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家张载之志堪称具有崇高的学术担当,然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方法注定了理学家们没有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虽有学术担当,也不乏人文情怀,却没有科学精神。

比如,理学家们将“天地”解释为尊卑等级关系,宇宙万物也都有尊卑等级,如天冠地履、星空列阵、大雁成行、羊羔跪乳等都反映尊卑等级,然后依据“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符合“自然之理”。

这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了“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

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古代文明却从鼎盛走向衰落。

在应对民族内争或外敌入侵方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欲望、能力和进程都受到四书之学的严重抑制。

当西欧的精英们致力于创新文化、发展科学、变革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却把“为往圣继绝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当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灵丹妙药,大大延误了中国的发展。

当下,有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一些研究成果在形式逻辑上经不起分析,至于历史逻辑、辩证逻辑就更谈不上了。

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素养,一些观点明显简单化,一些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

可见,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多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校一直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道德的培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教育、国学教育,而没有把培养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那就会出现很多偏差。

就立人而言,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德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德。

科学素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

一个能将实事求是精神融入灵魂、植入骨髓的人,一般而言其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和其他素养也不会差。

因此,我们不能将培养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情怀对立起来,二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某些科学素养其实就是德。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科学素养是培养人文情怀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必然包含人文情怀教育的成分,也是可以立德的。

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重视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强化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科学教育搞好了、科学素养提升了,人们才能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对待本民
族的历史传统。

只有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是名副其实、根深蒂固的。

(摘编自张分田《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为天地万物存在等级关系并以此阐释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是理学弊端的体现。

B. 理学之弊不仅造成“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而且还阻碍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进步。

C. 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对立统一,而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

D. 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解决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忽视科学精神的问题。

B. 第二段将中西方精英们进行比较,论证了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的危害。

C. 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述,既有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也有对当下治学的分析。

D. 第四段着重论述培养科学素养对于立德的重要性,分析逐步推进,逻辑性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理学家张载未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志向,缺乏科学精神是其根本原因。

B. 一个人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意味着他已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综合素养。

C. 学校应当加强道德、国学教育,同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精神放在首位。

D. 就中国当下教育而言,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繁荣期。

网络文学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对于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研究界依然存在争议。

网络文学具有商品属性、文络属性。

传统文学亦具有商品与文络文络属性,除了网生性特质之外,也影响了文学的商品属性与文络文学比之传统纸媒出版,具有更低廉的成本,更有效的话语符号增值性(如IP经济集成策略)等特点。

在文络文学,一方面表现为对“广义文化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审美愉悦,特别是通俗类型文学叙事艺术的故事性、幻想性、虚构性与代入性的重视。

就此而言,中国网络文学,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终结,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这里既有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也有着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中国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也需要辨析和理性认识。

从古典文学传统来看,纵观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浪漫想象,都表现于历史穿越文、玄幻奇幻文等很多门类的创作中。

唐诗宋词与历代散文为代表的诗文传统,影响了网络文学言情、历史等文
体的表现风格。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社会风貌,也较好地展现在网络文学之中,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历史现场感强,散发着醇厚、深沉的传统文化味道。

从文学类型与文类笔法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也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

主要表现在对既有类型的丰富与开拓,有的网络小说重写西游故事,赋予“西游神话”现代魅力与异彩纷呈的故事;有的作品将中华美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作品以丰富的收藏鉴宝知识、曲折紧张的故事吸引大批读者,也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网络武侠文学也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代表的华语现代武侠小说,发展为“国术技击流”“网络新武侠”“科技武侠”等亚类型。

我们还看到,网文的“文学传统继承性”,不仅表现在故事内容、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文体风格上,还表现为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对中国文学时空观念的回归与拓展。

任何文学形态,都有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语境性生成”的内在条件。

从横向关系上讲,日韩动漫、游戏、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电影,欧美奇幻、科幻与悬疑文学等,都影响到中国网络文学的发育。

然而,从纵向继承关系上讲,中国网络文学也有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

网络文学的繁荣,也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想象”与“中国故事”的发展。

就表现时空领域来说,中国的科幻与玄幻小说,探究目光深入宇宙深处与人类起源,也创造了无数神奇瑰丽的想象世界,比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表现了中国人的时空探索精神和灿烂的想象力。

这种宏阔的“中国—世界—宇宙”时空观的再现,拓展了民族历史文化的想象疆域,既是对中国古代时空观的继承,也是文化自信的产物。

网生环境的平等性、交互性,有利于形成真正阔大深邃、精彩纷呈的文学繁荣,从而扭转“现代文学”造成的文学日益逼仄与小众化的局面。

这个任务,对于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又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现代中国而言,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仁不让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房伟《网络文学是文学传统的延续与新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属性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对文学的固有属性构成影响的网络属性。

B.网络文学的属性、特质是媒介转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造成的,网络文学已进入繁荣期。

C.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中国网络文学优秀作品对古典文学传统多有体现。

D.中国网络文学除了纵向受“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响外,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横向影响。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对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和属性进行分析,再提出论点,最后具体展开分析。

B.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时空观念等方面来阐述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C.文章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较好地继承了中国通俗文学传统时,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为例,论证了我国网络文学对于古代时空观的继承。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速度、质量、成本、话语符号增值性等方面,网络文学作品相比传统纸媒出版的文学作品更有优势。

B.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读者喜欢阅读,是因为它会传递出对“金钱至上”的讽刺的正能量。

