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辽宁省大连市初中毕业学业测验数学测试题及答案(课改区)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 年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一致考试
数学(课改地区)
本试卷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 小题,每题3 分,共 24 分)
说明:下面各题都给出代号为A、 B 、C 、 D 的四个答案,请把唯一正确的答案代号填到题后的括号内。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下各点在第二象限的是()
A、(2,1)
B、( 2,- 1)
C、(- 2, 1) D 、(- 2,- 1)
2.以下各式运算正确的选项
是()
A 、x3x2x5B、 x3x2x C、 x3x2x6D、 x3x2x
3.在 Rt△ABC 中,∠ C=90°, AB =5, AC = 3,则 sinB 的值是()
343
D 、4
A 、B、C、
3
554
4.已知两圆的半径分别为 1 和 4,圆心距为3,则两圆的地址关系是()
A 、外离B、外切C、订交 D 、内切
5.张华同学的身高为 1.6M ,某一时辰他在阳光下的影长为2M ,与他周边的一棵树的影长为 6M ,则这棵树的高为()
A 、 3.2M B、 4.8M C、 5.2M D 、 5.6M
6.要检查某校初三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采用检查对象最合适的是(
A 、采用一个班级的学生B、采用 50 名男生
C、采用 50 名女生
D、随机采用50 名初三学生7.如图 1, A 、C、 B 是⊙ O 上三点,若∠ AOC =40°,则
∠ ABC 的度数是()
A 、 10°B、 20°C、40°D、 80°
8.图 2 是甲、乙、丙三人玩跷跷板的表示图(支点在中点处),则甲的体重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选项是()
乙 40kg甲40 50
A 甲丙 50kg
4050
图 2
)
O B
A C
图 1
4050
B 4050
二、填空题(本题共
6 小题,每题 3 分,共 18 分)
说明:将以下各题结果填到题后的横线上。
9.若是水位上升 1.2M ,记作+ 1.2M ,那么水位下降
0.8M 记作 _______M 。
1 10 .方程
1的解为 ________。
x
11.若点( 2,1)在双曲线 y
k 上,则 k 的值为 _______。
x
12.甲、乙两班各有 45 人,某次数学考试成绩的中位数
分别是 88 分和 90 分,若 90 分及 90 分以上为优秀,则优秀人数多的班级是 ____________。
13.如图 3, AB 是⊙ O 的直径, AC 是⊙ O 的切线,且 AB = AC ,则∠ C 的度数是 ____________。
14.如图 4,在两个同心圆中,三条直径把大圆分成相等的六部分,若大圆的半径为 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________。
B
O
C
A
图 3
三、解答题(本题共 5 小题,其中
15、 16 题各 8 分, 17、 18 题
图 4
各 9分,19题 10分,共 44分)
x 2
2 x 1 x 2
x 1 ,试说明在右边代数式有意义的条件下,不论x
15 .已知 y
1
x
1
1 x 2
x
为何值, y 的值不变。
16.如图 5, AB ∥ CD ,AB = CD ,点 B 、 E 、 F 、D 在一条直线
上,∠ A =∠ C ,求证: AE = CF 。
A
D
F
说明:证明过程中要写出每步的证明依照
B
E
C
图 5
17.某企业的年产值在两年内从 1000 万元增加到 1210 万元,求平均每年增加的百分率。
18.为认识某中学男生的身高情况,随机抽取若干名男生进行身高测量,将所获取的数
据整理后,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6),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第 1、2、3、 4、5 组。
