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 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学
绪论
1.眼科学: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第二章:基础
1.眼球直径—-出生16 mm,3岁23mm,成人24mm,垂直径较前后径稍短。

2.眼球平视时突出眼眶外侧壁约12~14mm,两眼球突出度相差通常不超过2mm。

3.横径约11。

5~12mm;垂直径约10。

5~11mm;前表面曲率半径约为7。

8mm;后表面曲率半径约为6.8mm;周边厚度约为1mm;中央厚度约为0.5mm(角膜)
4.角膜作用: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角膜具有屈光作用
5.巩膜眼外肌附着处最薄0。

3mm,视神经周围及角巩膜缘处最厚1。

0mm
6.角膜缘:角膜与巩膜二者结合移行的部位,即透明的角膜嵌入到不透明的巩膜并逐渐移行为巩膜的部位。

是前房角及房水引流系统所在部位,是角膜缘干细胞所在部位,是内眼手术的标志部位
7。

近小管组织为房水外流的主要阻力部位
8。

前房角: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在角膜缘内面有一凹陷称虹膜内沟,沟内有网状组织及schlemm 管。

前房角是房水排出眼球的主要通道,瞳孔大小2.5mm~4mm
9.睫状突——为睫状冠的内表面呈纵行放射状排列的皱褶突起,具有分泌产生房水的作用。

名解?10.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2mm的无血管凹陷区称为黄斑。

黄斑的中央有一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视网膜标志结构
11.视盘——又称视乳头,是距黄斑鼻侧约3mm,大小约1。

5mmX1。

75mm视网膜标志结构
12。

视盘上有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静脉通过,并形成分支走行在视网膜上,境界清楚的橙红色略呈竖椭圆形的盘状结构,是视网膜上视觉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网膜是全身唯一可在活体观察血管及其分布区状态的组织
13.视杯外层形成单一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而视杯内层则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潜在的腔隙,故临床上视网膜脱离由此处分离。

视网膜脱落位置
14。

视网膜十层结构:1。

视网膜色素上皮层2.视锥视杆细胞层3。

外界膜层4.外核层5.外丛状层6.内核层7。

内从状层8.神经节细胞层9.神经纤维层10.内界膜层
14。

房水为透明液体,充满于前/后房,约占眼内容积的4%,处于动态循环中,容积为0。

2ml。

15。

玻璃体(vitreous body)—为透明的胶质体,占眼球内容积的4/5,约4.5ml。

16.眶上裂:眶上壁和眶外壁分界处,位于视神经孔外下方,与颅中窝相通,III、IV、VI脑神经和V脑神经第一支,眼上静脉和部分交感神经纤维通过。

此处受损累及通过的神经血管,出现眶上裂综合征。

17。

泪囊窝前缘为泪前嵴,为泪囊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
19.眼外肌是司眼球运动的肌肉.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包括内、外、上、下4条直肌和上、下2条斜肌。

四条直肌均起始于眶尖部视神经孔周围的总腱环,直肌止点距角膜缘不同:内直肌约为5.5mm(最近),下直肌为6。

5mm,外直肌为6.9mm,上直肌为7.7mm(最远)。

上斜肌起自眶尖总腱环旁蝶骨体的骨膜,下斜肌起自眼眶下壁前内侧上颌骨眶板近泪窝处。

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由滑车支配,其余由动眼神经支配.
21.眼外肌的作用
主要作用次要作用
外直肌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外转
使眼球内转
使眼球上转
使眼球下转
使眼球内旋
使眼球外旋


内转及内旋
内转及外旋
外转及下转
外转及上转
23.眼部血管最主要的动脉为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其分出支供应眼球有,视网膜中央血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供血25.视网膜中央动脉供给视网膜内5层血液,是人体唯一可见终末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营养脉络膜及视网膜外5层27。

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外侧,总腱环前10mm.其节后纤维-—睫状短神经:眼内手术时进行的球后麻醉即阻断该神经节
28。

