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入的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入的设计与反思

【案例背景】

今年三月份,我参加了南京市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南大附中听了两节课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我都非常喜欢,因此在自己的课上决定用“拿来主义”加以模仿。

其中一位老师选择了当前非常吸引网民注意力的柴静的记录片“寻找雾霾根源”的片段导入新课,因为是截取的视频片段,所以时间不长,只有2分钟左右,内容主要是反思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工业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也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今天人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是生产力的进步,还应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发展。

我觉得围绕环境污染与治理这个主题也可以这样导入:“今年来,中国中东部陷入严重雾霾天气,不少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曾有过,‘伦敦烟雾事件’在短短4天内就导致4000人死亡。伦敦空气从1952年的‘能杀人’到上世纪70年代摘掉‘雾都’帽子,再到现在的‘PM2.5浓度只超过25微克每立方米’,是经过了政府和民众数十年的共同努力治理才达到的。那么请大家思考,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开始出现于什么时期?”我希望学生回答出:“大规模环境污染是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开始。”然后顺其自然过渡到对“蒸汽时代”的讲解。

另一位老师用的是教材上“使用了蒸汽机的工厂”的图片导入,问学生道:“如果穿越历史时空到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你收到了一张英国女王邀你泰晤士河一日游的邀请函,你会应邀参观泰晤士河吗?”当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去,环境污染太厉害了!”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觉得还是用第一位老师的方式导入新课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

下午第一节课,我板书好了课题,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听到要看视频,学生们马上来了精神。视频放过,学生们表示视频好短啊!我问学生们:“大规模环境污染最早出现于何时?”一位学生回答:“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我提示学生:“在汽车发明之前,有哪些交通运输工具已经出现了?”学生

在我的提示下在课本上找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突发灵感的我与学生们一起回忆了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细节,当时露丝逃难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是往炉子里加煤的工人们也加入了逃难的行列。我问学生:“泰坦尼克号是蒸汽轮船吗?”学生回答是的。下课后我查了相关资料才弄明白:“泰坦尼克号是蒸汽轮船,但是也有自身的电力系统可以说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内燃机的动力还不足,远洋轮船主要的还是蒸汽机作为动力。”其实我还可以从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的技术方面的进步导入新课。

下午第二节课,我尝试换了个方法上课。我用投影展示了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然后对同学们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新中国刚成立前,我们国家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有的火车司机开的还是蒸汽机车,当时有位司机回忆自己开蒸汽机车的情形曾嘲笑自己‘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开上内燃机车。大家觉得蒸汽机作为动力有什么缺点?”课后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段电视采访的原话补充到了幻灯片上:“‘我是被日本人强行拉到月山车站当蒸汽机车司炉,记得那时我才十四岁,为了能活命,有一口饭吃,瘦小的我拿着那个大铁铲往车头锅炉的火床投煤,往返于(河南焦作博爱县)月山车站与(河南新乡市)新乡车站之间,全程九十多公里能跑两天,一趟下来整个人累趴在地上动不了,全身上下都是黑黑,还泛着油泥的亮光。所以当时有戏言道: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拾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铁路工……’爷爷回忆起他年轻生活,向我们讲起那一段不为人知的铁路人辛勤工作的场景。”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相信他们一定对蒸汽机车有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

第一节课上学生认为污染的来源是由于汽车的发明这个观点,让我重新思考导入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工业革命是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又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一直是江苏省小高考的热点问题,所以用环保意识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创设是很有价值的情境创设。但是选好主题以后,我们要注重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虽然第一种导入立意比较深远,但是在课堂上比较难以驾驭。学生的答案及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启发我,可以用两次工业革命中带来的交通工具的进步这个视角导入新课,所以我灵机一动想起了曾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年轻时当过火车司机,开过蒸汽式火车的老人的采访报道,并且回忆起了泰坦尼克号电影的细节,于是有了第二节课的导入思路。

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的大致内容和影响在初中教材里都以重点章节出现过,所以我认为从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导入新课也是可行的。人教版课本必修二经济

史的第七课除了跟所在的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知识联系外,还与这本书的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以及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尤其是第五单元的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有着一定的关联。我认为下午第二节课选择的故事既能给学生留下蒸汽机车的直观印象,还有利于对十五课“铁路”部分的讲解。并且第二节课导入部分创设的故事性情境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

除了第二节课的故事情境导入,我认为还可以设计一个假想中的人物,编一个乘坐交通工具到达某个目的地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可能,哪些不可能。不过这种导入方式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导入上更好。

我认为通过运用1851年伦敦世博会视频资料或者用英国馆中陈列的机器图片来导入这节课也是很精彩的,这样做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及革命性影响:引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点出本课的主题——工业社会的来临。讲述工业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即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所以这节课还可以开门见山,从工业革命的概念直接导入。

我觉得工业革命如果直接用概念导入,还可以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英国工业革命是西方经济社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般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0年左右,完成于1850前后。‘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之词为法国社会主义者布朗基1837年首次提出。1884年,老阿尔诺德.汤因比发表《工业革命讲演录》,认为工业革命远远超过技术革命范畴,而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这一观点很快为学界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对工业革命的经典认识。也有学者将工业革命称为‘产业革命’。19、20世纪之交,西方对工业革命的学术研究十分深入,20世纪初法国学者保尔.芒图所著的《18世纪产业革命》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新技术革命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再次进入学术界视野,向传统认识挑战的新看法不断涌现。”①可以设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为什么这位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还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为什么当今工业革命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样导入可以比较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学生们不难理解和掌握,初中课本已经讲过,工业革命的影响才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导入后还可以增加相关材料给学生阅读“‘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现代社会,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不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作用的结果。……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信息革命、技术革命已经把工业革命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农业革命就更是个古董了。然而,在这一高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