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段的景色描写既是以景衬人,又是借景 抒情。壮美的景色既衬托了航天员英姿,又抒 发了在载人航天飞船即将升空时华夏儿女的期 盼,欣喜之情。
例二: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 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金色的秋日,既实指10月份,又比喻中国航 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引用一家美国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 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的评论具有 一定的权威性,说明中国例一: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 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 这段话独立成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导 语引出主体——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及实现梦 想的艰辛历程。
第19段列数字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不仅交代研究进程,而且真实而准 确的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 的伟大成就。
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 几乎是从零开始?
“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 是表面的,是极端粗略 的。我们对于真正要研制的核心技术仍一无所 知。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稿件要求严谨真 实,而本文却创造性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法。 这样写好不好?
• 好。因为强调客观真实性。主要是指所记述的事件 必须是真实的。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可以根据需要 灵活选择,如文中“嫦娥奔月”的传说。将中国古代 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就让读者在阅读时 多了一份轻松。再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飞天路上的 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在这 个金色的秋日里……”让语句洋溢着散文与诗一般的 美好气息。增加了通讯的文采和可续性。
作者为什么把万户和杨利伟并提呢?
•把万户与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 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 卓越智慧。古今对比,显现了现代 人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情感。
以评论结尾有什么好处?
•以评论结尾,重述神舟五号飞天 的意义,语言简洁,深化了中心。 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章 的鼓舞性,同时给人留下广阔的 思考空间。
• 文章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 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这一激动人心的 时刻定格。 “惊天动地”“喷射”“托举” “拔地而 起” “直刺九霄” 等词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 出了从火箭点火到进入空中的过程。准确生 动,富有气势,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 动的场景中。
请分析第四段的作用和意义
观点三
•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人类的梦想如果只停 留在思索的层面。梦想也就成了胡思乱想。 万户的失败至少告诉后人,他的研究方法行 不通,也许换种方法行。所以说万户的死是 伟大的,是有意义的。
自由发挥时刻
• 小组讨论一个问题(5分钟) • 由某一组来回答 • 回答问题的组可以对提出问题的人提问
本文的导语部分包含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特点?
• 作者在描绘这一壮举的同时,对其意义做了 评论:“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 国家。”
• 这两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 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有人说,第二段特写镜头写得生动形象, 画面感很强。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这篇文章却用了很大 的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太像新闻了?
•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 料。这样的背景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消息,但对于 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在文本中,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 的航天事业走到这一步,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历程。 在这个时候,作者把这些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系统的呈现 在读者面前,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另外,这种狂欢 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都叙述了神五 的发射情况呢?
• 本文是一篇新闻新闻的特点之一是“新”,“新”是指 新闻的内容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迅速 反映客观现实。神舟五号的发射是刚刚发生的,并 且是举国关注的大事。作者把这样的壮举放在开始, 一是说明事件的重要性,二是符合新闻的文体特点。 结尾也是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一是因为这 一内容属于前面叙述的飞向太空漫长征程的一部分。 二是照应开头。形成一圆合和而严密的结构。
观点争鸣:
为明朝万户为实现飞天梦 想被自己制造的火箭炸死这一 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
万户是一个英雄。每天指望我的梦想。他 虽然在追梦的过程中失败了,但是他在追 求梦想的过程中的壮举和首创精神依然值 得称赞。
观点二
• 万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行为看似一个壮 举,其实是一个闹剧。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 以为人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就可以飞,实在 是太幼稚可笑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
背景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人 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圆中华民 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工业基 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非常有限,但是经过几 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你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成就。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人的航天之路。记录了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伟大时刻。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
阅读思考
(2)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4-26 主
新 闻
体
背 景
27-29
新 闻
事
实
30 结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本节标题有两层含义:
• (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 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 可认为实指“神五”发射的全过程。 • (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 于成为了现实,标题也暗指这一探索过程。
例二: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 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金色的秋日,既实指10月份,又比喻中国航 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
引用一家美国报纸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 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的评论具有 一定的权威性,说明中国例一: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 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 这段话独立成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导 语引出主体——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及实现梦 想的艰辛历程。
第19段列数字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不仅交代研究进程,而且真实而准 确的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 的伟大成就。
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 几乎是从零开始?