( 1)求抽取了多少名男生测量身高。
( 2)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男生人数最多?(答出是 16人数
第几小组即可)
12 ( 3)若该中学有 300 名男生,请估计身高为 170cm
10
及 170cm 以上的人数。
6
身高( cm )
O 154.5
164.5 174.5 179.5
159.5 169.5
图 6
19.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
如图 7- 1 所示的几何图形。
1 1
1
1
2 22
2
3
2
4
1
2
n
的值(结果用 n 表示),设计
1
( 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
1
22
1 1 1 1 1 的值为 __________ 。
2 22
3
24
2n
2
( 2)请你利用图 7- 2,再设计一个能求
1 1 1 1 1 的值的几何图形。
2
22
3
24
2n
2
2
1 1
23
24
图 7-1 图 7-2
四、解答题(本题共
4 小题,其中 20、 21 题各 7 分, 22、 23 题各 8 分,共 30 分)
20.有一个抛两枚硬币的游戏,规则是:若出现两个正面,则甲赢;若出现一正一反,则乙赢;若出现两个反面,则甲、乙都不赢。
( 1) 这个游戏可否公正?请说明原因;
( 2) 若是你认为这个游戏不公正,那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公正的游戏;若
是你认为这个游戏公正,那么请你改变游戏规则,设计一个不公正的游戏。
21.如 8,△ ABC 和△ A ’B ’C ’关于直 MN 称,
M
△ A ’B ’C ’和△ A ’’B ’’C ’’关于直 EF 称。
A
A ’
( 1) 画出直 EF ;
( 2)
直 MN 与 EF 订交于点 O , 研究∠ BOB ’’
B ’
B
C B ’’
A ’’ 与直 MN 、 EF 所 角 α 的数量关系。
C ’
N C ’’
8
22.如 9- 1、 9-2、 9-3、⋯、 9- n , M 、 N 分 是⊙ O 的内接正三角形 ABC 、正方 形 ABCD 、正五 形 ABCDE 、⋯、正 n 形 ABCDE ⋯的 AB 、BC 上的点, 且 BM=CN ,
OM 、ON 。
F
A
A D
E
G
E
OD O
O
A O
D
A M
M
M N M N N BN
C
C
C
B C
B
B
9- n
9- 1
9- 2
9- 3
( 1)求 9- 1 中∠ MON 的度数;
( 2) 9- 2 中∠ MON 的度数是 _________ , 9-3 中∠ MON 的度数是 _________;
( 3) 研究∠ MON 的度数与正 n 形 数 n 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 。
y ( M )
23.甲 在弯路作刹 ,收集到的数据以下表所示:
35
4
速度 x (千 M/ 小 ) 0 5 10 15
20 25 ⋯
刹 距离 y ( M )
3 2
15 6
35 ⋯ 6
4
4
4
15 ( 1) 用上表中的各 数据( x ,y )作 点的坐 ,
4
在图 10 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甲车刹车距离y(M )与
X (千 M/时)速度 x(千 M/ 时)的函数图象,并求函数的解读式。
(2)在一个限速为 40 千 M/ 时的弯路上,甲、乙两车相向
而行,同时刹车,但还是相撞了。
事后测得甲、乙两车的
刹车距离分别为12M 和 10.5M ,又知乙车的刹车距离y( M )与速度 x(千 M/ 时)满足
函数 y 1
x ,请你就两车的速度方面解析相撞的原因。
4
y
24.已知 A 1、 A 2、A 3是抛物线y
1 x2上的三点,
2
A 1
B 1、 A 2B 2、 A3 B3分别垂直于 x 轴,垂足为 B 1、 B2、B3,直线 A 2B 2交线段 A 1A 3于点 C。
(1)如图 11- 1,若 A 1、 A 2、 A 3三点的横坐标依
次为 1、 2、 3,求线段 CA 2的长。
A 3
C
A 1 A 2
O B 1B2 B3x 图 11-1
( 2)如图11- 2,若将抛物线
12y y x 改为抛物线
12
A 3
y x2x 1,A 1、 A 2、 A 3三点的横坐标为连续
C 2
整数,其他条件不变,求线段CA 2的长。
