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核心知识突破模块1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合集下载

2023版二轮总复习地理-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3版二轮总复习地理-专题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D.岩性
(2)图 b 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
2
3
4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备知识·整体构联 关键能力·系统提升 学科素养·探究培优 专题通关演练
[审答流程] 第一步,获取解读信息 ①图 a 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中甲、乙、丙、丁四处的 植被类型、海拔及地表的各类景观的分布状况。 ②图 b 示意该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 后绘制的四个采样点 0~60 cm 土壤剖面。
1
2
3
4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备知识·整体构联 关键能力·系统提升 学科素养·探究培优 专题通关演练
(3)德干高原的热带黑土:是在火山熔岩上形成的,矿物养分含 量丰富,故肥力较高。
1
2
3
4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备知识·整体构联 关键能力·系统提升 学科素养·探究培优 专题通关演练
2.典型土壤肥力 (1)东北黑土:是在森林、草甸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冷湿的气 候条件使得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故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 沃。 (2)四川盆地紫色土:是在紫色页岩成土母质上形成的,矿物养 分含量丰富。
的“水没地”景观
1
2
3
4
专题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备知识·整体构联 关键能力·系统提升 学科素养·探究培优 专题通关演练
命题趋向
1.常选择自然环境组成要素的变化研究,从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入手, 综合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特征。
2.结合某区域植被、土壤的发育与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考查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01 必备知识·整体构联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知识全归纳》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核心知识全归纳》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举例(1)类型:地壳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等(2)作用: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3)物质循环示意图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对照上图讲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多戈壁和沙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植被稀少,草原面积广阔→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为灌溉农业。

四、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通过逻辑链条间接影响,存在因果关系)(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牵”的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终导致(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常考点一

常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造运动可以使河流发生迁移和变形。

汾河位于山西省的中南部,下图为“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汾河在改道前的流向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2.紫金山隆起的原因是()A.褶皱上升B.板块挤压C.断块上升D.火山活动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汾河改道后可能导致()A.河流径流量明显增大B.两岸植被类型大量增加C.河中鱼类种类大量增加D.河流侵蚀作用增强答案 1.B 2.C 3.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及古河道的位置可知,紫金山北侧有河流流经,说明汾河改道前是由北向南流的,紫金山隆起使汾河被迫改道向西流。

B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紫金山岩层发生断裂,并且出现明显位移,位于断层构造处,是断层相对上升一侧隆起形成的断块山。

C项正确。

第3题,汾河位于山西省,其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补给,径流量不会因河道改向而明显增大,A 错误;植被类型主要受气候影响,河流两岸植被类型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发生大的变化,B错误;河中鱼类种类也不会因河流改道而大量增加,C错误;汾河改道后,河流弯曲程度改变,且其流经的地势发生了变化,河流侵蚀作用可能增强,D正确。

关键原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018·广西部分重点中学联考)矮曲林是指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变形的树木组成的林地或丛林,矮曲林树木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中国矮曲林总体可分为寒温性矮曲林和常绿苔藓矮曲林两类。

下图示意中国矮曲林分布及分布区气候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结合材料可推测,中国矮曲林()A.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宽B.分布地区年降水量稀少C.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D.长白山寒温性矮曲林树种组成比较单一2.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A.全年寒冷、干燥B.持续大风,土层瘠薄C.多云雾,冬季气温低D.太阳辐射强,土层肥厚3.矮曲林一般分布在()A.山顶或山脊B.山谷或山顶C.山脊或山麓D.山麓或山谷答案1。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解析 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
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最大,气温较低。
解析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
作用下降,冻害加重。
解析
剖析题型 提炼方法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 下降约6°C,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 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 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 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 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 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 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考向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考向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10 11 12 13 14
9.深陷塘天坑坑壁退化程度最弱的是( A )
A.西北坡
B.西南坡
C.东南坡
D.东北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该天坑海拔相同的四个典型样方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内 容 索 引
考点诠释 【例1】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 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 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诠释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D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图 2 中任一与之关联 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 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 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 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 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 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与甲地相比,分析 2019 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答案】(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 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 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 量增幅较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共116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共116页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突破一 自然地 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பைடு நூலகம்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课件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一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5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课件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纬 度地带性分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 A正确; 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分异,因此B错误; 内蒙古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C错误; 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因此D错误。 答案 A
(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 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3.(2015·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 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 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 针对性的措施。
高考题组二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 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 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5.该山地可能是( C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解析 山麓自然带可以反映该山所在的大致纬度和当地的水平
自然带。由图可知该山脉北坡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即可
选出正确选项C;
秦岭北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岭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喜马拉雅山北坡为青藏高原,不可能有温带荒漠分布,所以,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 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解析 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 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 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 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 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 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 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展开着物质搬迁和能量互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均衡功能――就是所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互换,并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3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3.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生物对大气圈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2.生物对水圈的影响――发生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予水循环,提升陆地水分状况3.生物对岩石圈的影响――参予沉积岩的构成,大力推进岩石风化,催生土壤构成4自然界的碳循环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异规律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形成基础热量水分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一:自然带的分布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三、自然拎在横向方向上的分异规律1.山麓的自然拎称作“基带”,由纬度边线同意2.山地自然带谱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大致与基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自然带地带性变化相似,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3.山地所在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其横向自然拎五音越繁杂,数目越多。

