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5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 于1988年9月5日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 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中提出的重要论 断。 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两大门类,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 个领域的知识。
• (一)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可以转 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 2、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 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 成为第一生产力。 • 3、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表现: • 第一,由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率越来越高; • 第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 周期越来越短; • 第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 加速的趋势。
(2)1961年1月 八届九中全会, 出台“八字方 针” (3)1962年1月, 召开七千人大 会,全面贯彻 “八字方针”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 ” ,是社会主
义 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他指出,“社会主义是 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 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 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总结其根据社会建设的长期实践进行 深刻思考和全面探索的结果,对社会 主义的本质作出了完整的概括。
• 3、直接原因: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在莫斯科 举行。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作了总结报告, 并为此通过了决议。大会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 主义,特别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大 会着重批判了个人崇拜,对斯大林晚年所犯的 错误进行了批评。这有利于苏共党员和人民群 众从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推动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 有利于各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克服教条主义的 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 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向全体代表作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 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及其严重后果,对斯大林的 一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帝国主义乘机掀起 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
中共 八大的 正确路 线
• 2、陷入误区阶段(1957年5月——1958年11月) • 从反右派斗争到第一次郑州会议。探索陷入误区。 表现在: • (1)政治上走上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之路; • (2)经济上走上了两个急于的道路:即生产力 发展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变革上急于过渡
• 3、重新探索阶段(1958年11月——1966年5月) 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文化大革命” • (1)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前期,继续纠正“大 跃进”错误
• (二)探索的过程 • 1、积极探索阶段 • 1956年4月——1957年5月。从 《论十大关系》到《事情正在起变 化》:中心思想是以苏联经验为鉴,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
“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 力援助下全面展开
一 五 计 划 与 新 中 国 工 业 化
苏 联 专 家 和 援 华 设 备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 ,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理论成果之一
1956年4月,毛 泽东 《论十大 关系》
理论成果之二
1957年2月, 毛泽东作了
《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 部矛是一个过程 • 1、历史原因,社会主义运动的时间短, 且基础贫穷落后 • 2、体制原因,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 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 3、工作原因,发生多次失误。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提出过程
名“ 论发 年 断展 邓 才小 是平 硬南 道巡 理中 ”提 的出 著了 1992
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视频
• 从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的事件中所得到的启示: •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意 识到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 • 第二,为了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领导者 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 着大量的社会矛盾。
(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 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 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 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 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 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 强。
2、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 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 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 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 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 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生产力四世同堂:原始、手工、机器、现代
发展才是硬道理
·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根本观点,是巩固和 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 必然要求。 · 是对社会主义实践 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 是适应时代主题变 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原因
•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 题,直接关系人心向 背、事业兴衰。 •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 决前进中的问题,是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和未来前 进方向
即生产力发展上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变革上急于过渡3重新探索阶段1958年11月1966年5月从第一次郑州会议到文化大革命1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前期继续纠正大跃进错误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980年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
决定
产
力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五章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初步探索
• (一)探索的动因 • 1、客观要求: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应该探索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 • 2、根本原因: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 第一,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 • 第二,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 第三,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优先发 展重工业 • 第四,在政治生活中缺乏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 坏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传统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解
传统社会主 义本质:生 产资料公有 制、按劳分 配
解放生产 力 发展 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 分化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科学内涵的理解
• (1)应当从人类社
会构成要素(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的内在联 系上理解 • (2)从社会主义的 基础、条件和目标上 理解 • (3)从社会主义的 原则、特征和标准上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