“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 是表面的,是极端粗略 的。我们对于真正要研制的核心技术仍一无所 知。
真实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新闻稿件要求严谨真 实,而本文却创造性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法。 这样写好不好?
• 好。因为强调客观真实性。主要是指所记述的事件 必须是真实的。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可以根据需要 灵活选择,如文中“嫦娥奔月”的传说。将中国古代 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就让读者在阅读时 多了一份轻松。再如“朝阳辉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 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飞天路上的 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在这 个金色的秋日里……”让语句洋溢着散文与诗一般的 美好气息。增加了通讯的文采和可续性。
作者为什么把万户和杨利伟并提呢?
•把万户与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 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 卓越智慧。古今对比,显现了现代 人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情感。
以评论结尾有什么好处?
•以评论结尾,重述神舟五号飞天 的意义,语言简洁,深化了中心。 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章 的鼓舞性,同时给人留下广阔的 思考空间。
• 文章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的方式 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这一激动人心的 时刻定格。 “惊天动地”“喷射”“托举” “拔地而 起” “直刺九霄” 等词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 出了从火箭点火到进入空中的过程。准确生 动,富有气势,把读者引到了一个宏大而激 动的场景中。
请分析第四段的作用和意义
观点三
•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人类的梦想如果只停 留在思索的层面。梦想也就成了胡思乱想。 万户的失败至少告诉后人,他的研究方法行 不通,也许换种方法行。所以说万户的死是 伟大的,是有意义的。
自由发挥时刻
• 小组讨论一个问题(5分钟) • 由某一组来回答 • 回答问题的组可以对提出问题的人提问
本文的导语部分包含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特点?
• 作者在描绘这一壮举的同时,对其意义做了 评论:“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 国家。”
• 这两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新闻的可读 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
有人说,第二段特写镜头写得生动形象, 画面感很强。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这篇文章却用了很大 的篇幅叙述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太像新闻了?
•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 料。这样的背景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消息,但对于 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在文本中,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 的航天事业走到这一步,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艰辛历程。 在这个时候,作者把这些资料按照时间顺序系统的呈现 在读者面前,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另外,这种狂欢 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都叙述了神五 的发射情况呢?
• 本文是一篇新闻新闻的特点之一是“新”,“新”是指 新闻的内容必须是刚刚发生的事情,这样才能迅速 反映客观现实。神舟五号的发射是刚刚发生的,并 且是举国关注的大事。作者把这样的壮举放在开始, 一是说明事件的重要性,二是符合新闻的文体特点。 结尾也是叙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一是因为这 一内容属于前面叙述的飞向太空漫长征程的一部分。 二是照应开头。形成一圆合和而严密的结构。
观点争鸣:
为明朝万户为实现飞天梦 想被自己制造的火箭炸死这一 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
万户是一个英雄。每天指望我的梦想。他 虽然在追梦的过程中失败了,但是他在追 求梦想的过程中的壮举和首创精神依然值 得称赞。
观点二
• 万户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行为看似一个壮 举,其实是一个闹剧。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 以为人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就可以飞,实在 是太幼稚可笑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
背景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是人 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 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为了圆中华民 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工业基 础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国家财力非常有限,但是经过几 十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你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 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且取得了一系列 重大成就。新华社记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人的航天之路。记录了中华民族飞天梦圆的伟大时刻。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
阅读思考
(2)
读新闻 析结构
段落 结构
内
容
1-3 导语
4-26 主
新 闻
体
背 景
27-29
新 闻
事
实
30 结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本节标题有两层含义:
• (1)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 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 可认为实指“神五”发射的全过程。 • (2)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 于成为了现实,标题也暗指这一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