4.林线是指山地森林带上限。

一般地,山地阳坡林线较高,阴坡林线较低;迎风坡林线较高,背风坡林线较低;北半球,山地南坡的林线一般较高。

5.雪线是指山地积雪冰川带的下限。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第5题,上游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促进三角洲的 发育,①错。上游修建水库会拦截泥沙,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②对。沿海 修建大堤会导致河道泥沙不再进入周边湿地,而是向更远的海洋输送,不利 于三角洲的发育,③对。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三角洲,④错。C符 合题意。
点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合理的人类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如三角洲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 三角洲;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河流上游开垦荒 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泥沙沉积加重,洪涝灾害多发。这体现了综合 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归纳提升•学技法]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该类型试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 分析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的三大思路
分析思路
突破方法
判断自然地理环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
(2021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由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 湾的泥沙沉积而成,其位置经过多次变迁。下图为密西西比河古三角洲叶 瓣分布(①~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及目前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3.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叶瓣的原因是( )
A.河口地势低洼
B.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频繁改道
境的主要特征 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
“一果多因”的推 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

推断“因”。例如,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沙漠
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作用

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高中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一、自然地理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地球由核心、地幔、地壳组成,地壳分为洋壳和陆壳。

地球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洋壳和部分地壳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运动,并且不断变化。

板块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的分裂、漂移、对撞和碰撞等现象,产生了许多地形地貌和灾害。

2.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气候与经纬度、地形、海洋、大气等因素密切相关。

气候变化是指过去所谓“常态”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板块活动等都会影响气候变化。

3. 远古时期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地貌形成远古时期地球存在许多不同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火山爆发、地震等。

这些作用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如山地、平原、盆地、岛屿等。

其中,古生代的地球演进主要指的是生命的进化和古生物存活的环境。

4. 三大自然区和地理环境特征地球根据不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划分为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原以西为寒温带自然区,亚热带自然区以及热带自然区。

每个自然区都有其特殊的生物、植物和生境,由于不同自然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自然区间的生物和植物相互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

5. 资源与环境资源的来源主要分为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两类。

资源越来越短缺是由于过度开发和使用。

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矿产资源的耗竭等问题。

这些因素的加剧将导致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性的持续恶化。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分布和迁移是指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移动情况。

人口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

例如,自然环境使得区域人口疏散或聚集;经济与工业发展需要大规模劳动力的迁徙等。

2.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指具有行政、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中心等功能的居住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技术和经济等因素在城市钻研的规模和数量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将继续加速,但其影响也会在环境、资源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挑战。

3.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和差距城市与农村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差距。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与热点 专题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篇 专题与热点 专题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原理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

第5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网络构建高考透视1.地位。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考试卷中常常涉及的考点,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则是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

2.方法。

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和人类活动的过程,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并能运用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2)运用图表、景观图、区域图等提供的综合信息,分析地理环境的不同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

3.方向。

(1)以某一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为载体,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某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常见考查内容。

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加以考查。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这部分内容属于高频考点,常以某一区域图、景观图或模式图为背景,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上。

重要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表现(1)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②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整体性应用角度分析方法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总之,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①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②逐步分析该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③分析“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进行分析。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2.5.5.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2.5.5.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课件新人教版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 “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 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 物等方面的变化。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核心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真题体验]
[核心强化]
[知识整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 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 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 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 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