A 2
1A 1
( 3)若将抛物线y x2改为抛物线 y ax2bx c ,x
2
O B1 B2 B3
A 1、 A 2、A 3三点的横坐标为连续整数,其他条件不变,
请猜想线段 CA 2的长(用 a、 b、c 表示,并直接写出答案)。
图 11-2
y
25.如图 12, P 是 y 轴上一动点,可否 存在平行于 y 轴的直线 x = t ,使它与直线 y=x
y = x 和直线 y
1 x
2 分别交于点 D 、 E
2
( E 在 D 的上方),且△ PDE 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
若存在,求 t 的值及点 P 的坐标; O 若不存在,请说明原因。
图 12
A
D
26.如图 13- 1,操作:把正方形 CGEF 的对角线
CE 放在正方形 ABCD 的边 BC 的延长线上( CG > BC ), B C
取线段 AE 的中点 M 。
研究:线段 MD 、 MF 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1
y= - 2 x + 2
x
F
M
E
G
说明:( 1)若是你经历屡次研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
图 13-1
的方法,请你把研究过程中的某种思路写出来(要求
F
E
最少写 3 步);( 2)在你经历说明( 1)的过程此后,
A
M
D
能够从以下①、②、③中采用一个补充或更换已知条件,
B
C
G
完成你的证明。
图 13-2
注意:采用①完成证明得 10 分;采用②完成证明得
7 分;采用③完成证明得
5 分。
① DM 的延 交 CE 于点 N ,且 AD =NE ;
② 将正方形 CGEF 点 C 逆 旋 45°(如 13- 2),
其他条件不 ;③在②的条件下且 CF =2AD 。
A
D
F
附加 : 将正方形 CGEF 点 C 旋 任意角度后
(如 13- 3),其他条件不 。
研究: 段 MD 、
B
C
M
MF 的关系,并加以 明。
E
G
13- 3
2005 年大连市初中毕业升学一致考试 数学参照答案及评分标准 ( 改地区)
一、
(本 共 8 小 ,每小 3 分,共 24 分)
1. C 。
2.D 。
3.A 。
4.D 。
5.B 。
6.D 。
7.B 。
8.C 。
二、 填空 (本 共
6 小 ,每小
3 分,共 18 分)
9.- 0.8; 10。
x = 1; 11。
2; 12。
乙班; 13。
45°; 14。
2π
三、 解答 (本 共
5 小 ,其中 15、1
6 各 8 分, 17、 18 小 各 9 分, 19 10
分,共 44 分)
x 2 2x 1 x 2
x 1
15.解:∵ y
x 2 1
x 1
1
x
x 1
2 x(x 1) 1
=
⋯⋯⋯⋯⋯⋯⋯⋯⋯⋯⋯⋯⋯⋯⋯⋯
3 分
1)(x 1)
x 1 1 ( x x
x
1
2 x
1
1
=
5 分
1)(x 1) x( x 1) 1⋯⋯⋯⋯⋯⋯⋯⋯⋯⋯⋯⋯⋯⋯⋯⋯
( x x
1 1 1 ⋯⋯⋯⋯⋯⋯⋯⋯⋯⋯⋯⋯⋯⋯⋯⋯⋯⋯⋯⋯⋯⋯⋯⋯⋯
6 分
=
x x
= 1⋯⋯⋯⋯⋯⋯⋯⋯⋯⋯⋯⋯⋯⋯⋯⋯⋯⋯⋯⋯⋯⋯⋯⋯⋯⋯⋯⋯
7 分
因此,在右 代数式有意 的条件下,不
x 何 , y 的 不 。
⋯⋯
8 分
16. 明:方法一:∵
AB ∥ CD ,⋯⋯⋯⋯⋯⋯⋯⋯⋯⋯⋯⋯⋯⋯⋯⋯⋯⋯⋯⋯⋯
1 分
∴∠ B =∠ D (两直 平行,内 角相等)⋯⋯⋯⋯⋯⋯⋯⋯⋯
3 分
又∵ AB = CD ,∠ A =∠ C ,⋯⋯⋯⋯⋯⋯⋯⋯⋯⋯⋯⋯⋯⋯⋯⋯
4 分
∴△ ABE ≌△ CDF (ASA )。
⋯⋯⋯⋯⋯⋯⋯⋯⋯⋯⋯⋯⋯⋯⋯ 6 分
∴ AE=CF (全等三角形 相等) 。
⋯⋯⋯⋯⋯⋯⋯⋯⋯⋯⋯ 8 分
方法二: AD 、BC 。
∵ AB ∥ CD , AB =CD ,⋯⋯⋯⋯⋯⋯⋯⋯⋯⋯⋯⋯⋯⋯⋯⋯⋯ 1 分
∴四 形 ABCD 是平行四 形(一 平行且相等的四 形是平行四 形) 。
∴ AD ∥ BC , AD =
BC (平行四 形 平行且相等)
∠ BAD =∠ DCB (平行四 形 角相等) 。
⋯⋯⋯⋯⋯⋯⋯⋯ 2 分 ∴∠ CBF =∠
ADE (两条直 平行,内 角相等) 。
⋯⋯⋯⋯⋯ 3 分
又∵∠ BAE =∠ DCF ,∴∠ EAD= ∠ FCB 。
⋯⋯⋯⋯⋯⋯⋯⋯⋯⋯
4 分
∴△ AED ≌△ CFB (ASA )⋯⋯⋯⋯⋯⋯⋯⋯⋯⋯⋯⋯⋯⋯⋯⋯ 6 分 ∴ AE=CF (全等三角形 相等)⋯⋯⋯⋯⋯⋯⋯⋯⋯⋯⋯ 8 分
