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化学第二轮复习专题训练:有关实验现象与结论、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实验现象与结论、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1.下列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
A.用灼热的氧化铜去除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B.用滴加硫酸铜溶液的方法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
C.用稀盐酸去除CaO中混有的少量CaCO3
D.采用相互刻划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2.下列实验能够达到目的的是( )
A.除去KNO3溶液中混有的K2SO4,加入适量的BaCl2溶液,过滤
B.为制备Cu(OH)2可将Ba(OH)2溶液和适量CuSO4溶液混合,过滤
C.鉴别NaOH、NaCl、CuSO4和稀盐酸四种溶液,不需添加任何试剂就可完成
D.分离NaCl和MgCl2的固体,先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向滤渣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3.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4.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5.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6.下列图示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7.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8.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10.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
11.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12.下列实验中,实验原理和主要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目的的是( )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14.下列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探究水对铁生锈有无影响
B.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C.检验碳酸盐
D.探究甲烷的组成
15.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1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区分硬水和软水
B.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
C.探究接触面积对反应
D.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
速率的影响的气体中CO2含量
17.下列关于实验现象及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
第17题图
A.实验A中观察到通入二氧化碳的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加热后石蕊溶液又由红变紫
B.实验B中观察到一段时间后,去壳的熟鸡蛋掉入集气瓶中
C.实验C中,a、b试管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a试管中生成的是氧气,b试管中生成的是氢气
D.实验D中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18.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19.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确定石蜡成分 B.比较纯碱与碘
中含有碳元素的溶解性
C.测溶液pH D.检验氢气的纯度
参考答案
1.C【解析】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实验方案可行。B.硫酸铜溶液能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硫酸铜溶液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实验方案可行。C.CaO和CaCO3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会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实验方案不可行。
D.黄铜是铜的合金,可以采用相互刻划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故实验方案可行。
2.C【解析】A.K2SO4能与适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氢氧化钡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是氢氧化铜和硫酸钡的混合物,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滴加至蓝色沉淀中,能使沉淀消失的是稀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D.分离NaCl和MgCl2的固体,先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向滤渣滴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应分别再进行蒸发得到氯化钠和氯化镁固体,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3.A【解析】A.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浓硫酸的洗气瓶,分别能除去氯化氢气体、水蒸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B.将混合物放入烧杯,加入足量水搅拌,充分溶解,过滤,可得到碳酸钙,但氯化钙还溶解
在水中,还应进行蒸发结晶操作,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向盛有一定量硫酸铁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钾溶液至过量,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钾,不是氢氧化亚铁,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应设计对比实验,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4.A【解析】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铁粉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能达到实验目的。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可用分别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触摸容器外壁的方法,故能达到实验目的。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一氧化碳不能,可以鉴别,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5.A【解析】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故正确。B.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反应生成了铜,不能说明铜全部被置换出来,故错误。C.该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含有银离子,这是因为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且不溶于稀硝酸,故错误。D.木条火焰熄灭,不能说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也可能是氮气、稀有气体等,故错误。
6.A【解析】A.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实验中除水、酒精种类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符合控制变量原则,故能达到目的。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补充了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气体体积没有减小,瓶内压强没有减小,烧杯中的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故不能达到目的。C.NH4Cl和NH4NO3溶液都含有铵根离子,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故不能达到目的。D.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原则,故不能达到目的。
7.C【解析】A.热水温度是80 ℃,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又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可以燃烧,故错误。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得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进入,从而使气球膨胀,故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压强减小,使U形管内液面左高右低,故正确。D.铜和银都不能和硫酸亚铁溶液发生反应,只能说明它们的活动性排在铁后面,不能比较出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错误。
8.C【解析】A.稀盐酸与铁、铁锈均发生反应,故错误。B.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CaCl2,应加入适量的Na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再过滤即可,故错误。C.腈纶线和羊毛线点燃闻气味时,羊毛线有烧焦羽毛气味,而腈纶线没有,故正确。D.不能品尝实验室中任何药品,故错误。
9.B【解析】A.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的pH,如果pH大于7,说明肥皂水显碱性,故能达到实验目的。B.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澄清石灰水反应时都无明显现象,无法区分,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在氧气流中灼烧固体混合物,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10.C【解析】A.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混合物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错误。B.K2CO3与稀硫酸反应可以除去K2CO3,但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错误。
C.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铁粉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氧化铜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可以鉴别三种物质,故正确。
D.BaCl2溶液与SO42−、Ag+都能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故错误。
11.D【解析】A.碳酸钠能与过量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不能证明CO2能与水反应,故不能达到