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学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会计学习提示
第一章
1.如何确定递延年金现值计算公式A[(PVA i,n+m)-(PVA i,m)]或A(PVA i,n)×(PV i,m)中的期数n 和m的数值?
【解答】(一)n的数值的确定:
注意:“n”的数值就是递延年金中“等额收付发生的次数”或者表述为“A的个数”。

〔例1〕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末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末为止。

〔解答〕由于共计发生5次,所以,n=5
〔例2〕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初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初为止。

〔解答〕由于共计发生5次,所以,n=5
(二)递延期m的确定:
(1)首先搞清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假设为第W期末);
(2)然后根据(W-1)的数值即可确定递延期m的数值;
注意:在确定“该递延年金的第一次收付发生在第几期末”时,应该记住“本期的期初和上期的期末”是同一个时间点。

〔例1〕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末支付A元。

〔解答〕由于第一次发生在第4期末,所以,递延期m=4-1=3
〔例2〕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A元。

〔解答〕由于第一次发生在第4期初(即第3期末),所以,递延期m=3-1=2
(三)下面把上述的容综合在一起,计算一下各自的现值:
〔例1〕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末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末为止。

〔解答〕由于n=5,m=3,所以,该递延年金的现值为:
A[(PVA i,8)-(PVA i,3)]或A(PVA i,5)×(PV i,3)
〔例2〕某递延年金从第4年起,每年年初支付A元,直至第8年年初为止。

〔解答〕由于n=5,m=2,所以,该递延年金的现值为:
A[(PVA i,7)-(PVA i,2)]或 A(PVA i,5)×(PV i,2)
2.为什么递延年金的终值与递延期无关,并且与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相同?
【解答】因为计算终值时,只需要考虑未来的期间,所以,递延年金的终值与递延期无关,并且与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公式相同。

举例说明如下:
(1)如果某递延年金从第4期开始每期末流入100元,共计流入10次,则最后一次流入发生在第13期末,则该递延年金的终值指的是第13期末的终值,计算公式为:100×(FVA i,10);(2)如果上述递延年金改为从第5期开始,每期末流入100元,共计流入10次,则最后一次流入发生在第14期末,则该递延年金的终值指的是第14期末的终值,计算公式仍然为:100×(FVA i,10)。

第二章
1.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请问分子上的“利息费用”与公式分母上的“利息费用”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答】如果企业不存在资本化的利息,那么分子分母上的利息费用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企业存在资本化利息则二者是不一样的,分母上的“利息费用”中包括费用化的利息和资本化的利息,计算息税前利润的“利息费用”中只包括费用化的利息。

原因如下:利息不论是否资本化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需要归还的,所以分母上的“利息费用”是企业的全部利息支出;只有费用化的“利
息费用”才会计入财务费用,息税前利润的计算只与记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有关,所以计算息税前利润的“利息费用”中只包括费用化的利息。

假如: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财务费用(全部为利息费用)为20万元,本期资本化的利息为10万元,则该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100+20)/(10+20)=4。

2.“市盈率越低,投资风险越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解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市盈率通常有一个合理的围,正常的市盈率为5~20,如果市盈率低于5,表明投资风险很大。

3.为什么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对企业可能不利?
【解答】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平均收账期越短,说明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越快。

但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可能是企业奉行严格的信用政策造成的,其结果会限制企业扩大销售,从而降低企业盈利水平。

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对企业可能不利。

第三章
1.在资金需要量的预测中,固定资产是否属于敏感性资产,如何进行判断?
【解答】关于变动性资产的确定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对于固定资产来说:如果题目条件中说明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未饱和,则说明固定资产不是变动资产;如果题目中说明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且题目中没有给出需要增加的固定资产数额,则认为固定资产是变动资产;如果题目中说明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且题目中给出了固定资产的增加数,则固定资产不记入变动资产中,在计算资金需要量时单独进行考虑固定资产增加需要的资金。

第四章
1、关于个别资金成本:长期借款,债券,优先股,留存收益,普通股的比较。

解答:一般来说,个别资金成本的从低到高排序:
长期借款<债券<优先股<留存收益<普通股
先比较权益筹资与负债筹资成本的高低,因为负债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的利息可以抵税而权益筹资方式筹集资金的股利不能抵税,所以负债筹资的成本低于权益筹资;借款与债券相比,因为借款的筹资费用低于债券所以借款的成本低于债券;因为优先股的股利是固定的,而普通股的股利一般呈增长趋势,所以优先股的资金成本低于留存收益和普通股,而留存收益不考虑筹资费用,所以留存收益的成本低于普通股。