视神经分为眼内段(1mm,视网膜动脉分支和睫状后短动脉供血)、眶内段(25mm,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分
支)、管内段(4~9mm,眼动脉供血)、颅内段(10mm,颈内动脉和眼动脉)
29.泪膜的生理作用:①湿润及保护角膜和结膜上皮。

②填补上披肩的不规则界面,保证角膜光滑。

③通过机械冲刷及抗菌成分的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

④为角膜提供氧气和所需的营养物质。

⑤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细胞因子,调节角膜和结膜的多种细胞功能。

泪膜成分:脂质层(睑板腺分泌);水液层(主副泪腺分泌);黏蛋白层(结膜杯状细胞分泌)。

中央部的泪膜厚度比周边部薄。

特性:泪液中清蛋白占主要,IgA含量最多,泪液中K+、Na+、Cl—浓度高于血浆,ph平均为7.35,渗透压为302±6.3
30。

角膜:是主要的眼屈光介质,相当于43D凸透镜.具有透明性,富含神经纤维,无血管。

晶状体相当于19D的凸透镜
31。

Schlemm管:是围绕前房角全周的房水输出管道,由若干小腔隙相互吻合而成,内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与巩膜内静脉(房水静脉)沟通.
32。

睫状体的主要功能:①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②睫状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构成血—房水屏障的重要部分;③睫状肌收缩调节晶状体;④葡萄膜巩膜途径的房水外流。

32。

房水循环途径:房水从睫状突产生后,进入后房,经瞳孔到前房。

然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外流:
①小梁网通道:绝大部分房水经前房角小梁网入Schlemm管,然后再通过巩膜内集合管,汇至巩膜表层的睫状前
静脉,回流到血循环.
②葡萄膜巩膜通道:另有一部分房水(20%)通过前房角睫状体带进入睫状肌间隙,然后进入睫状体和脉络膜上
腔,最后穿巩膜胶原间隙和神经血管间隙而排出眼外。

33。

眼内容物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眼内容物加上角膜为眼的屈光介质.
35。

视杆细胞—-感受暗视觉和无色视觉,这是因为其外节盘膜中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心凹0。

13mm以外的区域,当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时,视杆细胞受损则容易发生夜盲。

36.视锥细胞——感受明视觉和色觉,因为视锥细胞中含有视紫蓝质、视紫质和视青质三种感光色素。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黄斑区,在中心凹处只有视锥细胞,且此处神经元的传递为单线连接,故视力最敏锐.
37。

光反射路径:传入路光反射纤维开始与视觉纤维伴行,在外侧膝状体前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至中脑顶盖前核,核内交换神经元后,一部分纤维绕中脑导水管到同侧E—W核,一部分经后联合交叉到对侧E—W核,传出路为两侧E—W核发出纤维,至睫状神经节换元后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38。

视信息以三级神经元传递,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在传向视中枢形成视觉。

眼睑病
⏹1.掌握睑缘炎及睑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掌握多种眼睑位置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3.了解睑闭不全时保护角膜的措施
名解1.睑腺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称为麦粒肿,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皮脂腺或变态汗腺感染为外睑腺炎,睑板腺感染为内睑腺炎。

2.睑腺炎的诊断,根据临表红肿热痛(发生2~3后脓点形成,外睑腺炎向皮肤破溃内睑腺炎向结膜囊破溃)和眼睑症状(病变处有硬结),很少需要进行细菌培养来确定。

简答?5。

睑腺炎治疗:
①早期睑腺炎应给与局部热敷,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促进炎症消退,每日滴用抗生素滴眼剂,可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

②脓肿形成后,应切开排脓,外睑腺炎切口应在皮肤面切口与睑缘平行,与眼睑皮纹相一致减少瘢痕。

内睑腺炎骑扣常在睑结膜面,切口与睑缘垂直,以免过多伤及睑板腺管。

③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不能挤压排脓,否则感染扩散导致严重后果,一旦发生,应尽早全身使用足量抑制金葡菌为主的抗生素。

