清中的滴度低,与Ag亲和⼒低,维持时间短;
3、再次免疫应答,产⽣的特异性Ab主要是IgG,潜伏期短且滴度⾼,持续时间长,与Ag亲和⼒较⾼;(直接刺激Bm)(有表格的)
4、实际应⽤:免疫接种时可采⽤多次接种加强免疫。

单克隆抗体(McAb ):刺激⼀个B细胞克隆所产⽣的针对⼀种抗原决定簇的均⼀抗体。

多克隆抗体(PcAb) :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基因⼯程抗体(GeAb ) :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

第四章
补体(C):存在于⼈或脊椎动物⾎清与组织液中的⼀组与免疫相关,不耐热并具有酶活性,能协助抗体发挥溶细胞效应的球蛋⽩。

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的组成:
固有成分:C1~C9,B因⼦、P因⼦、D因⼦、丝氨酸蛋⽩酶
调节蛋⽩:备解素、C1抑制物、促衰变因⼦、I因⼦、H因⼦C1抑制物、I因⼦、H因⼦、促衰变因⼦(DAF)等。

补体受体(CR):CR1~5,C3aR,C2aR,C4aR等。

补体的特点:(1)⾎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因免疫(抗原刺激)⽽改变(其中C3含量最⾼、D因⼦含量最低)(2)绝⼤多数固有成分以酶原或⾮活化形式存在(3)补体成分为球蛋⽩(4)补体性质极不稳定(5)具有⾮特异性:可与任何Ag-Ab作⽤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参与成分: C1~C9 激活物质: IC(免疫复合物Ag-Ab)
(⼀)识别阶段:Ag-Ab复合物产⽣补体结合部位暴露C1q结合Ig(>2)C1r 活化 C1s活化 C1qr2s2 (C1)
!
(⼆)活化阶段:活化的C1依次酶解C4、C2,形成具有酶活性的C3转化酶(C4b2b), 酶解C3并形成C5转化酶
(C4b2b3b)。

(三)攻膜阶段:C5b~8复合物,与12~15个C9分⼦联结成C5b~9(MAC), 插⼊靶细胞的脂质双层膜,造成免疫溶⾎、免疫溶菌等。

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
(classical pathway)
旁路激活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主要激活剂Ag-Ab
LPS、肽聚糖、真菌多糖、葡聚
糖、凝聚的IgA和IgG4等@
参与成分C1~C9,Ca2+,Mg2+
C3,C5~C9,
B,D,P,Mg2+
启动成分C1启动C3启动C3转化酶C4b2b C3bBb C5转化酶
|
C4b2b3b
C3bBb3b
⽣物学作⽤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
阶段起作⽤参与⾮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
期起作⽤
补体的⽣物学作⽤:1、溶菌、溶细胞作⽤2、调理作⽤3、介导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5、免疫调节作⽤6、中和及溶解病毒作⽤
第五章
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类该抗原的基因也称HLA(⼈类⽩细胞抗原)位于6号染⾊体上。

(注意:提到MHC、复合体指的是基因,提到抗原或分⼦指的是“编码产物” )
⼈类HLA复合体是迄今为⽌发现的⼈类最为复杂的基因系统。

MHC的分⼦机构:Ⅰ类:由α链(α1、α2、α3)和β2微球蛋⽩组成。

Ⅱ类:α链(α1、α2)和β链(β1、β2)组成
MHC限制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APC)、靶细胞相互作⽤中,在识别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HLA分⼦。

MHC⽣物学功能:(1)抗原加⼯和提呈(外源性抗原—MHC II类分⼦,内源性抗原—MHC I类分⼦) (2)MHC限制性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 (3)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4)参与精细的免疫调节 (5)诱导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免疫耐受在医学上的意义: (1)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2)决定了不同物种、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与肿瘤、⾃⾝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相关联 (3)应⽤于法医学鉴定
第六章
CD 分⼦:指的是与⼈类细胞发育、分化、活化有关的膜抗原,由于最初发现在⽩细胞上,故习惯称为⽩细胞分化抗原。

常⽤CD分⼦:(⼀)与T细胞识别、活化、粘附有关的CD分⼦:CD3, CD4, CD8, CD28, CD40L, CD2, CD58, CD28, CTLA-4
(⼆)与B细胞识别、活化、粘附有关的CD分⼦:CD19, CD21, CD81, CD80, CD86, CD40
|
粘附分⼦(AMs)全称细胞粘性分⼦(CAMs):是介导细胞间、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膜表⾯糖蛋⽩。

第七章
细胞因⼦(CKs):⼀类主要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活化后产⽣的⾼活性、多功能的⼩分⼦蛋⽩质。

细胞因⼦特点:1、结构特点:低分⼦量(6~60kD)多肽或糖蛋⽩,多以单体形式存在。

2、产⽣特点:产⽣细胞⼴泛_,细胞活化后产⽣,短暂的⾃限性分泌,⾃分泌、旁分泌形式为主,多源性和⽹络性_ 。

3、作⽤特点:需要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功能,⾼效性、多效性、⽹络性、⽆特异性和MHC限制性。