2、普通股资金成本计算过程中D0与D1的区别及联系。

解答:
(1)“D0”指的是“上年的股利”、“最近刚发放的股利”、“刚刚发放的股利”、“目前的股利”,“今年初发放的股利”,“本年发放的股利”;
(2)“D1”指的是“预计要发放的股利(如预计的本年股利)”、“第一年末的股利”、“一年后的股利”、“第一年的股利”
(3)“D0”和“D1”的本质区别是,与“d0”对应的股利“已经收到”,而与“d1”对应的股利“还未收到;
(4)“D0”和“D1”的关系是:D1=D0×(1+g)
第五章
1.请老师解释一个现金净流量的那三个公式,
【解答】最原始的计算公式:现金净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因为在项目投资中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现金流出量=付现成本+所得税
所以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付现成本是指总成本中的付现部分,总成本包括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两部分,一般来说非付现成本就是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和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假设不存在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则有总成本=付现成本+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净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所得税
则: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
=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销售收入-(付现成本+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所得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净利润+固定资产的折旧额
2.请老师讲解一下插法的原理。

【解答】(1)“插法”的原理是根据等比关系建立一个方程,然后解方程计算得出所要求的数据。

例如:假设与A1对应的数据是B1,与A2对应的数据是B2,A介于A1和A2之间,已知与A 对应的数据是B,则可以按照(A1-A)/(A1-A2)=(B1-B)/(B1-B2)计算得出A的数值。

(2)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方程会看出一个特点,即相对应的数据在等式两方的位置相同。

例如:A1位于等式左方表达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左侧,与其对应的数字B1位于等式右方的表达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左侧。

(3)还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对A1和A2的数值进行交换,则必须同时对B1和B2的数值也交换,否则,计算得出的结果一定不正确。

第六章
1. 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5年的期限应如何计算?
【解答】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是指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发生亏损时,准予用以后年度的税前利润进行弥补,1年弥补不足的,可以逐年连续弥补,弥补期最长不超过5年,5年不论是盈利或亏损,都按照实际弥补年限计算。

2. 股权登记日、除权日、除息日三者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解答】股权登记日是确定有权领取股利的股东有资格登记截止日期,只有在股权登记日前在公司股东名册上有名的股东,才有权分享股利。

对于公司股票来说,有普通股与优先股之分,普通股可以获得股利,优先股只能获得优先股息。

一般来说,除权日是针对普通股而言的,也称为除权交易日,是指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即从该日开始购买公司普通股票的投资者将不能取得公司上一个宣告日公布的股利。

而除息日则是针对优先股的,也称除息交易日。

除权日和除息日统称为除权除息日。

第七章
1.如何区分理解收入和利得?
【解答】要想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收入和利得的区别和联系,能够熟练地判断和运用收入和利得,需要从二者的定义入手: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二者最终均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都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二者的区别在于,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
活动所形成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判断一项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到底属于收入还是属于利得时,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

定义中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这里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二是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

比如,工业企业制造并销售产品、商品流通企业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咨询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软件企业为客户开发软件、安装公司提供安装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租赁公司出租资产等,均属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构成收入。

而工业企业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出售不需用原材料等,则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构成收入。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活动,不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也不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不构成收入,应当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这也构成企业的利得。

利得又进一步可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相对应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是指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根据上述定义,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接受损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所产生的利得属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如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份额而增加或减少的资本公积。

另外,因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股利收入,属于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其具体的确认和计量应参照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处理。

对于费用和损失的理解应类比收入和利得把握。

例题:下列各项中,符合收入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确认为收入的是()
A.出售无形资产收取的价款
B.出售固定资产收取的价款
C.出售原材料收到的价款
D.出售长期股权投资收取的价款
答案:C
解析: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要特别注意是“日常活动”,对此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二是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

出售原材料属于与经常性活动紧密相关的,符合收入会计要素定义。

选项A、B、D都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所以不符合题意。

2.费用与资产以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解答】费用与资产的关系:资产是费用的储备状态。

费用与成本的关系:会计要素的“费用”是广义概念,具体核算时包括成本和期间费用。

狭义的成本是指生产成本,狭义的费用是期间费用.
第八章
1.现金折扣是指企业为了鼓励客户在一定期间早日付款而给予的价格优惠,那么在计算现金折扣的金额时是否考虑增值税?
【解答】计算现金折扣时是否考虑增值税,这要看题目的条件。

如果题目中说不考虑增值税,那么就按照不含增值税的价款来计算现金折扣的金额;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的说明,一般按照含增值税的价款来计算现金折扣。

2.应收票据贴现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解答】应收票据贴现要分两种情况:
(1)满足终止确认条件
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贴现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既然已经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票据到期后,债务人是否向银行付款,都与贴现企业无关,贴现企业不需要再作任何账务处理。

(2)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
如果不满足终止确认的条件,则贴现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
到期承兑人向贴现银行付款,贴现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
财务费用
贷:应收票据
到期承兑人银行存款余额不足,贴现企业偿还借款的账务处理为: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到期承兑人银行存款余额不足,贴现企业账户余额也不足,则贴现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
贷:应收票据
3.企业取得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期末是否需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解答】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即可,不需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分录: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如果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第九章
.受托代销商品的归属问题如何理解?
【解答】受托代销商品实质上是委托方的存货,既不是受托方的存货,也不在受托方的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下列示。

2.如果某一材料是专门用于生产某项产品的,如何确认材料的减值准备?
【解答】如果材料发生减值,但是生产的产品没有发生减值,这时材料是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如果材料发生减值,生产的产品也发生减值,则材料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其可变现净值为产成品
的可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然后用计算出的材料的可变现净值减去材料的账面价值就是材料的减值额;
如果材料没有减值,但产品减值,这时材料也需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

