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明,基因调控和决定着一切。

这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的俗语提供了科学解释。

但是,此话只是说明了生命遗传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没有体现出来。

而在人们尚未认识基因的时候,中国文化早就做了说明: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爱因斯坦的后代不聪明
国外曾用诺贝尔奖得主精子进行孕育后代的实验,其根据是对优势基因的认可和利用。

美国人搞了一个复制天才的实验。

为了保密,这个计划只限于有限的一些人知道,但由于结果并不美妙,人们才知道了这一试验。

80年代末,美国一个遗传学小组找到了一位愿意做试验的男性物理学家(已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一位女性音乐家,通过人工生殖技术结合他们的精子和卵子,形成一个受精卵,再植入女音乐家的腹内孕育。

十月怀胎后产下一名男孩。

孩子得到了精心的哺育和照料。

从早期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这名孩子甚至得到了比同龄孩子更多的照顾和开小灶。

然而直到小学毕业,这名孩子也没有表现出让人感到有一丝一毫天才的地方,学习成绩一般,性格也一般,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音乐比较感兴趣。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名孩子并非是人们想像中的音乐天才。

另一个故事则更有说服力。

根椐1987年出版的爱因斯坦书信和手稿,科学天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在读大学时曾与一名塞尔维亚裔女同学马里奇坠入情网,后来同居。

不久,他们迎来了爱情的结晶,马里奇产下了一名女儿。

两人高兴万分,把他们的孩子取名为利泽尔。

然而愉快的日子没有过多久,医生就告诉爱因斯坦和马里奇,他们的孩子可能有严重问题,如果不是严重弱智,就是先天愚型(即唐氏综合征)。

果然,爱因斯坦和马里奇观察到了孩子的严重智力问题。

孩子都6个月了,还不会笑,连微笑都不会。

而正常孩子是两个月就会微笑,4个月就会大笑。

还有孩子哭声小,受刺激后也不会马上就哭,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

更重要的是利泽尔出现了先天愚型孩子特有的面部特征,两眼之间距离过大,两眼外侧上斜,口半张,不断地流口水,鼻梁低等。

爱因斯坦和马里奇心情沉痛,而马里奇则终日以泪洗面。

她觉得她和爱因斯坦显然没有办法处理这个痴呆孩子,但是母爱又不允许她随便就放弃孩子。

爱因斯坦是一名大男子主义者,而且这一女儿又是他们的非婚生孩子,因而爱因斯坦没有过多照管孩子。

迫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母亲马里奇将孩子交给自己在塞尔维亚老家的父母照顾。

当然马里奇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还有一个难以言说的原因,孩子是一名痴呆儿。

尽管当时爱因斯坦还未成名,但爱因斯坦和马里奇两人都是大学生,按流行的说法,他们也算是高智商的人,如果让人知道他们这样高智商的人还生下痴呆儿,也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基因的奥秘
为什么一位举世公认的天才和一位并不笨的母亲会生下一名弱智孩子?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后来利泽尔在21个月时患猩红热死去,因此也没有人再提这段往事了。

英国的理查德·罗伯茨和美国的菲利普·夏普因为发现断裂基因而获1993年的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发现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是以不连续的方式排列的。

在生物的一些基因的不对等交换中,染色体并不完全对齐进行同源染色体的互换,而是进行非同源染色体的互换,而且通过尚未明确的DNA重组过程,进行比较完全彻底的DNA重排。

而断裂基因的来源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多数为同样或相似的祖先基因的独立重复,二是通过外显子的随机组合而装配起来。

这提示,精子与卵子结合时并不是将所有好的基因都复制下来,而且好的基因片断也不一定能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后代,无论是名人的精子还是普通人的精子概莫能外。

换句话说,有性生殖的基因遗传不仅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男女双方复杂而庞大的基因组的随机组配。

后代只能随机获得父母的部分基因而不是全部基因,而且这种获得有时是随意的不稳定的,基因的某些节段、某些信息极有可能自由随机地移动组合,即所谓的“断裂基因”,这样每个个体的遗传是不会一样的,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后代也不一定能全部继承父辈的全部优秀基因,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会有极大的差异甚至迥然不同,也才会有龙生九种,种种各别。

此外,即使后代都全部继承了上一代的全部优秀基因,在后天的环境中能否全部体现出来并转化成才能和创造力,也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人和生物个体的成长环境对他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1995年进行了“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重大课题研究,想要通过研究弄清青少年成才的因素和主要因素有那些。