细胞因⼦种类:⽩细胞介素(IL)、⼲扰素(IFN)、集落刺激因⼦(CSF)、肿瘤坏死因⼦(TNF)、⽣长因⼦(GF)、趋化性细胞因⼦(chemokine)
第⼋章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初级(⼀级)淋巴器官):包括胸腺、⾻髓、法⽒囊(禽类)是免疫细胞发⽣、分化、成熟场所,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级)淋巴器官):包括脾脏(最⼤的免疫器官),淋巴结(LN),阑尾,扁桃腺,黏膜、⽪肤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产⽣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特定的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

第九章
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的统称。

包括⼲细胞系、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肥⼤细胞等。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三类
(⼀)T细胞: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功能最复杂的⼀类
主要功能: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形成效应性T细胞,直接发挥细胞免疫作⽤,辅助和调节体液免疫。

T细胞膜表⾯分⼦:(1)T细胞抗原受体(TCR)及TCR复合体:参与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 TCR、CD3(T细胞特有)。

(2)膜辅助分⼦:1、CD2⼜称绵⽺红细胞受体(E受体),E花结试验:可检测外周⾎中T细胞数量 2、协同受体—CD4、CD8 3、协同刺激受体:CD28和CTLA4(3)其他膜表⾯分⼦:细胞因⼦受体、CD40L、丝裂原受体(植物⾎凝素PHA、⼑⾖蛋⽩A(ConA)、脂多糖LPS)、MHC分⼦、激素和介质受体
T细胞亚群(根据TCR种类分)
T细胞:占T细胞⽐例较少,约5~10%,参与早期⾮特异性免疫。

识别抗原⽆MHC限制性,可归属于天然免疫细胞。

T细胞:是主要的T细胞群,90~95%
表达CD4: CD4+ T细胞,识别MHC II 类分⼦-抗原肽主要作⽤:介导细胞免疫,辅助体液免疫,参与免疫调节
辅助性T细胞TH:分TH1(介导细胞免疫主要产⽣IL-2、IFN-
γ、TNF-β)、TH2(辅助体液免疫,主要产⽣IL-4、5、10、
13),TH3
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TDTH)
表达CD8: CD8+ T细胞,识别MHC I 类分⼦-抗原肽
细胞毒性T细胞(Tc,CTL)
|
抑制性T细胞 Ts :
1、阳性选择:T细胞的TCR——基质细胞表⾯的MHC;不识别,凋亡;识别的,继续发育;获得可具有MHC限制性的单阳性T细胞。

2、阴性选择:T细胞的TCR——基质细胞表⾯的⾃⾝多肽-⾃⾝MHC分⼦复合体;识别,凋亡;不识别的,继续存活成熟;获得具有⾃⾝耐受性的T细胞克隆
MHC I类分⼦选择CD8受体,CD4表达关闭
MHC II类分⼦选择CD4受体,CD8表达关闭
最终进⼊外周的是可识别外来多肽-⾃⾝MHC复合体的成熟T细胞。

(⼆)B细胞:
BCR即膜免疫球蛋⽩(SmIg):多为SmIgD和SmIgM,可直接识别完整的、天然的蛋⽩质抗原、多糖或脂类抗原
Ig和Ig分⼦(CD79a和CD79b):参与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

=TCR 中的CD3分⼦。

CD19、CD21(CR2)和CD81——协同受体复合体, =T细胞中的CD4或CD8
CD40——协同刺激受体 =T细胞中的CD28配体为CD40L
*
CD45——在B细胞的活化过程中参与和调节信号转导
B细胞亚群
B1细胞( CD5+):主要识别⾮蛋⽩质抗原TI-Ag,产⽣低亲和⼒IgM抗体。

主要参与抗细菌感染的黏膜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能产⽣多种针对⾃⾝
抗原的抗体,与⾃⾝免疫病相关。

B2细胞(CD5 -):即成熟的B细胞,主要识别蛋⽩质抗原TD-Ag,产⽣⾼亲和⼒抗体,⾏使体液免疫功能,有免疫记忆。

T、B细胞主要区别
T细胞B细胞介导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胸腺⾻髓
(三)NK细胞:⾃然杀伤细胞,不依赖于抗原刺激,能⾃发的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通过ADCC作⽤发挥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

主要功能:⾮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作⽤⼴谱、杀伤的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较⼤的病原体(如真菌和寄⽣
⾍)、同种异体移植的器官等
第⼗章
抗原提呈细胞(APC):指具有摄取、消化、加⼯和递呈抗原能⼒的细胞。

