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让作文妙笔生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写结合让作文妙笔生花
第一篇:读写结合让作文妙笔生花
读写结合让作文妙笔生花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南门坝分校肖璐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只有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妙笔生花。

在日常教学中,我积累了这些读写结合的方法:
1、品味优美词句,以品促写。

2、品读优美段落,以读促写。

3、赏析文章写法,以赏促写。

4、挖掘文章空白,以补促写。

5、推荐相关读物,以积累促习作。

关键词:读写结合妙笔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

是的,阅读与写作唇齿相依,不可分割。

没有了阅读,写作便是无源之水,终将干渴;没有了写作,阅读便是没有航向标的船,终将迷失方向。

只有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如何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呢?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积累如下:
一、品味优美词句,以品促写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用词不准确,特别是近义词,常混淆不清,有些词语表达的情感也不够鲜明。

因而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用得特别准确的词或能很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采用多种形式辨析这样用的好处,为学生在作文中准确用词做好了示范。

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我让学生品味“随随便便”一词,感受盲姑娘对哥哥的爱。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随随便便是什么意思?(2)盲姑娘随随便便说了什么?(3)盲姑娘想不想听贝多芬的曲子,从哪儿看出来的?(4)她真的是随随便便说的吗?(5)她为什么在哥哥面前说是随随便便说的呢?学生围绕这一系列的感悟就理解了,随随便便这个词不是随便说的,也不
是随便用的。

盲姑娘怕为难哥哥,而故意这样说的。

作者为了表现盲姑娘对哥哥的爱,而有意这样用的。

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在作文中也能斟酌推敲词语,能更准确表达意思及自己的情感。

二、品读优美段落,以读促写
在教材中,有许多段落语言优美,结构明晰,因而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让学生的作文条理更清楚。

例如《山中访友》的第四自然段,此段先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再写“我”热切地和他们打招呼。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抓事物的特点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反复品读完这段文字之后,以“生态公园,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为总起句,让同学们跟里面的植物、动物打招呼。

写时要求抓住生态公园里生物的特点。

在这样的指导下,同学们写出的内容不光语言优美、特点鲜明,而且拟人手法、总分结构的运用也非常到位。

三、赏析文章写法,以赏促写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经过精挑细选,篇篇文质兼美,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因而在教学中,我选取结构、语言、表现方法最突出的文章,就某一方面让学生模仿。

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构思独特。

它先总写索溪峪是野的,再写山、水、动物、人是野的。

在介绍山、水、动物、人这几方面时,每段都采用了总分结构,因而在学完这一课,我让同学仿照这种结构写《生态公园之秋》。

很多同学的作文结构独特、内容真实生动。

如秋在树上,秋在池塘里,秋在人们的身上等总起句都很有特色。

四、挖掘文章空白,以补促写
很多课文的作者常常运用“空白”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

教学时,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不光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学生作文创设了很好的场景,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就会真实、感人。

如《灰雀》一文,文章最后写灰雀飞回来了,但没有写出昨天到哪里去了。

这就可让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请你替灰雀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里了?
有些文章结尾余音未尽,令人浮想联翩,此文也可对学生进行补白训练。

如《穷人》一文,在领悟了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后,让学生续写:渔夫看见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一家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有的想到了晚上桑娜夫妇下定决心把孩子抚养成人的事,有的想到了几年中渔夫一家辛苦但很和睦的情景,还有的想到了几十年后,几个孩子成就了一番事业,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幸福。

五、推荐相关读物,以积累促习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在教学中,我也积极引
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学完《海伦.凯勒》一课,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阴》,让及早阅读完的学生在班级讲述其内容并给与奖励。

在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后,出示沈石溪的另一篇名著----《狼王梦》中最感人的段落,教师感情诵读后,让学生谈感受并推荐阅读,一周后检查。