17.解: 平均每年增 的百分率
x 。
⋯⋯⋯⋯⋯⋯⋯⋯⋯⋯⋯⋯⋯⋯⋯⋯⋯⋯
1 分
依照 意,得 1000(1+ x ) 2= 1210⋯⋯⋯⋯⋯⋯⋯⋯⋯⋯⋯⋯⋯⋯⋯⋯⋯
5 分
1 x 1.1,⋯⋯⋯⋯⋯⋯⋯⋯⋯⋯⋯⋯⋯⋯⋯⋯⋯⋯⋯⋯
6 分
解 个方程,得
x 1 =0.1= 10%,x 2=- 2.1。
⋯⋯⋯⋯⋯⋯⋯⋯⋯⋯⋯⋯⋯⋯⋯
7 分
由于增 率不能够 数,因此 x =- 2.1 不吻合 意,因此吻合本 要求的
x
0.1= 10%⋯⋯⋯⋯⋯⋯⋯⋯⋯⋯⋯⋯⋯⋯⋯
8 分
答:平均每年增 的百分率
10%⋯⋯⋯⋯⋯⋯⋯⋯⋯⋯⋯⋯⋯⋯⋯⋯⋯⋯⋯
9 分
18.解:( 1) 6+ 10+ 16+ 12+ 6= 50(名)。
⋯⋯⋯⋯⋯⋯⋯⋯⋯⋯⋯⋯⋯⋯⋯⋯⋯
2 分
答:抽取了
50 名男生 量身高。
⋯⋯⋯⋯⋯⋯⋯⋯⋯⋯⋯⋯⋯⋯⋯⋯⋯⋯
3 分
( 2)3.⋯⋯⋯⋯⋯⋯⋯⋯⋯⋯⋯⋯⋯⋯⋯⋯⋯⋯⋯⋯⋯⋯⋯⋯⋯⋯⋯⋯⋯ 5 分
( 3)
12 6
18 0.36 ⋯⋯⋯⋯⋯⋯⋯⋯⋯⋯⋯⋯⋯⋯⋯⋯⋯⋯⋯⋯⋯⋯
7 分
50
50
300× 0.36= 108(名)⋯⋯⋯⋯⋯⋯⋯⋯⋯⋯⋯⋯⋯⋯⋯⋯⋯⋯⋯⋯⋯
8 分
估 身高 170cm 及 170cm 以上的人数 108 名。
⋯⋯⋯⋯⋯⋯⋯⋯⋯⋯
9 分
19.解:( 1)1
1
4 分
2 n 。
⋯⋯⋯⋯⋯⋯⋯⋯⋯⋯⋯⋯⋯⋯⋯⋯⋯⋯⋯⋯⋯⋯⋯⋯⋯⋯⋯
( 2)如
1-1 或如 1- 2 或如 1- 3 或如 1-4 等, 形正确。
⋯⋯
10 分
1
1
1
1
2
2
22 23
1
2
1
1 1
2 4 1 2 4
2
23
2
12 1
2 23
1 1
23
2 2
1
2
四、 解答 (本 共 4 小 ,其中 20、 21 各 7 分, 22、 23 各 8 分,共 30 分)
20.解:( 1)不公正。
⋯⋯⋯⋯⋯⋯⋯⋯⋯⋯⋯⋯⋯⋯⋯⋯⋯⋯⋯⋯⋯⋯⋯⋯⋯⋯
1 分
因 抛 两枚硬 ,所有机遇均等的 果 :
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
2 分
因此出两个正面的概率
1
,⋯⋯⋯⋯⋯⋯⋯⋯⋯⋯⋯⋯⋯⋯⋯⋯⋯⋯ 3 分4
21
4 分
出一正一反的概率。
⋯⋯⋯⋯⋯⋯⋯⋯⋯⋯⋯⋯⋯⋯⋯⋯⋯⋯
42
因二者概率不等,因此游不公正。
⋯⋯⋯⋯⋯⋯⋯⋯⋯⋯⋯⋯⋯⋯⋯ 5 分( 2)游一:若出两个相同面,甲;若出一正一反(一反一
正),乙⋯⋯⋯⋯⋯⋯⋯⋯⋯⋯⋯⋯⋯⋯⋯⋯⋯⋯⋯⋯⋯⋯⋯⋯⋯⋯7 分游二:若出两个正面,甲;若出两个反面,乙;若出
一正一反,甲、乙都不。
⋯⋯⋯⋯⋯⋯⋯⋯⋯⋯⋯⋯⋯⋯⋯⋯⋯7 分21.解:( 1)如 2, B’B’’。
⋯⋯⋯ 1 分
A M E
作段 B’B ’’的垂直均分 EF。
⋯⋯⋯ 2 分A’
直 EF 是△ A’B ’C’和△ A’’B’’C’’的称。
⋯ 3 分 B ’
( 3) B ’O。
B B’’A’’
∵△ ABC 和△ A’B’C’关于 MN 称,
C C’
∴∠ BOM= ∠ B ’OM ⋯⋯⋯⋯⋯⋯⋯⋯⋯⋯⋯⋯⋯⋯⋯⋯⋯⋯⋯⋯⋯⋯⋯⋯N C’’5 分
又∵△ A’B ’C’和△ A’’B’’C’’关于 EF 称,F 2
∴∠ B ’OE=∠ B’’OE。
⋯⋯⋯⋯⋯⋯⋯⋯⋯⋯⋯⋯⋯⋯⋯⋯⋯⋯⋯⋯⋯⋯⋯ 6 分∴∠ BOB ’’=∠ BOM+ ∠B ’OM+ ∠ B ’OE+ ∠ B’’OE
=2(∠ B ’OM +∠ B’OE)
= 2α 。
即∠ BOB ’’=2α ⋯⋯⋯⋯⋯⋯⋯⋯⋯⋯⋯⋯⋯⋯⋯⋯⋯⋯⋯⋯⋯⋯⋯⋯⋯ 6 分
22.解:( 1)法一:OB、OC。
∵正△ ABC 内接于⊙ O,∴∠ OBM= ∠OCN = 30°,
∠BOC=120 °。
⋯⋯⋯⋯⋯⋯⋯⋯⋯ 1 分又∵ BM=CN , OB=OC ,∴△ OBM ≌△ OCN 。
⋯⋯⋯⋯⋯⋯⋯⋯ 2 分∴∠ BOM =∠ OCN 。
⋯⋯⋯⋯⋯⋯⋯⋯⋯⋯⋯⋯⋯⋯⋯⋯⋯⋯⋯ 3 分
∴∠ MON= ∠BOC=120 °。
⋯⋯⋯⋯⋯⋯⋯⋯⋯⋯⋯⋯⋯⋯⋯ 4 分
法二: OA 、OB。
∵正△ ABC 内接于⊙ O,∴ AB=AC ,∠ OAM= ∠ OBN=30 °,
∠ AOB=120 °。
⋯⋯⋯⋯⋯⋯⋯⋯ 1 分
又∵ BM = CN,∴ AM=BN ,又∵ OA=OB
∴△ AOM ≌△ BON 。
⋯⋯⋯⋯⋯⋯⋯⋯⋯⋯⋯⋯⋯⋯⋯⋯⋯ 2 分
∴∠ AOM= ∠BON 。
⋯⋯⋯⋯⋯⋯⋯⋯⋯⋯⋯⋯⋯⋯⋯⋯⋯3 分
∴∠ AON= ∠ AOB=120 °.⋯⋯⋯⋯⋯⋯⋯⋯⋯⋯⋯⋯⋯⋯⋯⋯ 4 分
