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材深度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材深度解读
重点赏析
典型形象鉴赏
1.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迫改嫁时,她挣扎、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当然,她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

他思想上反动,尊奉封建伦理道德。

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他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准她沾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

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

3.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在旧社会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又怀着善意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她迷信邪说,所以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态度。

至于她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是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让她跳出苦海,并不是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虽然鲁迅先生在描写中对柳妈也不无微词,如写她讪笑的样子、蹙缩得像一个核桃似的脸和煞有介事的诡秘神气等,都流露出对她的厌恶之感,但从总体上看,她还是同情祥林嫂的。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火坑,这就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

这正像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痛苦。


典型环境描写鉴赏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这两种描写是相辅相成的。

1.自然环境描写
《祝福》的自然环境描写充满了沉郁的色调,表达了悲哀的感情。

比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中的“灰白色”“沉重”“晚云”“钝响”;“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中的“阴暗”“烟霭”“乱成一团糟”。

写的是新年的景象,却全无欢乐气氛,色彩非常暗淡,情调十分悲哀,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社会环境描写
(1)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不但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的好生活。

制作“福礼”的是女人们,可“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显示出中国农
村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思想和封建迷信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这样,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就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场面的描写。

祝福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在祝福活动中,封建伦理思想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在祝福中干活的权力。

她为了求得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她所得到的仍然是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声断喝,彻底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一线希望,轰毁了她的精神寄托。

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用封建礼教把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天地圣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2)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从“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壽’字”“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没落、虚伪、不学无术、思想守旧,满脑子充满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物。

重点解读
1.“我”是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1)形象:“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帮助。

(2)作用:在小说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阅读方法小贴士
主要人物的作用:①对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②主题:揭示小说的主题。

③对社会:折射出社会现象。

次要人物的作用:①人物角度: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烘托作用;或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情节角度:是中心情节的见证者、经历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③主题角度:揭示或凸显小说的主题。

2.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鲁四老爷分别说了两次“可恶”“然而”,它们有什么含义?
明确:反应: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含义:(1)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转折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2)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暗含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3.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
明确:(1)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

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

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

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是惴惴的,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精读感悟
写作特点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外在空间,而这个外在空间直接影响和左右着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特征。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全部浓缩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中。

鲁镇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代表。

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人物语言充满个性化。

作者用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我真傻,真的……”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深刻性的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

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如“可恶!然而……”;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3.肖像描写洗练传神,含蓄隽永。

小说多处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别是对她的眼睛,做了精心的刻画,用以说明她的身份、性格、精神状况和不幸遭遇,展示她那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几次集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人物不幸的遭遇和内心的创痛,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填补了片段之间的空白。

后两次描写,多数语句用反复的修辞,且同中有异,写出脸色的变化,显示祥林嫂更大的不幸。

眼睛是人物内心的窗口,几次抓住眼睛描写,能使读者透过眼睛这个心灵窗口,窥见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

疑难解析
1.文章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一切疑惑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时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阅读方法小贴士
赏析倒叙的作用,常常从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从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等方面考虑。

2.文中有几处关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共有四处。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暗示了祥林嫂的命运又将“雪上加霜”,遭遇新的不幸。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命运。

3.是什么使祥林嫂的命运直至死去都如此悲惨?
明确:(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

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

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她精神崩溃。

(2)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

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

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再回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

房子是祥林嫂和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

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有赤裸裸的掠夺。

(4)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是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以减轻祥林嫂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

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拍摄的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

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甲生: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地活着,只是在为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

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地自责、内疚。

去砍门槛那是难以想象的,那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在当时那样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农村,是不会发生的。

乙生:祥林嫂对于灵魂有无产生疑问,似乎是因为她有反抗精神,但恰恰相反,这正说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

与这一疑问相比,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更谈不上什么“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

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

丙生:电影虽与事实有所不同,但电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方式,看这个情节是否恰当,应与背景联系。

当时为表现中国人民的反封建精神,加上祥林嫂砍门槛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思想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

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背景下,为了起到鼓舞大众的目的,加上这一情节也未尝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