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针对女子冰球运动员的训练以及伤病防护等方面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针对女子冰球运动员的训练以及伤病防护等方面的研究国内针对女子冰球运动员的训练以及伤病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尚缺乏系统性,但依然有一些值得借鉴学习的文献。
比如房英杰和郭俊清关于我国冰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以及其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在《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中,以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测量法等分析我国冰球运动员中,优秀女子运动员的体能的相关特征及影响女子冰球运动员体能特征的因素,使教练员对冰球运动员的体能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理论层面上达到指导训练的作用。
研究通过与世界上优秀女冰运动员进行比较,发现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在一些基本指标上,如身高、体重、宽度与维度方面较国外运动员低,在体脂重水平则相对要较高,其中还有少部分运动员在心肺功能方面,如肺活量较低,力量方面,核心区域力量较国外运动员薄弱,不够全面,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不高;并给出其主要原因:教练员在对运动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中,对机体体能的认知水平高度较低,广度和深度较低是导致运动员身体运动能力,特别是专项素质功能失衡的主要原因,训练过程中不重视阶段性的监控及训练后采取的恢复措施欠缺和不重视是导致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高、伤后恢复慢的重要原因,在运动员选材方面渠道少、广度小,这同时是我国冰球运动员选材的难题和窘境,基数少就无法形成相应的竞争机制等。
又如,黄玉涛和丁洪军对冰球运动员的力量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在《冰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特征与训练方法的研究》中对冰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征以及相应的运动训练与冰球运动员的生理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冰球运动的技术结构和特征与运动员身体素质、生理特征的关系、肌肉工作的能量供应方式,提出了对冰球运动员进行专项的力量素质进行训练是应遵循专项性、周期性和系统性等训练原则,以及冰球运动员训练以陆代冰,将陆地和冰上的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相结合进行。
在冰球运动的伤病预防方面也有研究,如张效东等人关于冰球运动经常损伤的部位进行研究后,在《冰球运动的常见损伤调查及预防》中指出,在冰球运动的常见损伤调查中,受到冰球项目特点影响,腿部的髌骨损伤率较其他部位受伤率明显要高。
通过分析作者提出冰球运动员髌骨损伤的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但是冰球运动员髌骨受伤主要与冰球运动的项目特点、训练过程中训练计划设计不当及医务
监督方面的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
预防的措施主要有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注意训练节奏及训练和比赛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等。
罗洪涛通过对核心稳定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后,在《核心训练在膝关节损伤预防及康复中的作用》一文中,阐述核心稳定性的高低对运动员机体中膝关节损伤预防和损伤后进行康复都有重要作用。
为加快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的恢复和康复,以及有效对受伤部位进行损伤再发生的预防,作者通过研究提出在运动员膝关节损伤后进行康复的各个不同阶段,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性、分阶段地加强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功能训练,这一研究成为为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和伤后的治疗和机能恢复提供参考。
本世纪初期,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被我国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所接受,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被大范围的运用到各个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中,关于运动训练方面的核心、核心力量以及核心力量训练的定义和概念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关于核心力量检测及评定指标等,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尚未有统一的界定,还需要相关人员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此处列举一些目前我国国内关于竞技体育项目中核心训练方面的相关研究:王卫星和李海肖将核心力量的定义和运动训练过程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中,作者具体阐明通过核心力量的针对性、系统性训练后,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表现出的突出作用及要义,并将核心力量与运动训练中相关的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结合,提出了关于运动训练过程中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需要进行注意的事项,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进行归纳,为当前竞技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运动训练和从事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陈小平将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的专项训练当中的抗阻力训练相比较进行研究,在其发表的《论核心力量训练》中指出,与核心量训练与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相比,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对运动员机体能力的作用表现在更加突出神经中枢对肌肉的支配与控制,作者更加强调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中,对深层的小肌群的力量发展以及运动员机体的主动肌、辅助肌和拮抗肌之间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更加重视力量与运动员协调性、柔韧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发展稳定人体关键环节、控制重心运动、传递和整合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
2006年德国男子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足球赛的训练中,将核心力量训练纳
入了其备战的训练当中,通过对其队员进行训练后,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同样的,在美国的众多体育项目,如职业篮球、棒球、冰球和橄榄球运动员,长期以来都将机体的小肌群和深层肌肉的力量训练作为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重点,通过训练之后,运动员不仅在肌肉的力量能力方面长足的提高了,而且运动员预防损伤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在我国,核心力量训练也广泛运用于各个体育项目中,如乒乓球、体操、赛艇、激流皮划艇、跆拳道和网球等多个项目的国家队训练中,均在训练计划设计过程中,将核心力量作为其力量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收到了非常突出的训练效果。
韩春远等人人体的核心区域和核心稳定性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其发表的《核心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和核心稳定性》一文中,具体进行探讨了机体核心区域与核心稳定性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且仍然存在分歧和争议的问题。
其结果表明:(1)核心具体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指躯干中膈肌以下以及盆骨的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含有41对+1块肌肉群;大核心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胸廓和整个脊柱在内的区域,有55对+1块肌肉群。
(2)提出核心稳定性系统结构模型,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有稳定姿势和重心、发力减力、导力和预防损伤等作用。
(3)提示:在稳定性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注重运用一般力量素质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专项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且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并无优劣之分,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进行训练内容的制定和训练方法的采用。
然而,在国内的书籍文献中也同样罕见针对女子冰球运动员的核心训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