尽管该调查并不是主要研究遗传与成才的关系,但这项研究结果却从某种侧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遗传在某些方面是靠不住的。

后天环境更重要
这个研究调查了400人,全部是杰出青年。

杰出青年的定义是:近几年以来省级以上的模范人物或在某专业领域内贡献突出被社会公认者,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他们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全国岗位能手、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获得者等。

这项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人才的家庭和遗传情况,真正从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而成的人才只占极少比例。

首先是这些人才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较低。

对杰出青年父亲文化程度的调查表明,不识字占9%,小学文化程度占38%,初中占21%,高中、中专占13%,大专大学以上占19%。

如果以大专划线,绝大多数人的父亲(81%)只有初等文化,甚至几近一半是文盲和小学文化(47%)。

这说明文化和智力这样的遗传因素在这些杰出青年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因素,而是次要的,只占极少的比例。

从杰出青年的母亲的文化程度来看,不识字占40%,小学占30%,初中占10%,高中、中专占12%,大专、大学以上占8%。

如果也以大专划线,绝大部分人(92%)不具备智力和文化的遗传优势。

而且文盲与小学程度相加,杰出青年的母亲达70%,这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但这样的家庭却培养出了人才。

这个结果再次弱化了遗传的作用。

但是这项调查的结果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较大差别。

国外的调查表明,如果父母尤其是
母亲的文化程度高,对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具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且作用较大,一般这样家庭的孩子都学习成绩好,性格的社会认同高,有礼貌,品德好等等。

尽管这些杰出青年的父母文化程度低,自身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满意自己的社会地位,希望通过子女受教育来摆脱父辈的命运,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更为关心并舍得投资。

而且这些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他们的人格因素较好,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使下一代在性格和人格因素上终生受用。

从这些结果和解释来看,遗传也是起作用的,比如父母的性格和优良的品质对孩子的遗传,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后天环境中受到的教育和熏陶。

显然这些杰出青年的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而并非智力遗传因素。

再从这400名杰出青年的父母职业来看父母的影响。

这些杰出青年的父亲的职业如下:农民占28%,工人占26%,机关干部占18%,知识分子占18%……杰出青年的母亲的职业为:农民占37%,家庭妇女(无业)占22%,工人占17%,机关干部占8%,知识分子占12%。

这些情况说明,杰出青年的父母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工人、农民)甚至无业,这与他们的文化程度的较低下是一致的。

但这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孩子成为杰出人才,说明遗传的作用并非主要的,而是后天的环境起主要作用。

父母职业对孩子影响的结果尽管与国外的调查有所不同(国外的结果是父母职业影响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心智发展,父母的职业类别越高和越具有文化色彩,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心智发展便更好和令人满意),但中国的这项调查也许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也可以作为遗传并非是成才的主要因素和唯一因素的重要证明。

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1.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前提。

良好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发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条件认知将失去发展的自然前提。

但无论多么优良的遗传因素都只提供了认知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才能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许多事实和研究表明,没有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人的遗传特质便不会得到正常的发展。

1970年在美国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一名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女孩,尽管被人类养大,但由于被剥夺了与人类交往和受教育的机会(食物由人送入但不与其交流),当13岁被发现时,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可见,对人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社会环境,尤其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2.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以一种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态度去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作用。

认为任何一种因素都是在与另外的因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并与另外的因素有机地形成一种合力而作用于人的发展。

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界定的,在现实的作用中往往难以明确地分开。

因为从种系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某些遗传素质正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结果,人与自然界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机能,有的便以基因的形式巩固下来构成遗传基因,即人的遗传带有明显的环境影响的痕迹。

而且,个体在发展中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作用于自己周围的环境,即以自己的遗传特
质对环境进行着选择和改造,不论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无不留下人类活动的烙印。

从这个意义上说,遗传与环境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

人的认知发展有不同的水平、不同的阶段且各有其规律,不同个体的发展又表现出巨大的个别差异。

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和不同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

3.教育与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和其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看作认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差异,它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潜力。

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因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育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只是认知发展的主要条件,其作用并不是唯一的、无条件的。

因为除了教育之外,对学生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其它因素,如素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2)教育必须以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综上所述,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因素都是必要的,并且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它们有机地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地作用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育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