名解6.睑板腺囊肿(chalazion),是由于睑板腺导管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
激引起的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以往称为霰粒肿.
7.好发于青少年,病程进展缓慢。

表现为眼睑皮下大小不一的圆形肿块,一般无疼痛感,肿块也无明显压痛 8。

病因 卵圆皮屑芽胞菌
金葡菌 莫阿双杆菌,VitB12 临表 睑缘表面上皮鳞屑,
有黄色蜡样分泌物 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或全身慢性病的儿
童,睫毛根部散布小
脓疱,有痂皮覆盖
双侧多见,主要为外眦皮肤及睑缘充血肿胀糜烂,严重时内眦也可受累 溃疡 无 有
有糜烂 睫毛再生 可 不可
治疗 ①去除诱因;②NS 或3%硼酸清洁睑缘,涂抗生素软膏2~3/日,痊愈后1/日,持续2
①药敏试验;②去除
诱因;③NS 或硼酸清
洁,抗生素软膏4/日;
④炎症消退后持续
①0。

25~0.5%硫酸锌;②VitB ;③治疗合并症
常合并倒睫。

睑外翻: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睑结膜场不同程度地暴露在外,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

9。

沙眼是导致睑内翻最常见的原因
10.睑内翻分为①先天性,多见于婴幼儿,女性多于男性;②痉挛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下睑老年人多见;③瘢痕性多见于沙眼,上下睑均有.
11.先天性睑内翻—-—随年龄增长,鼻梁发育,可自行消失,不必急于手术.若患儿已5~6岁,仍有睑内翻,可考虑手术治疗。

12。

睑外翻分为瘢痕性睑外翻,老年性睑外翻,麻痹性睑外翻,后二者限于下睑。

名解?13.上睑下垂:指上眼睑的上睑提肌和Muller 平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即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约遮盖上部角膜超过2mm 。

14。

黄色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发生于糖尿病和血脂过高的患者中,但多数患者的血脂正常。

柔软微隆起的扁平黄色斑。

多位于上睑近内眦角皮肤,常为双侧,呈对称性.为美容可手术切除,否则不必治疗.可能复发。

15.基底细胞癌,中老年,我国最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好发于下睑近内眦部。

患者无疼痛感,罕有转移。

对放射治疗敏感,早期切除后再行放射治疗。

可被误诊为色素痣或黑色素瘤.
16.鳞状细胞癌,中老年,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黏膜移行处.生长缓慢,患者无疼痛感。

初起似乳头状瘤,逐渐形成溃疡.可经淋巴系统向远处淋巴结转移.以手术治疗为主
17。

睑缘炎(blepharitis )是睑缘表面、睫毛毛囊及其腺组织的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分为鳞屑性溃疡性和眦部。

泪器病
⏹ 1.掌握泪道阻塞的检查:泪道冲洗及结果的判断.
⏹ 2.急慢性泪囊炎和新生儿泪囊炎的处理。

⏹ 3.泪囊炎对角膜潜在危险及其对内眼手术的威胁。

1。

泪溢:泪液排出受阻,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称为~。

流泪:泪液分泌增多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之外,称为~.
2。

慢性泪囊炎临表:最常见的泪囊病,主要症状为泪溢,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下睑皮肤出现湿疹,泪囊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单侧发病多见,肺炎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故在内眼手术前,必须首先治疗泪囊炎症.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关键是开通阻塞的鼻泪管。

常用术式是泪囊鼻腔吻合术。

3.急性泪囊炎(acute dacrocystitis )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儿童为流感嗜血杆菌.炎症期切忌泪道冲洗或泪道探通.一旦脓肿形成,应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炎症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4.新生儿泪囊炎,多因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或留有膜状阻塞所致。