( 2)90°, 72°.⋯⋯⋯⋯⋯⋯⋯⋯⋯⋯⋯⋯⋯⋯⋯⋯⋯⋯⋯⋯⋯⋯⋯⋯ 6 分
( 3)MON 360
8 分。
⋯⋯⋯⋯⋯⋯⋯⋯⋯⋯⋯⋯⋯⋯⋯⋯⋯⋯⋯⋯⋯⋯
n
23.解:( 1)如 3,画正确。
⋯⋯⋯⋯⋯⋯⋯⋯⋯ 1 分
y( M )
2
∵ 象 点( 0, 0)、( 10, 2)、( 20, 6),
∴ c = 0。
2 100a 10b 0
3 分
∴
400a 20b ⋯⋯⋯⋯⋯⋯⋯⋯⋯
6 0
a
1
100
⋯⋯⋯⋯⋯⋯⋯⋯⋯⋯⋯⋯
解得
4 分
b
1
10
∴函数的解 式 y
1 x
2 1 x ⋯⋯⋯⋯⋯⋯ 5 分
100
10
( 2)∵ y =12,∴ y
1 x
2 1 x = 12,解得 x 1= 30,
100 10
x 2=- 40(不吻合 意,舍去)⋯⋯⋯⋯⋯⋯⋯⋯⋯⋯⋯⋯⋯⋯⋯⋯⋯⋯
6 分 又∵ y 乙= 10.5,∴
1
x
10.5 , x = 42。
⋯⋯⋯⋯⋯⋯⋯⋯⋯⋯⋯⋯⋯⋯⋯
7 分
4
因 乙 速度 42 千 M/ ,大于 40 千 M/ ,
因此,就速度方面原因,乙 超速, 致两 相撞。
⋯⋯⋯⋯⋯⋯⋯⋯⋯⋯
8 分
五、 解答 与附加 (本 共
3 小 ,其中 24、 25
各 12 分, 26
10 分,共 34
分,附加
5 分,但全卷累 不超
150 分)
24.解:( 1)方法一:∵ A 1 、A 2、 A 3 三点的横坐 依次
1、2、 3,
∴A 1B 1=
1
1
2
1
,A 2B 2=
1
2
2
2 ,A 3B 3=
1
3
2
9
⋯1分
2 2
2 2
2
直 A 1A 3 的解 式 y = kx + b 。
1
k b
k 2
∴
2
解得
3
9 3k b
b
2
2
∴直 A 1A 2 的解 式 y
2x
3。
2
∴ CB = 2× 2- 3
= 5
⋯⋯⋯⋯⋯⋯⋯⋯⋯⋯⋯⋯⋯⋯⋯⋯
2 分
2
2
2
∴ CA 2=CB 2- A 2B 2= 5
- 2= 1。
⋯⋯⋯⋯⋯⋯⋯⋯⋯⋯⋯⋯
3 分
2
2
方法二:∵ A 1、 A 2、A 3 三点的横坐 依次
1、 2、 3,
∴A 1B 1=
1
1
2
1
,A 2B 2= 1
2
2
2 ,A 3B 3=
1
3
2
9
⋯1分
由已知可得 A 1B 1∥A 3B 3,
∴CB 2=
1
( A 1B 1+ A 3B 3)=
1
(
1
+9
)=
5。
⋯⋯⋯⋯⋯ 2 分
2
2 2 2 2
∴ CA 2=CB 2- A 2B 2= 5 - 2= 1
⋯⋯⋯⋯⋯⋯⋯⋯⋯⋯⋯⋯
3 分
2
2
( 2)方法一: A 1、 A 2、A 3 三点的横坐 依次 n - 1、 n 、 n + 1。
A 1
B 1= 1
(n
1)2
( n 1) 1 , A 2 B 2= 1
n 2
- n + 1,
2
2
A 3
B 3=
1 (n + 1)2
-( n + 1)+ 1。
⋯⋯⋯⋯⋯⋯⋯⋯⋯⋯⋯⋯ 4 分
2
直 A 1A 3 的解 式 y =kx + b
(n 1)k b
1 ( n 1)2
(n 1) 1
∴
2
⋯⋯⋯⋯⋯⋯⋯⋯⋯⋯⋯
5 分
1
( n 1)2
(n 1)k b
( n 1) 1
2
k n 1
解得 1 2 3 ⋯⋯⋯⋯⋯⋯⋯⋯⋯⋯⋯⋯⋯⋯⋯⋯⋯⋯⋯
6 分
b 2 n 2
∴直 A 1A 3 的解 式 y
(n 1)x 1 n 2
3
⋯⋯⋯⋯⋯⋯⋯ 7 分
2 2
∴ CB 2= n (n - 1)-
1
n 2+ 3 = 1 n
2
- n + 3
⋯⋯⋯⋯⋯⋯⋯⋯
8 分
2 2
2
2
∴ CA 2= CB 2- A 2B 2=
1 2 - n + 3 -
1 2
1 。
⋯⋯⋯⋯⋯ 9 分
2 n 2 2 n + n - 1=
2
方法二: A 1、 A 2、 A 3 三点的横坐 依次
n - 1、 n 、 n + 1。
1
2
1
2
A 1
B 1=
( n 1) ( n 1)
1,A 2B 2=
n - n + 1,
2
1
2
A 3
B 3= (n + 1)2
-( n + 1)+ 1。
⋯⋯⋯⋯⋯⋯⋯⋯⋯⋯⋯⋯
4 分
2
由已知可得 A 1B 1∥A 3B 3,
∴ CB 2 = 1
( A 1B 1 +A 3B 3)⋯⋯⋯⋯⋯⋯⋯⋯⋯⋯⋯⋯⋯⋯⋯⋯
6 分
2
1
n 1
= 1 1 n 1 n 1 1 2 n 1 1 ⋯⋯ 7 分
2
2 2
2
= 1 n
2
n
3 ⋯⋯⋯⋯⋯⋯⋯⋯⋯⋯⋯⋯⋯⋯⋯⋯⋯⋯⋯ 8 分
∴ CA 2= CB 2 -A 2B 2= 1
n 2
- n + 3 - 1
n 2
+ n -1= 1。
⋯⋯⋯⋯⋯ 9 分
2
2
2 2
( 3)