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的语言不再那么空乏、苍白。

写作文时,也能呼之欲出,随心所欲地表达了。

总之,阅读与写作相依相随。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桥,才能让作文童心飞扬,妙笔生花。

第二篇: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

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

”“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一、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们在教学中要尽最大可能发挥好本组教材对学生的语言熏陶和读写训练功能。

大家知道,成功的对话,对展示人物特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中《去年的树》这一课就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

第一次是鸟儿与树的对话,约定明年相会。

第二次是鸟儿与树根的对话,询问树的去处。

第三次是鸟儿与门的对话。

第四次是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小女孩告诉它,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

四次对话,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对话中显现出来。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们班级的学生也围绕人物对话展开情节,进行了练笔训练。

如图:实物展示。

二、人教版四年级上第一单元《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本课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无疑是一篇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写结合和熏陶情感的好文章。

这节课我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是点面结合。

例如:课文中这段话“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


这段描写中,作者先对群鸟纷飞的情景进行了总体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对一只画眉鸟的叫声进行了生动逼真的刻画,这就是对点的描写。

学生体会到此处的写作策略后,我立即指出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时要注意:
1、首先从整体描写事物的状况及其给人的感受。

2、然后要抓住代表性的事物进行细致刻画。

接着进行课堂的即兴练笔:下课了,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了———————————(学生补充)实物展示。

每一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拿来使用,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当然,渗透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

对于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则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

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总之,“读写结合”被看作是一种思想也好,一种意识、一个原则也罢,要想提高其实效性,不仅要提高解读文本的理性意识,而且更要找到文本与设计的对接口。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浅谈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

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

当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小练笔,以期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课堂实效。

但,有些课堂上的读写结合不过是“虚晃一枪”,或者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一下教师设计的理念而已。

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训练点确定不很准确;二是体会的过程不充分。

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

所以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的说法。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

”“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关于读写训练点,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确定读写训练点的基础是解读文本的语言密码
面对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作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和设计。

低年级侧重于句式的练习;中年级侧重有特点的段式;高年级则要侧重布局谋篇和表达方法等。

但是这些都依赖于对文本中语言现象的挖掘。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一只眼看文字表达的内容,另一只眼去发现藏在文字里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迁移运用习得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二、确定读写训练点要立足单元习作,分层渐进地实现目标
素材搜集一直是学生习作中的软肋,“无米下炊”是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借助教材的编排帮助学生体验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经历找“米”的过程和挑“米”的过程,这对于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指导。

正所谓:比怎么写更重要的是写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
《猫》《母鸡》。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是:先说说自己最想说什么动物。

可以讲它的外形、脾气,也可以说说它怎样进食、怎样嬉戏、怎样休息等。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显然,本单元的编排将读与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读学写应该是我们备本单元的整体思路。

解读课文,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动物形象呼之欲出,作者饱蘸笔墨描写其实也同样饱含深情。

如果说,抓住特点写小动物还算容易,但是要在具体的描写中渗透感情则是中年级学生的难点。

教学时,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引导他们经历一个情感蕴积的过程是多么重要。

单元习作教学的目标不是仅仅在习作课上进行落实,还要巧妙地与单元中阅读教学的过程紧密联系,甚至可以分项进行训练,已期达到习作的水到渠成。

教师一定要立足于教材,进行单元整组的解读。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有更广阔的视野!
三、落实读写训练点要从读悟写,做足过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先生的一篇散文,人教版和冀教版教材都选用了这篇课文。

虽然所在年级不同,但两个版本中课文所处的单元,单元的主题都是“科学精神”,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不同于别的写人的文章,区别之处在于:梁先生此文在材料安排上和写作方法方面都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品味借鉴的。

先说材料安排:细细梳理文本发现,文章是抓住了居里夫人的三个阶段来写的:成功前──轰动时──成名后。

但是,作者将其最闪亮的“登场”放在了最前面来写,让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画面产生了“定格历史”的效果。