多数患儿可自愈。

无效者,可考虑加压冲洗泪道或行泪道探通术。

5.泪腺肿瘤
临表眼眶外上方无痛性包
块,可无复视明显疼痛及头痛,常
有复视和视力障碍
1/3有疼痛是鉴别良
恶性混合瘤依据
6。

泪道冲洗及结果判断
①冲洗无阻力,表面泪道畅通.②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

③冲洗液从自下泪小点注入,从上泪小点反流,为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阻塞。

④冲洗有阻力,冲洗液部分从泪小点反流,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从泪小点反流伴有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伴慢性泪囊炎。

结膜病
1.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微生物感染。

球结膜血液供应来源于眼动脉分支的睫状前动脉,结膜感觉由第V脑神经眼支支配。

最常见的疾病为结膜炎其次为变性疾病。

2.结膜炎的临床表现为:有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流泪.
3.上睑结膜乳头主要见于春季结膜炎和结膜对异物的刺激反应。

3。

体征有:(师姐那里复制过来的)充血泌肉瘢,泡膜乳水淋+假性上睑下垂
①结膜充血
②结膜分泌物:是各种急性结膜炎共有的体征,分泌物可为脓性、黏脓性或浆液性.
③乳头增生:多见于睑结膜,乳头较小时呈天鹅绒样,裂隙灯下可见中心有扩张的毛细血管到达顶端,并呈轮辐
样散开.
④滤泡形成:呈外观光滑,半透明隆起的结膜改变.滤泡中央无血管,血管从周边基底部向顶部逐渐消失.
⑤真膜和假膜:真膜结合坚固,剥离易出血,常见于白喉杆菌结膜炎;假膜是上皮表面的凝固物,去除后上皮仍
保持完整,多见于腺病毒结膜炎.
⑥球结膜水肿
⑦结膜下出血:点状或片状,色鲜红。

⑧结膜肉芽肿
⑨结膜瘢痕
⑩假性上睑下垂:由于细胞浸润或瘢痕形成使上睑组织肥厚,重量增加而造成下垂。

⑪耳前淋巴结肿大:病毒性结膜炎的一个重要体征。

4.最常引起脓性分泌物的病原体是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

过敏性结膜炎分泌物呈黏稠丝状,病毒性呈水样或浆液性,晨间醒来睁眼困难提示细菌性感染或衣原体感染。

单纯的结膜上皮损伤不会导致瘢痕的产生,只有损害累及基质层才形成瘢痕.
5.耳前淋巴结肿大是病毒性结膜炎的一个重要体征。

是和其他类型鉴别的重要点。

6.结膜炎病程少于三周者为急性结膜炎,超过三周者为慢性结膜炎。

7.急性结膜炎通常有自限性,病程在2周作用,慢性结膜炎无自限性。

简答题5.结膜充血睫状充血
起源结膜血管角膜缘血管网
部位穹窿部角膜缘
形状网状放射状
颜色鲜红色深红色
移动充血血管可移动不移动
0.1%Adr充血消失不消失
病种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青光眼
预后好不好
看看6.乳头滤泡病理结膜上皮增生上皮下淋巴细胞集聚形态乳头状天鹅绒半球状隆起SLE 新生血管在中心新生血管环绕滤泡(滤泡中央无血管)
7。

滤泡位于上睑板,要考虑衣原体、病毒或药物性结膜炎的可能。

8。

真膜是严重炎症反应渗出物在芥末表面凝结而成,累及整个上皮,强行剥除后创面粗糙易出血,假膜是上皮表面的凝固物,去除后上皮仍保持完整。

腺病毒结膜炎是膜形成最常见病因。

9。

结膜炎的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局部给药为主,必要时全身用药,急性期忌包扎患眼。