3.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可以转回?
【解答】一般来说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可以转回的,例如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也是可以转回的;其他的一些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计提的减值准备是不可以转回的。

4.如何计算委托加工物资的材料成本差异率?
【解答】如果当月有委托加工物资时,发出的原材料有材料成本差异,此时计算发出委托加工物资的原材料的成本差异率时,用月初结存材料的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等到月末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时,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差异+本月购入的材料差异-委托加工物资结转的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月购入的计划成本-委托加工的物资结转的计划成本)。

5.如何理解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解答】(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这种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

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设备,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以备出租,该企业预计未来每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与房屋租金在金额和流入时间上相同,但是国库券利息通常风险很小,租金的取得需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两者现金流量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国库券与房屋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某企业以其商标权换入另一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预计两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在使用寿命预计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但是换入的专利技术是新开发的,预计开始阶段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明显少于后期,而该企业拥有的商标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均衡,两者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差异明显,即上述商标权与专利技术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

(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这种情况是指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
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例如,某企业以一项专利权换入另一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该项专利权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同,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亦相同,但对换入企业而言,换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使该企业对被投资方由重大影响变为控制关系,从而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专利权有较大差异;另一企业换入的专利权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从而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明显差异,因而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不满足上述任何一项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通常认为不具有商业实质。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第十章
1.账面价值、账面余额和账面净值有何区别?
【解答】(1)对固定资产来讲: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2)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类似:
账面价值=无形资产原值-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
账面余额=无形资产的账面原值
账面净值=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无形资产原值-累计摊销
(3)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理解的思路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对于企业的其他资产,只涉及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的概念。

账面价值都是减去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账面余额都是各自账户结余的金额。

2.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其后折旧额如何计提?
【解答】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其后计提折旧时,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年限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不得恢复已经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老师能否讲解一下固定资产的折旧年度与会计年度的问题?
【解答】会计年度是在我国是指每年的1月至12月。

折旧年度是指从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的当月起至下年度的上月止,如果固定资产的折旧年度与会计年度不同,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计算某个会计年度的折旧额时就需要分段计算,然后加总。

举例说明采用年数总和法时折旧额的计算:
2007年6月购入某项固定资产是,其入账价值为1500万元,净残值为0,预计可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

则该固定资产的折旧年度为每年7月至下年7月。

2007年的折旧额=1500×5/15×6/12=250(万元)
2008年的折旧额≠1500×4/15=100(万元)(因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折旧计提基础是不一
样的。

2008年的折旧额=1500×5/15×6/12+1500×4/15×6/12=450(万元)
4.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如何确定其摊销起始和停止的日期?
【解答】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分别两种情况来考虑,一是对于适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额是在使用寿命系统合理摊销;而是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系统合理摊销,处置无形资产的当月不摊销。

即当月增加的无形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

这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起始和停止时间有所不同。

第十一章
1.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和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中对于债券的核算是否方法基本一致,如果有区别,区别在哪些方面?
【解答】两类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核算方法基本一致,在期末都要计提利息和摊销利息调整。

区别在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按照摊余成本计量的,不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来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但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的,要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来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2.关于成本法下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收益的确认和应冲减或应恢复的长期股权投资问题,书上的公式不好记忆,且不好应用,老师能否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归纳总结,以方便我们应用?【解答】关于成本法下宣告分配现金股利时的处理:
成本法下,关于现金股利的处理涉及到三个账户,即是“应收股利”、“投资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

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可先确定应计入“应收股利”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然后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倒挤出应计入“投资收益”账户的金额。

当被投资单位宣告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应得部分借记“应收股利”账户。

“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的确定比较复杂,具体做法是: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大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其差额即为累计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然后再根据前期已累计冲减的投资成本调整本期应冲减或恢复的投资成本;当投资后应收股利的累计数小于或等于投资后应得净利的累计数时,若前期存有尚未恢复的投资成本,则按尚未恢复数额先恢复投资成本,然后再确认投资收益。

但恢复数额不能大于原冲减数。

处理原则:
将累计净利和累计应收股利进行比较:
(1)如果应得净利累计数大于应收股利累计数,那么应该冲减的成本为0,以前如有冲减的成本数,应该全额转回。

(2)如果应收股利累计数大于应得净利累计数,那么其差额应该和已经冲减的成本进行比较,差额大于冲减成本的,将大于部分继续冲减成本,差额小于已经冲减的成本的,小于部分转回冲减的成本。

举例讲解如下:
M公司于2000年1月2日以银行存款160万元购入甲公司15%的权益性资本并准备长期持有。

甲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1000万元,其中股本为95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50万元,甲公司于2000年5月10日宣告分派1999年的现金股利40万元;2000年实现净利润80万元;2001年5月8日宣告分派2000年的现金股利60万元;2001年实现净利润100万元;2002年5月10日宣告分派2001年的现金股利80万元。

则M公司2002年确认的投资收益为()万元。

A.6万元B.9万元C.12万元D.15万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