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枣庄市齐村镇齐村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枣庄市齐村镇齐村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

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

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

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

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道劲。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

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

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

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

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

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

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已的独特诗艺。

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

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

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

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

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

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

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手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
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创造和文学艺术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造。

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

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

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

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

(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

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偷悦的道理。

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闻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

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家可能都接触过“神话”,比如很多人看过《西游记》,其中有孙悟空上天入地的故事,大家在生活中把它当成“神话”;一些朋友可能会看过《搜神记》《封神演义》之类,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了好多神,诸如财神、福神等,这也被当作“神话”。

以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话概念。

而学术界的神话概念是不大一样的,学术界所研究的神话,是要有神圣性的。

人们是真的相信、崇拜那些神灵,并且希望那些神灵能保佑自己,这类的神的故事,学术界才称之为神话。

学术界定义的这个神话,是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也就是说,古代那些讲神话的人,是把所讲的神话里面提到的那些神灵当作真实存在的自己真实信仰的对象。

他们把这个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

而我们今天是不会把它当历史的,我们认为神话是古人的想象。

在我们眼里,盘古开天地,那是绝对的神话;而三皇五帝属于上古史传说,还不算真正可信的历史。

但是,古人认为这些神话是真的,把它们都当作历史来看。

我们从俗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以看出,古人是把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都看作连续的历史。

总之,神话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规范。

社会文化的那些规范,都是通过神话得到证明、得到肯定的。

因此,神话在古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学术界对神话进行严格定义的根本原因。

虚构的故事是无法完成上述社会功能的。

(摘编自陈连山《古代神话传递了哪些关键信息》)材料二
神话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

如何继承与利用好这些遗产?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对我们今天树立正确的神话观仍然有启发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如何“拿来”,关键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科学批判,继承发展。

以众所周知的女娲造人神话为例,我们怎样看待它?就要辩证分析,学会“拿来”与“扬弃”。

有关“女娲之肠,化为神”的记载较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后来文献与民间叙事中又出现了关于女娲造人的不同版本,这些内容看起来并不真实,甚至有些荒诞,但为什么会被后世接受并在传承中经久不衰?古人没有割舍它,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

即使在当今,这些神话体现的文化价值也是多层次的,如少年儿童接触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激发想象力与好奇心;中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领会文学创作方法;大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神话,可能有助于认知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文化现象;研究者通过全面审视女娲造人神话,可能会发现描述细节与表达目的之间的微妙关系,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女娲造人细节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次造人时女娲很用功,造的人也很精致,而第二次则是因为女娲劳累而用绳子或藤条甩出泥点变成人的方法,造的人做工比较粗糙低劣。

不同的造人方法就为人的等级观念的产生做好了铺垫。

同时,这则叙事中隐含的“人命天定”的宿命思想,也通过女娲造人这么一个神话流传下来。

把握神话的本质,目的是更好地继承、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要用好那些优秀神话中蕴含的积极的价值观、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神话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记忆,自产生之日起,其传承、发展、再解读、再创新就没有间断过。

如许多民族广泛流传的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神话,本来伏羲和女娲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神话体系,女娲可以看成是母系氏族时代的女祖先神,主要事迹是补天造人;而伏羲则是进入父系民族时代后产生的文化祖先,更侧重于文化发明。

但随着后世婚姻家庭的出现,神话讲述者与受众通过与时俱进的默契,将这男女二神联系到一起,通过重新设定二人的血缘关系以及繁衍人类,重新建构了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文明人文始祖的地位。

通过对这种神话的再创造和再解读,我们能领悟到神话作为古老文化传统的开放性与创新性。

目前信息数据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给中华民族神话的传承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神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更应该辩证分析其文化本质,正确把握,科学利用,为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摘编自王宪昭《现代人眼中的古代神话》)材料三
众所周知,神话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世界万物的最初想象,也是对于人类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最初设计、安排。

以《山海经》为例,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神话外,还有大量的山川、河流、草木以及鸟、兽、龙、蛇等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图腾出现,它是中华文化中对于人的来源、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价值观层面诸多问题解答的起源。

可以说神话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最早的、最浪漫的表达。

比如,对于人类以及世界万物起源的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即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

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

人与万物的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深深
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发展衍变,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提倡和谐包容,倡导文明互鉴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身影。

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价值观在面对中华文化圈之外的民众传播时,往往不如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具有生动形象的效果。

动漫电影《哪吒》由一个母体诞生了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主人翁而展开故事。

人的生命起于“气”,善良的“气”塑造一个善良的敖丙,邪恶的“气”造就一个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这就十分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关注。

可以说,在阐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善用流传几千年的中国神话,有意识地放大和挖掘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往往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哪吒》开了一个好头。

(摘编自何明星《向世界讲述中国神话》)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上天入地、姜子牙分封诸神、盘古开天辟地,都不是学术界定义的神话。

B.按照学术界的定义,只有人们真心信奉并希望能保佑自己的神的故事才是神话。

C.正因为学术界对神话定义严格,因此,神话在古人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精神发育初期的文化叙事都是神话,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虽然是讲神的故事的,其中的一些角色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但因为它没有神圣性,所以不是学术界所说的神话。

B.古代讲神话的人把所讲神话里面的神灵当作真实存在,把神话故事当作远古时代真实发生的历史事实;其实这些都不可信。

C.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体现了人与万物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

D.动漫电影《哪吒》中不同性质的“气”形成不同品行的主人翁,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

9.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读者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却不理解他们为何最终化成生命短暂而又脆弱的蝴蝶。

B.汉族神话中说盘古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来开辟天地的,而壮族神话中说盘古是在天上犯错后被贬到人间的。

C.禹治洪水,凿轩辕开,谓与涂氏曰:“欲饷,闻鼓声乃去。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化为熊,惭而去。

至嵩山脚下化为石。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D.《精卫填海》这则神话在复仇的表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可贵品性。

这种品性在实
现中国梦进程中十分重要。

10.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1.继承与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

解兄子断杨掾头。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

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

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

吏逐之,迹至籍少公。

少公自杀,口绝。

久之,乃得解。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吏奏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改写自《史记·游侠列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郭解内心阴险,睚眦必报,对举报他的杨县掾,一怒杀之;杨的家人告状,又被他杀死在宫门下。

B.郭解残忍冷酷,杀人如麻,但又因为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而放走了杀了他外甥的凶手。

C.郭解自喜为侠,不矜其功,重江湖道义,很受推崇。

落难时,有人选择牺牲自我,也要保全他。

D.郭解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他虽然一世没有做官,却凭自己的侠义举动名扬四海,但这种侠义行为是受儒家排斥的。

1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2)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
[宋]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
[元]张可久
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

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

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

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

其墓在孤山东麓。

15.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16.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后人只是感叹是没有用的,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