①滴眼剂滴眼②眼膏涂眼③冲洗结膜囊④全身治疗.⑤急性期忌包扎患眼。

⑥烧灼
10。

慢性细菌性结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摩拉克菌是慢性细菌性结膜炎最常见的两种病原体。

11。

腺病毒性角结膜炎由腺病毒8、19、29、37腺病毒引起潜伏期5~7天。

发病数天后角膜可出现弥散的斑点状上皮损害,并于发病7~10天后融合成较大的粗糙的上皮浸润,上皮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在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的浸润,迟发型过敏反应。

12.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流行的自限性眼部传染病,又称阿波罗11号结膜炎。

典型结膜炎症状,结膜下出血从上方开始向下蔓延,少数人有前葡萄膜炎,部分有发热和肌肉痛.
10。

沙眼多为双眼发病,轻重不等,成人沙眼早期即出现并发症,儿童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结膜充血,乳头,滤泡。

11.沙眼并发症有:睑内翻与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慢性泪囊炎.
12.沙眼分为I早期沙眼(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有血管翳),II沙眼活动期(上睑结膜大部分变为瘢痕,活动病变少),III瘢痕形成(活动病变消失,完全瘢痕化,无传染性)。

12。

沙眼Mac—Callan分期.I期:早期沙眼,上睑结膜出现未成熟滤泡。

II期:沙眼活动期.IIa期,滤泡增生.IIb期,乳头增生.III期,瘢痕形成。

IV期,非活动性沙眼。

13.沙眼性角膜血管缘及睑结膜瘢痕为沙眼的特有体征。

Herbert小凹,Arlt线
14。

沙眼诊断标准至少符合下述标准中2条:①上睑结膜5个一上滤泡②典型睑结膜瘢痕③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 小凹④广泛的角膜血管翳
看看15。

沙眼鉴别诊断:①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多为双侧,不留瘢痕无角膜血管翳,自愈。

②春季结膜炎,上穹窿无病变,无角膜血管翳,涂片见大量嗜酸性细胞。

③包涵体性结膜炎,下穹窿部和下睑结膜显著,没有血管翳④巨乳头性结膜炎,有明确的角膜接触镜佩戴史。

16.沙眼治疗局部用药利福平,酞丁胺,新霉素眼药水,夜间用红霉素,四环素,治疗后仍有滤泡并不是失败的依据
17.沙眼全身用药为多西环素或红霉素,手术矫正倒睫及睑内翻是防止晚期沙眼瘢痕形成导致失明的关键措施。

18。

春季角结膜,主要影响儿童青少年20岁以下男孩,与敏感有关,主要表现为眼部奇痒,睑结膜型是上睑结膜
巨大乳头呈铺石路样排列,角结膜缘型是角膜缘黄褐色或污红色胶样增生。

I型与IV型超敏反应共同作用。

19.过敏性结膜炎,对花粉(速发型)和药物(迟发型)过敏,过敏原接触史,涂片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0.泡性角结膜炎,对某种微生物蛋白质迟发免疫反应.
21。

翼状胬肉: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

与居住地地理环境及暴露在日光风沙下的时间有关,胬肉小而静止不需治疗。

Stocker线为其生长缓慢表现。

22。

假性翼状胬肉:由于外伤、手术、炎症伤及角膜缘区而导致的结膜与角膜的粘连。

角膜病
1.角膜组织结构从前到后分为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内皮层。

上皮层损伤后可以再生,不留瘢痕,前弹力层受损后不能再生,由上皮细胞或瘢痕组织填充.基质层损伤后不能再生,由瘢痕组织修复填补,失去透明性.角膜后弹力层损伤后可以由内皮细胞分泌再生。

