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政治方面: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概念阐释]“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易错提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
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汉武帝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
新儒学
[材料一]视前世己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
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
[教你读史]
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

抓住材料二关键词“受命”归纳其主张。

关注材料三开头和结尾,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
中归纳其主张.
[提示] 材料一反映了“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二反映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观点;材料三反映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主张
评价
积极方面消极方面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
统一,加强中央
集权
是文化专制政
策,具有唯心主
义色彩,钳制了
其他思想的发展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起到了限制君
权,要求统治者
爱护百姓的作用
为儒学披上了神
学外衣,带有封
建迷信色彩
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
成分,就是中华
目的是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
民族传统美德的
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成为正
统思想
[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1)材料反映了汉朝面临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教你读史]
从关键语句“今诸侯”“骄奢”“合从以逆京师"可
知诸侯形成反叛中央的势力。

[提示] 问题:诸侯王实力强大容易犯上作乱。

应对:应该改变无为而治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2)材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教你读史]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说明儒学对政治、思想、民族心理形成的影响。

[提示] 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
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一、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皇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也为汉代儒学所继承。

3.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
方学说的。

汉代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泛滥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题组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到汉武帝时,道家“无为”思想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社会大伤元气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解析:选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选A项。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选C 董仲舒的“儒术”,已经非纯正的孔孟
学说,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

3.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解析:选D “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祭天"“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

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D项。

4.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
A.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
C.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D.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
解析:选B 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本题答案是B项.
5.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解析:选C 汉初,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强调思想的统一,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C 项。

6.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
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选D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题组二儒学成为正统
7.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了这一主张,实行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建立“中朝”
C.独尊儒术D.推崇理学
解析:选C 根据董仲舒的主张以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可以得出这一措施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正确。

8.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解析:选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所以才能成为统治思想,故选B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
D.“诸侯惟得衣食住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祈"
解析:选C 汉初,经历了战争的破坏,经济残破,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实行“无为"的政策;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经济繁荣,西汉面临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所以从“无为”转变到“有为”。

2.《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C.“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B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
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选B项.
3.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解析:选C A、B、D三项皆体现了天人感应。

C项则不属于天人感应的范畴,故选C项。

4.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
统一的。

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解析:选C “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解析:选D “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说明到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而董仲舒提出
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所以选D项。

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

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

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解析:选C 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

题干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这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选C项。

7.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
A.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
B.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
C.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
D.无为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
解析:选C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反映了西汉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态度和政策,即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因此选C项.
8.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C ①项错误,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汉代儒学开始扼杀人性;②项正确,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③项正确,先秦儒学重点在于主张仁政,
反对暴政,汉代儒学则是强调维护君主的统治作为自己的目标;④项是二者的共同点,先秦儒学和新儒学都是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成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之先.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记载。

(1)依据材料一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说明汉代祭孔活动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如此祭孔的原因。

(10分)
解析:第(1)问,《吕氏春秋》中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由上归纳中国古代思想的主要发展趋势.推动这一历史趋势的历史因素从政治、思想方面考虑。

第(2)问,根据“汉高祖亲自到”“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归纳、概括祭孔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点,缘于当时汉代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历史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祭孔规格高:皇帝亲自或委派特使祭孔;祭孔类型多:有国家政府祭孔,也有各级学校祭孔.关爱孔子后人:以孔子后代为奉祀官或守庙官.
原因: 政治上,国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需要精神支柱;思想上,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孔子更受到尊崇;教育上,各级学校推崇儒学,崇尚孔子的教育
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