当 a > 0 , CA 2 =a ;当 a <0 , CA 2=- a 。
⋯⋯⋯⋯⋯⋯⋯⋯⋯⋯
12 分
25.解:存在。
方法一:当 x = t , y = x =t 、当 x = t , y
1
x 2
1
t 2 。
2
2
∴ E 点的坐 ( t ,
∵E 在 D 的上方,∴
1 t
2 ), D 点坐 ( t , t )。
⋯⋯⋯⋯⋯⋯⋯⋯
2 分
2 1
t 2 t
3 t
4。
⋯⋯⋯⋯⋯ 3 分
DE
2 ,且 t < 2
2 3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
∴PE = DE 或 PD=DE 或 PE=PD 。
⋯⋯⋯⋯⋯⋯ 4 分
若 t > 0,PE=DE ,
3 t 2 t 。
2
∴ t
4 , 1
t 2 8 。
∴ P 点坐 ( 0, 8
)。
⋯⋯⋯⋯⋯⋯⋯⋯⋯⋯⋯⋯
5 分
5 2 5 3
5
若 t > 0,PD=DE , 2 t ,
t
4
2 4
∴ t。
∴ P 点坐 ( 0,
)。
⋯⋯⋯⋯⋯⋯⋯⋯⋯⋯⋯⋯⋯⋯⋯⋯⋯⋯
6 分
5
5 3 t
若 t > 0,PE=PD ,即 DE 斜 ,∴
2 2t 。
⋯⋯⋯⋯⋯⋯⋯⋯⋯ 7 分
2
∴ t
4 ,∴ DE 的中点的坐 ( t , 1 t 1),
7
4
∴ P 点坐 ( 0, 8
)。
⋯⋯⋯⋯⋯⋯⋯⋯⋯⋯⋯⋯⋯⋯⋯⋯⋯⋯⋯⋯⋯
8 分
7
3
若 t < 0,PE=PD ,由已知得
DE= - t , 2
t ,
t
2
t = 4> 0(不吻合 意,舍去) ,此 直 x = t 不存在。
⋯⋯⋯⋯⋯⋯⋯⋯⋯
10 分
若 t < 0,PE=PD ,即 DE 斜 ,由已知得
DE=- 2t ,
3 t 2 2t ,⋯⋯⋯⋯⋯⋯⋯⋯⋯⋯⋯⋯⋯⋯⋯⋯⋯⋯⋯⋯⋯⋯⋯⋯⋯
11 分
2
∴ t
4, 1
t
1 0 。
∴ P 点坐 ( 0,0)⋯⋯⋯⋯⋯⋯⋯⋯⋯⋯⋯⋯⋯
12 分
4
上所述:当
t =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P 点坐 ( 0, 8
)或
5
5
( 0, 4
);当 t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P 点坐 ( 0,
8
);
5
7
7
当 t =-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P 点坐 ( 0, 0)。
方法二: 直 y
1 2 交 y 于点 A ,交直 y = x 于点 B , B 做 BM 垂
x
2
直于 y ,垂足 M ,交 DE 于点 N 。
∵ x = t 平行于 y ,∴ MN = t 。
⋯ 1 分
y
x
4
x
∵
y 1
x 2
解得
3
∴B 点坐 ( 4, 4
),
4
3 3
2
y
3
∴ BM = 4
⋯⋯⋯⋯⋯⋯⋯⋯⋯⋯⋯⋯⋯⋯⋯⋯⋯⋯⋯⋯⋯⋯⋯⋯⋯⋯⋯⋯
2 分
3
当 x =0 , y
1
x 2
2 ,∴ A 点坐 ( 0,2),∴ OA=2 。
⋯⋯⋯⋯
3 分
2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 ∴PE = DE 或 PD=DE 或 PE=PD 。
⋯⋯⋯⋯⋯⋯ 4 分
如 4,若 t > 0, PE=DE 和 PD=DE ,∴ PE = t , PD = t ,∵ DE ∥ OA ,
DE BN
y
∴△ BDE ∽△ BOA ,∴ ⋯⋯⋯ 5分
OA
BM
t
4 t
4
A
E
y=x
∴
3。
∴ t = B
2
5 M
1
4
3
N y= - 2 x +2
O
D
当 t = 4
, y
1
x 2
8
, y x
4 。
x
5
2 5
5
∴P 点坐 ( 0, 8 )或( 0, 4
)。
⋯ 6 分
5
5
若 t > 0,PD=PE ,即 DE 斜 ,∴ DE=2MN=2t 。
∵ DE ∥OA ,∴△ BDE ∽△ BOA ∴
DE
BN ⋯7 分
4
OA
BM
y
4
E
2MN
MN
4
y=x
3
∴
4 ,∴ MN = t = ,
A
2
3
7
N
B
1 8
1
x + 2
DE 的中点的 坐
M
y= -
2 t 1
7。
O
4
x
∴ P 点的坐 ( 0, 8
)⋯⋯⋯⋯⋯⋯
D
8 分
7
如 5,若 t < 0, PE=DE 或 PD=DE , ∵ DE ∥OA ,
∴△ BDE ∽△ BOA ∴
DE
BN
⋯⋯⋯⋯ 9 分
OA
BM
DE =- 4(不吻合 意,舍去) ,此 直 x =t 不存在。
⋯⋯⋯⋯⋯⋯⋯ 10 分