内皮细胞损伤后,轻者纤维化,重者纤维化,基底膜样物质沉积。

2。

角膜表面非标准球面,中央角膜平均曲率半径为7.8mm,屈光力为43D,占正常人总屈光力74%(58D)
3。

眼局部用药的理想药物应具备双相溶解性才能穿透角膜进入眼内。

4.角膜周边部或角膜缘易发生免疫性角膜病,一些感染性角膜病则已发生于角膜中央部。

简答?试述角膜炎的病理变化过程
A.外源性角膜炎:
病理变化过程可分为:浸润期、溃疡期、溃疡消退期和愈合期四个阶段。

①浸润期——致病因子侵袭角膜,引起角膜缘血管网充血,炎性渗出及炎症细胞侵入病变区,形成局限性灰白色
混浊灶,称为角膜浸润。

此时患者有明显的刺激症状伴有视力下降。

此期经治疗后浸润可吸收,角膜恢复透明。

②溃疡期-—病情未得到控制,浸润加重,浸润区角膜组织因细菌分泌的毒素或组织释放的酶的损害及营养障碍而
发生变性、坏死,坏死的组织脱落而形成角膜溃疡。

③溃疡消退期-—经过正确的治疗,炎症逐渐消退,溃疡边缘浸润减轻,基质坏死、脱落停止,患者症状和体征明显
改善。

④愈合期——角膜炎症得到控制后,角膜浸润逐渐吸收,溃疡基底部及边缘逐渐清洁平滑,周围角膜上皮再生修复
并覆盖溃疡面,溃疡凹面为增生的结缔组织填充,形成瘢痕。

溃疡愈合后,根据溃疡深浅程度的不同·,而遗留厚薄不等的瘢痕,包括角膜云翳、角膜斑翳、角膜白斑、粘连性角膜白斑、角膜葡萄肿.
B.内因性角膜炎:
通常发生在角膜基质层,一般不引起角膜溃疡。

但炎症消退后瘢痕组织位于角膜深层,并有新生血管长入。

1。

角膜炎:角膜炎:角膜的防御能力减弱,外界或内源性致病因素侵袭角膜组织所引起的炎症。

3。

角膜浸润:致病因子侵袭角膜,引起角膜缘血管网充血,炎性渗出液及炎症细胞随即入侵病变区,形成局限性灰白色混浊灶。

4。

角膜炎:角膜的防御能力减弱,外界或内源性致病因素侵袭角膜组织所引起的炎症。

5。

角膜溃疡::病情未得到控制,角膜浸润加重,浸润区角膜组织因细菌分泌的毒素或组织释放的酶的损害及营养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坏死的组织脱落而形成角膜溃疡。

6.角膜瘘:若角膜穿孔位于角膜中央,则常引起房水不断流出,导致穿孔区不能完全愈合,可形成角膜瘘.
7。

后弹力层膨出:病变使角膜基质变薄,变薄区接近后弹力层时,在眼压作用下后者呈透明水珠状膨出。

4.角膜云翳: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通过混浊部分可看清后面的虹膜纹理者;
5。

角膜斑翳:瘢痕混浊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见后面的虹膜者
6。

角膜白斑:瘢痕混浊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见后面的虹膜者;
7。

粘连性角膜白斑:如果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时便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提示有角膜穿孔史;
8.角膜葡萄肿:角膜白斑面积大,虹膜组织与瘢痕组织广泛粘连,房水流出受阻致眼压升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使混杂有虹膜组织的角膜瘢痕膨出形成紫黑色隆起.
9。

临床表现:最常见为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眼部刺激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10。

角膜炎典型体征:睫状充血、角膜浸润及溃疡形成。

12。

角膜炎治疗的原则: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和减轻瘢痕形成.
13。

角膜炎的治疗
①消除诱因
②控制感染:细菌性——抗菌药;真菌性—-抗真菌药;病毒性——抗病毒药.
③散瞳: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可用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

④热敷:用湿热敷法。

⑤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细菌性在炎症后期可减少瘢痕酌情使用;真菌性感染禁用;HSV性角膜炎原则上只能用于肺
溃疡型的角膜基质炎.
⑥包扎或遮盖患眼。