C.虽然任何文学形态都有其内在的深刻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当外来文化对其影响过大时,其文学内涵一定会发生变化。

D.“现代文学”造成了文学的日益逼仄和小众化,这一局面在网络时代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有望得以改变。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
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8.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9.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10.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11.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

第进士,调新安主簿。

试制科不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

熙宁元年,诣阙上《平戎策》三篇,其略以为西夏可取。

神宗异其言,召问方略,以韶管秦凤经略司机宜文字。

蕃部俞龙珂在青唐最大,渭源羌与夏人皆欲羁属之,诸将议先致讨。

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其成败,遂留宿。

明旦,两种皆遣其豪随以东。

韶起孤生,用兵有机略。

临出师,召诸将授以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

尝夜卧帐中,前部遇敌,失已交,呼声震山谷,侍者往往股柔,而韶鼻息自如。

帝志复河、陇,筑古渭为通远军,以韶知军事。

五年七月,引兵城渭源堡。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陈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乃径趣抹邦山,压敌军而阵,今曰:“敢言退者斩!”贼乘高下斗,师小却。

韶躬披甲胄,麾帐下兵逆击之,羌大渍,焚其庐帐而还,洮西大震。

会瞎征度洮为之援,余党复集。

韶戒别将由竹牛岭路张军声,而潜师越式胜,遇瞎征首领瞎药等,与战破之,逐城武胜,建为镇洮军。

复击走瞎征,更名镇洮为照州,以照、河、通远为一路,韶以龙图阁待制知熙州。

熙、河虽名一路,而实无租入,军食皆仰给他道。

韶言:“方举事之初,臣力争极论,欲宽民力而省财用,但同列莫肯听,至以熙、河事折臣。

倘不求退,必致不容。

”韶本凿空开边,骤跻政地,乃以滥用武力耗费钱财归曲朝廷,帝由是不悦,以故罢职知洪州,又坐谢表怨慢,落职知鄂州。

元丰二年,还其职,复知洪州。

四年,病疽卒,年五十二。

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襄敏。

(节选自《宋史·王韶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
B.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人险地/当使险为吾有/
C.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人险地/当使险为吾有/
D. 初/羌保险/诸将谋置阵平地/韶曰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徒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科是一种科举制度,古代为了选拔各种特殊人才,会临时设置科目进行考试。

B. 西夏是古国名,宋时建立政权,与中原经常发生争端,和辽、金先后与宋对峙。

C.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可用于中国古代王侯自称,这里指王韶幼年丧父。

D. 路是宋元时代行政区划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即现在的市。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韶熟知边务,眼光敏锐。

他到陕西游历,查访边境事务,后来到朝廷进献平定外族策略,认为西夏可以攻取,受到皇帝赞赏,并被召见得到征用。

B. 王韶指挥有方,从容自信。

他出兵时把战术意图告诉将领,然后再不过问,但每战必胜;夜间先头部队与敌人交锋,侍从都吓得发抖,他却鼾声依旧。

C. 王韶身先士卒,富有谋略。

宋军处于劣势时,他亲自披上盔甲,率领士兵大败羌人;瞎征援助羌人,他命别的将领虚张声势,自己暗中出兵,击败瞎征。

D. 王韶晚年坎坷,屡遭贬谪。

他本是开拓边境的将领,到朝廷为官后,把滥用武力、耗费钱财的过错归于朝廷,引起皇帝不悦,被一再贬谪,直至去世。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因按边,引数骑直抵其帐,谕其成败,遂留宿。

(2)但同列莫肯听,至以熙、河事折臣,倘不求退,必致不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之一)
穆旦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
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
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
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人生的乐趣也在酷的冬天。

我爱在雪花飘飞的不眠之夜,
把已死去或尚存的亲人珍念,
当茫茫白雪铺下遗忘的世界,
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
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

1976年12月
1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第一节写诗人在一个冬日里平淡平凡生活,但从这平淡平凡中又可看出诗人坚忍不屈的身姿和激昂慷慨的情怀。

B. 如果说第一节写的主要是“我”所做的,那么第二节主要写“我”所见的,如“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冰冻的小河”等。

C. 第三节写冬夜生活的乐趣,有“温暖的炉火”,有“好友”,有“回忆”,小屋环境中的温暖暂时压倒了冬日的寒,快乐暂时驱赶了忧伤。

D. 第四节中,“我愿意感情的热流溢于心间,来温暖人生的这酷的冬天”流露出诗人心迹,写出诗人面对苦难的坦然之情。

1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各节均为五行,前面具体展开,最后以感叹作结;各节二四五行押韵,一三行不押韵,显得错落有致,回环有序。

B. 诗人在“冬”这个核心意象的统摄下,通过“北风”“茫茫白雪”等意象,营造出昏黄、凄冷、死寂而又悲凉的意境。

C. 穆旦的诗歌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色,诗中意象内涵具有开放性,如“酷的冬天”和“冰冻的小河”均有象征意义。

D. 诗中的“冬天”融合视觉、听觉,带给读者强烈的官能感受,如“昏黄”“茫茫白雪”等视觉和“门窗沙沙地响”等听觉。

18.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中的“又冷又昏黄”有何作用?
19. 《冬(之一)》并不是一首单色调的诗,而是体现了现实生活和诗人感情世界关系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矛盾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

康桥河边旷世伟人多情游子橘子洲头作别西天云彩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下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

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

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

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1)王大爷:
(2)李教授:
(3)周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