若 t < 0,PE=PD ,即 DE 斜 ,∴ DE=2MN= -2t 。
∵ DE ∥OA ,∴△ BDE ∽△ BOA ∴
DE
BN
⋯⋯⋯⋯⋯⋯⋯⋯⋯⋯⋯
11 分
OA BM
2MN
4 MN 1
3
∴
4 ,∴ MN = 4,∴ t =- 4, t 1 0 。
2
4
3
∴ P 点坐 ( 0, 0)⋯⋯⋯⋯⋯⋯⋯⋯⋯⋯⋯⋯⋯⋯⋯⋯⋯⋯⋯⋯⋯⋯ 12 分
上所述:当
t =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P 点坐 ( 0, 8
)或
5
5
( 0, 4
);当 t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P 点坐 ( 0,
8
);
5
7
7
当 t =- 4 ,△ PDE 等腰直角三角形,此 26.关
系是: MD=MF , MD ⊥ MF 。
法一:如 6,延 DM 交 CE 于 N ,
FD 、 FN 。
∵正方形 ABCD ,∴ AD ∥ BE , AD=DC P 点坐 (
A
B
0, 0)。
F
1
D5 6
3
M 4
2E
C N ∴∠ 1=∠ 2。
⋯⋯⋯⋯⋯⋯⋯⋯⋯⋯⋯⋯⋯
1 分
又∵ AM=EM ,∠ 3=∠ 4,⋯⋯⋯⋯⋯⋯⋯⋯
2 分
∴△ ADM ≌△ ENM ⋯⋯⋯⋯⋯⋯⋯⋯⋯⋯⋯ 3 分
∴ AD=EN , MD=MN 。
⋯⋯⋯⋯⋯⋯⋯⋯⋯⋯ 4 分 ∵ AD=DC ,∴ DC=NE 。
⋯⋯⋯⋯⋯⋯⋯⋯⋯⋯ 5 分
又∵正方形 CGEF ,
∴∠ FCE= ∠ NEF=45 °, FC=FE ,∠ CFE=90 °。
A
又∵正方形 ABCD ,∴∠ BCD =90°。
∴∠ DCF= ∠NEF=45 °,⋯⋯⋯⋯⋯⋯⋯⋯ 6 分 B
∴△ FDC ≌△ FNE 。
⋯⋯⋯⋯⋯⋯⋯⋯
7 分
∴ FD=FN ,∠ 5=∠ 6⋯⋯⋯⋯⋯⋯⋯⋯ 8 分 ∵∠ CFE = 90°,∴∠ DFN = 90°。
⋯⋯⋯ 9 分
又∵ DM=MN ,∴ MD=MF , DM ⊥ MF 。
⋯⋯⋯ 10 分
法二:如 7, AC 、 FD ,延 DM 交 CE 于 N , CM 并延 交 FE 于
H 。
G
6
F
D
H
1
3
M
4 2 E
C
N
G
7
∵正方形 ABCD ,∴ AD ∥BE 。
∴∠ 1=∠ 2。
⋯⋯⋯⋯⋯⋯⋯⋯⋯⋯⋯ 1 分
∵ AM=EM ,∠ 3=∠ 4,⋯⋯⋯⋯⋯⋯⋯⋯⋯⋯⋯
2 分
∴ MD=MN 。
⋯⋯⋯⋯⋯⋯⋯⋯⋯⋯⋯⋯⋯⋯⋯⋯⋯⋯4 分
∵ AC 和 CE 分是正方形 ABCD 和 CGEF 的角,
∴∠ ACB= ∠ FEC=45 °,∠ FCN= 45°,
∴ AC ∥ EF。
同理可△ ACM ≌△ EHM 。
⋯⋯⋯⋯⋯⋯⋯⋯⋯⋯⋯⋯ 5 分
∴ CM=MH 。
⋯⋯⋯⋯⋯⋯⋯⋯⋯⋯⋯⋯⋯⋯⋯⋯⋯⋯⋯⋯⋯⋯⋯⋯ 6 分
∵正方形 ABCD 和正方形 CGEF,
∴∠ DCN =∠ CFH=90 °,
∴ MC =MD = MN = MF = MH 。
⋯⋯⋯⋯⋯⋯⋯⋯⋯⋯⋯⋯⋯⋯⋯⋯7 分
∴点 D、 C、 N 、F 在以点 M 心, MD 半径的上,
∠ FDN= ∠ DFM 。
⋯⋯⋯⋯⋯⋯⋯⋯⋯⋯⋯⋯⋯⋯⋯⋯⋯⋯⋯⋯⋯⋯8 分
∴∠ FDN =∠ FCN =45°,∴∠ FDN =∠ DFM = 45°。
⋯⋯⋯⋯⋯⋯ 9 分
∴ MD=MF , DM ⊥ MF 。
⋯⋯⋯⋯⋯⋯⋯⋯⋯⋯⋯⋯⋯⋯⋯⋯⋯⋯10 分法三:如 7,同法二出 MC = MD = MN = MF = MH 。
⋯⋯⋯⋯⋯⋯⋯⋯ 7 分
∴∠ MCN= ∠ MNC ,∠ MCF= ∠ MFC 。
∵∠ DMC =∠ MCN +∠ MNC=2 ∠MCN ,
∠ FMH =∠ MCF +∠ MFC =2∠ MCF 。
⋯⋯⋯⋯⋯⋯⋯⋯ 8 分
∴∠ DMC+ ∠ FMH=2 ∠ MCN+ ∠ MCF =2(∠ MCN+ ∠MCF )
= 2∠ FCE=90 °⋯⋯⋯⋯⋯⋯⋯⋯⋯⋯⋯ 9 分
∴∠ DMF = 180°- 90°= 90°,∴ DM ⊥ FM 。
⋯⋯⋯⋯⋯⋯⋯10 分
思路一:
∵正方形 ABCD 、 CGEF,∴ AB=BC=CD=AD ,
∠ B=∠ BCD= ∠ CDA= ∠ BAD = 90°
CF=EF=EG=CG ,∠ G=∠ GEF=∠ EFC= ∠ FCG=90 °,
∠FCE= ∠ FEC=45 °⋯⋯ 1 分
∴∠ DCF= ∠ FEC。
⋯⋯ 2 分
思路二:
延 DM 交CE于N。
∵正方形 ABCD 、 CGEF,∴ AD ∥ CE,∴∠ DAM= ∠ NEM 。
