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_中公教育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洞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属于常考知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都会涉及到,所以在备考时一定要牢牢掌握。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生观的内容。

【什么是“学生观”】学生观概述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学生观”有什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全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我们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
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也就是我们总结的一个口诀“两独一发”。

【小试牛刀】
1.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把个性的完整性理解为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

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这体现了( )。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完整的人
C.学生与成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把学生当作“完人”,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故本题应选择B项。

选项A,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规律。

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选项C,学生与成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意指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
孩子”。

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选项D,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2.王老师经常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认真,不仅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而且从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王老师则及时给予点评。

王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

A.发挥了学生的调控性
B.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
C.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D.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承认学生独立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题干中教师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并让学生自己从言语表达、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进而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及时点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即独立性。

故本题选C。

A选项,调控性,指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题干中学生并未对自身学习进行调控。

故排除。

B选项,选择性,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的特点。

题干中学生并没有面对多种情况以供选择。

故排除。

D选项,差异性,重在强调学生是就有不同潜能和发展方向的个体,为此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

题干中并无明显体现。

故排除。

综上,ABD三项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