⑦支持疗法:口服大量VitC、VitB、VitA有助于溃疡愈合.
⑧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溃疡穿孔或行将穿孔者,应采取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清除病灶,术后继续药物治疗。

13。

细菌性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导致角膜上皮缺损和角膜基质坏死,病情多较危重,如治疗不及时有效,容易发生角膜穿孔甚至眼内感染。

14.细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菌有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杆菌。

15。

临床表现:①起病急骤,常有角膜外伤或带角膜接触镜史,淋球菌见于产道分娩儿。

②患眼有眼部刺激症状畏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等.③眼睑及球结膜水肿,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④早期角膜上皮溃疡,溃疡下有浸润灶.⑤病变发展,浸润灶扩大形成溃疡,并有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脓。

严重时角膜穿孔.
16。

葡萄球菌感染性角膜炎常发生于已经受损的角膜,肺炎双球菌感染常见于角膜外伤或慢性泪囊炎,表现为角膜中央基质深部椭圆形溃疡,带匍行性边缘。

17。

G-阴性细菌感染所致角膜炎,多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角膜液化性坏死。

18.G+阳性细菌感染所致角膜炎,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局灶性脓肿,周围有灰白色浸润区,边界清晰。

19.绿脓杆菌引起的角膜溃疡是最严重的化脓性角膜炎。

常发生于角膜与义务剔除后或戴角膜接触镜引起的。

20。

对于病原体未明的G+球菌感染,头孢菌素是首选药物,G-杆菌角膜炎的首选抗生素是氨基糖苷类,局部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角膜炎最有效的途径。

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药.
21.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由曲霉菌属,镰孢菌属,弯孢菌属和念珠菌属引起。

前三者属于丝状菌属(首选那他霉素),念珠菌为酵母菌属(两性霉素),念珠菌多继发于已有的眼表疾病。

22。

真菌性角膜炎多有:①植物性角膜外伤史或长期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病史。

②发病相对缓慢,角膜刺激症状相对较轻,角膜浸润灶或溃疡呈白色或乳白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状或苔垢样”外观。

③溃疡周围有基质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

④部分患者角膜溃疡灶旁有“伪足”或卫星样浸润灶,角膜后可有斑块状沉着物.⑤前房积脓为灰白色,黏稠或呈糊状。

2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致盲性角膜病最主要的原因,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多次发作使角膜混浊逐次加重,最终导致失明。

主要由HSV-I感染所致
简答24。

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
①原发感染后
⑴常见于幼儿,大多数并不发病。

⑵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耳前淋巴结肿大、口唇部或皮肤疱疹。

⑶眼部受累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眼睑皮肤疱疹或不典型性点状、树枝状角膜炎。

②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眼部症状
⑴上皮型角膜炎:感染初期角膜上皮层可见针尖样小疱,继而出现点状角膜炎,并逐渐融合扩大形成树枝状溃疡。

若溃疡进展,发展为地图状角膜溃疡。

⑵营养性角膜病变:多发生在HSK的恢复期或静止期,病灶可局限于角膜上皮表面及浅层基质,溃疡多位于睑裂区,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浸润轻微。

⑶基质型角膜炎:可分为免疫性基质型角膜炎和坏死性基质型角膜炎:。

前者表现为盘状角膜炎,后者表现为角膜基质内单个或多个黄白色坏死浸润灶、上皮广泛缺损,角膜后沉积物,虹膜睫状体炎和眼压增高。

⑷角膜内皮炎:可分为盘状、弥漫性和线状三种类型,以盘状角膜内皮炎最常见。

临床表现为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基质盘状水肿,角膜失去透明性呈毛玻璃状外观,伴轻中度虹膜睫状体炎.线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缘开始的内皮沉积物,基质和上皮水肿导致眼压增高。

27.角膜上皮刮片发现多核巨细胞,角膜病灶分离到单纯疱疹病毒都可以有助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