⋯⋯ 1 分
又∵∠ DMA =∠ NME ,AM=EM ,
∴△ ADM ≌△ ENM 。
⋯⋯ 2 分
思路三:
∵正方形 CGEF,∴∠ FCE= ∠FEC= 45°。
⋯⋯ 1 分
又∵正方形ABCD ,∴∠ DCF=180 °-∠ DCB -∠ FCE= 45°,
∠ DCF=∠ FEC= 45°⋯⋯ 2 分
取条件①
明:如 6,∵正方形 ABCD ∴ AD ∥ BE ,AD=DC ,
∴∠ 1=∠ 2⋯⋯⋯⋯⋯⋯⋯⋯⋯⋯⋯⋯⋯⋯⋯⋯⋯⋯⋯⋯⋯ 1 分
∵ AD=NE ,∠ 3=∠ 4,
∴△ ADM ≌△ ENM 。
⋯⋯⋯⋯⋯⋯⋯⋯⋯⋯⋯⋯⋯⋯⋯⋯⋯ 2 分
∴ MD=MN 。
⋯⋯⋯⋯⋯⋯⋯⋯⋯⋯⋯⋯⋯⋯⋯⋯⋯⋯⋯⋯⋯⋯
3 分
又∵ AD=DC ,∴ DC=NE 。
⋯⋯⋯⋯⋯⋯⋯⋯⋯⋯⋯⋯⋯⋯⋯⋯⋯
4 分
又∵正方形 CGEF ,∴ FC=FE ,∠ FCE= ∠ FEN =45°。
∴∠ FCD= ∠ FEN=45 °。
⋯⋯⋯⋯⋯⋯⋯⋯⋯⋯⋯⋯⋯⋯⋯⋯⋯ 5 分 ∴△ FDC ≌△ FNE 。
⋯⋯⋯⋯⋯⋯⋯⋯⋯⋯⋯⋯⋯⋯⋯⋯⋯⋯⋯
6 分 ∴ FD=FN ,∠ 5=∠ 6,∴∠ DFN= ∠ CFE = 90°。
⋯⋯⋯⋯⋯⋯
7 分 ∴ MD=MF , MD ⊥ MF 。
⋯⋯⋯⋯⋯⋯⋯⋯⋯⋯⋯⋯⋯⋯⋯⋯⋯
8 分
取条件②
明:如
8,延 DM 交 FE 于 N 。
∵正方形 ABCD 、 CGEF ,
∴ CF=EF , AD=DC ,∠ CFE=90 °, AD ∥ FE ∴∠ 1=∠ 2⋯⋯⋯⋯⋯⋯⋯⋯⋯⋯⋯ 1 分
又∵ MA =ME ,∠ 3=∠ 4 ∴△ AMD ≌△ EMN ⋯⋯⋯⋯⋯⋯⋯⋯ 2 分
∴ MD=MN ,AD=EN 。
∵ AD=DC ,∴ DC=NE 。
⋯⋯⋯ 3 分
又∵ FC=FE ,∴ FD=FN 。
⋯⋯⋯⋯⋯⋯⋯⋯ 4 分
又∵∠ DFN=90 °,∴ FM ⊥ MD , MF=MD 。
⋯⋯⋯⋯⋯⋯⋯⋯
5 分
取条件③
N 明:如 8,延 DM 交 FE 于 N 。
F
4
2
∵正方形 ABCD 、 CGEF ,
∴ CF=EF , AD=DC ,∠ CFE=90 °, AD ∥ FE A 1
3
M
∴∠ 1=∠ 2⋯⋯⋯⋯⋯⋯⋯⋯⋯⋯⋯ 1 分
D
又∵ MA =ME ,∠ 3=∠ 4
B
C
∴△ AMD ≌△ EMN ⋯⋯⋯⋯⋯⋯⋯⋯ 2 分
∴ AD=EN ,MD=MN ,∵ CF=2AD , EF=2EN , 8
∴ FD=FN 。
又∵∠ DFN =90°,∴ FM ⊥ MD , MF=MD 。
⋯⋯⋯⋯⋯附加 :
法一:如 9,延 DM 到 N , A
3
D F
使 MN=MD , FD 、 FN 、EN ,
1
延 EN 与 DC 延 交于点 H 。
B
C
M 2
∵ MA=ME ,∠ 1=∠ 2,MD=MN ,
7
4
∴△ AMD ≌△ EMN
5
N
8
H
6
∴∠ 3=∠ 4, AD=NE 。
又∵正方形 ABCD 、CGEF ,
G
∴ CF=EF , AD=DC ,∠ ADC = 90°,
9
∠ CFE= ∠ADC= ∠FEG= ∠ FCG = 90°。
∴ DC=NE 。
∵∠ 3=∠ 4,∴ AD ∥ EH 。
∴∠ H =∠ ADC = 90°。
∵∠ G = 90°,∠ 5=∠ 6,∴∠ 7=∠ 8。
E
G
3 分
E
∵∠ 7+∠ DCF=∠ 8+∠ FEN= 90°
∴∠ DCF=∠ FEN 。
∵FC=FE,∴△ DCF≌△ NEF。
∴FD=FN ,∠ DFC= ∠ NFE 。
∵∠ CFE= 90°,∴∠ DFN =90°。
∴FM⊥ MD , MF=MD 。
证法二:如图9,过点 E 作 AD 的平行线分别交DM 、 DC 的延长线于N、
H ,连结 DF、 FN 。
∴∠ ADC= ∠ H,∠ 3=∠ 4。
∵ AM=ME ,∠ 1=∠ 2,
∴△ AMD ≌△ EMN
∴DM=NM ,AD=EN 。
∵正
方形 ABCD 、 CGEF,
∴AD=DC , FC=FE ,∠ ADC =∠ FCG=∠ CFE= 90°, CGFE。
∴∠ H= 90°,∠ 5= ∠NEF , DC=NE 。
∴∠DCF+∠7=∠5+∠7=90°
∴∠ DCF=∠ 5=∠ NEF 。
∵ FC=FE,∴△ DCF≌△ NEF。
∴FD=FN ,∠ DFC= ∠ NFE 。
∵∠ CFE=90 °,∴∠ DFN = 90°。
∴FM⊥ MD , MF=M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