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XX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3课时用算盘记数教案新人教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用算盘记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页例3、第78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

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数位的理解,强化数感。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千以内数的组成,认识一千,理解百位、十位和个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2.能够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算盘的结构和记数的方法。

难点:在算盘上表示千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算盘、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掌握数的组成,在算盘上表示数。

↓↓
巩固应用―→能熟练地在算盘上表示数。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千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你会做吗?
1.读数。

438 705 590
2.写数。

五百八十七;六百;四百二十;五百零五
学生独立完成后点名让学生上去板演,再讲评及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师:同学们对于千以内数的读写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那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数的组成和用算盘表示数,出示板书。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77页例3图,请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取信息。

问题:右面有多少个彩点?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显示,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一千。

(2)教学一千的组成。

这个数由几个百组成的?十个十个地数,数多少次就有一千?
学生回答后依次显示: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一千里面有(100)个十。

(3)请你把这个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指名到台上来演示。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写这个数?学生说,师板书:写作:1000。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千。

(4)你知道一千前面的几个数吗?
2.教学例4
(1)算盘的结构和记数的方法。

①介绍算盘的由来。

②出示教材第78页例4情景图,学生观察,从图中了解信息。

③与同桌交流算盘的结构和记数的方法。

④指名学生上台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的方法。

⑤操作指导:计数时要拨珠靠梁。

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拨珠的方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

请定好个位,在档上面做记号,从个位向左数,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

请你在算盘上表示出1~9(学生动手)。

(2)在算盘上拨出两位数和三位数。

①在十位、百位、千位拨珠靠梁表示几十、几百、几千。

②在算盘上拨出563。

先指名学生说说拨珠的方法,与同桌合作,一人拨一人看。

再请同学上台演示。

完成第78页“做一做”中的拨数练习,后面三个数请学生说说当某一位上是0时怎样拨珠表示?
【巩固应用】
1.教材第81页第10题,与同学合作,在算盘上拨数。

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第81页第1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的组成,还认识了算盘,知道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方法,通过练习,已经会在算盘上拨一千以内的数,虽然今天有计算器,但是算盘至今仍是一些单位里重要的计算工具,因为它记数和做大数的加减法很方便。

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学习算盘的使
用方法,勤加练习,用它帮助我们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板书设计】
用算盘记数1000里面有(10)个一百
有(100)个十
算盘的结构:框、档、梁
记数方法:千位百位十位个位
上珠:一个珠靠档表示5
下珠:一个珠靠档表示1
空档:表示0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36~37“练习七”中第4~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有一个小组获胜了,很多学生不服,今天这节课,是我们打翻身仗的时候,还是请出我们的小猴评委。

大家准备好了吗?
师:上节课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复习,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解决问题”。

回忆一下,解决问题需要按照哪几个步骤进行解答?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三个步骤。

教师强调:先要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最后要注意反思检验,在分析
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画图来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解决问题练习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1)完成教科书P36“练习七”第5题。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要求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明确有两个问题,画图解决问题,汇报解答方法。

师:要求妈妈今年多少岁,必须知道谁的年龄?(明确要求第一个问题的结果)请画图表示出问题中的信息,再列式解答。

学生自主解答后再展示交流。

师生归纳: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13多28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结果是41。

求“妈妈今年多少岁”,就是求比41少3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结果是38。

师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2)完成教科书P37“练习七”第6题。

学生完成后先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订正。

(3)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提示】
一是要培养学生按照“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反思检验”的一般步骤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包括从情境中收集)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通过连贯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四是要培养学生进行检验、反思的良好习惯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汇报。

2.复习“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

完成教科书P36“练习七”第4题。

师:从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自己尝试解答。

全班汇报,出示错例。

【学情预设】学生的易错点,求“一共用去了多少米”和“还剩多少米”容易混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明确数量关系。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解法。

如:100-(20+38)=42(米),42>40,剩下的电线够了;58+40=98(米),98<100,剩下的电线够了。

对回答合理的学生,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用连贯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7“练习七”第7题。