包括:专职APC:本⾝就表达MHC II类分⼦,并以多肽⽚段-MHC分⼦复合体递呈抗原,⼜表达CD80协同刺激分⼦的APC。

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

⾮专职APC:在细胞因⼦刺激下,也可表达MHC II分⼦和协同刺激分⼦(CD80),⽽在普通情况下不具有抗原递呈能⼒。

包括⽪肤成纤维细胞、脑⼩胶质细胞、⾎管内⽪细胞等
第⼗⼀章
免疫应答的类型:(⼀)根据免疫应答的细胞类型和效应: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2、·
3、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根据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状态:1、正免疫应答2、负免疫应答(P102)
★(⼀)细胞免疫:(1)感应阶段:对抗原的摄取、加⼯、递呈的⼀系列过程–MHC II类分⼦-外源性抗原肽递呈给CD4+ T细胞–MHC I类分⼦-内源性抗原肽递呈给CD8+ T细胞
M与T细胞相互作⽤(双信号学说):第⼀信号——抗原识别信号(TCR识别抗原决定簇及⾃⾝MHC分⼦);第⼆信号——共刺激信号(B7与CD28)
(2)增殖活化阶段及效应阶段:1、 CD4+T细胞增殖分化:
Th1——活化并诱⽣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抗胞内感染等;介导炎症反应(具有效应T细胞TD 作⽤);介导免疫损伤等Th2——参与调节B细胞激活
2、CD8+T细胞增殖分化:
细胞毒性T细胞(Tc,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
抑制性T细胞Ts
★(⼆)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1、Ag的摄取、加⼯和递呈(同T细胞介导) B细胞识别Ag的特点:1)识别蛋⽩质抗原、肽、核酸、多聚糖、脂类等 2)识别完整蛋⽩质抗原的天然空间构像3)不需APC对Ag进⾏加⼯处理,⽆MHC限制
2、T细胞活化:双信号学说(同前)
3、T、B细胞相互作⽤/B细胞活化(双信号学说)
BCR与Ag(B第⼀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细胞加⼯递呈抗原→抗原肽-MHCⅡ复合体与TCR结合(T活化信号1)同时B表⾯B7与T表⾯CD28(T活化信号2)→T细胞活化→T表⾯CD40L与B表⾯ CD40结合(活化第⼆信号—共刺激信号)另外Th细胞释放细胞因⼦如IL-2(第三信号)→B细胞活化
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在T细胞活化之前,第⼆信号在T细胞活化之后。

(2)增殖活化及效应阶段: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和Bm,浆细胞分泌各种Ab产⽣体液免疫。

粘膜免疫应答:是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第⼀道免疫屏蔽。

第⼗⼆章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应答现象。

本质:负免疫应答:需Ag诱导,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区别:⾮特异性低应答或⽆应答状态不是免疫耐受,是免疫缺陷、免疫抑制,⽆Ag特异性
形成条件:(⼀)抗原:1、性质2、剂量:⾼剂量抗原引起—⾼带耐受(T、B
细胞均耐受),低剂量抗原引起的—低带耐受(T细胞耐受)。

T:发⽣快,持续久B:发⽣慢持续短
4、⼊体途径4、是否加⼊佐剂
5、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Ag消失后耐受消退)(⼆)机体: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3、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
第⼗四章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的以机体⽣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I 型超敏反应:1、特点: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出现反应时间快则⼏秒到⼗⼏分钟(即刻相),慢则3-8hr(延缓相);通常引起机体⽣理功能紊乱,延缓相反应可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变应原:接触或吸⼊性变应原、⾷物变应原、药物引起的过敏症
!
★3、机制:P137 ppt 17
4、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肤过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1、特点: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细胞性抗原,抗体IgG、IgM,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等;细胞组织损伤
2、变应原:靶细胞、表⾯抗原(⾎细胞表⾯的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改变的⾃⾝抗原、药物抗原表位)
★3、机制:P142 ppt 28
4、常见疾病:输⾎反应、新⽣⼉溶⾎症、药物过敏性⾎细胞减少症、⾃⾝免疫性溶⾎性贫⾎、异嗜性抗原引起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称Graves病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管炎型超敏反应)
1、特点:免疫复合物IC沉积:充⾎坏死、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常见疾病:⾎清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V型超敏反应:1、特点:致敏T细胞介导;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病理性损伤;迟发型超敏反应,迟发:48-72⼩时2、常见疾病: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炎、移植排斥反应、某些⾃⾝免疫疾病
第⼗九章
抗原抗体反应:Ag表位+Ab可变区,⼜称⾎清学反应(Ab主要存在于⾎清中)。

特点:1、特异性2、可逆性3、⽐例性和可见性4、阶段性
主要影响因素:1、抗原和抗体浓度、⽐例(*决定性因素)2、电解质3、温度4、pH
种类:(⼀)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Ag(凝集原) + Ab(凝集素);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颗粒性载体,再反应
(⼆)沉淀反应:参与反应的抗原称沉淀原,抗体为沉淀素(三)补体结合实验(CFT)(四)中和反应
(五)免疫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应⽤最⼴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常⽤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酶催化反应⾼效性
双抗体夹⼼法(测Ag) 间接法(测Ab)

免疫细胞的计数:1、E花结实验(E花环形成试验):测T细胞,T细胞表⾯CD2分⼦+SRBC →玫瑰花结 2、EA花环形成实验:测B细胞
第⼆⼗章
⼈⼯⾃动免疫:⽤疫苗或类毒素等Ag接种机体,使之产⽣特异免疫,从⽽预防感染的措施
⼈⼯被动免疫:⽤Ab(抗毒素、免疫球蛋⽩)、细胞因⼦等制剂,使之获得特异免疫,达到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