之后,才写了成功前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执著;成名后的坚持与淡泊。

这样的顺序安排本身就是很好的“范本”,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将人物最光彩照人、最重要的瞬间画面定格于开头,让人物一出场就有震撼之感,有异于常人之处,同时也为后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这样的安排可以迁移到学生的习作之中。

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一种材料的安排,但是在练习安排材料的专项训练中,学生的布局意识会被唤醒。

再次,就本文的写作方法──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也是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和尝试运用的。

纵观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多数能做到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下,总评、举事例、抒情,似乎已经是一个套路了。

几乎没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学生总是在不痛不痒地叙述着别人,即便抒情也很淡淡的。

我们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课文,在类似文本中,更清晰地认识这种写法,从而明白,边叙边议就是写文章时要把自己放在文章当中,可以边叙述边抒发自己对事对人的评价和感受。

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呢?可以将文章第3段提炼镭和4段中发现镭后继续默默工作叙述的部分留下,去掉评价的部分,在比较中体悟这样的写法对塑造居里这一形象好在哪里。

在比较中学生会感受到如果没有评价和抒情的语句,似乎居里夫人就不容易感受她的高大,有了这样的语句就提升了对她的认识。

边叙边议,可以及时充分地抒发感情,可以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情感,起到响鼓重锤强调提示、巧妙过渡和及时总结的作用。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光有高度,没有具体事实,人物是不会丰满、立体起来的。

叙议结合不妨试一试!
如果学生有比较好的基础,比较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拿来主义”,将平时之作对照着本文的写法,试着补充“评价”的内容,润色自己的习作。

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边叙事边议论抒情的写法可以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当然,每一篇课文的读写训练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拿来使用,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当然,渗透到什么程度也是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

对于要引导学生迁移的语用现象,则一定要做足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认识──领悟──运用的过程。

学习与自觉运用是需要过程的。

总之,“读写结合”被看作是一种思想也好,一种意识、一个原则也罢,要想提高其实效性,不仅要提高解读文本的理性意识,而且更要找到文本与设计的对接口。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刚才我是从文本的读写结合训练点来谈的几点自己的理解。

下面
我就再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要实现“读写结合、从读学写”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有很高的要求:一就是刚才谈过的深入钻研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就是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既要有效指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使他们受到人文熏陶,又要引领学生领会课文遣词造句(语言)、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
一、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精读课文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解内容→精读,品析词句(语言表达)→实践,迁移运用”。

前两个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人文价值,后两个环节则侧重于体会写作特点、运用内化。

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选好读写结合的“点”,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结合的时效性。

教学中还要设计出适合于不同阅读课型、不同类型课文、不同学段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模式变式,如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像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多样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群已达到教学艺术的创新境界。

二、优化教学操作策略,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性
策略是一种教学的谋略,是一种教学的高超艺术,找到初步的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优化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的:“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怎样才能做到“活”呢?这就要求教师博采众长,走自己的路。

(一)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1、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

”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2、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也就是要结合典型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目的地引领学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结构、布局谋篇、表达顺序等方面的特点和作用,并在平常的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3、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既有利于让学生逐步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读写结合的的教学实施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巧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1)巧向课文借“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命题。

新课程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

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

比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匆匆》《秋天的怀念》《无言的怀念》等;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母鸡》《桂林山水》《蟋蟀的住宅》等;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祥子买车》《三人行》等。


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巧向课文借“选材”,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素材。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

如冀教版六年级老舍先生的文章《我的母亲》写的是常见的题材,捕捉的又是平凡而又典型的写作素材;肖复兴的《我的第一个笔记本》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视。

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点拨:“你经历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吗?”学生就不难领悟。

(3)巧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

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

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粉桃出墙来。

”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作文的目的,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仿写的范例就是写作规律和模式的具体化,是“形象化的写作理论”,是小学生认识写作规律的感性材料。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从事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增强写作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