学生口算接龙,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37“练习七”第8题。

(1)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各从一边做起,看谁最先得到红旗。

(2)学生完成后互相评比,评比优胜队。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3.完成教科书P37“练习七”第9题。

师:从图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满50元减10元”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预设1:消费到了50元就可以少10元。

预设2:消费超过50元就可以减10元。

学生独立完成第(1)、(2)、(3)题,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含有丰富条件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体现了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各小组的小猴都爬到了哪里呢?(教师注意尽量让每个小组的小猴爬得一样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师:本单元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知识和情感方面进行总结,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复习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图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三只小猫去钓鱼,小花猫钓了26条鱼,小黑猫比小花猫多钓15条。

小黑猫钓了多少条鱼?小白猫比小黑猫少钓19条,小白猫钓了多少条鱼?
参考答案
二、26+15=41(条) 41-19=22(条)
第一单元加与减
本单元教学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且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在探索两位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既是对以前学习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为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奠定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第1节谁的得分高
教材第2~3页的内容。

1.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正确使用运算顺序进行竖式计算。

2.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够独立进行思考。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喜欢数学。

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正确使用运算顺序进行竖式计算,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理解将两个竖式连写的算法。

课件(课本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淘气和笑笑非常喜欢玩套圈的游戏,有一天他们
进行了套圈游戏的比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比赛结果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

观察这张表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笑笑第一次得23分,第二次得44分,第三次得29分。

淘气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可真棒,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孩子。

那么,他们两人到底谁的得分高?谁最后取得了胜利呢?(板书课题:谁的得分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引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收集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读表的能力。

1.从不同角度比较。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图。

师:同学们,这对好朋友针对游戏的结果进行了争论,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有道理?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
生1:我认为淘气说得不对。

虽然有两次的得分比笑笑高,但不能因此就肯定淘气会取得胜利。

应该看看谁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的对。

淘气共有两次得分比笑笑多,共计多2分,而笑笑一次就多出了3分,总成绩是笑笑得分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动脑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让学生有所思有所答,大胆发言,勇于创新。

引导学生理解淘气是受“三局两胜”的规则的影响,笑笑是根据“三次总分高获胜”的规则来判断比赛结果,从而感受这两种方法的合理性。

2.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那么到底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呢?让我们开动脑筋,亲自动手来算一算吧。

我们先来计算淘气的总分。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想来分享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
(1)20+30+40=90
(2)
4+1=5
90+5=95
2 4
+ 3 0
5 4
5 4
+ 4 1
9 5
(3)
2 4
+ 3 0
5 4
+ 4 1
9 5
师:同学们果然是数学计算小能手,用了这么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最后都得出了正确结果。

老师也有一种运算方法,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说你的理解。

(课件出示连加竖式)
2 4
3 0
+ 4 1
9 5
预设:
生:我们学习过两个数相加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就是将两个数的相同数位对齐,在第二个数的前面写上加号,那么,我认为三个数相加的书写方法也符合这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将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第三个数的前面,然后进行计算。

(如果学生不能陈述,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两个数相加的列竖式计算方法,然后得出三个数相加的列竖式计算方法。

)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对两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掌握的很扎实。

那么比较一下这些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呢?
生:老师展示的那种。

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用这种简便的方法再来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多少分吧!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强调学生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计算发现:笑笑比淘气多一分,获得了胜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汇报,最后得出最佳方案。

师:解决了淘气和笑笑的问题,再让我们来参与一下奇思和妙想的游戏吧!
1.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答,然后交流汇报)
2.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3题。

(强调学生在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这节课同学们动手动脑通过计算帮助淘气和笑笑解决了比赛结果的问题,那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一个建议,下课后同学们也可以进行一次游戏比赛。

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3+44+29=96(分)
2 4
3 0
+ 4 1
9 5
2 3
4 4
+ 2 1 9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本节课是《加与减》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一开始从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要点,并进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最后得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试着归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数学与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而服务,最重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