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法
审计风险是对含有重⼤不实事项的财务报表产⽣错误判断的可能性。

我们对于审计风险只能防范和控制是不能避免的。

因⽽我们应该怎样防范和控制呢?我们⼜怎样去了解它呢?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风险⽆处不在,从审计的发展过程中看,审计风险⼜是⽆法避免。

本⽂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研究,分析审计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最后提出从审计⼈员、被审单位、审计⽅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便审计⼈员在审计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提⾼审计质量。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措施
随着国家第⼗⼆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环境必将⾯临着较⼤的变化,同时也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现象,⽽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增加审计的难度。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审计风险进⾏再研究,以便于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由两⽅⾯风险构成:⼀⽅⾯是审计⼈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错报的风险;另⼀⽅⾯是审计⼈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错报⽽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从⽽增加了审计风险。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不⼒,但审计⼈员⼜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

即使审计⼈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种修正风险。

(3)法律环境的影响。

法律是审计⼯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衍接,审计⼈员就会失去统⼀标准,增加风险机会。

近年来审计⼈员在执⾏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员“应有的职业谨嗔”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

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步推进,审计⼯作⼈员⾯临的风险将⽇趋增⼤。

(4)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泛使⽤。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已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动完成,然⽽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且并⽆明显的痕迹,从⽽也就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审计⼈员的专业⽔平和素质不⾼。

审计⼯作是⼀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的要求就相应较⾼。

如果审计⼈员的责任⼼不够强,职业道德⽔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则就会造成很⼤的⼯作失误,⽽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员所采⽤的审计技术⽅法落后。

现代审计⽅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

审计⼈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

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上,抽取全部业务的⼀部分来进⾏审查,⽽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定偏离,从⽽形成⼀定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

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加⼤了审计风险。

(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

现代市场经济的⽇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的交易也就⽇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了,从⽽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

⼆、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旦确定,就对双⽅均具有约束⼒。

⼀般情况下,除⽼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这些⽅⾯的状况⼜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

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审计风险的源头。

(⼆)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审计抽样⽅法不仅可以提⾼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俱到,⽽每⼀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个“公允”的问题。

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三)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持审计意见的基础。

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不充⾜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四)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

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环节。

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不但存在风险,⽽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审计⼈员的⾃⾝素质。

审计风险的⾼低,在很⼤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员个⼈素质的⾼低,因此审计⼈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严谨踏实的⼯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审计准则进⾏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优化审计⽅法。

在⽅法上,可以引进⽬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各种⽅法。

如审阅法是指审计⼈员通过对有关书⾯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于各种书⾯资料的检查。

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法之⼀,但审阅法不是⼀种独⽴的审计⽅法,运⽤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法结合起来使⽤。

交叉使⽤传统的审计⽅法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的。

(三)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

(四)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和法律准则是审计⼈员判断是⾮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对我国现⾏的有关审计的法规应除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

以上便是⼩编为⼤家整理的相关知识,相信⼤家通过以上知识都已经有了⼤致的了解,如果您还遇到什么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欢迎登陆店铺进⾏律师在线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