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1、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孩子对计算的兴趣以及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体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

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老师:每边测量的结果都要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

用几个小长方形画几个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完全测量一条边。

(2)将矩形一个一个连接起来,首尾相连,数出用了多少个矩形,然后记录结果(圈)。

4.交流和评估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

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门非常愉快的课程,因为整个活动中游戏的时间比较多,孩子操作的机会也比较多。

但是,要让孩子真正理解这种教学活动的内容,并熟练、灵活地掌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量一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孩子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

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老师让孩子探索并学习如何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

教师引导孩子自由尝试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

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和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师:“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

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第二,教师引导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使用不同的测量仪器。

1.教师指导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各种自然测量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通过再探索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不同的测量工具,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

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

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

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
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

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

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

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当的行为:第一个环节,让孩子做探索性的测量,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孩子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而且个别孩子的示范和老师的示范,有助于孩子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不足之处:
1.孩子多,但空间有限。

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会挡住孩子的视线,不方便活动。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百科:有些量是由性质决定的(比如数字),有些量是作为状态的描述(属性、维度、特征),比如重与轻、长与短、宽与窄、大与小、多与少。

3、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量一量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会通过视觉和自然测量来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孩子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3.培养观察、比较、反应的能力。

4.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动手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

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用空纸盒、课桌、教室作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其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老师总结出来了: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用自己的眼睛,可以大致比较,但不准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

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一把多用尺测量空纸箱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是多少个正方形。

3.操作
(1)幼儿用自己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测量空纸盒的长、宽、高,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配合一把多用尺测量小桌子。

用几尺(10个小方块就是1尺)或几尺几个小方块测量小桌子的长、宽、高,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

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

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4、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与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这个年龄,孩子对数字和数量的认识是非常敏感的。


一次地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在数学区和很多非常投入的孩子一起玩耍。

所以这一课是为孩子们设计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数正方形来比较面积。

2、能数数并写出数字。

3.激发孩子对数量的兴趣。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按物计量
活动准备
幼儿挂图、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幼儿挂图观察并提问:
1、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2、你能告诉看到了哪些动物?
3、它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二、引导幼儿看幼儿书让幼儿进行观察并按物写出数
字,请幼儿按面积大小进行涂色,并请幼儿进行说一说为什么?
三、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的方法是什么?
四、教师出示实物让幼儿进行判断
五、分组议论
六、个别发言
教学反思
1、根据幼儿园《纲要》提出对于幼儿数学方面学习,应注重幼儿逻辑思维及幼儿的推理能力
2、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做到了思维想象力、尊重了孩子的发言及表现力
3.以后的数学课,要让孩子分组讨论,单独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中班数学活动去郊游—认识数字8以及8以内数与量的对应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

"因此,在中班数学活动《去郊游》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巩固8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8,初步理解8的实际意义。

活动中,运用情境导入"去郊游"激发幼儿兴趣,找座位的游戏复习了7以内物品的数量,也符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

然后欣赏场地景物认识数学8,理解8的实际意义。

再到最后的游戏环节采蘑菇按物取数,按蘑菇的数量分类,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感知数
量。

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活动目标:
1.复习7以内的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认识数字8,初步了解其实际意义。

3.在情境活动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孩子识别数字的能力。

5.让孩子学习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重点:感知8以内的数。

活动难点:数字和图片、圆点的对应。

活动准备:
1、《去郊游》音乐,《8的形成》PPT课件。

2、每个座位上贴上1-7的数字。

每人一张圆形卡片(上有不等数量星星、小红花的原型卡片)。

3、圆点为5-8的蘑菇若干,上粘有数字5-8的小筐4
个,小篮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吧!(幼儿随郊游音乐入场)二、复习7以内的数量1、游戏:找座位游戏规
则: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挂了一个卡片,看,我的卡片上有什么?有几个?那我要去找数字几呢?(七个小星星就去找7号座位)请你数数你的卡片上有几个小星星或小红花就去找几号座位,好
吗?)2、指导幼儿数数量找座位3、找到座位后,分别请幼儿数一数,说一说,并互相检查。

(此环节以郊游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活动中的对号入座也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复习7以内数物的对应)三、学习活动:出示PPT,认识数字8.
1、复习7以内的数量。

请看课件:请数一数场景图中出现的事物,并说出用多少个数字来表示。

2、认识数字8,理解8的实际意义。

a) 操作课件:师:嗡嗡嗡!飞来了一群小蜜蜂,我们数一数有几只?(7只)瞧!又飞来1只蜜蜂,现在一共是几只蜜
蜂?(8只)原来有7只蜜蜂,后来又飞来1只蜜蜂,一共是8只蜜蜂。

8只蜜蜂是怎么来的(7添上1是8)老师肯定并请全体幼儿说一遍。

b) 师:现在一共师8只蜜蜂,用数字8来表示。

8像什么?
操作课件:8朵以上的花,8个球,8个苹果等。

依次出现。

请数一数孩子。

总结:8可以表示数量为8的任何项目。

(此环节为新授知识,在复习7以内数的基础上认识数字8,了解8的实际意义。

)四、游戏:采蘑菇1、请幼儿采8只蘑菇。

(巩固数量8)(师:老师发现这里有很多的蘑菇,我们去采蘑菇吧。

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因为这里的小动物也很喜欢吃蘑菇,所以我们不能都捡走,要给它们留一些。

那我们采几只呢?采8只,每个小朋友采8只蘑菇。

)2、蘑菇分类。

(根据小蘑菇上的圆点数量分类,同等数量的放在一起。

)(此环节
为练习对8的数与物的对应,复习5-8数字与圆点的匹配。

)3、请个别幼儿检查,复习巩固8以内数量。

五、活动结束:今天我们采了这么多的蘑菇,我们回家做蘑菇汤吧!幼儿排队随教师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是从幼儿实际出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孩子们学得快乐,我们教得也轻松。

同时,在活动中适当的表扬、及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我觉得是每个活动必不可少的。

每个活动过后,总有不足之处,而此次活动的最大不足就是细节考虑不够到位,如导入的律动不熟练,没有充分让幼儿体会到郊游的快乐气氛;量词的运用反复变换,易使幼儿混乱;在游戏分蘑菇时语言的组织不够准确,致使幼儿不清楚是不是要把小篮子里的蘑菇都分掉等。

细节决定成败,以后我会多关注细节,让教学更有效。

教师评价:
1.从实现目标的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的郊游游戏活动,把教学目标清晰地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环环相扣,基本完成目标。

2、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语言的有效引导,启发提问,倾听,观察,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知识点。

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幼儿主体"的理念,老师做到了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如:让孩子看,让孩子找,让孩子说,让孩子数数,做到一一对应。

3、整个活动教师的思路非常清楚,环环相扣,老师的语言比较到位,师幼互动起来。

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
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始终,以幼儿的前期经验为基础,在一个个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轻松学习。

活动反思:
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

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8”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

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

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6、中班数学活动量一量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4.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养成做事有条不紊的好习惯。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孩子对计算的兴趣以及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2.活动难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

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老师:每边测量的结果都要记录在相应的格子里。

用几个小长方形画几个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完全测量一条边。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

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门非常愉快的课程,因为整个活动中游戏的时间比较多,孩子操作的机会也比较多。

但是,要让孩子真正理解这种教学活动的内容,并熟练、灵活地掌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